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相,就認為是佛的法身了。
“何以故”呢?什麼緣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佛的法身呢?“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如來,這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如來”是須菩提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十二相,這是一個應身的三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三十二相。
應身也就是化身。
這個化身三十二相将來是會變滅的,不是永遠的。
佛的法身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你所說這個三十二相,這是應化身的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這不是真正佛的相,不過這也就是按照假名三十二相而已。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是,假設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這種男子,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他用,好像恒河沙這麼多的身命布施。
恒河沙數,這是太多了!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鷹。
怎麼舍身喂虎呢?釋迦牟尼佛,修道的時候,在山上修行。
修道,在山上,有一次他看見有兩個虎,一個虎的母親帶一個小的老虎。
因為這個天哪,下很多雪,把這虎的飲食也給斷了,一切的這所有的畜生,也都不出來了。
虎也找不着東西吃,于是乎就要餓死了。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一想:這一餓,餓死兩隻虎。
這個虎母親餓死了,把這個小虎也餓死了。
于是乎,他就發願,把自己這個身體,布施給老虎來吃。
你想這個老虎是世間最惡的一種獸類,任何人也不會把自己的生命,來願意布施給這個老虎做飲食的。
可是釋迦牟尼佛看見老虎這麼樣餓,于是乎就發一種布施心,就把自己的身體,跳到那個老虎的面前,給那個老虎吃。
這是以身命來布施。
又割肉喂鷹。
那個鷹,要吃一個鳥仔。
這個雀,就跑到釋迦牟尼佛懷裡去,叫釋加牟尼佛救它--釋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不是在今生--說是,它這個鷹要吃我,你快救一救我。
釋迦牟尼佛說,怎麼樣救你?這個鷹也就說,說你救它,可是把我餓死了。
你這是救一個衆生,殺一個衆生。
你這也不是慈悲心哪?釋迦牟尼佛聽見它這樣說,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就割下來喂這個鷹,給鷹吃。
這個鷹吃一塊也不飽,吃一塊也不飽,把釋迦牟尼佛的肉都給吃了了,它還說不飽。
那麼于是乎釋迦牟尼佛說,那好,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
那麼于是乎這個鷹也毫不客氣,就把他身上肉都給吃了了。
這叫割肉喂鷹。
那麼釋迦牟尼佛以這樣子的布施心來求佛道。
我們現在的人,布施幾個錢就覺得心也疼了,肝也疼了。
呵!周身都覺得&hellip!舍出兩百塊錢來,那有三天睡不着覺。
這兩百塊錢,我要做一個多禮拜、兩個禮拜才可以賺得到兩百塊錢。
算這個帳,算得很清楚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就不算這些個帳,所以他成佛。
我們為什麼還沒成佛呢?就因為這個帳目算得太清楚。
說,那不清楚,要糊塗帳嗎?糊塗帳也不要了,連個糊塗帳都沒有,那就是清了,那就清淨了。
你還有個糊塗帳,什麼叫糊塗帳?你算不清楚,這就是糊塗帳。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舍過一千個身來救度衆生。
再要往詳細了說,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地方,不是十方諸佛舍身命的地方。
所以我們應該發這種大乘心。
就不舍身命,所有的身外物、一切的财産趕快都要不要它,都要作布施。
所以這舍身命,“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 “若複有人”:假設要再有另外一個人。
“于此經中”:在這一部《金剛經》裡邊。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就是,乃至于最少,念這四句偈頌這麼多。
“為他人說”:為其他的人來講解,解說。
“其福甚多”:他這個福報,就比你用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還多,那個功德比那還多。
你們聽《金剛經》之後,趕快去到各處去講《金剛經》去了。
好做多一點功德,得多一點福報。
這個比你們布施多少錢的功德大,我現在給你們講,我的功德也不小的。
“何以故”呢?什麼緣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佛的法身呢?“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如來,這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如來”是須菩提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十二相,這是一個應身的三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三十二相。
應身也就是化身。
這個化身三十二相将來是會變滅的,不是永遠的。
佛的法身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你所說這個三十二相,這是應化身的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這不是真正佛的相,不過這也就是按照假名三十二相而已。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是,假設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這種男子,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他用,好像恒河沙這麼多的身命布施。
恒河沙數,這是太多了!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鷹。
怎麼舍身喂虎呢?釋迦牟尼佛,修道的時候,在山上修行。
修道,在山上,有一次他看見有兩個虎,一個虎的母親帶一個小的老虎。
因為這個天哪,下很多雪,把這虎的飲食也給斷了,一切的這所有的畜生,也都不出來了。
虎也找不着東西吃,于是乎就要餓死了。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一想:這一餓,餓死兩隻虎。
這個虎母親餓死了,把這個小虎也餓死了。
于是乎,他就發願,把自己這個身體,布施給老虎來吃。
你想這個老虎是世間最惡的一種獸類,任何人也不會把自己的生命,來願意布施給這個老虎做飲食的。
可是釋迦牟尼佛看見老虎這麼樣餓,于是乎就發一種布施心,就把自己的身體,跳到那個老虎的面前,給那個老虎吃。
這是以身命來布施。
又割肉喂鷹。
那個鷹,要吃一個鳥仔。
這個雀,就跑到釋迦牟尼佛懷裡去,叫釋加牟尼佛救它--釋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不是在今生--說是,它這個鷹要吃我,你快救一救我。
釋迦牟尼佛說,怎麼樣救你?這個鷹也就說,說你救它,可是把我餓死了。
你這是救一個衆生,殺一個衆生。
你這也不是慈悲心哪?釋迦牟尼佛聽見它這樣說,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就割下來喂這個鷹,給鷹吃。
這個鷹吃一塊也不飽,吃一塊也不飽,把釋迦牟尼佛的肉都給吃了了,它還說不飽。
那麼于是乎釋迦牟尼佛說,那好,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
那麼于是乎這個鷹也毫不客氣,就把他身上肉都給吃了了。
這叫割肉喂鷹。
那麼釋迦牟尼佛以這樣子的布施心來求佛道。
我們現在的人,布施幾個錢就覺得心也疼了,肝也疼了。
呵!周身都覺得&hellip!舍出兩百塊錢來,那有三天睡不着覺。
這兩百塊錢,我要做一個多禮拜、兩個禮拜才可以賺得到兩百塊錢。
算這個帳,算得很清楚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就不算這些個帳,所以他成佛。
我們為什麼還沒成佛呢?就因為這個帳目算得太清楚。
說,那不清楚,要糊塗帳嗎?糊塗帳也不要了,連個糊塗帳都沒有,那就是清了,那就清淨了。
你還有個糊塗帳,什麼叫糊塗帳?你算不清楚,這就是糊塗帳。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舍過一千個身來救度衆生。
再要往詳細了說,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地方,不是十方諸佛舍身命的地方。
所以我們應該發這種大乘心。
就不舍身命,所有的身外物、一切的财産趕快都要不要它,都要作布施。
所以這舍身命,“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 “若複有人”:假設要再有另外一個人。
“于此經中”:在這一部《金剛經》裡邊。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就是,乃至于最少,念這四句偈頌這麼多。
“為他人說”:為其他的人來講解,解說。
“其福甚多”:他這個福報,就比你用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還多,那個功德比那還多。
你們聽《金剛經》之後,趕快去到各處去講《金剛經》去了。
好做多一點功德,得多一點福報。
這個比你們布施多少錢的功德大,我現在給你們講,我的功德也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