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應該,離開這一切諸相,心裡想這個意思:哦!菩薩應離一切相。
什麼相也不着,也不着我相,也不着法相,也不着空相:這離一切相啦。
這心裡明白了,那麼要實做去,就是,所行的布施也不要有一個我相,也不要有一個人相,也不要有中間一個受者,不要有一個能施,又有個所施;不要有一個能受,又有個所受,離開這一切的相。
離開一切相了,這就是持。
你能實實在在照這樣去做去。
你做了功德而不着住這功德之相,這就是持。
這受持。
受持多少呢?“受持四句偈等。
”“四句偈”,前邊也已經講過一次了,那麼就是,或者“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這也是四句偈。
譬如你見着人,你就給他講了,你說在《金剛經》上,說應該無我相。
所以你不要把你呀,看得那麼樣子的重要。
你不要執着有一個你。
你又要無人相,也不要執着有人相。
你沒有我相,沒有人相,這就是沒有衆生相了;你沒有衆生相,也就是沒有壽者相。
他這講了,他一聽,哦!這要離一切相了。
那麼能離一切相就是菩薩了,菩薩就不着相了。
不是說,哦!這個功德是我做的,那個功德是我做的,這個廟是我修的,那個經是我印的;沒有這一切相,做去就忘了。
要真忘了,不要裝模作樣,故意沽名釣譽。
人家問說,那個經是誰印的?我不知道呢!明明他知道,他又說不知道。
這就是故意沽名釣譽,你懂嗎? 你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人家沒有問你,你也不必說:哦!這是我做的,這個經都是我印的,你看見!這個經上都有我的名字在這兒了嘛!有他的名字呢!這就着到,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沒空呢!要不執着于相呢,你印經印過去就了了,沒有壽者相。
你了了,那功德是存在的;你要不了,那功德它沒有。
因為你這兒要是無漏了,那功德才是無漏;你這兒有漏呢,那功德還是有漏。
你這自己要能明白無為法了,你那功德也就變成無為了。
所以,這是四句偈。
還有,“若以色見我”,《金剛經》後邊講,說,你要以這個有形有色的來見我,我是誰呢?佛。
以音聲來求我,“以音聲求我”,以這個音聲,你唱的好歌,或者唱的好聲音哪,你來求佛。
“是人行邪道”:這個人,都是行邪道呢!“不能見如來”:不能見如來的法身。
那麼在前邊,說是那個身大如須彌山王,那麼個身是大嗎?須菩提先說甚大,以後他就說:“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那個“非身”--什麼是“非身”呢?非身,說不是身;不是身,那是個什麼?不是個身,怎麼又說是“非身。
是名大身”呢?那不是身哪,那是個法身。
那佛的法身是絕對待的,沒有可以和他比的。
如果你要有一個須彌山那麼大,那還是和須彌山對的;須彌山也這麼大,你這個身也這麼大。
或者那有一個比須彌山更大的?你就小了嘛!你沒有對待,那個法身是絕對待的;沒有第二者,祗獨一無二的,那才是大身呢!那個“非身”呢,就是法身;所說的法身,不是這個報身。
在佛教的教理上講,這個法身才是真佛呢!那麼所以說,“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他是遍滿一切處的。
那個圓滿報身是盧舍那佛。
千百億萬化身是釋迦牟尼佛。
在佛教的教理來講,那個報、化;報身和化身都不是真佛,祗有法身才是真佛呢!所以本經講的“非身。
是名大身。
”這個“非身”就是法身。
或者這四句說,“一切有為法”。
“一切”:所有的都包括在這裡邊了。
“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的,也就是有形相的,這叫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這有為的就好像是夢似的;又好像虛幻不實的這個東西;又好像那個水泡;又好像這個人的影子一樣。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像那個露水似的,又像電光石火似的。
“應作如是觀”哪,在這一切的有為法上,你都應該作這樣的觀。
什麼叫“有為法”?就是世界上,這一切有形相的,乃至于國、家、自己本身;這有形有相的都叫有為法。
這一切有為法都是像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個樣子。
“應作如是觀”:應該作像這樣的觀。
“應作如是觀”哪!這個有為法是有壞的。
所以,你就給他講這四句偈。
“為他人說”:而為他人在說。
你明白這四句,你就說四句;明白五句,你就說五句;明白六句,你就說六句;明白這一部《金剛經》,你就說一部《金剛經》;明白十部《金剛經》,你就說十部《金剛經》。
你要明白多少,你就講多少。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呀!你就僅僅講這四句偈這麼少的佛法,而這種的福德,也比你以七寶充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來作布施,那種的功德多。
為什麼呢?前邊那是有漏的功德,你現在所講的這個佛法,這是無漏的功德,這是不壞的功德。
你以前所講的,那是有為的功德,那是有漏的功德,那是有相的功德。
所以,這個無相雖然少而勝于多,無漏也雖然少而比這個多的殊勝,所以,“勝前福德。
”
”菩薩應該,離開這一切諸相,心裡想這個意思:哦!菩薩應離一切相。
什麼相也不着,也不着我相,也不着法相,也不着空相:這離一切相啦。
這心裡明白了,那麼要實做去,就是,所行的布施也不要有一個我相,也不要有一個人相,也不要有中間一個受者,不要有一個能施,又有個所施;不要有一個能受,又有個所受,離開這一切的相。
離開一切相了,這就是持。
你能實實在在照這樣去做去。
你做了功德而不着住這功德之相,這就是持。
這受持。
受持多少呢?“受持四句偈等。
”“四句偈”,前邊也已經講過一次了,那麼就是,或者“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這也是四句偈。
譬如你見着人,你就給他講了,你說在《金剛經》上,說應該無我相。
所以你不要把你呀,看得那麼樣子的重要。
你不要執着有一個你。
你又要無人相,也不要執着有人相。
你沒有我相,沒有人相,這就是沒有衆生相了;你沒有衆生相,也就是沒有壽者相。
他這講了,他一聽,哦!這要離一切相了。
那麼能離一切相就是菩薩了,菩薩就不着相了。
不是說,哦!這個功德是我做的,那個功德是我做的,這個廟是我修的,那個經是我印的;沒有這一切相,做去就忘了。
要真忘了,不要裝模作樣,故意沽名釣譽。
人家問說,那個經是誰印的?我不知道呢!明明他知道,他又說不知道。
這就是故意沽名釣譽,你懂嗎? 你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人家沒有問你,你也不必說:哦!這是我做的,這個經都是我印的,你看見!這個經上都有我的名字在這兒了嘛!有他的名字呢!這就着到,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沒空呢!要不執着于相呢,你印經印過去就了了,沒有壽者相。
你了了,那功德是存在的;你要不了,那功德它沒有。
因為你這兒要是無漏了,那功德才是無漏;你這兒有漏呢,那功德還是有漏。
你這自己要能明白無為法了,你那功德也就變成無為了。
所以,這是四句偈。
還有,“若以色見我”,《金剛經》後邊講,說,你要以這個有形有色的來見我,我是誰呢?佛。
以音聲來求我,“以音聲求我”,以這個音聲,你唱的好歌,或者唱的好聲音哪,你來求佛。
“是人行邪道”:這個人,都是行邪道呢!“不能見如來”:不能見如來的法身。
那麼在前邊,說是那個身大如須彌山王,那麼個身是大嗎?須菩提先說甚大,以後他就說:“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那個“非身”--什麼是“非身”呢?非身,說不是身;不是身,那是個什麼?不是個身,怎麼又說是“非身。
是名大身”呢?那不是身哪,那是個法身。
那佛的法身是絕對待的,沒有可以和他比的。
如果你要有一個須彌山那麼大,那還是和須彌山對的;須彌山也這麼大,你這個身也這麼大。
或者那有一個比須彌山更大的?你就小了嘛!你沒有對待,那個法身是絕對待的;沒有第二者,祗獨一無二的,那才是大身呢!那個“非身”呢,就是法身;所說的法身,不是這個報身。
在佛教的教理上講,這個法身才是真佛呢!那麼所以說,“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他是遍滿一切處的。
那個圓滿報身是盧舍那佛。
千百億萬化身是釋迦牟尼佛。
在佛教的教理來講,那個報、化;報身和化身都不是真佛,祗有法身才是真佛呢!所以本經講的“非身。
是名大身。
”這個“非身”就是法身。
或者這四句說,“一切有為法”。
“一切”:所有的都包括在這裡邊了。
“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的,也就是有形相的,這叫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這有為的就好像是夢似的;又好像虛幻不實的這個東西;又好像那個水泡;又好像這個人的影子一樣。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像那個露水似的,又像電光石火似的。
“應作如是觀”哪,在這一切的有為法上,你都應該作這樣的觀。
什麼叫“有為法”?就是世界上,這一切有形相的,乃至于國、家、自己本身;這有形有相的都叫有為法。
這一切有為法都是像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個樣子。
“應作如是觀”:應該作像這樣的觀。
“應作如是觀”哪!這個有為法是有壞的。
所以,你就給他講這四句偈。
“為他人說”:而為他人在說。
你明白這四句,你就說四句;明白五句,你就說五句;明白六句,你就說六句;明白這一部《金剛經》,你就說一部《金剛經》;明白十部《金剛經》,你就說十部《金剛經》。
你要明白多少,你就講多少。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呀!你就僅僅講這四句偈這麼少的佛法,而這種的福德,也比你以七寶充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來作布施,那種的功德多。
為什麼呢?前邊那是有漏的功德,你現在所講的這個佛法,這是無漏的功德,這是不壞的功德。
你以前所講的,那是有為的功德,那是有漏的功德,那是有相的功德。
所以,這個無相雖然少而勝于多,無漏也雖然少而比這個多的殊勝,所以,“勝前福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