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人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上人給他送飯吃。
我們人,你誰想要做個高僧,就要修持戒律。
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着;守着這戒律,那護法善神都擁護你。
你要破戒了呢?那護法就不護持你了。
所以必須要守戒。
因為道宣律師他守戒清淨,這所謂“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嚴淨毗尼,《楞嚴經》不說嚴淨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這個律。
“弘範三界”,作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個榜樣。
所以這個天人就給他送飯。
有一天他就問這個天人,他說:“怎麼現在一般人都歡喜讀鸠摩羅什法師翻譯這個經典呢?”這個天人叫陸玄暢,就對他講:“因為鸠摩羅什法師,過去七佛都是他翻譯經典。
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翻譯的經典,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深得佛心。
所以,一般人都歡喜讀誦他所翻譯的經典。
”并且鸠摩羅什法師臨終的時候也說過:“我臨命終後,把我這個身體用火化的時候,我所翻譯的經典,不知道有沒有錯?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的話,我這個舌頭,火燒不壞的;如果我翻譯的經典翻譯錯了的話,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話,我這個舌頭會燒化。
”所以鸠摩羅什法師圓寂之後,用火焚化,果然這個舌頭還是紅紅的,和我們這口裡舌頭一樣的,一點都沒有變。
所以由這一件事,就證明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确的,是完全都對的。
他是一個翻譯經典的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現在講這個鸠摩羅什法師。
“姚秦”:是個時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
這個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苌。
姚苌死了之後,就是姚興繼位。
在這一個時候的朝代就叫姚秦。
在姚秦前邊就是苻秦。
苻堅,是被姚苌殺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
在這個以前,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所以現在,注明這個時代就是姚秦的時代。
姚秦的時代,在長安那個地方,在中國,正統的時代是在後晉,司馬懿的後人那個晉朝,那個時代。
“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因為晚間講《法華經》,還講這個鸠摩羅什法師,現在這兒就簡單講一講,晚間再詳細講。
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經藏是屬于定學;律藏就屬于戒學;論藏就屬于慧學。
經律論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經藏、律藏、論藏:這合到一起叫三藏。
“法師”:什麼叫“法師”呢?“法師”兩個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給人,所以叫法師。
那麼又有一個講法,是以法為師,以佛法做自己的師父,所以這就叫法師,以法為師。
這個法師,又有好多種。
有講解的法師,就講經說法這個法師。
有的就是讀誦法師,讀誦經典,這也叫法師。
那麼講解的法師就是給一切的人,講解經典。
讀誦的法師呢,就是為人讀誦經典。
那麼讀和誦又有什麼分别?讀,對着本子來念,這就叫讀經;不需要本子來念,這就叫誦經:對本曰讀,離本曰誦。
離開這個書本子,這叫一個誦,這讀誦法師。
又有書寫的法師。
書寫就是用筆寫經典,抄錄經典,給你寫一部經,給他寫一部經,這寫。
那麼你或者是講解,或者是讀誦,或者是書寫,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給自己念。
讀誦有為人讀誦的,有為自己讀誦的。
受持的法師,就是專專為自己來受持。
我念這個經,給我自己念經,不為衆生回向,這個受持法師。
以上所說這個種種的法師都叫法師。
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讀經藏,或者單單研究律藏,或者單單研究論藏。
那麼單單研究一種,這就不能稱三藏法師。
我們這一位法師,他三藏通曉:經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論藏,他也明白:所以這通達三藏,這叫三藏法師。
這個法師是誰呢?就是鸠摩羅什,就是那個在小孩子的時候,頭頂起來那一個缽,自己生了分别思量心,就頂不動。
那時候相信就會叫媽了,就是那位法師。
那麼這“鸠摩羅什”,聽來聽去,什麼叫“鸠摩羅什”?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很有意思的。
不是像昨天我講那個天,沒有意思。
昨天我講那個“天”字,說天字,才沒有意思。
為什麼沒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為義,那麼自然就是沒有意思。
這個鸠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真有意思。
有什麼意思呢?這是梵語,“鸠摩羅什”翻譯成中文,就叫“童壽”,說他童年而有耆德。
雖然他年紀很輕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讀誦一千首的偈頌。
這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就有三十六個字。
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
你看!這三萬六千個字,他一天就背誦熟了。
這一部《法華經》,他祗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得出。
所以他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的這種德行,這種道德,和那個老人是一樣的,所以叫童壽--童年而有耆德。
這個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這個德行。
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他翻譯這一部經典,在《大般若經》裡邊,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
那麼在這個四處、十六會裡邊,它是第二處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金剛經》。
我們人,你誰想要做個高僧,就要修持戒律。
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着;守着這戒律,那護法善神都擁護你。
你要破戒了呢?那護法就不護持你了。
所以必須要守戒。
因為道宣律師他守戒清淨,這所謂“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嚴淨毗尼,《楞嚴經》不說嚴淨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這個律。
“弘範三界”,作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個榜樣。
所以這個天人就給他送飯。
有一天他就問這個天人,他說:“怎麼現在一般人都歡喜讀鸠摩羅什法師翻譯這個經典呢?”這個天人叫陸玄暢,就對他講:“因為鸠摩羅什法師,過去七佛都是他翻譯經典。
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翻譯的經典,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深得佛心。
所以,一般人都歡喜讀誦他所翻譯的經典。
”并且鸠摩羅什法師臨終的時候也說過:“我臨命終後,把我這個身體用火化的時候,我所翻譯的經典,不知道有沒有錯?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的話,我這個舌頭,火燒不壞的;如果我翻譯的經典翻譯錯了的話,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話,我這個舌頭會燒化。
”所以鸠摩羅什法師圓寂之後,用火焚化,果然這個舌頭還是紅紅的,和我們這口裡舌頭一樣的,一點都沒有變。
所以由這一件事,就證明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确的,是完全都對的。
他是一個翻譯經典的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現在講這個鸠摩羅什法師。
“姚秦”:是個時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
這個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苌。
姚苌死了之後,就是姚興繼位。
在這一個時候的朝代就叫姚秦。
在姚秦前邊就是苻秦。
苻堅,是被姚苌殺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
在這個以前,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所以現在,注明這個時代就是姚秦的時代。
姚秦的時代,在長安那個地方,在中國,正統的時代是在後晉,司馬懿的後人那個晉朝,那個時代。
“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因為晚間講《法華經》,還講這個鸠摩羅什法師,現在這兒就簡單講一講,晚間再詳細講。
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經藏是屬于定學;律藏就屬于戒學;論藏就屬于慧學。
經律論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經藏、律藏、論藏:這合到一起叫三藏。
“法師”:什麼叫“法師”呢?“法師”兩個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給人,所以叫法師。
那麼又有一個講法,是以法為師,以佛法做自己的師父,所以這就叫法師,以法為師。
這個法師,又有好多種。
有講解的法師,就講經說法這個法師。
有的就是讀誦法師,讀誦經典,這也叫法師。
那麼講解的法師就是給一切的人,講解經典。
讀誦的法師呢,就是為人讀誦經典。
那麼讀和誦又有什麼分别?讀,對着本子來念,這就叫讀經;不需要本子來念,這就叫誦經:對本曰讀,離本曰誦。
離開這個書本子,這叫一個誦,這讀誦法師。
又有書寫的法師。
書寫就是用筆寫經典,抄錄經典,給你寫一部經,給他寫一部經,這寫。
那麼你或者是講解,或者是讀誦,或者是書寫,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給自己念。
讀誦有為人讀誦的,有為自己讀誦的。
受持的法師,就是專專為自己來受持。
我念這個經,給我自己念經,不為衆生回向,這個受持法師。
以上所說這個種種的法師都叫法師。
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讀經藏,或者單單研究律藏,或者單單研究論藏。
那麼單單研究一種,這就不能稱三藏法師。
我們這一位法師,他三藏通曉:經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論藏,他也明白:所以這通達三藏,這叫三藏法師。
這個法師是誰呢?就是鸠摩羅什,就是那個在小孩子的時候,頭頂起來那一個缽,自己生了分别思量心,就頂不動。
那時候相信就會叫媽了,就是那位法師。
那麼這“鸠摩羅什”,聽來聽去,什麼叫“鸠摩羅什”?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很有意思的。
不是像昨天我講那個天,沒有意思。
昨天我講那個“天”字,說天字,才沒有意思。
為什麼沒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為義,那麼自然就是沒有意思。
這個鸠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真有意思。
有什麼意思呢?這是梵語,“鸠摩羅什”翻譯成中文,就叫“童壽”,說他童年而有耆德。
雖然他年紀很輕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讀誦一千首的偈頌。
這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就有三十六個字。
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
你看!這三萬六千個字,他一天就背誦熟了。
這一部《法華經》,他祗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得出。
所以他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的這種德行,這種道德,和那個老人是一樣的,所以叫童壽--童年而有耆德。
這個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這個德行。
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他翻譯這一部經典,在《大般若經》裡邊,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
那麼在這個四處、十六會裡邊,它是第二處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