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須菩提一看,這要想個辦法,令釋迦牟尼佛再說一個權巧方便的文字般若。
本來釋迦牟尼佛這宣說實相般若已經說完了;說完了,祗有證果的聖人懂這實相般若,凡夫俗子是格格不入。
是這個須菩提,為大權示現,為衆生請法,所以才從大衆裡邊,就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右膝跪到地下,合掌恭敬,對佛說,說:“希有世尊!”說,真希有,真少有!少有什麼?世尊,世尊這個實相般若,善護念諸菩薩啊,善付囑諸菩薩啊,這個法是妙到極點啰!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這為衆生請法,又稱了一聲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
”說是,釋迦牟尼佛,佛、世尊,你講這個實相般若已盡,可是一般的衆生不明白,沒了解。
所以,我再請求世尊,為末法的衆生,為将來的衆生。
“善男子”:就是一切好心的男子;“善女人”:一切好心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他自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為什麼不翻呢?因為這是佛的一個極果的名稱,佛的果位上一個名稱,所以就保留不翻。
最初翻譯經典的這個法師,他沒有把它翻譯過來,保留着它。
以後這個翻譯經典的法師,也就尊古不翻。
所以保留這原有的意思,就沒有把它翻過來。
那麼它的意思就是:“阿耨”就是“無上”;“三藐”就“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
“正覺”,就異凡夫;凡夫是不覺的。
那麼正覺,和凡夫不同了,他得到這個正當的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
“正等”就是異二乘,和二乘的又不同。
二乘,祗有正覺而沒有正等,這個“正覺”,正當的覺悟了。
“正等”,正等于佛的覺悟了,還沒有無上,正等還沒有談到無上。
那這個“無上”,就是異菩薩了,和菩薩不同。
菩薩祗有得到正等而沒有得到無上,所以菩薩就叫“有上士”。
佛呢,就叫“無上士”,沒有再在他上邊。
所以這無上就是佛的極果。
在過去翻譯經典的大德法師,都保留佛這個名号,所以沒有翻。
那麼假如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這就請問佛了,說怎麼樣可以常住他這個真心呢?“應住”:這得到他這個真心怎麼樣能常住呢?“雲何降伏其心”: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妄想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攀緣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好高骛遠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吾我貢高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一切一切虛妄的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貪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瞋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癡心呢?這“降伏其心”,所有這一切的不好的心,都要降伏。
怎麼叫降伏呢?這個“降伏”,本來它是不伏的來着,那麼現在好像兩個作戰,作戰把它戰敗了,它投降了,這就是降伏了。
我以前沒有講嗎?貪、瞋、癡,你怎麼樣能降伏這個貪瞋癡?你就培植你這個戒定慧;你戒定慧現出來了,貪瞋癡它就沒有了。
這個貪瞋癡也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就是貪瞋癡,就看你會不會用它。
好像一樣的錢,拿這個錢去買鴉片煙回來抽了,這也覺得很好的;你要拿這個錢去幫助人,令人免除人的痛苦,那這比你自己抽鴉片煙更好。
那麼一樣的錢,看你怎麼樣的用法。
這個貪瞋癡、戒定慧也是這樣子:你要是會用就是戒定慧,你不會用就是貪瞋癡。
你明白了,貪瞋癡變成了戒定慧;你愚癡了,戒定慧變成貪瞋癡。
這也就是以前我講的那個道理--“水不異冰,冰不異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
”也就是“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菩提和煩惱沒有兩樣的。
那麼你不會用,煩惱就是煩惱;你要是會用,煩惱變成菩提了。
所以,說的是法,行的是道。
我們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就不是道。
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老老實實依照佛法來修行。
依照佛法修什麼呢?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就是降伏其心。
你把妄心降住了,真心也自然就常住了。
所謂
: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也就是你這個妄
本來釋迦牟尼佛這宣說實相般若已經說完了;說完了,祗有證果的聖人懂這實相般若,凡夫俗子是格格不入。
是這個須菩提,為大權示現,為衆生請法,所以才從大衆裡邊,就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右膝跪到地下,合掌恭敬,對佛說,說:“希有世尊!”說,真希有,真少有!少有什麼?世尊,世尊這個實相般若,善護念諸菩薩啊,善付囑諸菩薩啊,這個法是妙到極點啰!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這為衆生請法,又稱了一聲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
”說是,釋迦牟尼佛,佛、世尊,你講這個實相般若已盡,可是一般的衆生不明白,沒了解。
所以,我再請求世尊,為末法的衆生,為将來的衆生。
“善男子”:就是一切好心的男子;“善女人”:一切好心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他自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為什麼不翻呢?因為這是佛的一個極果的名稱,佛的果位上一個名稱,所以就保留不翻。
最初翻譯經典的這個法師,他沒有把它翻譯過來,保留着它。
以後這個翻譯經典的法師,也就尊古不翻。
所以保留這原有的意思,就沒有把它翻過來。
那麼它的意思就是:“阿耨”就是“無上”;“三藐”就“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
“正覺”,就異凡夫;凡夫是不覺的。
那麼正覺,和凡夫不同了,他得到這個正當的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
“正等”就是異二乘,和二乘的又不同。
二乘,祗有正覺而沒有正等,這個“正覺”,正當的覺悟了。
“正等”,正等于佛的覺悟了,還沒有無上,正等還沒有談到無上。
那這個“無上”,就是異菩薩了,和菩薩不同。
菩薩祗有得到正等而沒有得到無上,所以菩薩就叫“有上士”。
佛呢,就叫“無上士”,沒有再在他上邊。
所以這無上就是佛的極果。
在過去翻譯經典的大德法師,都保留佛這個名号,所以沒有翻。
那麼假如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這就請問佛了,說怎麼樣可以常住他這個真心呢?“應住”:這得到他這個真心怎麼樣能常住呢?“雲何降伏其心”: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妄想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攀緣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好高骛遠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吾我貢高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一切一切虛妄的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貪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瞋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癡心呢?這“降伏其心”,所有這一切的不好的心,都要降伏。
怎麼叫降伏呢?這個“降伏”,本來它是不伏的來着,那麼現在好像兩個作戰,作戰把它戰敗了,它投降了,這就是降伏了。
我以前沒有講嗎?貪、瞋、癡,你怎麼樣能降伏這個貪瞋癡?你就培植你這個戒定慧;你戒定慧現出來了,貪瞋癡它就沒有了。
這個貪瞋癡也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就是貪瞋癡,就看你會不會用它。
好像一樣的錢,拿這個錢去買鴉片煙回來抽了,這也覺得很好的;你要拿這個錢去幫助人,令人免除人的痛苦,那這比你自己抽鴉片煙更好。
那麼一樣的錢,看你怎麼樣的用法。
這個貪瞋癡、戒定慧也是這樣子:你要是會用就是戒定慧,你不會用就是貪瞋癡。
你明白了,貪瞋癡變成了戒定慧;你愚癡了,戒定慧變成貪瞋癡。
這也就是以前我講的那個道理--“水不異冰,冰不異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
”也就是“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菩提和煩惱沒有兩樣的。
那麼你不會用,煩惱就是煩惱;你要是會用,煩惱變成菩提了。
所以,說的是法,行的是道。
我們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就不是道。
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老老實實依照佛法來修行。
依照佛法修什麼呢?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就是降伏其心。
你把妄心降住了,真心也自然就常住了。
所謂
也就是你這個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