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ellip盡生的一種貪心。
要怎麼樣子呢?有五種觀想。
這五種的觀想,第一的是記功多少,量彼來處。
你要算計算計;算計什麼呢?這個要用多少功、多少功夫?那個農人種田,種子種到地下,生出來,又用種種的人工來栽培,灌溉,它才成熟;成熟,才能把這個米收回來,再用機器把它碾成米,你說費多少功夫?“量彼來處”:你量一量,它那個來的時候,很不容易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忖,就是思量,就是思忖一下。
這個思忖,想一想,我自己的德行是全哪?是缺?我有沒有修行?有沒有道德?如果我沒有修行,受人這供養,應該生慚愧心:趕快要修行,要用功修道,了生脫死,這要生慚愧心。
要是全呢?說,哦!我是大德高僧,我也最有道德。
這個世界上,大約就我是第一個有道德的高僧了,不要緊吧?也不是。
我應該更加努力,我受這供養之後,我更加努力,還要向前精進。
我證初果,我就求證二果;證二果,我就求證三果;證三果,我就求證四果:那麼總要往上去增進。
這是全缺應供,我應該做。
第三、要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要防備這個心,離開過錯。
我要吃得不要太飽了。
吃得祗要夠了就可以了,不要再貪多。
病從口入!你要一貪多,怎麼樣呢?這個東西再好吃,吃多了就會瀉肚了;把肚就吃壞、胃口吃壞了,它自己就又瀉肚了。
這是為什麼瀉肚子呢?就因為有貪心,吃得太多了。
那個肚裡頭沒有地方存了,所以,就要搬--香港那個徙置區,就要徙置了,要搬家了,所以就屙肚了。
屙肚,懂不懂?哎!那麼就貪等為宗,不要貪多。
第四、要觀想正事良藥,為療行枯。
這個吃的東西,就是一種良藥;我吃它就令這個身體,不會枯槁,不會乾。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我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呢?就因為我要修成道業,将來成佛,所以受這供養。
這是,我們出家人有供養的時候,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沒有人供養,也不要生一種貪心。
就是,我前幾天講過,就是餓死也應該修行。
我修行,為修行而餓死,這是最大的一種光榮,最有價值的一種犧牲!犧牲,所以,不要怕餓死。
“如佛塔廟。
”那麼在有人說四句偈這個地方,都像佛塔廟;這個地方,都應該供養的。
“如佛塔廟”:就好像有佛,有塔,有廟,這麼樣供養。
“何況有人。
盡能受持讀誦”:何況,更有人,他能完全受持這個《金剛經》,又能讀,又能誦。
什麼叫“讀”呢?對本曰讀,對着這個本子念經,這叫讀;不要這個本子,這叫誦。
不要照着本子來念經,這叫誦,誦經。
“須菩提”:須菩提啊,“當知是人”:你應該知道這個人;哪一個人?就是說四句偈,為他人說法這個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他所成就的最高尚、最第一,也最少有的這種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假設這個《金剛經》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這個地方,就是佛的法身、舍利存在的地方。
這一部經就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舍利。
“若尊重弟子”:所以說,一切的人見着這一部經,都要好像弟子恭敬師父那麼樣恭敬。
那麼這個做弟子的都要恭敬師父;恭敬師父,也要恭敬這個經。
恭敬這個經,也就像恭敬師父這樣恭敬;恭敬師父,也就像恭敬這個經這樣。
經就是師父;師父就是經。
你不要把經,和師父分開。
為什麼呢?你所明白這個法是從師父這兒來的;師父的法也就是在這個經上來的。
這是一的,三而一,一而三。
你不要打錯了算盤,說,哦!這一部經就是我的師父了,我不要那個師父了。
那你不要那個師父,這個師父也沒有了。
要怎麼樣子呢?有五種觀想。
這五種的觀想,第一的是記功多少,量彼來處。
你要算計算計;算計什麼呢?這個要用多少功、多少功夫?那個農人種田,種子種到地下,生出來,又用種種的人工來栽培,灌溉,它才成熟;成熟,才能把這個米收回來,再用機器把它碾成米,你說費多少功夫?“量彼來處”:你量一量,它那個來的時候,很不容易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忖,就是思量,就是思忖一下。
這個思忖,想一想,我自己的德行是全哪?是缺?我有沒有修行?有沒有道德?如果我沒有修行,受人這供養,應該生慚愧心:趕快要修行,要用功修道,了生脫死,這要生慚愧心。
要是全呢?說,哦!我是大德高僧,我也最有道德。
這個世界上,大約就我是第一個有道德的高僧了,不要緊吧?也不是。
我應該更加努力,我受這供養之後,我更加努力,還要向前精進。
我證初果,我就求證二果;證二果,我就求證三果;證三果,我就求證四果:那麼總要往上去增進。
這是全缺應供,我應該做。
第三、要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要防備這個心,離開過錯。
我要吃得不要太飽了。
吃得祗要夠了就可以了,不要再貪多。
病從口入!你要一貪多,怎麼樣呢?這個東西再好吃,吃多了就會瀉肚了;把肚就吃壞、胃口吃壞了,它自己就又瀉肚了。
這是為什麼瀉肚子呢?就因為有貪心,吃得太多了。
那個肚裡頭沒有地方存了,所以,就要搬--香港那個徙置區,就要徙置了,要搬家了,所以就屙肚了。
屙肚,懂不懂?哎!那麼就貪等為宗,不要貪多。
第四、要觀想正事良藥,為療行枯。
這個吃的東西,就是一種良藥;我吃它就令這個身體,不會枯槁,不會乾。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我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呢?就因為我要修成道業,将來成佛,所以受這供養。
這是,我們出家人有供養的時候,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沒有人供養,也不要生一種貪心。
就是,我前幾天講過,就是餓死也應該修行。
我修行,為修行而餓死,這是最大的一種光榮,最有價值的一種犧牲!犧牲,所以,不要怕餓死。
“如佛塔廟。
”那麼在有人說四句偈這個地方,都像佛塔廟;這個地方,都應該供養的。
“如佛塔廟”:就好像有佛,有塔,有廟,這麼樣供養。
“何況有人。
盡能受持讀誦”:何況,更有人,他能完全受持這個《金剛經》,又能讀,又能誦。
什麼叫“讀”呢?對本曰讀,對着這個本子念經,這叫讀;不要這個本子,這叫誦。
不要照着本子來念經,這叫誦,誦經。
“須菩提”:須菩提啊,“當知是人”:你應該知道這個人;哪一個人?就是說四句偈,為他人說法這個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他所成就的最高尚、最第一,也最少有的這種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假設這個《金剛經》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這個地方,就是佛的法身、舍利存在的地方。
這一部經就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舍利。
“若尊重弟子”:所以說,一切的人見着這一部經,都要好像弟子恭敬師父那麼樣恭敬。
那麼這個做弟子的都要恭敬師父;恭敬師父,也要恭敬這個經。
恭敬這個經,也就像恭敬師父這樣恭敬;恭敬師父,也就像恭敬這個經這樣。
經就是師父;師父就是經。
你不要把經,和師父分開。
為什麼呢?你所明白這個法是從師父這兒來的;師父的法也就是在這個經上來的。
這是一的,三而一,一而三。
你不要打錯了算盤,說,哦!這一部經就是我的師父了,我不要那個師父了。
那你不要那個師父,這個師父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