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華嚴要義

關燈
曰普,位居等覺曰賢,叫做普賢。

     普賢菩薩居于佛的右手,代表理性、法性;另外代表行,普賢行代表定力很高的禅定。

    所以文殊與普賢,是相輔相成的,理與事相對,行與證相對,禅與般若相對。

    修學大乘佛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從文殊、普賢這二大菩薩的精神中體現出來。

     文殊菩薩與五台山發塔 文殊菩薩的道場就在五台山,五台山就是清涼世界。

    他在五台山做道場,宣化,弘揚佛法。

    在曆史上有這麼一個公案,五台山有個祖寺,當中有座塔叫發塔,這個廟子在過去,據說每年正月都要廣修布施,施茶、施飯,來受供養的很多。

     有一次,一個婦女帶着一條狗,抱着兩個孩子,一大早就到山門外,要求把門打開,給她施食。

    守門的僧人,看到是個婦女帶着孩子帶着狗,認為她要急于趕路,就馬上把門開了。

    門開了以後,這個婦女就要求馬上要先吃飯,飯頭僧就把飯舀好,舀了三份,她一份,二個孩子一份。

    後來她還要求,她說還要給我一份,什麼份呢?是狗要吃。

    好了,就把這份舀出來,舀出來以後,她還要求,再給我一份。

    這個僧人就感到怪了: “你明明來的時候是四個嘛?你一個,二個孩子,一條狗,已經有四份了,你為什麼還要一份呢?” 她說:“我的肚裡面懷的有胎嘛!胎兒要吃啊!” 這個僧人就不高興了:“你這個人也太不滿足了,要了四份還要,胎兒吃什麼?胎兒還沒出生,吃什麼?”就發脾氣,叫她出門,等于說是攆她出門。

     就在這個時候,這個婦人剛一出門,馬上就變現了,化為文殊菩薩,狗就是獅子,獅子騰空,文殊菩薩就坐在獅子身上。

    二個孩子,一個化成善财,一個化成欲天王,成二個童子。

    她當時入門的時候供養了一束頭發,沒有其它什麼供養,隻有一束頭發。

    後來發現是文殊菩薩以後,這些僧人都很後悔,對于文殊菩薩當面不識很後悔,就把這束頭發修塔供養。

    當時住持僧就立定個規矩,以後每年的正月間施舍飯菜,不管男女老少幼平等對待,不要有分别。

    這就是文殊菩薩示現的公案,現在五台山還有文殊菩薩的發塔,大家到了五台山就會看到。

     普賢菩薩的前世苦行 普賢菩薩,在過去世世生中修苦行,修苦行而不退願,不退道心。

    傳說過去有一世中,他生在一婆羅門家。

    生下來以後,由于父母親很貧困,養不起,就把他抛在大路上。

    在大路上遇到另一個婆羅門,把他撿起來收養了,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吉兒。

    這個人為什麼要養他呢?因為沒有孩子。

    後來這對夫婦幾年以後又生了個孩子,就嫌棄收養的孩子吉兒,把他抛在山谷之中。

     吉兒在山谷中涕哭,遇到狼群,有個母狼把他銜去,給他吃奶,還尋東西給他吃,吉兒成了狼兒。

    有一天,這個狼出外去找食,遇到獵人,把狼殺死了,狼被殺死後,狼兒沒有吃的了,又爬出去哭涕,這時遇到一個商人,商人把他撿起,撫養起來。

    他很乖巧,很得養父的愛心,但是後來這個商人在旅遊途中,住到黑店,因為店主貪戀商人的錢财,就在半夜把商人殺了。

    這個孩子很聰明,當這個店主進屋的時候,他覺得不對,爬到角落裡藏起,就沒有被殺。

     天亮以後,他就逃出去,遇到一個賣農具的人,賣農具的人又把他養起,由于吉兒聰明伶俐,通情達理,這個賣農具的人也很高興,把他養到十多歲。

    後來,這個賣農具的人家庭不順,得病,妻子死了,兒子死了,錢财也喪失了,遇到一個占蔔的星相師,給他占蔔。

    他說: “你家裡那個孩子就是你的克星,因此你的命運不順,你必須要把他除掉,沒有他,你就順利了。

    ” 但是這個賣農具的人心頭很慈敏,不忍殺害。

    這個相師就說: “你可以假借他人之手,把他殺害了,借刀殺人嘛!” 這個賣農具的人,就把他送到他的一個朋友家,是個打鐵的鐵匠。

    以前這個賣農具的人經常到這個鐵匠家來玩,吉兒也跟着去玩,鐵匠也很愛吉兒,就把他養起來了。

    慢慢的,他的年歲就大了,成了青年。

     有一天,吉兒到鐵匠的一個朋友家去作客。

    這個鐵匠的朋友有個女孩,女孩看到吉兒生起愛心,女孩很聰明,她也能夠預知吉兇,能夠看相。

    一次,她就跟吉兒講: “你不要出門,你今天晚上就在我家裡住,否則,你有殺身的災禍,你不要出去。

    ” 但是這個吉兒,他不聽,他說: “一切随緣吧,一切由業力定吧!” 他就離開了,走到一個森林邊,遇到一匹驚馬。

    驚馬亂奔,奔出森林後就踏到吉兒身上,吉兒受了重傷。

    接着出來的就是當地的國王,原來是國王的馬。

    國王馬上把他扶起來,很抱歉,說: “這個馬性很難調服,造成這個事端,很希望有人能夠幫我調伏這個馬。

    ” 當時吉兒就講: “馬性難調,要調馬性,必須要靠佛法,依法修行,淨化内心,使内心調柔,才能伏馬性。

    ” 當時國王就問這段話是誰說的。

    吉兒講: “這是佛說的,必須要依止佛,皈依佛,佛以妙藥來治一切病。

    ”說完以後,吉兒就死了。

     這一段公案,就是普賢菩薩在多生累劫中修苦行,在各種環境之中保持真性,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這麼一段事迹。

     華嚴會上,華嚴三聖指:左邊文殊,右邊普賢,中間是釋迦佛(毗盧遮那佛)。

    文殊就代表智德、證德、般若德。

    普賢就代表理德、行德、禅定德。

    這兩種相輔相成,那麼修學大乘菩薩必須要學習文殊普賢,要有這麼大的心胸,這麼大的境界,這麼大的行持。

     “善财”法義解析 善财童子為什麼叫“善财”呢?據說他生下來以後有種種祥瑞出現,有各種資财、各種珍寶,滿室祥光,所以稱之為善财。

    實際上從法義上來講,什麼叫善财呢?就是我們要廣修善法,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等一切善法,能夠修一切善法為因,就可以積累智慧之财、福德之财。

     學佛就要這樣,要知道世間的财富,不管高樓大廈,不管你有滿室的金寶,萬貫家産,都是有變化的,都是帶不走的!你看從曆史到現在,那些有地位的、有錢财的,哪個帶走了?秦始皇死了以後,他的墳墓任何人都不知道,地下埋了很多東西,還有很多陪葬的。

    到清代,慈禧太後死了,她的墳墓裡也陪葬了很多财寶,但是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了,盜竊墳墓的把财寶都盜竊跑了。

    生前既不能帶走,死後也不能帶走。

    這個财是靠不住的啊! “善财”的“财”是什麼财呢?善法之财。

    有善法才有财富,才有功德财富,這一個财就帶得走,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就可利用你的地位,利用你的錢财,多做好事,多培陰功積德,這就是無形的财富,是帶得走的,所以我們要看得遠。

     從善财這個名義,我們就體解佛法的宗旨,要這樣修行,假若對世俗看不破,看不透,放不下,那麼你一生都不自在。

    死了以後啊,都還沒有結局,沒有歸宿,那是可怕的事情。

    所以面對現實,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結合修行,積累功德,這叫做善财。

    善财童子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善财童子與五十三參 《入法界品》系《八十華嚴》最後一品,就是說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參。

    善财童子曆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這就說明學習佛法呀,要包括世間學、出世間學,達到二谛融通。

    也說明世間法也就是出世間法,要看透。

     善财童子,第三參就參德林比丘,他在山上找了七天,才在一個山頂上把德林比丘找到,就說明這個求法不是那麼簡單的,要誠心,要難行能行,要堅韌,能夠這樣才能夠見佛,才能夠聞法。

    德林比丘指示他“憶念諸佛,現見三昧”的法門。

    人能夠時常憶念諸佛,念佛憶佛,決定見佛,這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講的。

    要堅信能夠憶佛、念佛,就可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到了普陀山見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告訴他大悲法門,要以大悲為根本,救度苦難衆生,行持大悲法門,這也是佛教的根本法門。

     參訪觀音菩薩以後,又見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給他開門,開門以後,善财童子見了無盡的樓閣,無盡的佛境,層層無盡,就體會到文殊菩薩叫他要發菩提心、廣大心,必須要以菩提心為因,才能證得佛果,能夠見到無邊無盡的佛剎。

    所以彌勒菩薩就告訴他“一生佛果、三世境界”的法門。

     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告以十大願行,在了悟緣起之中,須修大願而不執着,由“無住”的這麼一個精神,就可以證入法界。

    所以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參深得法義,現身證入法界。

     佛法提倡“由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個聞慧很要緊,佛的法音,經典奧義,必須要多聞。

    由聞而思,結合修持,才能生定發慧。

    《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說: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所以學習佛法,必須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由觀照而證入實相般若。

    這是很重要的,你們現在在修學佛法過程中,要多學經典,多聞經典,要依止善知識學習,即使文化水平低,也要多聽開示,多學習,熏成無漏種子,這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介紹的文殊、普賢、善财童子。

    這三個典型在《華嚴經》中很突出、很特殊,所以我把它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