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僧伽梨就是祖衣,是一百零八塊來做到一起的。
(上人指着自己身上的祖衣說道:)一二三:這是一,這一行,這是一塊。
這表示什麼呢?這個這一塊,表示一塊田,種的田。
這有二十五條,一百零八塊。
所以這個又叫祖衣,又叫福田衣。
福田,所以出家人穿的這個衣服,這個在家人,你供養,就在出家人面前來求福,也就等于種田,把你這功德種到田裡一樣的,所以又叫福田衣。
所以着這個衣的時候,也有一個咒,叫: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
這沒有再比這個再高尚了,這福田衣。
那麼是到什麼時候可以着這個衣呢?是升座說法可以着這個衣。
講經說法着這個,這叫祖衣,也叫大衣。
入王宮,到皇帝的宮院裡去吃飯,去赴齋,應供,應該着這個衣;出去化緣,出去乞食,也應該着這個衣。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到吃飯的時候,不是說像我們一般很懶惰的人,睡得到吃飯的時候起身;有人把飯給做好了,送到面前來吃,佛不是這樣。
佛就成佛了,有那麼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他到吃飯的時候,還着衣,穿上這個衣。
“持缽”,穿上這個衣服了,就手裡拿起這個缽;拿起這個缽,這麼樣托着,這叫托缽。
這個缽,是梵語,叫“缽多羅”。
我們中文,就單單一個缽字,這個也是省文了;要是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叫“應量器”。
應量器,應就是應當的應;量,就是數量的那個量;器,就是機器的那個器。
言其這個缽,正可以夠你吃,托來的飯夠你吃,應你的食量。
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缽,就是四天王所獻給他的那個缽。
“持缽”,拿着這個缽。
“入舍衛大城”,就到舍衛國這個大城裡邊。
“乞食。
于其城中”,到這個城裡邊去乞食。
為什麼出家人要去乞食呢?這個乞食,就是給衆生種福。
因為衆生他不曉得到三寶的面前來種福。
那麼你到城裡邊,去沿門乞讨。
有的說是七家的,有的說是,無論幾家,你乞夠吃了,就為止。
那麼到這個城裡邊就去乞食。
“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
”不能像那個須菩提,專門向有錢的去乞。
須菩提,在《楞嚴經》上那不說“阿難已知。
如來世尊。
诃須菩提及大迦葉。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 為什麼這麼樣诃斥他們兩個?因為須菩提,這樣想,哦,說這個有錢的人,他為什麼有錢呢?就因為前生,他做功德,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有錢了。
我如果不向他去化緣,給他種福的話,他今生不做功德,來生就該窮,就不會繼續富貴了。
所以,須菩提就專門化有錢的人。
但是,有錢的人所吃的東西一定都好吃的;我也相信須菩提好吃好東西,所以就專門去向有錢的人化緣。
他也就說是,我給他種福,他好來生有錢;那實際上,須菩提好吃好東西。
這是我這麼說,或者是毀謗須菩提也不一定。
或者須菩提,沒有這麼個食欲,不像我們一般人,專門想吃好東西。
須菩提,就是想給他再繼續種福是真的。
這個大迦葉呢,他是個苦行頭陀,一天祗吃一餐。
所以他化緣不化有錢的,他專門去化窮人。
他的思想怎麼樣呢?他說,哦,這個窮人,為什麼他窮呢?就因為他在前生,不曉得做功德,不曉得有錢做好事,所以今生他就窮。
我現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寶的面前,來種一點福,來生他就會有錢了,就會富貴了。
所以大迦葉專門化窮人:哪一家窮,越窮他越去化緣的;化得甚至于他想人家自己都不吃,把人家所做的這個飲食,來布施給他。
我相信這個迦葉祖師,也是因為他修苦行,願意受苦,不願意吃好東西。
他知道有錢的人就吃好的,他自己不歡喜吃好的。
那麼在中國人的習慣上說: 減衣增壽;減食增福。
減衣食,就增他這個福壽,所以大迦葉他活了一百二十歲,才皈依佛。
大約他生生世世,都這麼節約,這麼樣子來省吃儉用,不歡喜吃好東西,所以他盡化窮人,向窮人化飯吃。
一定大迦葉不會嘴饞的,和須菩提正好相反。
但是,這兩種思想都是偏的;偏于二邊了,不合乎中道。
所以佛就呵斥,說他們兩個人是阿羅漢,所做的不合乎中道,偏于一邊。
那麼在《楞嚴經》上是這樣子。
現在,這個佛是平等乞食,也不揀擇有錢的,也不揀擇窮的,就好像阿難去乞食,“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又他這個心中,“初求最後檀越。
以為齋主。
”“不問淨穢。
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
一切衆生。
無量功德。
”行這個平等的乞食。
“次第乞已”:所以,為什麼說佛沒有揀擇呢?“次第”,他挨着門去乞食,這叫“次第”。
“乞已”,乞完了這家就乞那家,乞完那家就乞那家,有次第的,很有次序去乞食。
“還至本處”:那麼乞食乞完了之後,回來就到祇樹給孤獨園了。
這個“本處”,就是祇樹給孤獨園。
“飯食訖”:就吃完飯了。
“收衣缽”:把衣服也收起來,把缽也收起來;把這個衣缽都收起完了之後,就“洗足已”。
佛因為走路不穿鞋和襪子,就打赤腳的,光着腳。
回來了,吃完了飯要洗洗腳;把腳也洗完了,“敷座而坐。
”這個腳洗完了幹什麼呢?飯也吃飽了,緣也化完了,那麼這時候就把衣缽收起來,洗洗腳。
你看這樣,這種的本地風光啊!“敷座而坐”,這時候就打坐了,參禅打坐。
“敷”,就是敷坐,把座位收拾得坐得舒服一點。
不是說像我們這個墊上墊得厚厚的,完了坐着這麼舒服;他是,譬如這個座位,擺得不正當,他擺得正當一點,那麼就參禅打坐了。
這是佛在吃飯、穿衣服,一天到晚這都是表示這個實相般若,本地風光;不是故意矯揉造作,說是我修行了。
你要明白法的,一切舉動行為都是修行。
你不要,說是我打坐的時候我坐這個地方,裝模作樣好像是老修行了;一不打坐了,七扯八拉,講講東,說說西的,南朝北國,亂說亂講的。
這個修道的人住到一起,要少講話,不要講話講太多了;講太多了,那就耽誤人家修行,也耽誤自己修行。
所以出家人住到一起,不論有多少,你一天到晚聽不見一個人講話的;就是講話也很小聲的,不擾亂其他的人。
所以我們要想用功修道學佛的人,一舉一動都不要對人家有妨礙。
你看!釋迦牟尼佛,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沒有亂吵亂鬧的這種的聲音,都是無聲無嗅的。
(上人指着自己身上的祖衣說道:)一二三:這是一,這一行,這是一塊。
這表示什麼呢?這個這一塊,表示一塊田,種的田。
這有二十五條,一百零八塊。
所以這個又叫祖衣,又叫福田衣。
福田,所以出家人穿的這個衣服,這個在家人,你供養,就在出家人面前來求福,也就等于種田,把你這功德種到田裡一樣的,所以又叫福田衣。
所以着這個衣的時候,也有一個咒,叫
這沒有再比這個再高尚了,這福田衣。
那麼是到什麼時候可以着這個衣呢?是升座說法可以着這個衣。
講經說法着這個,這叫祖衣,也叫大衣。
入王宮,到皇帝的宮院裡去吃飯,去赴齋,應供,應該着這個衣;出去化緣,出去乞食,也應該着這個衣。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到吃飯的時候,不是說像我們一般很懶惰的人,睡得到吃飯的時候起身;有人把飯給做好了,送到面前來吃,佛不是這樣。
佛就成佛了,有那麼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他到吃飯的時候,還着衣,穿上這個衣。
“持缽”,穿上這個衣服了,就手裡拿起這個缽;拿起這個缽,這麼樣托着,這叫托缽。
這個缽,是梵語,叫“缽多羅”。
我們中文,就單單一個缽字,這個也是省文了;要是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叫“應量器”。
應量器,應就是應當的應;量,就是數量的那個量;器,就是機器的那個器。
言其這個缽,正可以夠你吃,托來的飯夠你吃,應你的食量。
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缽,就是四天王所獻給他的那個缽。
“持缽”,拿着這個缽。
“入舍衛大城”,就到舍衛國這個大城裡邊。
“乞食。
于其城中”,到這個城裡邊去乞食。
為什麼出家人要去乞食呢?這個乞食,就是給衆生種福。
因為衆生他不曉得到三寶的面前來種福。
那麼你到城裡邊,去沿門乞讨。
有的說是七家的,有的說是,無論幾家,你乞夠吃了,就為止。
那麼到這個城裡邊就去乞食。
“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
”不能像那個須菩提,專門向有錢的去乞。
須菩提,在《楞嚴經》上那不說“阿難已知。
如來世尊。
诃須菩提及大迦葉。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 為什麼這麼樣诃斥他們兩個?因為須菩提,這樣想,哦,說這個有錢的人,他為什麼有錢呢?就因為前生,他做功德,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有錢了。
我如果不向他去化緣,給他種福的話,他今生不做功德,來生就該窮,就不會繼續富貴了。
所以,須菩提就專門化有錢的人。
但是,有錢的人所吃的東西一定都好吃的;我也相信須菩提好吃好東西,所以就專門去向有錢的人化緣。
他也就說是,我給他種福,他好來生有錢;那實際上,須菩提好吃好東西。
這是我這麼說,或者是毀謗須菩提也不一定。
或者須菩提,沒有這麼個食欲,不像我們一般人,專門想吃好東西。
須菩提,就是想給他再繼續種福是真的。
這個大迦葉呢,他是個苦行頭陀,一天祗吃一餐。
所以他化緣不化有錢的,他專門去化窮人。
他的思想怎麼樣呢?他說,哦,這個窮人,為什麼他窮呢?就因為他在前生,不曉得做功德,不曉得有錢做好事,所以今生他就窮。
我現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寶的面前,來種一點福,來生他就會有錢了,就會富貴了。
所以大迦葉專門化窮人:哪一家窮,越窮他越去化緣的;化得甚至于他想人家自己都不吃,把人家所做的這個飲食,來布施給他。
我相信這個迦葉祖師,也是因為他修苦行,願意受苦,不願意吃好東西。
他知道有錢的人就吃好的,他自己不歡喜吃好的。
那麼在中國人的習慣上說: 減衣增壽;減食增福。
減衣食,就增他這個福壽,所以大迦葉他活了一百二十歲,才皈依佛。
大約他生生世世,都這麼節約,這麼樣子來省吃儉用,不歡喜吃好東西,所以他盡化窮人,向窮人化飯吃。
一定大迦葉不會嘴饞的,和須菩提正好相反。
但是,這兩種思想都是偏的;偏于二邊了,不合乎中道。
所以佛就呵斥,說他們兩個人是阿羅漢,所做的不合乎中道,偏于一邊。
那麼在《楞嚴經》上是這樣子。
現在,這個佛是平等乞食,也不揀擇有錢的,也不揀擇窮的,就好像阿難去乞食,“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又他這個心中,“初求最後檀越。
以為齋主。
”“不問淨穢。
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
一切衆生。
無量功德。
”行這個平等的乞食。
“次第乞已”:所以,為什麼說佛沒有揀擇呢?“次第”,他挨着門去乞食,這叫“次第”。
“乞已”,乞完了這家就乞那家,乞完那家就乞那家,有次第的,很有次序去乞食。
“還至本處”:那麼乞食乞完了之後,回來就到祇樹給孤獨園了。
這個“本處”,就是祇樹給孤獨園。
“飯食訖”:就吃完飯了。
“收衣缽”:把衣服也收起來,把缽也收起來;把這個衣缽都收起完了之後,就“洗足已”。
佛因為走路不穿鞋和襪子,就打赤腳的,光着腳。
回來了,吃完了飯要洗洗腳;把腳也洗完了,“敷座而坐。
”這個腳洗完了幹什麼呢?飯也吃飽了,緣也化完了,那麼這時候就把衣缽收起來,洗洗腳。
你看這樣,這種的本地風光啊!“敷座而坐”,這時候就打坐了,參禅打坐。
“敷”,就是敷坐,把座位收拾得坐得舒服一點。
不是說像我們這個墊上墊得厚厚的,完了坐着這麼舒服;他是,譬如這個座位,擺得不正當,他擺得正當一點,那麼就參禅打坐了。
這是佛在吃飯、穿衣服,一天到晚這都是表示這個實相般若,本地風光;不是故意矯揉造作,說是我修行了。
你要明白法的,一切舉動行為都是修行。
你不要,說是我打坐的時候我坐這個地方,裝模作樣好像是老修行了;一不打坐了,七扯八拉,講講東,說說西的,南朝北國,亂說亂講的。
這個修道的人住到一起,要少講話,不要講話講太多了;講太多了,那就耽誤人家修行,也耽誤自己修行。
所以出家人住到一起,不論有多少,你一天到晚聽不見一個人講話的;就是講話也很小聲的,不擾亂其他的人。
所以我們要想用功修道學佛的人,一舉一動都不要對人家有妨礙。
你看!釋迦牟尼佛,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沒有亂吵亂鬧的這種的聲音,都是無聲無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