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普賢行願品》的簡單解釋
關燈
小
中
大
講經綱要
現在開始講《普賢行願品》的正文,一般講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五祖宗密大師,他寫的《普賢行願品》疏鈔、别鈔,分科很詳細,在藏經裡面有。
我們現在隻是按照一般講經的程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來講。
首先釋題,接着講正文。
正文裡面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以叙說因緣開始,是哪個啟請的、哪個說的。
正宗分就講經文的内容,這個内容就是十大願。
在正宗分裡面有長行,有重頌。
長行就是一般長短不齊的文章,一種論文式的叫長行;重頌有六十二頌,也就是六十二首偈子。
其中有十五頌就是把長行講的重複加以講解;有二十二頌就在這個十大願王的基礎上,重新又發學習大願,從修行到度衆生,這就是十大願的發揮。
最後有二十五頌贊頌普賢菩薩的功德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最後導歸極樂世界的功德,同時也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功德,普勸世人,一切學佛的人要學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最後一段長行,是流通分,當時在會的有諸大菩薩、諸大聲聞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都在聽法,聽了法以後,聞法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悟道,初轉華嚴 佛說《華嚴經》,根據華嚴宗的判教是在佛初成道以後。
佛成道是在臘月初八的晚上,當中夜明星出現的時候佛就成道。
在沒有成道以前,還受了魔王波旬的幹擾,平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佛在金剛座上,以定力、威力,就把他對付了。
降服魔王以後,佛就在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當他成正覺之初,講有這麼幾句話:“奇哉!大地衆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若能滅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自然成就。
” 這是佛最初說的話,由這話就體現了佛教的大乘思想。
佛陀的境界是廣大的,心佛衆生三無差别,迷則成凡、悟則成聖,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所以生佛平等,那麼對于一切衆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要以悲心對待,要尊重承事。
這句話就體現了這個法義。
所以佛在成道以後最初二十一天,就講了這部《華嚴經》。
五時判教:第一時就是華嚴時;第二時是阿含時;第三時是方等時,說大乘經;第四時般若時,說大般若經;第五時是法華涅槃時,說《法華經》、《涅槃經》。
《華嚴經》就是在第一時講的,佛不是對一般衆生講的,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
所以這個大乘境界、華嚴境界,不是一般衆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不可思議,廣大無邊,超越時空。
一、經題闡釋 正題就是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現在先講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
“大方廣”是佛證的法,佛就是能證的人,也就是證得大方廣的境界啊!《華嚴經》這一部經典說明,佛在因地上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華),這個花就是因,種了這個菩薩因,以此而莊嚴佛果、證得佛果。
大 “大方廣”就是真心的體、相、用,這裡是果位上的真心。
果位上的真心從體、相、用來講——大,就代表佛的心體廣大如虛空,纖塵不染。
《華嚴經》有一首偈子: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的心胸是廣大的,我們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要把内心靜下來,象虛空一樣的廣大,“當淨其意如虛空”。
如何靜下來呢?要“遠離妄想及諸取”,把虛妄的思想祛除,把由妄想而引起的“追求執着”消滅、遠離,這樣一來就可“令心所向皆無礙”,那麼你心裡面所向的境界都沒有障礙,在虛空無挂無礙。
宋代《嘉泰普燈靈》中有兩句話: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裡無雲萬裡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各條江河都有水,但是這個水一定要澄清,水清月現,水不清月就不現,波濤起伏就不會看到月亮。
“萬裡無雲萬裡天”,你要看天的面貌、虛空的面貌、陽光四射的面貌,必須萬裡無雲,沒有雲霧才行。
天的本來面目,必須沒有雲霧,這象征什麼呢?心裡面沒有妄想颠倒,消滅了種種執着、種種私心雜念,心靈的光輝就現出來,智慧光明就充滿虛空了。
這個“大”形容佛的心境之大。
心如太虛,量周沙界。
方 方者就代表佛的德,方正莊嚴。
佛陀由于無量劫修行積累福德智慧所感果報,清淨莊嚴,具足無邊德相。
不像五濁惡世,污穢雜染充滿。
廣 廣者說明佛身的妙用很廣大,為了悲憫衆生現千百億化身,現五眼六通,度諸苦厄。
這個妙用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到的。
萬裡虛空都有佛身存在,有感即現,無感即隐。
有偈雲: 諸佛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 諸佛影現中。
你隻要是虔誠拜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舉個例,很多人朝普陀山,有千千萬萬的人,但其中隻有少部分的人在梵音洞見到了觀音菩薩的聖像,我本人就親眼看見。
我第一次朝普陀山,就在梵音洞見到觀音菩薩,現的是白衣觀音像,與我同時見到的還有旁邊一個老居士。
當時我們是四川省佛教代表團,一共二十多個人,有幹部、有出家衆、有居士,他們都沒有看到。
所以見到觀音菩薩的人還是少數,不是全體都能看得到的。
怎樣才能見到呢?内心真誠清淨,與觀音菩薩悲心相應,做到以觀音菩薩之心為心,以觀音菩薩之行為行,悲心、悲行都會相應,機緣成熟,你就可以見到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平常都是在隐中示現,隻要你肯念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觀音菩薩就會尋聲救苦,這種事例很多啊!觀音菩薩現在從中國到東南亞、到日本、到歐洲、到美洲等,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供奉,就是因為觀音菩薩的感應很廣大。
所以這個“大方廣”也可以體現佛的三身,大代表他的法身,方代表他的報身,廣代表他的化身。
法身遍滿虛空啊。
報身是佛在過去生中修行了無量的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有自受用報身,有他受用報身。
自受用報身隻有佛自己知道,他受用報身就現大身,為地上菩薩說法,隻有地上菩薩、法身大士知道。
化身是對地前菩薩、聲聞羅漢、凡夫都可以應現。
這一種佛身,是由于佛在因地位上修了六度萬行,這六度萬行就像蓮花一樣的微妙香潔。
大方廣佛華嚴經 蓮花就是因花,佛菩薩坐的是蓮花,拿的是蓮花。
蓮花就是因位上的因行,具足大悲大智。
蓮花的功德在《彌陀經》形容:微妙香潔。
微妙就說明它有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潔就說明它的大悲心品德很高,雖然是處在污泥中不舍衆生,時時吐出芳香淨化環境,淨化衆生。
一者代表大智慧,二者代表大悲心,以此因花莊嚴佛果,所以叫大方廣佛華嚴。
經在印度叫修多羅,譯成華語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應衆生之機。
又經者,指有規律、有條理、有方法、有道路。
以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解釋。
五祖宗密大師,他寫的《普賢行願品》疏鈔、别鈔,分科很詳細,在藏經裡面有。
我們現在隻是按照一般講經的程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來講。
首先釋題,接着講正文。
正文裡面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分以叙說因緣開始,是哪個啟請的、哪個說的。
正宗分就講經文的内容,這個内容就是十大願。
在正宗分裡面有長行,有重頌。
長行就是一般長短不齊的文章,一種論文式的叫長行;重頌有六十二頌,也就是六十二首偈子。
其中有十五頌就是把長行講的重複加以講解;有二十二頌就在這個十大願王的基礎上,重新又發學習大願,從修行到度衆生,這就是十大願的發揮。
最後有二十五頌贊頌普賢菩薩的功德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最後導歸極樂世界的功德,同時也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功德,普勸世人,一切學佛的人要學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最後一段長行,是流通分,當時在會的有諸大菩薩、諸大聲聞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都在聽法,聽了法以後,聞法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悟道,初轉華嚴 佛說《華嚴經》,根據華嚴宗的判教是在佛初成道以後。
佛成道是在臘月初八的晚上,當中夜明星出現的時候佛就成道。
在沒有成道以前,還受了魔王波旬的幹擾,平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佛在金剛座上,以定力、威力,就把他對付了。
降服魔王以後,佛就在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當他成正覺之初,講有這麼幾句話:“奇哉!大地衆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
若能滅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自然成就。
” 這是佛最初說的話,由這話就體現了佛教的大乘思想。
佛陀的境界是廣大的,心佛衆生三無差别,迷則成凡、悟則成聖,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所以生佛平等,那麼對于一切衆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要以悲心對待,要尊重承事。
這句話就體現了這個法義。
所以佛在成道以後最初二十一天,就講了這部《華嚴經》。
五時判教:第一時就是華嚴時;第二時是阿含時;第三時是方等時,說大乘經;第四時般若時,說大般若經;第五時是法華涅槃時,說《法華經》、《涅槃經》。
《華嚴經》就是在第一時講的,佛不是對一般衆生講的,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
所以這個大乘境界、華嚴境界,不是一般衆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不可思議,廣大無邊,超越時空。
一、經題闡釋 正題就是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現在先講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
“大方廣”是佛證的法,佛就是能證的人,也就是證得大方廣的境界啊!《華嚴經》這一部經典說明,佛在因地上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華),這個花就是因,種了這個菩薩因,以此而莊嚴佛果、證得佛果。
大 “大方廣”就是真心的體、相、用,這裡是果位上的真心。
果位上的真心從體、相、用來講——大,就代表佛的心體廣大如虛空,纖塵不染。
《華嚴經》有一首偈子: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的心胸是廣大的,我們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要把内心靜下來,象虛空一樣的廣大,“當淨其意如虛空”。
如何靜下來呢?要“遠離妄想及諸取”,把虛妄的思想祛除,把由妄想而引起的“追求執着”消滅、遠離,這樣一來就可“令心所向皆無礙”,那麼你心裡面所向的境界都沒有障礙,在虛空無挂無礙。
宋代《嘉泰普燈靈》中有兩句話: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裡無雲萬裡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各條江河都有水,但是這個水一定要澄清,水清月現,水不清月就不現,波濤起伏就不會看到月亮。
“萬裡無雲萬裡天”,你要看天的面貌、虛空的面貌、陽光四射的面貌,必須萬裡無雲,沒有雲霧才行。
天的本來面目,必須沒有雲霧,這象征什麼呢?心裡面沒有妄想颠倒,消滅了種種執着、種種私心雜念,心靈的光輝就現出來,智慧光明就充滿虛空了。
這個“大”形容佛的心境之大。
心如太虛,量周沙界。
方 方者就代表佛的德,方正莊嚴。
佛陀由于無量劫修行積累福德智慧所感果報,清淨莊嚴,具足無邊德相。
不像五濁惡世,污穢雜染充滿。
廣 廣者說明佛身的妙用很廣大,為了悲憫衆生現千百億化身,現五眼六通,度諸苦厄。
這個妙用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到的。
萬裡虛空都有佛身存在,有感即現,無感即隐。
有偈雲: 諸佛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 諸佛影現中。
你隻要是虔誠拜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舉個例,很多人朝普陀山,有千千萬萬的人,但其中隻有少部分的人在梵音洞見到了觀音菩薩的聖像,我本人就親眼看見。
我第一次朝普陀山,就在梵音洞見到觀音菩薩,現的是白衣觀音像,與我同時見到的還有旁邊一個老居士。
當時我們是四川省佛教代表團,一共二十多個人,有幹部、有出家衆、有居士,他們都沒有看到。
所以見到觀音菩薩的人還是少數,不是全體都能看得到的。
怎樣才能見到呢?内心真誠清淨,與觀音菩薩悲心相應,做到以觀音菩薩之心為心,以觀音菩薩之行為行,悲心、悲行都會相應,機緣成熟,你就可以見到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平常都是在隐中示現,隻要你肯念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觀音菩薩就會尋聲救苦,這種事例很多啊!觀音菩薩現在從中國到東南亞、到日本、到歐洲、到美洲等,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供奉,就是因為觀音菩薩的感應很廣大。
所以這個“大方廣”也可以體現佛的三身,大代表他的法身,方代表他的報身,廣代表他的化身。
法身遍滿虛空啊。
報身是佛在過去生中修行了無量的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有自受用報身,有他受用報身。
自受用報身隻有佛自己知道,他受用報身就現大身,為地上菩薩說法,隻有地上菩薩、法身大士知道。
化身是對地前菩薩、聲聞羅漢、凡夫都可以應現。
這一種佛身,是由于佛在因地位上修了六度萬行,這六度萬行就像蓮花一樣的微妙香潔。
大方廣佛華嚴經 蓮花就是因花,佛菩薩坐的是蓮花,拿的是蓮花。
蓮花就是因位上的因行,具足大悲大智。
蓮花的功德在《彌陀經》形容:微妙香潔。
微妙就說明它有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潔就說明它的大悲心品德很高,雖然是處在污泥中不舍衆生,時時吐出芳香淨化環境,淨化衆生。
一者代表大智慧,二者代表大悲心,以此因花莊嚴佛果,所以叫大方廣佛華嚴。
經在印度叫修多羅,譯成華語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應衆生之機。
又經者,指有規律、有條理、有方法、有道路。
以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