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華嚴要義
關燈
小
中
大
要靠各種原因,一個人的生長又要靠各種原因,有父母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
這就是理與事的關系——事成于理、事顯于理。
有事就有理,有理就有事,這是心物總和。
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就不像一般哲學講的唯心論、唯物論、二元論、多元論,那種講法是片面的講法。
講唯物,就偏于物,講唯心就偏于心,脫離客觀事實。
實際上應有綜合的觀察,所以叫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就特别要講緣起法。
緣起無盡,就好像大海一樣的,風吹水,水就起波浪,波浪一層接一層,大波浪、小波浪層層起伏,這是一種現象。
盡管波浪起伏,但是大波、小波它都有水性、濕性,濕性不會喪失,每個波浪裡的濕性都不會失掉。
那麼風止息了,波浪就平息了,就恢複真如境界。
波浪起就是世間現象,波浪平伏就歸入真如境界。
不管是真如境界,還是世間境界,理性不會失掉,都有理性,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緣起無盡,層層相關。
在這個事相上,我們能夠透視事物,透視事物的現象,從而了解它的本體,這樣子就可以入法界,就可以了解真如的道理。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我們生在世間得了人身,即五蘊身,這是個假軀殼,是一種幻相。
盡管如此,其中有一個主體,就是心性。
學佛要經過修行階段,識透本來面目。
這一個本來面目就叫真心,就叫法性。
因此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看法,要以苦空、無常無我、夢幻泡影來觀察。
《圓覺經》講要把一切現象看成夢幻泡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你曉得一切是幻,你就要有厭離心,不要貪戀,不要追求,不要執着,能夠這樣子看淡、放下,就開始覺悟了,就能恢複本覺,由始覺到妙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人生和世間現實都是如此,這是認識以上四法界的一個重要意義。
六、《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清淨三業 第一、普賢十大願,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這十個願王,其中表現的有身業、口業和意業,不管哪一願都要做到身、口、意三結合。
身要恭敬,要端正,要嚴肅,要威儀;口要贊揚佛法,要請轉法輪,要随喜功德;意就是要與禮相應,禮這一佛要觀想十方諸佛,我一身就變為若幹億身,禮若幹億佛,内心清淨,誠懇真實,身口意三業清淨。
我們修持的時候,不管是禮拜、贊歎、忏悔,發願、回向必須做到三業清淨,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檢點自己,我的身是不是在造業?有沒有殺、盜、淫、傷害衆生?是否愛護衆生?我的口是不是在說謊?是不是在說挑撥離間話?是不是說的粗惡話?是不是說的下流話?我的意,起心動念是不是起的正念?正念是什麼呢?就是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義天,這就是真如啊,是與真如相應的。
相反的貪念、瞋念、癡念,叫做惡念或者叫做邪念。
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時,是否做到三業清淨,就可以從身口意三方面來進行檢查。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對事接物,都能以正念保持,行動是正确的,思想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世俗的一切事物中都在做好事,都在行方便事,與佛心相應,這就是普賢行願。
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心胸廣大,沒有執着,沒有障礙,到這個境界,就可以入法界了,就可以見到妙明真心,見到諸法性空、諸法法性,證得真如境界、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十大願,與我們修行相結合,與現實相結合有很大的作用。
你看《華嚴經》之《淨行品》中文殊菩薩的一百四十一願,有生活中的,有行動中的,有出家生活的,有在家生活的。
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行住坐卧,一切保持正念,一切都念到衆生,這即是文殊菩薩大願,也就包括了普賢菩薩十大願,都是相結合的。
對于《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注意活學活用,具體體現在生活上、工作上,就要以普賢十大願的精神來對待,來了悟人生,證悟法界。
首先要清淨三業,達到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
十願廣大 第二,普賢十大願很廣大,包括了四宏誓願、菩薩的三聚淨戒。
四宏誓願即四種宏大的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這個戒既包括了出家菩薩戒也包括了在家菩薩戒。
攝律儀戒,就是不要作惡,一切要遵守戒律,不要危害他人。
攝善法戒,一切行動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都要盡量去做。
饒益有情戒,主要是悲憫衆生,救苦救難,給有情、給衆生以安樂,解決他們的痛苦,叫饒益有情戒。
在四宏誓願之中,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無邊衆生都要發願救度,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各種衆生,這就包括了饒益有情戒。
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包括攝律儀戒。
我們在修行之中,在修戒定慧之中,要斷盡煩惱,若煩惱不斷,習氣不除,盡管你念佛念經,沒有受用。
接下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包括攝善法戒。
從學佛、學法一直到成佛,都包括在善法之中。
所以四宏誓願就包括三聚淨戒,而普賢十大願就體現了四宏誓願、三聚淨戒的内容和精神。
這個十大願就是一切佛、一切菩薩都應該發的願,都應該修的行。
這是它的第二個特點。
與般若相應 第三,修行十大願,要結合般若精神。
什麼般若精神呢?就是一種智慧,于相無所著而修布施。
能施、所施、施果,我是能施,某個東西是所施,施果就是執着施了以後我要得什麼果。
應是三輪體空的布施,就是說能施、所施、施果都不要執着,那就是無住精神。
無住,在《金剛經》上講,不要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要住法相、非法相。
修行十大願而無所住,這就是般若。
願行與般若相結合,這一種緣起,叫做無住緣起。
以無住的緣起,就能見到諸法真實之相,進入法界,這是十大行願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說以上這三點:第一、清淨三業;第二、十大願包括了四宏誓願、三聚淨戒;第三、與般若相應,以無住精神奉行十願。
心無所住就可以入于法界,這是核心思想。
以上就是《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七、簡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善财童子 文殊菩薩 在佛說《華嚴經》的時候,是文殊與普賢作為脅侍,左邊文殊,右邊普賢,以文殊、普賢為上首。
文殊,就是文殊師利或者叫曼殊師利,這是印度語,翻譯到中國來就叫妙吉祥,妙就是微妙的妙,吉祥就是表示非常吉利、祥瑞叫妙吉祥。
在大乘法會上很多地方都是文殊菩薩出現,文殊菩薩請示佛,提出問題,佛解答。
他在南印度帶領弟子弘揚大乘妙法,特别是般若方面。
他生在印度一個婆羅門家,據說他生的時候,吉祥的現象有十種:滿室光明、甘露普降、寶藏出現、湧現奇珍、雞生鳳子、豬生龍兒、牛生白駒,另外還有麒麟、倉庫出現金屬、象具六牙。
生下來以後他就能說話,他的相就像天宮的童子相,微妙莊嚴。
由于根性智慧、聰明,有福德,所以就随佛出家、學佛。
他的行持是以楞嚴三昧入定而得的境界,叫“楞嚴三味”,你們若學過《楞嚴經》就知道“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大,這些事相都通于妙心,通于法性,修這個定即事而真,可以直接見到諸法實相,由妄歸真,就是“首楞嚴三昧”。
佛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文殊,一個叫彌勒。
文殊就以般若空宗,弘揚不二法門為主,彌勒菩薩就以弘揚瑜伽、唯識法相為主。
般若講空,瑜伽講有。
空與有就是大乘佛法最大的兩個妙義,就像車有二個輪子一樣的不可偏廢,所以因緣生法就叫有,因緣生法歸于法性,歸于圓成實就是空。
有就不是實有,不是常有,空就不是斷滅空、虛無空。
所以由空入有,由空顯有;由有入空,由有顯空,這就是中道。
文殊菩薩講空,彌勒菩薩講有,這二種是相輔相成的。
空就表現在不二法門,文殊菩薩是弘揚不二法門的。
《維摩诘經》裡,文殊菩薩與維摩诘辯論主要就是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最重要的是什麼意義呢?世間一切是相對的,相對之産生就由于我們衆生的虛妄分别,有種種虛妄心就有種種差别,就有種種相對的事物。
在衆生境界,由于虛妄計執,片面的看問題、片面的執着,就生出種種颠倒妄想。
這是生死根本,痛苦的根本。
能夠認識諸法不二,由不二歸于一。
一是什麼呢?是真如、法性,那麼這個境界就可統攝心物,統攝一切事物,歸于一種,萬法歸一。
這就是整體看問題,就可以包攬一切現象,認識一切現象,觀察透視一切現象。
所以“不二”,實際上是顯示真如法性的道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不可以想得到,也不可以言語表達,超出時間、空間。
文殊菩薩,就專門弘揚“不二法門”,着重解,着重般若,代表智慧。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他的名字從因和果來解。
在因行上來講,他的德遍于衆生叫普;在果行上來講,他位居十地以後,居于亞聖地位,就是等覺,由等覺進一步就是妙覺、佛果,所以他位居等覺就叫做賢,叫普賢。
德無不被
這就是理與事的關系——事成于理、事顯于理。
有事就有理,有理就有事,這是心物總和。
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就不像一般哲學講的唯心論、唯物論、二元論、多元論,那種講法是片面的講法。
講唯物,就偏于物,講唯心就偏于心,脫離客觀事實。
實際上應有綜合的觀察,所以叫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就特别要講緣起法。
緣起無盡,就好像大海一樣的,風吹水,水就起波浪,波浪一層接一層,大波浪、小波浪層層起伏,這是一種現象。
盡管波浪起伏,但是大波、小波它都有水性、濕性,濕性不會喪失,每個波浪裡的濕性都不會失掉。
那麼風止息了,波浪就平息了,就恢複真如境界。
波浪起就是世間現象,波浪平伏就歸入真如境界。
不管是真如境界,還是世間境界,理性不會失掉,都有理性,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緣起無盡,層層相關。
在這個事相上,我們能夠透視事物,透視事物的現象,從而了解它的本體,這樣子就可以入法界,就可以了解真如的道理。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我們生在世間得了人身,即五蘊身,這是個假軀殼,是一種幻相。
盡管如此,其中有一個主體,就是心性。
學佛要經過修行階段,識透本來面目。
這一個本來面目就叫真心,就叫法性。
因此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看法,要以苦空、無常無我、夢幻泡影來觀察。
《圓覺經》講要把一切現象看成夢幻泡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你曉得一切是幻,你就要有厭離心,不要貪戀,不要追求,不要執着,能夠這樣子看淡、放下,就開始覺悟了,就能恢複本覺,由始覺到妙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人生和世間現實都是如此,這是認識以上四法界的一個重要意義。
六、《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清淨三業 第一、普賢十大願,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這十個願王,其中表現的有身業、口業和意業,不管哪一願都要做到身、口、意三結合。
身要恭敬,要端正,要嚴肅,要威儀;口要贊揚佛法,要請轉法輪,要随喜功德;意就是要與禮相應,禮這一佛要觀想十方諸佛,我一身就變為若幹億身,禮若幹億佛,内心清淨,誠懇真實,身口意三業清淨。
我們修持的時候,不管是禮拜、贊歎、忏悔,發願、回向必須做到三業清淨,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檢點自己,我的身是不是在造業?有沒有殺、盜、淫、傷害衆生?是否愛護衆生?我的口是不是在說謊?是不是在說挑撥離間話?是不是說的粗惡話?是不是說的下流話?我的意,起心動念是不是起的正念?正念是什麼呢?就是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義天,這就是真如啊,是與真如相應的。
相反的貪念、瞋念、癡念,叫做惡念或者叫做邪念。
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時,是否做到三業清淨,就可以從身口意三方面來進行檢查。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對事接物,都能以正念保持,行動是正确的,思想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世俗的一切事物中都在做好事,都在行方便事,與佛心相應,這就是普賢行願。
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心胸廣大,沒有執着,沒有障礙,到這個境界,就可以入法界了,就可以見到妙明真心,見到諸法性空、諸法法性,證得真如境界、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十大願,與我們修行相結合,與現實相結合有很大的作用。
你看《華嚴經》之《淨行品》中文殊菩薩的一百四十一願,有生活中的,有行動中的,有出家生活的,有在家生活的。
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行住坐卧,一切保持正念,一切都念到衆生,這即是文殊菩薩大願,也就包括了普賢菩薩十大願,都是相結合的。
對于《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注意活學活用,具體體現在生活上、工作上,就要以普賢十大願的精神來對待,來了悟人生,證悟法界。
首先要清淨三業,達到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
十願廣大 第二,普賢十大願很廣大,包括了四宏誓願、菩薩的三聚淨戒。
四宏誓願即四種宏大的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這個戒既包括了出家菩薩戒也包括了在家菩薩戒。
攝律儀戒,就是不要作惡,一切要遵守戒律,不要危害他人。
攝善法戒,一切行動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都要盡量去做。
饒益有情戒,主要是悲憫衆生,救苦救難,給有情、給衆生以安樂,解決他們的痛苦,叫饒益有情戒。
在四宏誓願之中,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無邊衆生都要發願救度,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各種衆生,這就包括了饒益有情戒。
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包括攝律儀戒。
我們在修行之中,在修戒定慧之中,要斷盡煩惱,若煩惱不斷,習氣不除,盡管你念佛念經,沒有受用。
接下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包括攝善法戒。
從學佛、學法一直到成佛,都包括在善法之中。
所以四宏誓願就包括三聚淨戒,而普賢十大願就體現了四宏誓願、三聚淨戒的内容和精神。
這個十大願就是一切佛、一切菩薩都應該發的願,都應該修的行。
這是它的第二個特點。
與般若相應 第三,修行十大願,要結合般若精神。
什麼般若精神呢?就是一種智慧,于相無所著而修布施。
能施、所施、施果,我是能施,某個東西是所施,施果就是執着施了以後我要得什麼果。
應是三輪體空的布施,就是說能施、所施、施果都不要執着,那就是無住精神。
無住,在《金剛經》上講,不要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要住法相、非法相。
修行十大願而無所住,這就是般若。
願行與般若相結合,這一種緣起,叫做無住緣起。
以無住的緣起,就能見到諸法真實之相,進入法界,這是十大行願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說以上這三點:第一、清淨三業;第二、十大願包括了四宏誓願、三聚淨戒;第三、與般若相應,以無住精神奉行十願。
心無所住就可以入于法界,這是核心思想。
以上就是《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七、簡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善财童子 文殊菩薩 在佛說《華嚴經》的時候,是文殊與普賢作為脅侍,左邊文殊,右邊普賢,以文殊、普賢為上首。
文殊,就是文殊師利或者叫曼殊師利,這是印度語,翻譯到中國來就叫妙吉祥,妙就是微妙的妙,吉祥就是表示非常吉利、祥瑞叫妙吉祥。
在大乘法會上很多地方都是文殊菩薩出現,文殊菩薩請示佛,提出問題,佛解答。
他在南印度帶領弟子弘揚大乘妙法,特别是般若方面。
他生在印度一個婆羅門家,據說他生的時候,吉祥的現象有十種:滿室光明、甘露普降、寶藏出現、湧現奇珍、雞生鳳子、豬生龍兒、牛生白駒,另外還有麒麟、倉庫出現金屬、象具六牙。
生下來以後他就能說話,他的相就像天宮的童子相,微妙莊嚴。
由于根性智慧、聰明,有福德,所以就随佛出家、學佛。
他的行持是以楞嚴三昧入定而得的境界,叫“楞嚴三味”,你們若學過《楞嚴經》就知道“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大,這些事相都通于妙心,通于法性,修這個定即事而真,可以直接見到諸法實相,由妄歸真,就是“首楞嚴三昧”。
佛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文殊,一個叫彌勒。
文殊就以般若空宗,弘揚不二法門為主,彌勒菩薩就以弘揚瑜伽、唯識法相為主。
般若講空,瑜伽講有。
空與有就是大乘佛法最大的兩個妙義,就像車有二個輪子一樣的不可偏廢,所以因緣生法就叫有,因緣生法歸于法性,歸于圓成實就是空。
有就不是實有,不是常有,空就不是斷滅空、虛無空。
所以由空入有,由空顯有;由有入空,由有顯空,這就是中道。
文殊菩薩講空,彌勒菩薩講有,這二種是相輔相成的。
空就表現在不二法門,文殊菩薩是弘揚不二法門的。
《維摩诘經》裡,文殊菩薩與維摩诘辯論主要就是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最重要的是什麼意義呢?世間一切是相對的,相對之産生就由于我們衆生的虛妄分别,有種種虛妄心就有種種差别,就有種種相對的事物。
在衆生境界,由于虛妄計執,片面的看問題、片面的執着,就生出種種颠倒妄想。
這是生死根本,痛苦的根本。
能夠認識諸法不二,由不二歸于一。
一是什麼呢?是真如、法性,那麼這個境界就可統攝心物,統攝一切事物,歸于一種,萬法歸一。
這就是整體看問題,就可以包攬一切現象,認識一切現象,觀察透視一切現象。
所以“不二”,實際上是顯示真如法性的道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不可以想得到,也不可以言語表達,超出時間、空間。
文殊菩薩,就專門弘揚“不二法門”,着重解,着重般若,代表智慧。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他的名字從因和果來解。
在因行上來講,他的德遍于衆生叫普;在果行上來講,他位居十地以後,居于亞聖地位,就是等覺,由等覺進一步就是妙覺、佛果,所以他位居等覺就叫做賢,叫普賢。
德無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