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己。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這一段經文是第一分,“法會因由分第一”。
本來這“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在經文上沒有的。
那麼後人加上去的,我們能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這是說這個說法聚會的因緣所由來的,這第一。
這個說法聚會,誰說法聚會呢?就是佛,釋迦牟尼佛說法聚會。
那這個“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這個“食”字,不讀ㄕˊ,si2,讀ㄕˋsi4。
“如是我聞”:這是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在每一個講經的人,都應該知道的。
如果不知道六種成就,那你沒有法子講這個經的。
以前有人講經,到這兒來,問他六種成就,他一就也不就;連一種成就都沒有,你怎麼講經呢?沒法子講,這個經也不能成就的。
六種成就是什麼呢?第一就信成就;第二是聞成就;第三是時成就;第四是主成就;第五是處成就;第六就是衆成就:這六種成就。
這個“如是”就是信成就。
“我聞”就是聞成就。
“一時”就是時成就。
“佛”就是主成就。
“舍衛國”就是處成就。
“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就處成就。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衆成就。
這是在每一部經前邊,都有這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在經上叫通序。
通序後邊一段文就是别序了。
在由這個“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這是别序。
怎麼叫通序?怎麼叫别序?通序是通于諸經的,所有的經典,都有這個通序。
别序是别于諸經的,就單單這一部經有這個意思,其他的經也有别序,但是和這個是不同的,所以叫别序。
這有通别的說法。
那麼每一部經有這六種成就,證明這個經是可信的,是佛所說的。
那麼這個通序,通序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就經前序--在經的前邊,就是果前那個前,你們記得,說這個經前序,在經的前邊;這一部經一開始,在經的前邊,這叫經前序。
那麼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叫經後序,這個名字也叫經後序。
所以講經,你說它是前也可以,說它是後也可以。
說,那怎麼沒有一定嗎?當然沒有一定了嘛!要有一定,那又不是佛法了。
等講到《金剛經》内容就知道了。
“無有定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要有一定了,有一定就有所執着;有所執着,就有了障礙;有了障礙就有煩惱。
無所執着,你就空了;你空了,那就沒有煩惱了。
什麼事情都空了,有什麼值得你計較的?有什麼值得你放不下的呢?你都空了,又有什麼可生煩惱的呢?為什麼你生煩惱?就因為你看沒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就處處是荊棘,處處碰壁。
怎麼叫處處碰壁?就是走到什麼地方撞到牆上,走到什麼地方撞到牆上。
荊棘是什麼呢?荊棘就是長刺的那種樹木,刺到身上很痛的。
為什麼把你刺痛了?你這個身體沒有看空,沒有放下,所以你就覺得走到那個荊棘裡頭,刺得痛了。
你要根本就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什麼都沒有了,痛又是誰痛啊?!連一個痛的人都沒有,你生什麼煩惱?這煩惱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這個講是這樣講,行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又叫經後序。
怎麼叫經後序呢?因為說經的時候,這一段文沒有的,佛沒有說“如是我聞”。
這“如是我聞”是阿難添上去的,在最初說這個經的時候,這一段文沒有。
這是,經後序。
這個結集經藏,阿難在說經以後,他叙述出來的,所以又叫經後序。
這個經前序,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叫發起序。
是這個經的發起。
所以,前邊這六種成就,就叫經前序也可以,叫經後序也可以。
但是你要明白這意思,你就講得出來;要不明白這個意思,哦!經前序怎麼又跑到經後邊去了呢?那麼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也就講不通了。
你要明白這個意思,哦!為什麼叫經前序?因為這一部經,它把這一段文叙述到這個經的前邊,所以叫經前序。
為什麼又叫經後序?哦!釋迦牟尼佛當初說經的時候,沒有這一段文,這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寫下去的;好像作文章,叙述這個因緣,所以這叫經後序。
“如是我聞”:在佛經上,一開始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為什麼用這四個字呢?這四個字是佛指定的。
說,我所說這個經典,在經的前邊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有很重要的因緣,所以我們每一個研究佛經的人,應該把這四個字的來曆;它的來源,和它的為什麼用這四個字,要徹底明白。
這個四個字在佛所說經典的時候,并沒有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因為佛,說完了《法華經》和《涅槃經》、《佛遺教經》,和《地藏經》,然後将要入涅槃這個時候,佛的弟子就統統都哭起來了:菩薩也哭了,是羅漢也哭了,那一切的凡夫比丘更哭了。
哭什麼呢?那麼菩薩、羅漢為什麼還有一種情感呢?因為他對于佛所說法,這種教化的法乳的深恩--法,這佛法的法;乳就是奶,就是牛乳的那個乳,從牛出乳--佛,好像一個牛,那麼在牛身上出很多牛乳,來喂這一切的菩薩、羅漢、聲聞、緣覺,在這麼多年受了這種法乳的深恩,所以感激得沒有法子再表示這種感激的情形了,所以聽說佛要入涅槃了,一切的天人衆,天上的人也哭,是人間的人也哭,大家都哭。
在這個哭的時候,阿難尤其哭得最厲害。
阿難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什麼也都不知道了,哭得迷迷茫茫,就什麼也不會想了。
這時候這個阿那律尊者,他因為沒有眼睛,他有天眼,又有天耳,聽得這一些個人這麼樣哭,這麼樣子發狂似的,他頭腦大約比較清醒一點,所以就把阿難叫到一邊,就說:“喂!你現在哭什麼?”他說:“佛已經要入涅槃了,以後再見不着佛了。
怎麼你問我哭什麼呢?”阿那律就說:“你呀,不要哭了!你還有重要的事情,你要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己。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這一段經文是第一分,“法會因由分第一”。
本來這“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在經文上沒有的。
那麼後人加上去的,我們能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這是說這個說法聚會的因緣所由來的,這第一。
這個說法聚會,誰說法聚會呢?就是佛,釋迦牟尼佛說法聚會。
那這個“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這個“食”字,不讀ㄕ
“如是我聞”:這是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在每一個講經的人,都應該知道的。
如果不知道六種成就,那你沒有法子講這個經的。
以前有人講經,到這兒來,問他六種成就,他一就也不就;連一種成就都沒有,你怎麼講經呢?沒法子講,這個經也不能成就的。
六種成就是什麼呢?第一就信成就;第二是聞成就;第三是時成就;第四是主成就;第五是處成就;第六就是衆成就:這六種成就。
這個“如是”就是信成就。
“我聞”就是聞成就。
“一時”就是時成就。
“佛”就是主成就。
“舍衛國”就是處成就。
“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就處成就。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衆成就。
這是在每一部經前邊,都有這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在經上叫通序。
通序後邊一段文就是别序了。
在由這個“爾時世尊食時。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這是别序。
怎麼叫通序?怎麼叫别序?通序是通于諸經的,所有的經典,都有這個通序。
别序是别于諸經的,就單單這一部經有這個意思,其他的經也有别序,但是和這個是不同的,所以叫别序。
這有通别的說法。
那麼每一部經有這六種成就,證明這個經是可信的,是佛所說的。
那麼這個通序,通序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就經前序--在經的前邊,就是果前那個前,你們記得,說這個經前序,在經的前邊;這一部經一開始,在經的前邊,這叫經前序。
那麼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叫經後序,這個名字也叫經後序。
所以講經,你說它是前也可以,說它是後也可以。
說,那怎麼沒有一定嗎?當然沒有一定了嘛!要有一定,那又不是佛法了。
等講到《金剛經》内容就知道了。
“無有定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要有一定了,有一定就有所執着;有所執着,就有了障礙;有了障礙就有煩惱。
無所執着,你就空了;你空了,那就沒有煩惱了。
什麼事情都空了,有什麼值得你計較的?有什麼值得你放不下的呢?你都空了,又有什麼可生煩惱的呢?為什麼你生煩惱?就因為你看沒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就處處是荊棘,處處碰壁。
怎麼叫處處碰壁?就是走到什麼地方撞到牆上,走到什麼地方撞到牆上。
荊棘是什麼呢?荊棘就是長刺的那種樹木,刺到身上很痛的。
為什麼把你刺痛了?你這個身體沒有看空,沒有放下,所以你就覺得走到那個荊棘裡頭,刺得痛了。
你要根本就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什麼都沒有了,痛又是誰痛啊?!連一個痛的人都沒有,你生什麼煩惱?這煩惱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這個講是這樣講,行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又叫經後序。
怎麼叫經後序呢?因為說經的時候,這一段文沒有的,佛沒有說“如是我聞”。
這“如是我聞”是阿難添上去的,在最初說這個經的時候,這一段文沒有。
這是,經後序。
這個結集經藏,阿難在說經以後,他叙述出來的,所以又叫經後序。
這個經前序,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叫發起序。
是這個經的發起。
所以,前邊這六種成就,就叫經前序也可以,叫經後序也可以。
但是你要明白這意思,你就講得出來;要不明白這個意思,哦!經前序怎麼又跑到經後邊去了呢?那麼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也就講不通了。
你要明白這個意思,哦!為什麼叫經前序?因為這一部經,它把這一段文叙述到這個經的前邊,所以叫經前序。
為什麼又叫經後序?哦!釋迦牟尼佛當初說經的時候,沒有這一段文,這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寫下去的;好像作文章,叙述這個因緣,所以這叫經後序。
“如是我聞”:在佛經上,一開始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為什麼用這四個字呢?這四個字是佛指定的。
說,我所說這個經典,在經的前邊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有很重要的因緣,所以我們每一個研究佛經的人,應該把這四個字的來曆;它的來源,和它的為什麼用這四個字,要徹底明白。
這個四個字在佛所說經典的時候,并沒有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因為佛,說完了《法華經》和《涅槃經》、《佛遺教經》,和《地藏經》,然後将要入涅槃這個時候,佛的弟子就統統都哭起來了:菩薩也哭了,是羅漢也哭了,那一切的凡夫比丘更哭了。
哭什麼呢?那麼菩薩、羅漢為什麼還有一種情感呢?因為他對于佛所說法,這種教化的法乳的深恩--法,這佛法的法;乳就是奶,就是牛乳的那個乳,從牛出乳--佛,好像一個牛,那麼在牛身上出很多牛乳,來喂這一切的菩薩、羅漢、聲聞、緣覺,在這麼多年受了這種法乳的深恩,所以感激得沒有法子再表示這種感激的情形了,所以聽說佛要入涅槃了,一切的天人衆,天上的人也哭,是人間的人也哭,大家都哭。
在這個哭的時候,阿難尤其哭得最厲害。
阿難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什麼也都不知道了,哭得迷迷茫茫,就什麼也不會想了。
這時候這個阿那律尊者,他因為沒有眼睛,他有天眼,又有天耳,聽得這一些個人這麼樣哭,這麼樣子發狂似的,他頭腦大約比較清醒一點,所以就把阿難叫到一邊,就說:“喂!你現在哭什麼?”他說:“佛已經要入涅槃了,以後再見不着佛了。
怎麼你問我哭什麼呢?”阿那律就說:“你呀,不要哭了!你還有重要的事情,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