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心息了,真心也就現出來了。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釋迦牟尼佛見須菩提這樣的來為衆生請法,他很歡喜,所以就贊歎須菩提,說是:“善哉善哉。
”說,你,須菩提真好啊!你須菩提,好得很哪!我!很歡喜你,你是我一個最好的徒弟!于是乎,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如汝所說。
”不錯了,就像你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說是,如來我,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說這個般若法門。
“汝今谛聽”:你現在呀,要谛聽,你要特别注意。
我,“當為汝說”:我現在給你講一講,可是,你不要當耳邊風似的。
我給你講這個般若妙法,哎!你從這個耳朵進去,從那個耳朵又走了;過耳不留,那可就是,枉費如來一番的心血啰!你要特别注意聽嘛!“當為汝說。
善男子。
”你所說,“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應該,這樣子住他那個真心,“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像這樣子降伏他那個心。
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要緊的地方就在這“如是”兩個字,“應如是住”。
“如是”,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有一個表法,不過在文字上沒說。
怎麼樣呢?“如是”,沒有話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在這個時候,言語的道路斷了。
你心裡,所想的想像也沒有了。
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口,想要說,沒有話講,這個話亡了,死亡了:“口欲言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亡”:心想要攀緣一下,哎,這種慮,這思慮心也沒有了。
“如是”:如是沒有,這個地方,沒有話講,就是叫你參禅打坐,這就“如是”。
“應如是住”:你應如是住,住到這個地方;你真心住到這個地方。
“如是降伏其心”:你能以參禅打坐,用這種的靜慮的功夫,你的妄心也自然就降伏了。
所以說“如是。
”“如是”:這沒有明顯表出來,這有一個樣子。
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就是叫你修道那個樣子。
你要能這樣修行,就可以常住真心。
你能這樣,就能以得到本來那個性淨明體。
你能這樣子,也就可以降伏其心。
“唯”:須菩提一看這個樣子。
什麼樣子?它沒有樣子。
無相般若沒有樣子,就這個實相的般若。
須菩提就明白了。
不但須菩提明白了,須菩提想将來的一切衆生也會明白,所以他就應諾。
這個“唯”,就是答應的,哦!哦!這個應諾之辭。
這個“唯”就是應諾之辭。
講到這個地方,好像那個孔子和曾子,和一班的弟子在一起。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說:“我這個道啊,就是應用一個真理,來把它貫穿起來的,這就是我的道。
”曾子曰:“唯”。
曾子說,就是這個“唯”,說:哦!答應着,哦!“子出,門人問曰”:孔子走了,這一班門人也不知道曾子“唯”了一聲,這是什麼意思呢!曾參知道了,但是其他弟子還不懂,就問說:“夫子之言,何謂也?”說:“老師所說的話是說的什麼東西啊?說的什麼?我怎麼不明白呢?”這一些弟子大約也很粗氣的,這麼樣就問。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他說:“夫子這個道就是忠于持己,恕以待人哪!”這“忠恕而已矣”,那麼也就是這個“唯”。
那“然”呢?“然”又是重諾之辭,就是,應了一聲再應一聲。
是啊,是啊,是這個樣子。
“然”,是這個樣子。
“世尊”:又叫了一聲世尊,須菩提叫的,說:“願樂欲聞。
”說:“我很好樂,很願意,好樂,聽釋迦牟尼佛您說法,聽老師您說法的。
我很願意聽的。
”不是像我的一些弟子,這個老師一講法,哦!我不願意聽,都不知講什麼!他講中文,我也不懂,要翻譯;我好像要睡着覺了似的。
這要睡着覺,并不是,說事前要去入定去睡覺啦,這是,覺得太疲倦了!I'm
verytired。
喔,我又做工,然後又要聽經;聽經聽得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就沉沉欲睡。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釋迦牟尼佛見須菩提這樣的來為衆生請法,他很歡喜,所以就贊歎須菩提,說是:“善哉善哉。
”說,你,須菩提真好啊!你須菩提,好得很哪!我!很歡喜你,你是我一個最好的徒弟!于是乎,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如汝所說。
”不錯了,就像你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說是,如來我,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說這個般若法門。
“汝今谛聽”:你現在呀,要谛聽,你要特别注意。
我,“當為汝說”:我現在給你講一講,可是,你不要當耳邊風似的。
我給你講這個般若妙法,哎!你從這個耳朵進去,從那個耳朵又走了;過耳不留,那可就是,枉費如來一番的心血啰!你要特别注意聽嘛!“當為汝說。
善男子。
”你所說,“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應該,這樣子住他那個真心,“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像這樣子降伏他那個心。
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要緊的地方就在這“如是”兩個字,“應如是住”。
“如是”,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有一個表法,不過在文字上沒說。
怎麼樣呢?“如是”,沒有話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在這個時候,言語的道路斷了。
你心裡,所想的想像也沒有了。
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口,想要說,沒有話講,這個話亡了,死亡了:“口欲言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亡”:心想要攀緣一下,哎,這種慮,這思慮心也沒有了。
“如是”:如是沒有,這個地方,沒有話講,就是叫你參禅打坐,這就“如是”。
“應如是住”:你應如是住,住到這個地方;你真心住到這個地方。
“如是降伏其心”:你能以參禅打坐,用這種的靜慮的功夫,你的妄心也自然就降伏了。
所以說“如是。
”“如是”:這沒有明顯表出來,這有一個樣子。
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就是叫你修道那個樣子。
你要能這樣修行,就可以常住真心。
你能這樣,就能以得到本來那個性淨明體。
你能這樣子,也就可以降伏其心。
“唯”:須菩提一看這個樣子。
什麼樣子?它沒有樣子。
無相般若沒有樣子,就這個實相的般若。
須菩提就明白了。
不但須菩提明白了,須菩提想将來的一切衆生也會明白,所以他就應諾。
這個“唯”,就是答應的,哦!哦!這個應諾之辭。
這個“唯”就是應諾之辭。
講到這個地方,好像那個孔子和曾子,和一班的弟子在一起。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說:“我這個道啊,就是應用一個真理,來把它貫穿起來的,這就是我的道。
”曾子曰:“唯”。
曾子說,就是這個“唯”,說:哦!答應着,哦!“子出,門人問曰”:孔子走了,這一班門人也不知道曾子“唯”了一聲,這是什麼意思呢!曾參知道了,但是其他弟子還不懂,就問說:“夫子之言,何謂也?”說:“老師所說的話是說的什麼東西啊?說的什麼?我怎麼不明白呢?”這一些弟子大約也很粗氣的,這麼樣就問。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他說:“夫子這個道就是忠于持己,恕以待人哪!”這“忠恕而已矣”,那麼也就是這個“唯”。
那“然”呢?“然”又是重諾之辭,就是,應了一聲再應一聲。
是啊,是啊,是這個樣子。
“然”,是這個樣子。
“世尊”:又叫了一聲世尊,須菩提叫的,說:“願樂欲聞。
”說:“我很好樂,很願意,好樂,聽釋迦牟尼佛您說法,聽老師您說法的。
我很願意聽的。
”不是像我的一些弟子,這個老師一講法,哦!我不願意聽,都不知講什麼!他講中文,我也不懂,要翻譯;我好像要睡着覺了似的。
這要睡着覺,并不是,說事前要去入定去睡覺啦,這是,覺得太疲倦了!
喔,我又做工,然後又要聽經;聽經聽得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就沉沉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