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這一段文是說這個無漏的福德,勝如有漏的福德,無為的福德勝如有為的福德。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在前邊這個小乘的四果聖人,和菩薩、佛都要不取相,都要無所執着;也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也沒有空執了:一切都無所執着。
所以,這是不執着,所以才能得佛果、菩薩莊嚴佛土、證四果阿羅漢,而要無所執着。
那麼又恐怕人對這布施上,還有執着這個相,所以又叫須菩提,說:“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說,你看見了嗎?我們前邊這一條恒河,這一條恒河有多少沙呢?“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在這一條恒河裡所有這一些個沙。
恒河那個沙,就像面粉那麼細,每一粒沙,甚至于都看不清楚那麼細,就像面粉似的。
你好像那個面粉,那一粒面粉,你看得不清楚,單單一粒面粉,你看都看不見的。
恒河那個沙也是這樣。
那麼它這個沙這麼樣的細,你說有多少沙呢?這個沙的數量有多少呢?可以說是,用最高的算數師也算不清楚。
那麼現在把這一個恒河裡邊,每一粒沙再做為一個恒河。
你說這有多少恒河?那恒河沙既然不知道數量了,那麼每一粒沙再做一個恒河,這有多少恒河呢?這恒河也沒有數量了。
那麼在這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恒河沙裡邊,所有的沙,那麼有多少呢?這更加不可算數了。
沒有法子知道是多少,“如是沙等恒河。
” “于意雲何”:在須菩提你的意思裡邊,怎麼樣子呢?在你的意思裡,認為這沙是有多少呢?“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這所有的這麼多的恒河沙,你說它是多不多呢?有多少沙呢?“須菩提言。
甚多”:須菩提說,甚多啊,這個沙的數量,簡直的我數不過來了。
為什麼呢?“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說是,這個恒河,已經就沒有數量了,何況恒河裡邊這個沙又有多少呢?我是不知道了,所以這甚多。
何況其沙呢?,何況它的沙數呢?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子答覆,他就又說了,說:“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我現在說誠實言,老老實實地告訴你,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
怎麼樣子呢?“若有善男子”呀,假設要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說是,所有的修五戒十善的男人和修五戒十善這個女人,“以七寶”--“七寶”就是金、銀、琉璃寶、玻璃寶、砗渠寶、赤珠寶、瑪瑙寶,這七寶--“滿”,這個“滿”,就是充滿了。
“爾所”:這個“爾所”,就是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的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爾所”,就是又當“如許”:如,就是像字,就是如是我聞那個如。
許就是言字邊加個醜寅卯午未的那個“午”字,就是許可的許。
如許,就像這麼多。
如許就是說像這麼多。
多少哪樣多呢?“恒河沙數”:像那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 在本經,前一段說過,說過是僅僅就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說“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現在,又把它往更深了一層講,更殊勝了一層講,又往更多了一層比喻。
前邊僅僅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現在,是“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這比以前那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又增加了幾千萬倍。
“以用布施”:用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
“得福德多不”:這個得的福,多不多呢?“須菩提言。
甚多”:須菩提說,哦!這個是很多!可是雖然很多,這是有為的福報,這叫有漏的福德,有為的福報。
有為,就是有窮盡的時候。
有漏的,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雖然像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也仍然是屬于有為、有漏的。
所以,不是無為無漏的。
“得福多不”:得福多不多呢?“須菩提言。
甚多”:很多,世尊,須菩提說。
“佛告須菩提”:這時候,佛又告訴須菩提,說:“若善男子”:假設若有,世間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或者修五戒十善的善女人,“于此經中”:在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邊;不要說,他就講這一個全部的《金剛經》,就在這個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乃至”,是超略詞。
怎麼超略詞呢?超略就是減少,省文,就是不講那麼多麻煩的話,簡而赅之來講。
“乃至”,乃至,就是意思你不要說你讀誦這個全部的《金剛經》,你就是,乃至于最少,以最多之中的最少,少到多少呢?少到“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受”,就是心裡領受了;“持”,就是執持。
就是身心奉行,心裡也記得它,身也要行持它,就要實實在在去做去。
怎麼叫心領受呢?好像說,“菩薩應離一切相。
當得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這一段文是說這個無漏的福德,勝如有漏的福德,無為的福德勝如有為的福德。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在前邊這個小乘的四果聖人,和菩薩、佛都要不取相,都要無所執着;也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也沒有空執了:一切都無所執着。
所以,這是不執着,所以才能得佛果、菩薩莊嚴佛土、證四果阿羅漢,而要無所執着。
那麼又恐怕人對這布施上,還有執着這個相,所以又叫須菩提,說:“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說,你看見了嗎?我們前邊這一條恒河,這一條恒河有多少沙呢?“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在這一條恒河裡所有這一些個沙。
恒河那個沙,就像面粉那麼細,每一粒沙,甚至于都看不清楚那麼細,就像面粉似的。
你好像那個面粉,那一粒面粉,你看得不清楚,單單一粒面粉,你看都看不見的。
恒河那個沙也是這樣。
那麼它這個沙這麼樣的細,你說有多少沙呢?這個沙的數量有多少呢?可以說是,用最高的算數師也算不清楚。
那麼現在把這一個恒河裡邊,每一粒沙再做為一個恒河。
你說這有多少恒河?那恒河沙既然不知道數量了,那麼每一粒沙再做一個恒河,這有多少恒河呢?這恒河也沒有數量了。
那麼在這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恒河沙裡邊,所有的沙,那麼有多少呢?這更加不可算數了。
沒有法子知道是多少,“如是沙等恒河。
” “于意雲何”:在須菩提你的意思裡邊,怎麼樣子呢?在你的意思裡,認為這沙是有多少呢?“于意雲何。
是諸恒河沙。
甯為多不”:這所有的這麼多的恒河沙,你說它是多不多呢?有多少沙呢?“須菩提言。
甚多”:須菩提說,甚多啊,這個沙的數量,簡直的我數不過來了。
為什麼呢?“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說是,這個恒河,已經就沒有數量了,何況恒河裡邊這個沙又有多少呢?我是不知道了,所以這甚多。
何況其沙呢?,何況它的沙數呢?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子答覆,他就又說了,說:“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我現在說誠實言,老老實實地告訴你,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
怎麼樣子呢?“若有善男子”呀,假設要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說是,所有的修五戒十善的男人和修五戒十善這個女人,“以七寶”--“七寶”就是金、銀、琉璃寶、玻璃寶、砗渠寶、赤珠寶、瑪瑙寶,這七寶--“滿”,這個“滿”,就是充滿了。
“爾所”:這個“爾所”,就是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的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爾所”,就是又當“如許”:如,就是像字,就是如是我聞那個如。
許就是言字邊加個醜寅卯午未的那個“午”字,就是許可的許。
如許,就像這麼多。
如許就是說像這麼多。
多少哪樣多呢?“恒河沙數”:像那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 在本經,前一段說過,說過是僅僅就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說“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現在,又把它往更深了一層講,更殊勝了一層講,又往更多了一層比喻。
前邊僅僅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現在,是“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這比以前那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又增加了幾千萬倍。
“以用布施”:用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
“得福德多不”:這個得的福,多不多呢?“須菩提言。
甚多”:須菩提說,哦!這個是很多!可是雖然很多,這是有為的福報,這叫有漏的福德,有為的福報。
有為,就是有窮盡的時候。
有漏的,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雖然像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也仍然是屬于有為、有漏的。
所以,不是無為無漏的。
“得福多不”:得福多不多呢?“須菩提言。
甚多”:很多,世尊,須菩提說。
“佛告須菩提”:這時候,佛又告訴須菩提,說:“若善男子”:假設若有,世間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或者修五戒十善的善女人,“于此經中”:在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邊;不要說,他就講這一個全部的《金剛經》,就在這個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乃至”,是超略詞。
怎麼超略詞呢?超略就是減少,省文,就是不講那麼多麻煩的話,簡而赅之來講。
“乃至”,乃至,就是意思你不要說你讀誦這個全部的《金剛經》,你就是,乃至于最少,以最多之中的最少,少到多少呢?少到“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受”,就是心裡領受了;“持”,就是執持。
就是身心奉行,心裡也記得它,身也要行持它,就要實實在在去做去。
怎麼叫心領受呢?好像說,“菩薩應離一切相。
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