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關燈
若、實相般若,這三種。

    文字般若就是所有的一切經典、所有一切的文字,這是文字的智慧。

    你由文字的智慧要起觀照的智慧。

    觀照,觀就是觀察;照就是照了,照明。

    你先由文字般若而生起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而到達實相的般若這種程度上。

    什麼叫實相般若?這實相是無相,實相者無相也;可是無所不相也,無相無不相。

    這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三種,分而言之,是三種般若;合而言之就是一種般若。

    這個般若也就是一個代表的名詞。

    代表名詞,它的本體也是當體即空,當體即假,當體即中。

    你不要執着它,這是空;你也不要執着這個空,這是假;在這個空、假裡邊,你都無所著住了,這就是個中道。

    那麼又者,這個般若,因為有多含的意思,所以沒有翻譯,還保留這個般若的名字。

     “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到彼岸了。

    什麼叫到彼岸呢?這個到彼岸,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做完了,這就叫到彼岸。

    修行,由凡夫到佛地,這是到彼岸了。

    由凡夫乃至于成佛,這是到彼岸了。

    你做一件事情,把它做了了,這也叫到彼岸了。

    彼岸是對此岸而言的;要沒有此岸也就沒有彼岸。

    此岸是什麼?此岸是生死。

    彼岸是什麼?彼岸是涅槃。

    因為我們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這個涅槃的彼岸,這叫波羅蜜。

    我們從三藩市坐船到奧克蘭、到屋侖去,這也叫到彼岸。

    就是達到那個目地,這就叫到彼岸,這就是波羅蜜了。

     “以是名字”: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這一部經的名字。

    以這個名字,“汝當奉持”:你須菩提,空生,你呀,應該頂戴奉持這一部《金剛經》。

    頂戴就是恭敬的意思,好像戴到頭頂上,這麼恭敬。

    所以,我們研究佛學的人對這個佛經,一定要愛護恭敬;你要不愛護恭敬佛經,這就談不到頂戴奉持了。

    那麼你能愛護恭敬佛所說的經典,就好像恭敬佛一樣。

    為什麼?前邊不講嗎?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這個經典所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也就是佛法的存在地方,也就是僧伽存在的地方。

    那麼所以,有這個經典就佛法僧三寶都具足了,所以你必須要恭敬。

     “所以者何”呢?什麼原因你要受持這一部經呢?“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佛說這個般若波羅蜜,這是依照着中道實相的理體,這說有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要按照這個真谛理來講,這就不是般若波羅蜜。

    真的是離語言,離文字;既然離語言,離文字,那麼怎麼會又有般若波羅蜜呢?什麼都空了。

    這按真谛理,就是“非般若波羅蜜。

    ” “是名般若波羅蜜”:要按照俗谛來講,這是個假名而已,這個假名叫般若波羅蜜。

    這個“佛說般若波羅蜜”,這是按照中道實相,說有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按照這個真谛理,根本沒有這個名字。

    不立文字又怎麼會有個般若呢?離語言,離文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言語那個道路斷了,沒有了;有什麼般若波羅蜜呢?沒有。

    心行處滅,你那個心所想的地方都沒有了。

    所以這個不立文字,“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這不過提個假名而已,也叫般若波羅蜜,所以你不要執着。

    你也不要執着空,也不要執着有;也不要有人執,也不要有法執,也不要有空執。

    你要一定說有這個般若波羅蜜,那就是一個執着。

    所以,“即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

    于意雲何”:我說這個道理,在空生你的意思裡邊怎麼樣子呢?你覺得這個道理,認為有什麼意見呢?你可以提出來講一講啊?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不”:你說,我說般若波羅蜜這個道理,你明白沒明白;我不知道,我再問問你,“如來有所說法不”:佛有說法嗎?“須菩提白佛言”:須菩提對佛就說了,“世尊。

    如來無所說”:你說!這佛在這兒說法呢,他就問須菩提,他有沒說法,硬逼着這個須菩提,叫他說他沒有說法。

    哎!那麼須菩提,一看,佛這麼樣問,明明佛在這兒說法呢,怎麼還問有沒有說法呢?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