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三
關燈
小
中
大
罪,今悉忏悔。
此明忏有關人士互相侵占的罪業。
在這世間明顯看到,不論是怎樣有關的人,盡管平時彼此很好,一旦到了金錢問題,總是想得别人便宜,甚至有所欺騙侵占。
是以“又複”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
“或”在彼此之間,有“作周旋朋友”,意即朋友間的往還應對,好像關系親切得很,不時還有金錢周轉,但到利害關頭,立刻忘掉友誼,不知什麼叫做良朋好友。
或有“師僧同學”,當亦相當重要。
如以出家者說,和尚為師,清衆為僧。
辭親出家,師僧最親,理應真誠相處,但是仍有不和,關鍵亦在金錢。
或為“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就世俗說,彼此有着血統關系,理應極為親切,要當相互關懷,但這有關的人,或是“共住”在一家、一村、一鄉中,或是“同止”于某個集團,某個機構。
“百一所須”,即不論大小、多寡受用之物,都各有其分際,屬于父母的自屬父母,屬于某個人的自屬某個人,有時互通有無,自沒什麼問題,絕對不可欺詐,可是事實,如是人等,“更相欺”詐,互相誣“誷”。
誷同罔,就是昧之以理。
如明明是有說無,明明是多說少,諸如此類,比比皆然。
不說别人,就以父子、母女來說,各顧自己金錢,特别是兄弟間,為了祖上留下幾個錢或遺産,往往為了争取或多或少,親兄弟成寇仇。
這不是造罪是什麼? “或”有“于鄉”村間,彼此相互為“鄰”,相“比”左右,極為靠“近”,俗說“遠親不如近鄰”,理應相互和睦相處,亦即一般說的睦鄰,應該守望相助,但是常聽人說:“不做鄰居好鄰居,做了鄰居是怨家”。
為什麼會這樣?即因住處鄰近,有些心量小而想占便宜的人,不是“移”動鄰家的“籬”笆,以便侵占鄰居一些土地,就是“拓”開鄰家的“牆”基,同樣是想多得一尺或數寸土地,所以說“侵他地宅”。
如最近新加坡聯合晚報發出消息說:“鄰居建圍牆官司,原告獲判得勝訴”。
因被告建圍牆,确占原告的一塊地段,約有十一點八方公尺。
可見這類事情,不特過去鄉村有,現在城市中亦有,問題就在人們一念貪心。
還有鄰居之間,在未建立圍牆,或尚未豎籬笆,先立木标,或立界石,以定彼此的交界限度。
可是有些貪心的鄰居,為想多得一些土地,偷偷的“改”立“标”記,暗暗的換“易”原來界“相”,這不但是犯罪行為,鄰居發現還要向你興師問罪,要想和睦就很困難。
或有搶“虜”劫“掠”他人的“資财”,或有“包占”别人的“田園”。
古德舉例說:“如四圍田地,并屬黃家,而中間一丘屬白姓,白弱黃強,田絕水道,地絕行路,使其必棄,白必歸黃,是以田地包裹于外而據之也”。
或有“因公托私”,就是假藉公事而徇己私。
或有藉惡勢力“奪人邸店”。
邸是客舍,即現在所說的旅館,店是商店,即一般做生意的店面。
商店的地勢好,生意非常的旺;或旅館的賓至如歸,天天客滿,有人看到眼紅,就用暴力強奪,由自己來做這生意。
“及以屯野”,是指鄉村山野的曠地,為商家屯積貨品的處所,或農家聚積稻谷的倉庫,有人以非法手段,将之奪為己有,豈非惡霸行為? 如上所說種種,世人或認平常,甚至司空見慣,因而貪心重的人,往往起而效尤,不特為自己造下極大重罪,亦為社會造成大不安甯。
過去為貪心所使,以為這是小事,沒有什麼關系,現知這是造罪,将來會感苦果。
對于“如是等罪”,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消除,唯有于“今”在三寶前,皆“悉”誠懇“忏悔”,乞求罪業清淨。
癸四忏盜百姓物罪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栅,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複枉壓無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鎖,家緣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悉忏悔。
此明忏悔盜取百姓财物的罪業,而且這樣的盜取,是公開的用暴力手段搶奪,亦即一般說的打家劫舍。
文說:“又複”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做了如下所說的各種罪業: “或”是“攻城破邑”,以便搶劫民物。
城邑,指古代地方的區域,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如邑宰,是舊時代縣令的尊稱;都稱都督,古時藩鎮的長官,民國初年各省軍民長官。
縣令的官小,等于現在的縣長,都督的官大,等于現在的首長或省主席,皆負防守自己所管轄的地方責任。
古代常有成群結黨的盜賊,在認為力量足夠時,不顧一切的去攻城破邑,如攻破下,會搶很多金銀,這在曆史上常有記載。
甚至官兵無法守得住時,會棄城邑而逃,或待中央政府大軍協助,始能克服所棄守的城邑。
或有“燒村壞栅”。
村是鄉村,較城鎮都邑人口較少的地方,古時中國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的區域,稱之為鄉。
鄉有鄉官或鄉長,是管理一鄉事務的下級基層人員,負有保衛一鄉的責任。
但暴惡的匪徒,為洗劫這鄉村,如遇強力頑抗,就放火燒村莊,以洩内心其忿。
這在過去亦是常有的事。
栅是關栅,古代大都用木做成,不論是在小鎮,或是在一鄉村,為防盜賊侵犯,特于四陲立栅,以防不測之患。
現在有人,為了便于出入,故意燒壞木栅,好到村莊打劫,不緻受到限制,當然是罪惡的行為。
還有罪大惡極的人,“偷賣良民,誘他奴婢”。
良民是指安分守己的人民,或身家清白的老百姓,從來沒有做過不道德的事,家庭環境亦還可以,根本不曾想到賣身,可是惡人為了金錢,特地将你擄去,偷偷賣給别人,以圖得大價錢。
良民本想自食其力,安心過老百姓生活,惡人将你賣出以後,去過牛馬不如生活,這不是罪惡是什麼?又如人家的婦女,惡人以誘騙方法将你逼出,從而使你做人的奴婢,惡人從中得大利益。
不但古代有這現象,到了現代有些地方,還有人在做販賣人口的勾當!像這樣誘逼人民為奴為婢,過失當然是很大的,怎可隻顧自己利益,将人作為貨物買賣!買賣人口豈是人所應有的行為! “或複”曾經做過“枉”屈“壓”迫欺詐“無罪”的人。
如有本是善良的人,從沒有犯過罪,錯事亦未做過,但想得他錢财,“使其形殂血刃”,結束他的生命!形殂是使身體死亡,血刃用刀傷害他的生命,俗說“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其人本不應死,因此死于非命!即或不使他的身首異處,亦會将之“身被徒鎖”,如将其人作為囚徒一樣的關閉起來,并用枷鎖牢牢的扣住他,使他不得自由活動,并受各式各樣痛苦。
此人如是一家之主,從而使得這個“家”庭,“緣”于主人被害被囚,緻令整個家庭“破”碎分“散”,如父母子女的“骨肉,生”而分“離”不能團聚。
“分張異域”,異域指不同地方,如父母在家鄉,兒女在他邦,不能歡聚一處,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不但生離如此,還有“生死隔絕”。
如将所壓迫的對象,終于使之形殂血刃,生老雖仍在人世間,但死者已走入黃泉路上,要想重溫家庭親情溫暖,不複可得!“如是等”這麼多的罪惡,真可說是“無量無邊”。
要想将來不感罪惡苦果,唯有現“今悉”皆“忏悔”,若不誠懇忏悔,罪業始終存在,要想不受苦報,絕對是不可能! 癸五忏悔貿易罪業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鬥,減割尺寸,盜竊分铢,欺誷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換長,欺巧百端,希望毫利。
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明忏悔貿易欺騙謀利等的罪業。
在這世間做人,有時經商貿易,沒有什麼不好,但在做生意時,理應公平買賣,賺所應賺利潤,可是常聽人說,十商九奸,無奸不商,總想謀取更高利潤,就不免有不如法處。
所以說:“又複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不法貿易是很多的: “或”有“商估博貨”:商指做生意的人,亦即經營商業的人,或總稱為商賈。
如将貨品運去出售叫商,存于店内貨品待售叫賈,古代亦有說為“坐賈行商”,就是行賣叫商,坐販叫賈。
商估,是說在賣貨物時,讨價還價的論價。
博貨,就是兌換貿易,亦即換取意思。
或作“邸店市易”。
邸店亦名邸舍,就是市中的商店,在商店裡,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名為市易。
“輕秤小鬥”,約輕重說。
買進來時,用重秤稱,賣出去時,用輕秤稱;買進來時,用大鬥量,賣出去時,用小鬥量。
“減割尺寸”,約長短說。
如賣布等,總是減割客人的尺寸,客人買一丈布,商人量給你看,确實亦是一丈,回去再量一量,隻有九尺五寸,奸商減割五寸給你,吃虧是買布的人。
“盜竊分铢”。
铢是古代衡量或衡量的名稱,等于一兩二十四分之一。
古說“铢兩悉稱”,極言輕重權衡的精細,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或說“铢積寸累”,形容積聚很難,必要由極細微,漸漸儲蓄起來。
一分一铢的錢銀都要盜竊,想想人的貪心多大?正因如此,世間所以發生很多的糾紛。
“欺誷圭合”:圭是量器的名稱,約為升的十萬分之一。
古代說:“六粟為圭,十圭為撮,十撮為抄,十抄成勺,十勺成合,十合成升,十升成鬥”。
圭合,形容就是極微小的東西,亦不可欺誷而取。
“以粗易好”,謂以極粗的東西,換為細好的東西。
“以短換長”,謂以較短的東西,換成較長的東西。
如是輕重、長短、大小、好壞、多寡等,就做人說,不可妄為貪取,但經商的人,總是這樣“欺”罔機“巧,百端”而出,亦即想盡辦法,謀取蠅頭之利,其實所“希望”得到的,不過是秋“毫”之“利”,而所造的罪惡卻很重大。
“如是等”無量“罪”惡,現“今”惟有“悉”皆“忏悔”,假定不如法忏悔,以此所造極重罪業,将來必定要受苦報,無法逃避得了。
癸六忏悔雜取罪業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穿窬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取。
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畜四生之物。
或假托蔔相,取人财寶。
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
今日緻禱,向十方佛、尊法、聖衆,皆悉忏悔。
此明忏除暗謀邪命等的罪業。
為人在世,沒有不求生命生存,而維持生命的生存,端有賴于生活資具,但這要正當的求得,不可用不正當手段謀取。
世人不是這樣,往往喜歡取巧,不想太過出力,做應做的工作。
于是“又複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又造下了如次的重罪: 如有人為了易于取得錢财,就去“穿”通地穴,或“窬”穿木戶,甚至挖“牆”拆“壁”,鑿空磚垣,悄悄進入他人屋内,翻箱倒箧的盜取金銀财寶,或是其他貴重物品,現在有所謂“破門行竊”,或爬到屋頂掀開瓦片,進入公司拿走自己所喜愛的物品,這不是盜取是什麼?或知有人身懷巨款,從某道路通過,特先到該路中,截“斷”他的“道”路,俗說攔路劫掠,文說“抄”物“掠”奪,使他身中财物歸于自己。
現更有人要以馀款存入銀行,或從銀行取出款項發薪,歹徒如知同樣會得劫奪。
如有什麼“抵”觸,以力“捍”衛自己,比方原向他人借“債”若幹,言明到時子“息”全部奉還,但借錢真到期,突然辜“負”前“情,違”背舊“要”。
要指借約,到期不還本錢及利息,是即俗說的賴債,現實世間不是有很多這種人嗎?像這樣的當“面欺”淩,還說慢慢的會還你,而實已經私“心”謀“取”,根本沒有還意,不是盜取是什麼? “或”有對于“非道”,亦即對惡道衆生所屬物,亦敢大膽的加以“淩奪”過來,屬于自己所有。
如“鬼”及“神”,固各有他們所應得的财物,就是飛“禽”走獸之類“畜生”,同樣有它們生活所需之物。
“四生之物”,是指鬼、神、禽、畜四類不同的生命。
有人竟也大膽的盜取祭祠鬼神的物品,如所供奉的雞鴨魚蝦等,盜者以為神鬼,并不真實受用,何不由我取來大啖特啖?或将别人飼養禽畜的食物,予以劫奪過來,使諸禽畜無法生存,這不是盜取是什麼?其過失當然是很大的! 看相、蔔卦、算命等,本是騙人的把戲,但世人竟多歡喜這套,特别在人苦悶無聊時,更希望聽到江湖術士,說幾句自己所喜歡聽的話,因而就有走江湖的,“假托蔔相”方法,斷人吉兇禍福,妄“取”他“人财寶”。
不說知識不高,教育落後地區的人,會受蔔相者流所騙,就是教育程度很高,知識相當豐富的人,亦往往去碰碰運氣,結果大上其當,白送錢給蔔相老。
這在社會新聞中,常有報導,但人不肯吸取教訓,過了一個時期,妄被蔔相者騙,聽說有名的蔔課看相者到,于是又很樂意的去向他孝敬一些财寶,明明受騙但願如此,人的愚癡到這程度,還有什麼話說?無怪走江湖者,到這太空時代,仍在各地活動。
“如是乃至”像這樣的“以”少“利”謀“求”多“利”,或恃勢逼迫“惡求多求”,求得越多越好,從來“無”有“厭”患、“無”有滿“足”。
這種現象,在這世間,不也同樣的到處見到嗎? 向上所說“如是等罪”,真是“無量無邊”,要說“不可說盡”。
然則應當怎辦?唯有“今日緻禱”,懇切至誠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亦即是在十方三寶面前,“皆悉”予以“忏悔”,并求三寶慈悲加被,使我罪障皆得忏除,好向佛道前進。
壬四發願成德 願承是忏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種種湯藥,随意所須,應念即至。
一切衆生無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躭不染,常樂惠施,行給濟道,舍頭目髓腦,如棄涕唾,回向滿足檀波羅密。
忏悔盜業已如上說,現在發願求成功德。
忏悔者說:我之所以作上種種忏悔,不是為了别的什麼,而是“願”我“承是忏悔劫盜等罪所生”起的“功德”,于今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皆能“得如意寶”。
如意寶,就是摩尼寶珠,亦稱無價寶珠,即随具有此寶者的心意,能雨諸寶的寶珠。
大寶積經百十賢護長者會說:譬如有人貧窮不能自濟,忽然值遇如意寶珠,彼人将此寶珠抓在手裡,如所心意,想要得到什麼,就可得到什麼,不說可得樓台池觀,亦可得馀資财諸物。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第三發菩提心品亦說:過去有個商人,非常聰慧明達,亦極奉行仁孝,見到父母宗親貧苦,常懷憂惱逼切身心,不知用何方法始能給予救濟。
想來想去,沒有其他辦法,唯有入海采如意寶,供給父母宗親以及貧苦大衆。
大毗婆沙論第百二說:如放如意珠于高幢上,随意所欲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匮人群。
證知世間确有如意寶珠這樣寶物。
忏悔劫盜罪業的人,願得如意寶珠後,希能“常雨七”種“珍”寶,常雨各種“上妙衣服”,常雨“百味”美妙“甘馔”,常雨“種種湯藥”,且“随”自己心“意”之“所須”要,能夠“應念即生”。
七珍,如通常說的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的七種珍寶。
得到這些珍寶,不是專供自己享受揮霍,而是用以周濟貧困,使諸生活困難的,不緻感到貧寒痛苦。
上妙衣服,是指最華麗、最美觀、最整潔的衣服,使人穿在身上,感到雅觀大方,不顯寒酸之相,亦不再有衣不蔽體的窘态。
百味甘馔,是指最美味、最可口、最富營養的飲食,使人吃入口中,感到極為受用,并且促進身體健康,不再有食不充口時覺饑餓。
種種湯藥,是指病人所需要的各種藥品,如以現代來說,中西藥無不具有,服用這種湯藥,會得藥到病除,還有一些補藥,服後令身體更健壯。
從如意寶珠所落下的七珍等的各物,不要費怎樣大的氣力,隻是“随”自己心“意所須要”的什麼,“應”其心“念”所想“即”時而“至”。
好像淨佛國土中的自然化現。
如說“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樣的容易。
如上所說七珍等,本是人人所要求得的,如一個人正當貧窮的時候,想得而不能得,就想設法盜取,現在行者以此所得,自發自動的施給所需的人群,所以“一切衆生”,面對這些寶物,“無”有“偷”竊劫“奪”之“想”,并且“皆能”做到“少欲知足”,不會不知足的惡求多求,更“不耽”着這些珍貴之物,亦“不染”着這些珍寶之物,不像過去欺詐百端的,希望得到毫許之利。
生存在這世間,沒有不需财物,現發心忏悔者,“常樂惠施”自己所有,“行給濟道”,不如過去那樣口說給與而心實極悭吝。
不特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慚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
在施“舍頭目髓腦”時,“如棄涕唾”那樣的輕易,毫不感到怎樣困難。
最後,以如是所有功德,盡皆“回向”,以求“滿足檀波羅密”。
檀波羅密,就是布施波羅密,或名布施度無極。
布施雖有财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但此主要是指内外财施。
辛三淫業 壬一明淫欲過患 某等次複忏悔貪愛之罪。
經中說言: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
衆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
一切衆生,曆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複過于此。
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
是故經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上忏身業所有盜罪,現再忏悔身業所有淫業。
于中,先明淫欲過患。
所以說:在會“某等次複忏悔貪愛之罪”。
淫欲雖為世人之所染着,但對衆生最為不利,亦使衆生受苦最多,因欲樂心特重的人,必會做出很多非理的事,當就沉淪于生死苦海中,要想出離很難。
淫欲實是萬惡,中國說的“萬惡淫為首”,确說得不錯。
被淫欲所縛着,會牽入于罪門,所以害人最慘。
在佛法說,淫欲雖非生死根本,但确是推動流轉的最大動力!對淫欲有所染着,一切衰事接踵而來,種種困厄無以自拔。
事實确是如此,但人最善忘,剛領悟淫欲過失,不久又去追求,如人出獄恢複自由,又故态複萌重行入獄,這不是癡狂是什麼?對淫不生好樂,棄之無所顧戀,好像加在頸上的枷鎖,立刻脫落下來,輕松自在,永無衰禍災患! 佛在“經中說言”:衆生在世間,“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
嚴格說來,淫欲是最苦的,衆生颠倒,不知其苦,妄以為樂,于是貪淫好色,不知有所厭離。
如人渴飲鹹水,不但不能解渴,反更增加口渴,試問何樂可言?淫欲本沒有什麼味,由邪惡颠倒力,于無味中妄以有味,若要令之不要貪着,反而更要嘗嘗其味,殊不知淫欲這事,苦是實在的,樂是虛妄的。
正法念處經偈言:“如火益幹薪,增長火熾然,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離,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真所謂“耽愚癡而不省,系牢獄而無逃,恩愛生死深如河海,莫知能出”。
原來癡獄之門,常常關得很緊,不說你不想逃,想逃也逃不出。
“衆生為是五欲因緣”,是故“從昔以來流轉生死”頭出頭沒無有出期。
可是世人已經娶妻,理應遵守倫常,但是仍不滿,不是再娶妾婦,就是淫他婦人,自己受苦無樂不談,還為他人家庭帶來困擾,更為社會安甯帶來麻煩,而自己的智慧亦被湮沒,愛淫欲有何意義?經中又說:“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衆魚落之刳腸殂丸,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受此物之所惑也”。
大般涅槃經說:“菩薩五欲法,無有欲樂,如犬齧枯骨,如持火逆風而行,如囚趣市,觀欲如是,多諸過患”。
不論我佛怎樣苦口婆心的慈悲開示世人,世人仍是這樣的迷戀欲樂,至死不知厭離,怎不一生一生的在生死中流轉? 經中又說:“一切衆生”在生死中流轉,“曆劫生中”生了又生,每個生命都有他的身體,死後所留下的身骨,其所積聚的“身骨”,猶“如王舍城外”的“毗富羅山”那樣的高。
王舍城,梵名曷羅阇姞利呬,又名羅閱揭利醯,羅閱祇,或簡名羅閱,是中印度摩揭陀國往古的首都。
大唐西域記第九說:“石柱東北不遠,至曷羅阇姞利呬城,外廓已毀,無複遺堵,内城雖毀,基址猶峻。
周二十馀裡,面有一門”。
摩揭陀國的王都,本在上茅宮城,到頻婆娑羅王時,始移都到現在的王舍城。
毗富羅山,又作鞞浮羅山,譯為廣普,方,或譯大。
是王舍城的五山之一,為中印度舊王舍城東北山名。
雜含第四九說:“王舍城第一,名毗富羅山”。
大唐西域記第九說:“山城(舊王舍城)北門之東,有毗布羅山”。
衆生的身骨堆積起來,猶如毗富羅山那樣高,衆生所受生死之多可知。
在生死中受生的衆生,“所飲母”親的“乳”水,猶“如四”大“海水”那樣多,而“身”上“所出”的“血,複過于此”四大海水,而當一個衆生生命結束時,“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啼泣圍繞、“哭泣,所”流“出”的“目淚”,同樣“猶如四”大“海水”那樣多。
“是故”經中“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要想不再在生死中流轉,唯有除去愛欲才可。
壬二示欲苦報忏 所以經言:淫欲之罪,能令衆生堕于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随意眷屬。
淫欲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誠求哀忏悔。
男女間有一定的分際,絕對不能超出分際亂來,但人世間偏常有男女問題的發生,不說沒有片刻的歡樂,即或有片刻觸樂之感,當來的苦可真夠你受的。
為人用情不可不專,所謂夫婦的結合,其基礎建立在雙方的感情上,同時還要以理智為後盾,一旦發現那方面感情向外發展,立刻要以理智予以控制,警告自己的感情要絕對認真,假定讓感情太過沒有克制的奔放,會在人世間演出極大悲劇! 上述是就世間說,如以佛法說,未來的痛苦,是難擔當的,“所以”大小乘“經”中常“言:淫欲”的“罪”過極重,“能令衆生堕于地獄、餓鬼受苦”。
如有正報頌說:“邪淫入地獄,登彼刀葉林,熱鐵釘其口,洋銅灌入心,毒龍碎骨髓,金剛鼠食髓,銅柱緣上下,鐵床卧隐深”。
堕入地獄所受是諸痛苦,誰能忍受得? 十誦律說:舍衛國有婆羅門生一女,面貌極為端正,膚色極為潔白。
當時有相師相此女,說她長大不守婦道,會與五百男子有染,因而無人敢以向她求婚。
後有做生意人,常入海中采寶,一日在閣樓上,見此美女,心想我家,除沙門釋子,無人到我家,我娶此女,怕誰亂來?結婚不久,商人又結伴入海求寶,對守門人說:我家除沙門釋子,任何男子不令入舍。
商人入海後,果有沙門來乞食,女子見了,就引誘沙門,沙門嚴持淨戒,不為所誘。
此女為欲火所燒,不久得病而死,家人以莊嚴具合棄死處。
因女剛死,姿色猶在。
時有五百盜賊,經過此處,發現死女秀麗,竟與行不淨行。
該女曾對沙門、婆羅門說共我行欲,以此因緣堕于畜生,在彼國北方生為淫龍,叫毗摩達多。
假“若”堕“畜生”道中,“則受鴿、雀、鴛鴦等身”。
鴿是鳥的名稱,有說鹁鴿,飛翔很快,記憶力極強,全身黑褐色。
晴天鳴聲和緩,雨天鳴聲急促,軍人用以傳書。
雀是鳴禽,亦說燕雀,依人小鳥,褐色,有黑斑,以谷物昆蟲為食。
鴛鴦是遊禽類水鳥,比鴨略小,雌雄常栖一處,從不分離。
人得其一,另一會思念而死。
等是等于其他鳥類,不能一一列出,所以用一等字。
好淫之人,從惡趣出,“若生人中”,娶了妻子,“妻不貞良”,即為妻的不能清白守節。
雜譬喻經說:過去有一男人,生得端正無比,一日為王召見,很歡喜的去見王,回到房中,見妻與奴為奸,怅然結氣,顔色頓然變醜,不好意思見王,就在馬房過夜,見到王大夫人,與馬伕私通,心突開朗,想大王夫人,尚背王如此,何況我婦?是為妻不貞良最好明證。
不特如此,複“得不随意眷屬”,就是自己眷屬如兒女等,無論要他們做什麼,總不能随自己心意,真是事事皆不遂心,兒女愚昧無知,亦無辦法教導,你要他這樣,他偏偏那樣,使你急心無可奈何!“淫欲既有如此”不良“惡果”,然則應當怎辦?“是故”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求哀忏悔”。
如不忏悔,長期這樣下去,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壬三舉淫欲罪忏 某等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偷人妻妾,奪他婦女,侵淩貞潔,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語嘲調;或複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或于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忏悔。
前明總忏淫業罪報,但淫業的罪相怎樣,現再略為說明,以便知而更當忏悔。
“又複”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人世間的夫婦關系,過去憑媒撮合也好,現在自由戀愛也好,一旦成為夫婦,自為雙方占有,不容任何人涉及其間,如此夫婦才能白頭偕老,家庭才能融洽無間,但世間好色之人,有了妻子仍不滿足,還要“或”是“偷人妻妾”,或是“奪他婦女”,“侵淩”她們“貞潔”。
這是現實社會經常發生的事!如男方發現女方不貞,或女方見男方别有所愛,内心的痛楚無法形容。
到了嚴重程度,不是丈夫手刃愛妻,就是妻子解決丈夫,甚至有先将親生兒女,抛下街頭頭腦開花,接着自己跳樓而死,這種家庭慘劇,不是經常在社會舞台上演嗎?追源禍始,不是由“偷人妻妾,奪他婦女”而來?罪惡又是多重?所以做人應守做人本份,不應無慚無愧的淫他婦女! 另有一些罪惡特重的男子,除奪取一般婦女貞操,竟膽大妄為,傷天害理的“奸污”出家的“比丘尼”。
身為一個比丘尼,舍家出家,是為專心一意修淨梵行,嚴格守持自己所遵守的淨戒,根本放棄世間的欲樂,現你竟色膽包天,昧盡天良的,違反她的意志,“破”壞“他”所修“梵行”。
具有淨戒在身的比丘尼,當然不會讓人無理侵犯,但你為逞獸行,居然膽敢“逼迫”她做“不”人“道”的事,想想你還算是一個人嗎?如是“污比丘尼,破他梵行”,以佛法說,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身為頂天立地富有靈性的人,怎可逼她強行不道德事?如有這種罪惡邪念,應立刻的猛醒回頭,無間地獄苦是不好受的! “濁心”,是指心懷淫穢,老是想着欲樂,不知欲非真樂,是極痛苦最大根源。
“邪視”,是指邪視女色,含笑作态,以惑女子。
“言語嘲調”,是用淫穢的語言,挑撥對方,使她投入自己懷抱,或用語言相互調戲,使人惑亂受他愚弄。
經中有菩薩說:縱然不與女人發生關系,若見女人,或共嘲調言語戲笑,或壁外聽女人身上所佩戴的鐶钏等聲,心裡生起愛着,乃至出外随逐女人,都不得名淨戒具足,怎可與女人嘲笑調戲?假定如此豈能無罪? “或複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是說本是善良人家,聲譽向來很好,因你侵淩他家婦女貞潔,使得貞良門戶人家,蒙羞含恥,賢善名聲,被你污辱。
如過去聲譽好時,别人一說某家,鹹稱該家大小人等,悉皆循規蹈矩,沒有做過男盜女娼的事,現因你侵淩他家婦女,人們談到某家,就說其門風已壞,婦女不遵守德行。
明明不是人家要做醜陋的事,因受你的誘惑,污辱他家婦女,緻使其他受到不好聲譽,這不是“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是什麼? “或于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是指五種男根不具的人,略名五種不男,或五種不能男,又說為五種黃門,就是男根不滿者,有五種類别。
十誦律第二十一說:“有五種不能男,何等為五?一、生不能男;二、半月不能男;三、妒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
生不能男,又名生不男,或名生黃門,是指生來不能行,淫的男子;半月不能男,又名半不男,或名半月黃門,是指半月能行淫,半月不能行淫的男子;妒不能男,又名妒不男,或名妒黃門,是指見他行淫時,生起嫉妒心,男根勃起;精不能男,又名變不男,或名變黃門,抱生黃門,觸抱黃門,是指見他行淫,立刻變失自己男根,或遇男則女根起,遇女則男根起;病不能男,又名犍不男,犍黃門,形殘黃門,是指生已腐爛、若堕、若由蟲噉等,即将男根已經割去的男子。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第八說半擇迦,有“生便半擇迦,嫉妒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五種”。
世間有些喪心病狂者,在此五種不男人中,或于其道,或于非道,起不淨行,同樣是有極大罪惡。
“如是等罪”有“無量無邊”那樣多,除于“今日至誠皆悉忏悔”,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消除。
壬四發願求成德 願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明,六情開朗,聰利明達,了悟恩愛,猶如桎梏,觀彼六塵,如幻如化,于五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緣永不能動。
忏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如能真誠忏悔,罪業确可忏除,現我“願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能“生”起種種“功德”,以此功德,求我于“生生世世”中,皆得“自然化生,不”再“由胞胎”生。
吾人生命受生,胎生是不理想的,化生當然很好,但生及堕地獄的化生,同樣是不美滿,理想化生,是能常得蓮花化生,或生西方極樂淨土,或生十方所有淨土,皆是蓮華化生,不同濁世胞胎受生。
蓮華化生,無有染污,心不混濁,所以清淨皎潔。
“相好光明”,如前贊佛偈解說,不再重述。
“六情開朗”的六情,就是六根,凡夫六根,時為六塵迷惑,不得開朗,現在不為六塵迷惑,得獲開朗。
六情既然開朗,當亦“聰利明達”,并且“了悟”世間“恩愛”,原是“猶如桎梏”一樣把人牢牢的系住,根本苦不堪言,哪裡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有什麼快樂?桎梏就是“腳鐐手铐”。
扣在手上的叫梏,套在腳上的叫桎。
同時運用智慧,“觀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是“如幻如化”,無一是實在的,有什麼可貪着?如有五百太子,集坐蓮華池邊,各見水底自己影像,立即悟達諸法,原是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如水中影,無有真實,因而發心出家學道,皆得道果,是知道果非不能證,問題是否了達諸法如幻,有此了達,“于五欲境”,就能“決定厭離,乃至”在睡“夢”中,也“不起”一念“邪想”。
邪想不起,“内外”任何一種“因緣,永”遠“不能”再“動”其心,哪裡還會再去造作淫欲的罪業。
如此“忏悔發願已”,至誠“歸命”頂“禮三寶”。
此明忏有關人士互相侵占的罪業。
在這世間明顯看到,不論是怎樣有關的人,盡管平時彼此很好,一旦到了金錢問題,總是想得别人便宜,甚至有所欺騙侵占。
是以“又複”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
“或”在彼此之間,有“作周旋朋友”,意即朋友間的往還應對,好像關系親切得很,不時還有金錢周轉,但到利害關頭,立刻忘掉友誼,不知什麼叫做良朋好友。
或有“師僧同學”,當亦相當重要。
如以出家者說,和尚為師,清衆為僧。
辭親出家,師僧最親,理應真誠相處,但是仍有不和,關鍵亦在金錢。
或為“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就世俗說,彼此有着血統關系,理應極為親切,要當相互關懷,但這有關的人,或是“共住”在一家、一村、一鄉中,或是“同止”于某個集團,某個機構。
“百一所須”,即不論大小、多寡受用之物,都各有其分際,屬于父母的自屬父母,屬于某個人的自屬某個人,有時互通有無,自沒什麼問題,絕對不可欺詐,可是事實,如是人等,“更相欺”詐,互相誣“誷”。
誷同罔,就是昧之以理。
如明明是有說無,明明是多說少,諸如此類,比比皆然。
不說别人,就以父子、母女來說,各顧自己金錢,特别是兄弟間,為了祖上留下幾個錢或遺産,往往為了争取或多或少,親兄弟成寇仇。
這不是造罪是什麼? “或”有“于鄉”村間,彼此相互為“鄰”,相“比”左右,極為靠“近”,俗說“遠親不如近鄰”,理應相互和睦相處,亦即一般說的睦鄰,應該守望相助,但是常聽人說:“不做鄰居好鄰居,做了鄰居是怨家”。
為什麼會這樣?即因住處鄰近,有些心量小而想占便宜的人,不是“移”動鄰家的“籬”笆,以便侵占鄰居一些土地,就是“拓”開鄰家的“牆”基,同樣是想多得一尺或數寸土地,所以說“侵他地宅”。
如最近新加坡聯合晚報發出消息說:“鄰居建圍牆官司,原告獲判得勝訴”。
因被告建圍牆,确占原告的一塊地段,約有十一點八方公尺。
可見這類事情,不特過去鄉村有,現在城市中亦有,問題就在人們一念貪心。
還有鄰居之間,在未建立圍牆,或尚未豎籬笆,先立木标,或立界石,以定彼此的交界限度。
可是有些貪心的鄰居,為想多得一些土地,偷偷的“改”立“标”記,暗暗的換“易”原來界“相”,這不但是犯罪行為,鄰居發現還要向你興師問罪,要想和睦就很困難。
或有搶“虜”劫“掠”他人的“資财”,或有“包占”别人的“田園”。
古德舉例說:“如四圍田地,并屬黃家,而中間一丘屬白姓,白弱黃強,田絕水道,地絕行路,使其必棄,白必歸黃,是以田地包裹于外而據之也”。
或有“因公托私”,就是假藉公事而徇己私。
或有藉惡勢力“奪人邸店”。
邸是客舍,即現在所說的旅館,店是商店,即一般做生意的店面。
商店的地勢好,生意非常的旺;或旅館的賓至如歸,天天客滿,有人看到眼紅,就用暴力強奪,由自己來做這生意。
“及以屯野”,是指鄉村山野的曠地,為商家屯積貨品的處所,或農家聚積稻谷的倉庫,有人以非法手段,将之奪為己有,豈非惡霸行為? 如上所說種種,世人或認平常,甚至司空見慣,因而貪心重的人,往往起而效尤,不特為自己造下極大重罪,亦為社會造成大不安甯。
過去為貪心所使,以為這是小事,沒有什麼關系,現知這是造罪,将來會感苦果。
對于“如是等罪”,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消除,唯有于“今”在三寶前,皆“悉”誠懇“忏悔”,乞求罪業清淨。
癸四忏盜百姓物罪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栅,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複枉壓無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鎖,家緣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悉忏悔。
此明忏悔盜取百姓财物的罪業,而且這樣的盜取,是公開的用暴力手段搶奪,亦即一般說的打家劫舍。
文說:“又複”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做了如下所說的各種罪業: “或”是“攻城破邑”,以便搶劫民物。
城邑,指古代地方的區域,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如邑宰,是舊時代縣令的尊稱;都稱都督,古時藩鎮的長官,民國初年各省軍民長官。
縣令的官小,等于現在的縣長,都督的官大,等于現在的首長或省主席,皆負防守自己所管轄的地方責任。
古代常有成群結黨的盜賊,在認為力量足夠時,不顧一切的去攻城破邑,如攻破下,會搶很多金銀,這在曆史上常有記載。
甚至官兵無法守得住時,會棄城邑而逃,或待中央政府大軍協助,始能克服所棄守的城邑。
或有“燒村壞栅”。
村是鄉村,較城鎮都邑人口較少的地方,古時中國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的區域,稱之為鄉。
鄉有鄉官或鄉長,是管理一鄉事務的下級基層人員,負有保衛一鄉的責任。
但暴惡的匪徒,為洗劫這鄉村,如遇強力頑抗,就放火燒村莊,以洩内心其忿。
這在過去亦是常有的事。
栅是關栅,古代大都用木做成,不論是在小鎮,或是在一鄉村,為防盜賊侵犯,特于四陲立栅,以防不測之患。
現在有人,為了便于出入,故意燒壞木栅,好到村莊打劫,不緻受到限制,當然是罪惡的行為。
還有罪大惡極的人,“偷賣良民,誘他奴婢”。
良民是指安分守己的人民,或身家清白的老百姓,從來沒有做過不道德的事,家庭環境亦還可以,根本不曾想到賣身,可是惡人為了金錢,特地将你擄去,偷偷賣給别人,以圖得大價錢。
良民本想自食其力,安心過老百姓生活,惡人将你賣出以後,去過牛馬不如生活,這不是罪惡是什麼?又如人家的婦女,惡人以誘騙方法将你逼出,從而使你做人的奴婢,惡人從中得大利益。
不但古代有這現象,到了現代有些地方,還有人在做販賣人口的勾當!像這樣誘逼人民為奴為婢,過失當然是很大的,怎可隻顧自己利益,将人作為貨物買賣!買賣人口豈是人所應有的行為! “或複”曾經做過“枉”屈“壓”迫欺詐“無罪”的人。
如有本是善良的人,從沒有犯過罪,錯事亦未做過,但想得他錢财,“使其形殂血刃”,結束他的生命!形殂是使身體死亡,血刃用刀傷害他的生命,俗說“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其人本不應死,因此死于非命!即或不使他的身首異處,亦會将之“身被徒鎖”,如将其人作為囚徒一樣的關閉起來,并用枷鎖牢牢的扣住他,使他不得自由活動,并受各式各樣痛苦。
此人如是一家之主,從而使得這個“家”庭,“緣”于主人被害被囚,緻令整個家庭“破”碎分“散”,如父母子女的“骨肉,生”而分“離”不能團聚。
“分張異域”,異域指不同地方,如父母在家鄉,兒女在他邦,不能歡聚一處,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不但生離如此,還有“生死隔絕”。
如将所壓迫的對象,終于使之形殂血刃,生老雖仍在人世間,但死者已走入黃泉路上,要想重溫家庭親情溫暖,不複可得!“如是等”這麼多的罪惡,真可說是“無量無邊”。
要想将來不感罪惡苦果,唯有現“今悉”皆“忏悔”,若不誠懇忏悔,罪業始終存在,要想不受苦報,絕對是不可能! 癸五忏悔貿易罪業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鬥,減割尺寸,盜竊分铢,欺誷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換長,欺巧百端,希望毫利。
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此明忏悔貿易欺騙謀利等的罪業。
在這世間做人,有時經商貿易,沒有什麼不好,但在做生意時,理應公平買賣,賺所應賺利潤,可是常聽人說,十商九奸,無奸不商,總想謀取更高利潤,就不免有不如法處。
所以說:“又複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不法貿易是很多的: “或”有“商估博貨”:商指做生意的人,亦即經營商業的人,或總稱為商賈。
如将貨品運去出售叫商,存于店内貨品待售叫賈,古代亦有說為“坐賈行商”,就是行賣叫商,坐販叫賈。
商估,是說在賣貨物時,讨價還價的論價。
博貨,就是兌換貿易,亦即換取意思。
或作“邸店市易”。
邸店亦名邸舍,就是市中的商店,在商店裡,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名為市易。
“輕秤小鬥”,約輕重說。
買進來時,用重秤稱,賣出去時,用輕秤稱;買進來時,用大鬥量,賣出去時,用小鬥量。
“減割尺寸”,約長短說。
如賣布等,總是減割客人的尺寸,客人買一丈布,商人量給你看,确實亦是一丈,回去再量一量,隻有九尺五寸,奸商減割五寸給你,吃虧是買布的人。
“盜竊分铢”。
铢是古代衡量或衡量的名稱,等于一兩二十四分之一。
古說“铢兩悉稱”,極言輕重權衡的精細,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或說“铢積寸累”,形容積聚很難,必要由極細微,漸漸儲蓄起來。
一分一铢的錢銀都要盜竊,想想人的貪心多大?正因如此,世間所以發生很多的糾紛。
“欺誷圭合”:圭是量器的名稱,約為升的十萬分之一。
古代說:“六粟為圭,十圭為撮,十撮為抄,十抄成勺,十勺成合,十合成升,十升成鬥”。
圭合,形容就是極微小的東西,亦不可欺誷而取。
“以粗易好”,謂以極粗的東西,換為細好的東西。
“以短換長”,謂以較短的東西,換成較長的東西。
如是輕重、長短、大小、好壞、多寡等,就做人說,不可妄為貪取,但經商的人,總是這樣“欺”罔機“巧,百端”而出,亦即想盡辦法,謀取蠅頭之利,其實所“希望”得到的,不過是秋“毫”之“利”,而所造的罪惡卻很重大。
“如是等”無量“罪”惡,現“今”惟有“悉”皆“忏悔”,假定不如法忏悔,以此所造極重罪業,将來必定要受苦報,無法逃避得了。
癸六忏悔雜取罪業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穿窬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取。
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畜四生之物。
或假托蔔相,取人财寶。
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
今日緻禱,向十方佛、尊法、聖衆,皆悉忏悔。
此明忏除暗謀邪命等的罪業。
為人在世,沒有不求生命生存,而維持生命的生存,端有賴于生活資具,但這要正當的求得,不可用不正當手段謀取。
世人不是這樣,往往喜歡取巧,不想太過出力,做應做的工作。
于是“又複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又造下了如次的重罪: 如有人為了易于取得錢财,就去“穿”通地穴,或“窬”穿木戶,甚至挖“牆”拆“壁”,鑿空磚垣,悄悄進入他人屋内,翻箱倒箧的盜取金銀财寶,或是其他貴重物品,現在有所謂“破門行竊”,或爬到屋頂掀開瓦片,進入公司拿走自己所喜愛的物品,這不是盜取是什麼?或知有人身懷巨款,從某道路通過,特先到該路中,截“斷”他的“道”路,俗說攔路劫掠,文說“抄”物“掠”奪,使他身中财物歸于自己。
現更有人要以馀款存入銀行,或從銀行取出款項發薪,歹徒如知同樣會得劫奪。
如有什麼“抵”觸,以力“捍”衛自己,比方原向他人借“債”若幹,言明到時子“息”全部奉還,但借錢真到期,突然辜“負”前“情,違”背舊“要”。
要指借約,到期不還本錢及利息,是即俗說的賴債,現實世間不是有很多這種人嗎?像這樣的當“面欺”淩,還說慢慢的會還你,而實已經私“心”謀“取”,根本沒有還意,不是盜取是什麼? “或”有對于“非道”,亦即對惡道衆生所屬物,亦敢大膽的加以“淩奪”過來,屬于自己所有。
如“鬼”及“神”,固各有他們所應得的财物,就是飛“禽”走獸之類“畜生”,同樣有它們生活所需之物。
“四生之物”,是指鬼、神、禽、畜四類不同的生命。
有人竟也大膽的盜取祭祠鬼神的物品,如所供奉的雞鴨魚蝦等,盜者以為神鬼,并不真實受用,何不由我取來大啖特啖?或将别人飼養禽畜的食物,予以劫奪過來,使諸禽畜無法生存,這不是盜取是什麼?其過失當然是很大的! 看相、蔔卦、算命等,本是騙人的把戲,但世人竟多歡喜這套,特别在人苦悶無聊時,更希望聽到江湖術士,說幾句自己所喜歡聽的話,因而就有走江湖的,“假托蔔相”方法,斷人吉兇禍福,妄“取”他“人财寶”。
不說知識不高,教育落後地區的人,會受蔔相者流所騙,就是教育程度很高,知識相當豐富的人,亦往往去碰碰運氣,結果大上其當,白送錢給蔔相老。
這在社會新聞中,常有報導,但人不肯吸取教訓,過了一個時期,妄被蔔相者騙,聽說有名的蔔課看相者到,于是又很樂意的去向他孝敬一些财寶,明明受騙但願如此,人的愚癡到這程度,還有什麼話說?無怪走江湖者,到這太空時代,仍在各地活動。
“如是乃至”像這樣的“以”少“利”謀“求”多“利”,或恃勢逼迫“惡求多求”,求得越多越好,從來“無”有“厭”患、“無”有滿“足”。
這種現象,在這世間,不也同樣的到處見到嗎? 向上所說“如是等罪”,真是“無量無邊”,要說“不可說盡”。
然則應當怎辦?唯有“今日緻禱”,懇切至誠的“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亦即是在十方三寶面前,“皆悉”予以“忏悔”,并求三寶慈悲加被,使我罪障皆得忏除,好向佛道前進。
壬四發願成德 願承是忏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馔,種種湯藥,随意所須,應念即至。
一切衆生無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躭不染,常樂惠施,行給濟道,舍頭目髓腦,如棄涕唾,回向滿足檀波羅密。
忏悔盜業已如上說,現在發願求成功德。
忏悔者說:我之所以作上種種忏悔,不是為了别的什麼,而是“願”我“承是忏悔劫盜等罪所生”起的“功德”,于今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皆能“得如意寶”。
如意寶,就是摩尼寶珠,亦稱無價寶珠,即随具有此寶者的心意,能雨諸寶的寶珠。
大寶積經百十賢護長者會說:譬如有人貧窮不能自濟,忽然值遇如意寶珠,彼人将此寶珠抓在手裡,如所心意,想要得到什麼,就可得到什麼,不說可得樓台池觀,亦可得馀資财諸物。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第三發菩提心品亦說:過去有個商人,非常聰慧明達,亦極奉行仁孝,見到父母宗親貧苦,常懷憂惱逼切身心,不知用何方法始能給予救濟。
想來想去,沒有其他辦法,唯有入海采如意寶,供給父母宗親以及貧苦大衆。
大毗婆沙論第百二說:如放如意珠于高幢上,随意所欲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匮人群。
證知世間确有如意寶珠這樣寶物。
忏悔劫盜罪業的人,願得如意寶珠後,希能“常雨七”種“珍”寶,常雨各種“上妙衣服”,常雨“百味”美妙“甘馔”,常雨“種種湯藥”,且“随”自己心“意”之“所須”要,能夠“應念即生”。
七珍,如通常說的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的七種珍寶。
得到這些珍寶,不是專供自己享受揮霍,而是用以周濟貧困,使諸生活困難的,不緻感到貧寒痛苦。
上妙衣服,是指最華麗、最美觀、最整潔的衣服,使人穿在身上,感到雅觀大方,不顯寒酸之相,亦不再有衣不蔽體的窘态。
百味甘馔,是指最美味、最可口、最富營養的飲食,使人吃入口中,感到極為受用,并且促進身體健康,不再有食不充口時覺饑餓。
種種湯藥,是指病人所需要的各種藥品,如以現代來說,中西藥無不具有,服用這種湯藥,會得藥到病除,還有一些補藥,服後令身體更健壯。
從如意寶珠所落下的七珍等的各物,不要費怎樣大的氣力,隻是“随”自己心“意所須要”的什麼,“應”其心“念”所想“即”時而“至”。
好像淨佛國土中的自然化現。
如說“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樣的容易。
如上所說七珍等,本是人人所要求得的,如一個人正當貧窮的時候,想得而不能得,就想設法盜取,現在行者以此所得,自發自動的施給所需的人群,所以“一切衆生”,面對這些寶物,“無”有“偷”竊劫“奪”之“想”,并且“皆能”做到“少欲知足”,不會不知足的惡求多求,更“不耽”着這些珍貴之物,亦“不染”着這些珍寶之物,不像過去欺詐百端的,希望得到毫許之利。
生存在這世間,沒有不需财物,現發心忏悔者,“常樂惠施”自己所有,“行給濟道”,不如過去那樣口說給與而心實極悭吝。
不特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慚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
在施“舍頭目髓腦”時,“如棄涕唾”那樣的輕易,毫不感到怎樣困難。
最後,以如是所有功德,盡皆“回向”,以求“滿足檀波羅密”。
檀波羅密,就是布施波羅密,或名布施度無極。
布施雖有财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但此主要是指内外财施。
辛三淫業 壬一明淫欲過患 某等次複忏悔貪愛之罪。
經中說言: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
衆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
一切衆生,曆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複過于此。
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
是故經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上忏身業所有盜罪,現再忏悔身業所有淫業。
于中,先明淫欲過患。
所以說:在會“某等次複忏悔貪愛之罪”。
淫欲雖為世人之所染着,但對衆生最為不利,亦使衆生受苦最多,因欲樂心特重的人,必會做出很多非理的事,當就沉淪于生死苦海中,要想出離很難。
淫欲實是萬惡,中國說的“萬惡淫為首”,确說得不錯。
被淫欲所縛着,會牽入于罪門,所以害人最慘。
在佛法說,淫欲雖非生死根本,但确是推動流轉的最大動力!對淫欲有所染着,一切衰事接踵而來,種種困厄無以自拔。
事實确是如此,但人最善忘,剛領悟淫欲過失,不久又去追求,如人出獄恢複自由,又故态複萌重行入獄,這不是癡狂是什麼?對淫不生好樂,棄之無所顧戀,好像加在頸上的枷鎖,立刻脫落下來,輕松自在,永無衰禍災患! 佛在“經中說言”:衆生在世間,“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
嚴格說來,淫欲是最苦的,衆生颠倒,不知其苦,妄以為樂,于是貪淫好色,不知有所厭離。
如人渴飲鹹水,不但不能解渴,反更增加口渴,試問何樂可言?淫欲本沒有什麼味,由邪惡颠倒力,于無味中妄以有味,若要令之不要貪着,反而更要嘗嘗其味,殊不知淫欲這事,苦是實在的,樂是虛妄的。
正法念處經偈言:“如火益幹薪,增長火熾然,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離,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真所謂“耽愚癡而不省,系牢獄而無逃,恩愛生死深如河海,莫知能出”。
原來癡獄之門,常常關得很緊,不說你不想逃,想逃也逃不出。
“衆生為是五欲因緣”,是故“從昔以來流轉生死”頭出頭沒無有出期。
可是世人已經娶妻,理應遵守倫常,但是仍不滿,不是再娶妾婦,就是淫他婦人,自己受苦無樂不談,還為他人家庭帶來困擾,更為社會安甯帶來麻煩,而自己的智慧亦被湮沒,愛淫欲有何意義?經中又說:“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衆魚落之刳腸殂丸,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受此物之所惑也”。
大般涅槃經說:“菩薩五欲法,無有欲樂,如犬齧枯骨,如持火逆風而行,如囚趣市,觀欲如是,多諸過患”。
不論我佛怎樣苦口婆心的慈悲開示世人,世人仍是這樣的迷戀欲樂,至死不知厭離,怎不一生一生的在生死中流轉? 經中又說:“一切衆生”在生死中流轉,“曆劫生中”生了又生,每個生命都有他的身體,死後所留下的身骨,其所積聚的“身骨”,猶“如王舍城外”的“毗富羅山”那樣的高。
王舍城,梵名曷羅阇姞利呬,又名羅閱揭利醯,羅閱祇,或簡名羅閱,是中印度摩揭陀國往古的首都。
大唐西域記第九說:“石柱東北不遠,至曷羅阇姞利呬城,外廓已毀,無複遺堵,内城雖毀,基址猶峻。
周二十馀裡,面有一門”。
摩揭陀國的王都,本在上茅宮城,到頻婆娑羅王時,始移都到現在的王舍城。
毗富羅山,又作鞞浮羅山,譯為廣普,方,或譯大。
是王舍城的五山之一,為中印度舊王舍城東北山名。
雜含第四九說:“王舍城第一,名毗富羅山”。
大唐西域記第九說:“山城(舊王舍城)北門之東,有毗布羅山”。
衆生的身骨堆積起來,猶如毗富羅山那樣高,衆生所受生死之多可知。
在生死中受生的衆生,“所飲母”親的“乳”水,猶“如四”大“海水”那樣多,而“身”上“所出”的“血,複過于此”四大海水,而當一個衆生生命結束時,“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啼泣圍繞、“哭泣,所”流“出”的“目淚”,同樣“猶如四”大“海水”那樣多。
“是故”經中“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要想不再在生死中流轉,唯有除去愛欲才可。
壬二示欲苦報忏 所以經言:淫欲之罪,能令衆生堕于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随意眷屬。
淫欲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誠求哀忏悔。
男女間有一定的分際,絕對不能超出分際亂來,但人世間偏常有男女問題的發生,不說沒有片刻的歡樂,即或有片刻觸樂之感,當來的苦可真夠你受的。
為人用情不可不專,所謂夫婦的結合,其基礎建立在雙方的感情上,同時還要以理智為後盾,一旦發現那方面感情向外發展,立刻要以理智予以控制,警告自己的感情要絕對認真,假定讓感情太過沒有克制的奔放,會在人世間演出極大悲劇! 上述是就世間說,如以佛法說,未來的痛苦,是難擔當的,“所以”大小乘“經”中常“言:淫欲”的“罪”過極重,“能令衆生堕于地獄、餓鬼受苦”。
如有正報頌說:“邪淫入地獄,登彼刀葉林,熱鐵釘其口,洋銅灌入心,毒龍碎骨髓,金剛鼠食髓,銅柱緣上下,鐵床卧隐深”。
堕入地獄所受是諸痛苦,誰能忍受得? 十誦律說:舍衛國有婆羅門生一女,面貌極為端正,膚色極為潔白。
當時有相師相此女,說她長大不守婦道,會與五百男子有染,因而無人敢以向她求婚。
後有做生意人,常入海中采寶,一日在閣樓上,見此美女,心想我家,除沙門釋子,無人到我家,我娶此女,怕誰亂來?結婚不久,商人又結伴入海求寶,對守門人說:我家除沙門釋子,任何男子不令入舍。
商人入海後,果有沙門來乞食,女子見了,就引誘沙門,沙門嚴持淨戒,不為所誘。
此女為欲火所燒,不久得病而死,家人以莊嚴具合棄死處。
因女剛死,姿色猶在。
時有五百盜賊,經過此處,發現死女秀麗,竟與行不淨行。
該女曾對沙門、婆羅門說共我行欲,以此因緣堕于畜生,在彼國北方生為淫龍,叫毗摩達多。
假“若”堕“畜生”道中,“則受鴿、雀、鴛鴦等身”。
鴿是鳥的名稱,有說鹁鴿,飛翔很快,記憶力極強,全身黑褐色。
晴天鳴聲和緩,雨天鳴聲急促,軍人用以傳書。
雀是鳴禽,亦說燕雀,依人小鳥,褐色,有黑斑,以谷物昆蟲為食。
鴛鴦是遊禽類水鳥,比鴨略小,雌雄常栖一處,從不分離。
人得其一,另一會思念而死。
等是等于其他鳥類,不能一一列出,所以用一等字。
好淫之人,從惡趣出,“若生人中”,娶了妻子,“妻不貞良”,即為妻的不能清白守節。
雜譬喻經說:過去有一男人,生得端正無比,一日為王召見,很歡喜的去見王,回到房中,見妻與奴為奸,怅然結氣,顔色頓然變醜,不好意思見王,就在馬房過夜,見到王大夫人,與馬伕私通,心突開朗,想大王夫人,尚背王如此,何況我婦?是為妻不貞良最好明證。
不特如此,複“得不随意眷屬”,就是自己眷屬如兒女等,無論要他們做什麼,總不能随自己心意,真是事事皆不遂心,兒女愚昧無知,亦無辦法教導,你要他這樣,他偏偏那樣,使你急心無可奈何!“淫欲既有如此”不良“惡果”,然則應當怎辦?“是故”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求哀忏悔”。
如不忏悔,長期這樣下去,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壬三舉淫欲罪忏 某等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偷人妻妾,奪他婦女,侵淩貞潔,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語嘲調;或複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或于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忏悔。
前明總忏淫業罪報,但淫業的罪相怎樣,現再略為說明,以便知而更當忏悔。
“又複”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人世間的夫婦關系,過去憑媒撮合也好,現在自由戀愛也好,一旦成為夫婦,自為雙方占有,不容任何人涉及其間,如此夫婦才能白頭偕老,家庭才能融洽無間,但世間好色之人,有了妻子仍不滿足,還要“或”是“偷人妻妾”,或是“奪他婦女”,“侵淩”她們“貞潔”。
這是現實社會經常發生的事!如男方發現女方不貞,或女方見男方别有所愛,内心的痛楚無法形容。
到了嚴重程度,不是丈夫手刃愛妻,就是妻子解決丈夫,甚至有先将親生兒女,抛下街頭頭腦開花,接着自己跳樓而死,這種家庭慘劇,不是經常在社會舞台上演嗎?追源禍始,不是由“偷人妻妾,奪他婦女”而來?罪惡又是多重?所以做人應守做人本份,不應無慚無愧的淫他婦女! 另有一些罪惡特重的男子,除奪取一般婦女貞操,竟膽大妄為,傷天害理的“奸污”出家的“比丘尼”。
身為一個比丘尼,舍家出家,是為專心一意修淨梵行,嚴格守持自己所遵守的淨戒,根本放棄世間的欲樂,現你竟色膽包天,昧盡天良的,違反她的意志,“破”壞“他”所修“梵行”。
具有淨戒在身的比丘尼,當然不會讓人無理侵犯,但你為逞獸行,居然膽敢“逼迫”她做“不”人“道”的事,想想你還算是一個人嗎?如是“污比丘尼,破他梵行”,以佛法說,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身為頂天立地富有靈性的人,怎可逼她強行不道德事?如有這種罪惡邪念,應立刻的猛醒回頭,無間地獄苦是不好受的! “濁心”,是指心懷淫穢,老是想着欲樂,不知欲非真樂,是極痛苦最大根源。
“邪視”,是指邪視女色,含笑作态,以惑女子。
“言語嘲調”,是用淫穢的語言,挑撥對方,使她投入自己懷抱,或用語言相互調戲,使人惑亂受他愚弄。
經中有菩薩說:縱然不與女人發生關系,若見女人,或共嘲調言語戲笑,或壁外聽女人身上所佩戴的鐶钏等聲,心裡生起愛着,乃至出外随逐女人,都不得名淨戒具足,怎可與女人嘲笑調戲?假定如此豈能無罪? “或複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是說本是善良人家,聲譽向來很好,因你侵淩他家婦女貞潔,使得貞良門戶人家,蒙羞含恥,賢善名聲,被你污辱。
如過去聲譽好時,别人一說某家,鹹稱該家大小人等,悉皆循規蹈矩,沒有做過男盜女娼的事,現因你侵淩他家婦女,人們談到某家,就說其門風已壞,婦女不遵守德行。
明明不是人家要做醜陋的事,因受你的誘惑,污辱他家婦女,緻使其他受到不好聲譽,這不是“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是什麼? “或于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是指五種男根不具的人,略名五種不男,或五種不能男,又說為五種黃門,就是男根不滿者,有五種類别。
十誦律第二十一說:“有五種不能男,何等為五?一、生不能男;二、半月不能男;三、妒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
生不能男,又名生不男,或名生黃門,是指生來不能行,淫的男子;半月不能男,又名半不男,或名半月黃門,是指半月能行淫,半月不能行淫的男子;妒不能男,又名妒不男,或名妒黃門,是指見他行淫時,生起嫉妒心,男根勃起;精不能男,又名變不男,或名變黃門,抱生黃門,觸抱黃門,是指見他行淫,立刻變失自己男根,或遇男則女根起,遇女則男根起;病不能男,又名犍不男,犍黃門,形殘黃門,是指生已腐爛、若堕、若由蟲噉等,即将男根已經割去的男子。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第八說半擇迦,有“生便半擇迦,嫉妒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五種”。
世間有些喪心病狂者,在此五種不男人中,或于其道,或于非道,起不淨行,同樣是有極大罪惡。
“如是等罪”有“無量無邊”那樣多,除于“今日至誠皆悉忏悔”,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消除。
壬四發願求成德 願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明,六情開朗,聰利明達,了悟恩愛,猶如桎梏,觀彼六塵,如幻如化,于五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緣永不能動。
忏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如能真誠忏悔,罪業确可忏除,現我“願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能“生”起種種“功德”,以此功德,求我于“生生世世”中,皆得“自然化生,不”再“由胞胎”生。
吾人生命受生,胎生是不理想的,化生當然很好,但生及堕地獄的化生,同樣是不美滿,理想化生,是能常得蓮花化生,或生西方極樂淨土,或生十方所有淨土,皆是蓮華化生,不同濁世胞胎受生。
蓮華化生,無有染污,心不混濁,所以清淨皎潔。
“相好光明”,如前贊佛偈解說,不再重述。
“六情開朗”的六情,就是六根,凡夫六根,時為六塵迷惑,不得開朗,現在不為六塵迷惑,得獲開朗。
六情既然開朗,當亦“聰利明達”,并且“了悟”世間“恩愛”,原是“猶如桎梏”一樣把人牢牢的系住,根本苦不堪言,哪裡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有什麼快樂?桎梏就是“腳鐐手铐”。
扣在手上的叫梏,套在腳上的叫桎。
同時運用智慧,“觀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是“如幻如化”,無一是實在的,有什麼可貪着?如有五百太子,集坐蓮華池邊,各見水底自己影像,立即悟達諸法,原是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如水中影,無有真實,因而發心出家學道,皆得道果,是知道果非不能證,問題是否了達諸法如幻,有此了達,“于五欲境”,就能“決定厭離,乃至”在睡“夢”中,也“不起”一念“邪想”。
邪想不起,“内外”任何一種“因緣,永”遠“不能”再“動”其心,哪裡還會再去造作淫欲的罪業。
如此“忏悔發願已”,至誠“歸命”頂“禮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