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三
關燈
小
中
大
辛五明佛果障
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
上來從世間障乃至菩薩障,皆已詳細說明,現明最後佛果位障。
由“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到達佛果所應修的無量諸行。
阿僧祇,又名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或作僧祇,中國譯為無數,或無央數,為印度的數目之一,是不可數的數目。
智論第四說:“天人中能知算數法,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
總之,這是世人所不能數出的大數目。
佛的成佛,一般說經三大阿僧祇劫,但亦有說要經無量阿僧祇劫。
在這長時期間,要将所修萬行,修到究竟圓滿,方得圓成佛果,所修萬行,如有一行沒有圓滿,就不可能成就佛道,這是不容有所放松的。
本師釋迦牟尼如此,過去諸佛皆然。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對于成佛決沒有疑問,可是要他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修學這麼多行門,對成佛似有所畏懼,最好今天開始學佛,今天就能得到成佛,所以“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大行其道,使諸學佛者,都走上速成班,可是不如想像那麼容易,于是退心者不乏其人!不過依正常道,一旦到達佛果,那就“如清淨無染的虛空中,有皎潔的月光,朗照着大地,使黑暗的大地,完全呈現着一片光明,這實是個難得的明月之夜。
于此,虛空是顯示無礙;月光是顯示光明;清淨是顯示遠離垢穢;月夜是顯示清涼。
而這一切,都是贊仰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清淨無染,廣大無邊,交互無礙的”。
成佛,不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極為理想,值得學佛者去追求的,但這不是要想成佛就得成佛的! 己二總忏得益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至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慚愧忏悔願皆消滅。
願藉此忏悔障于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集業行之所回轉,以如意通,于一念頃,遍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衆生。
于諸禅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
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着。
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複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如是”像上所說“行障”,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是不是就這樣讓它障修萬行?不可!應當從“今日”起,“至”誠祈“禱,稽”首“懇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前,生起大“慚愧”心,“忏悔”所有行障,“願”在三寶慈悲威德加被下,悉“皆”得到“消滅”,好修世出世間自利利他善法,從而得證無上菩提。
同時,“願藉此”真誠“忏悔障于諸行”的“一切煩惱”,生起“所生”的一切“功德”。
仗此功德,“願在在處處”,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受生,得以“自在受生”,再也“不”會“為結集業行之所回轉”。
衆生在生死中轉來轉去的輪回不息,不是由自己自由自在的做主,完全聽憑所結集的業行之所指揮,業行指揮你在這兒受生,不由得你不在這兒受生,想到另外一個地方受生決不可能。
現由忏悔得到很多功德,以此功德願在哪兒受生,必然就會在哪兒受生,結集的業行再也沒有力量牽動你!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以如意通”,“于一念頃”的極短時間,就能“遍至十方”所有“淨諸佛土”,學習諸佛“攝化衆生”的方法,作為自己淨佛國土、度化衆生的榜樣。
如意通,就是神足通,運用飛行自在的神足,如意自在的要變現什麼就變現什麼,要到哪一佛國土去立即就可到哪一佛國土中,所以名如意通。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于諸禅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
禅定,是有各式各樣的,有世間禅定,有出世禅定,有出世間上上禅。
禅在印度,叫做禅那,又名馱衍那、持阿那,中國譯為靜慮、思惟修、思惟修習,或譯棄惡,功德叢林。
不論修怎樣禅,初步必要使心安住于一境,正審思慮,達到定慧均等的一種狀态。
在諸禅定當中,要得甚深境界,如入于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之樂,為諸衆生作不思議事,固是甚深境界,若在定中如實觀察諸法實相,或是觀察緣起中道,皆是甚深境界,同時以佛知佛見為本,對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能無所障礙的通達,亦即一切諸障皆已澈底消除。
因為如此,所以“心能普周一切諸法”,對于諸法如實了知,度化衆生而說法時,能夠“樂說無”有“窮”盡,且要怎樣說就怎樣說,如水銀瀉地的無所遲滞,“而不”生起“染着”,既不以為自己是怎樣的通達甚深境界,亦不以為自己是個極為善說法要者,當然不會有所染着。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自在是梵語伊濕伐羅的意譯,是無礙縱任之義,即随意所欲、所為,皆得縱任無礙。
自在并不是容易得到的,因是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得的功德,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得的。
心自在,是由出生阿僧祇那麼多三昧,于中得到甚深智慧,其心就可自由自在,要想思惟什麼,就可思惟什麼,要想觀察什麼,就可觀察什麼,決定不會受到任何阻礙,不像心不自在的凡夫,不能周遍的觀察一切。
法自在,是于諸法真理得到自在,如說“佛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通達真理之法,于一切法無不正确認識;或能示現無量無邊的法門,亦是法自在;或了知一切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一切法,而不有違衆生的法相,是為法自在;或将一切法入一法門,于不可說劫分别解說無有窮盡,是為法自在。
方便自在,是乃運用種種方便,度化各類不同衆生,無不得到自在無礙,如一切方便入一方便,分别解說無量方便,皆能得到自在;或說一切諸法本是言語道斷,但能方便演說無量法門,而得自由自在;或于一切法運用巧方便,轉妙*輪無有窮盡,是為自在。
其他有命自在,或稱壽自在,壽命自在,即自己壽命,要住世多久即住世多久,或為教化利益無盡衆生,能長劫的住持自己壽命。
另有财自在,又名物自在,莊嚴自在,衆具自在,由于财物衆多,能以極大莊嚴,莊嚴一切國土,無所吝惜的施諸衆生,能無礙自在的施舍,不會感到财物的缺乏,甚至越施舍越多,是為财自在。
複有業自在,是于諸業得到自在,什麼時候要以業受報,什麼時候就可随業受報,由業受報沒有時間的限制,是為業自在。
衆生雖亦随業受報,但受業力的時間限制,在業緣未成熟時,感果是不可能的,不得說為業自在。
更有生自在,又稱受生自在,顯示能于一切國土自在受生。
其他還有多種自在,在此不再多說。
由于忏悔障行各種煩惱,所生種種功德,“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無有遺馀,從此“不複”再有煩惱“相續”,所修“無漏聖道”,自得“朗然”現前,“如日”麗天那樣的無幽不燭,再也沒有黑暗殘存。
己三禮佛結願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忏悔行人“發”如上大“願”所生功德“已”,對前文可算作一總結;“歸命禮諸佛”句,是生起下面所要禮敬的諸佛及諸菩薩。
佛菩薩的德号,在前已經略為解說,現在不再重述。
丙二忏業障 丁一障顯業報 戊一承前起後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
某等略忏煩惱障竟,今當次第忏悔業障。
“禮”拜“諸佛”及諸大菩薩“已”,其“次複”再“忏悔”。
忏悔什麼?“某等”前來雖已“略忏煩惱障”究“竟”完了,現“今當”再“次第忏悔業障”。
業在印度叫做羯磨,以造作為它的定義,即有情身語意的種種造作,如以現在話說,是生命界的各種活動。
業的思想理論,在佛教确占有極殊勝的地位,因而世間有些學者,稱佛教為業宗,太虛大師亦認業果為佛教最重要的一法。
業為什麼被人看得這樣重要?當知佛教所說道德,不論是一般或特殊的,都建築在業上。
如吾人生命出現到世間,固由業的招感,生命得以延續生存,亦全賴于業力支持,業是生命生存的唯一因素,業如什麼時候不再支持,生命立刻就會宣告崩潰,怎能不說業的重要? 不特有情生命不能離業,就是世界以及所有一切,沒有一樣是屬偶然出現,同樣都是由業而來。
當知廣大宇宙的存在,以佛法說,實是業的延續,沒有有情所造業,就是廣大的宇宙,亦會歸于滅亡。
世間各種學說及各宗教,雖欲為解決宇宙人生問題,各各絞其腦汁,但因不知它們怎樣産生,為什為存在得或久或暫,隻好說是自然如此,或說大力者的創造。
過去,或有人以為确是這樣,但到現在,由于科學的進步,已沒有人相信這樣說法。
世學所說宇宙人生,佛教說為器世間及有情世間。
俱舍論頌以“世别由業生”句,就簡明扼要的說出兩者的來源。
婆沙第百二十四說。
“如契經說,佛告摩納婆:世間有情皆由自業,皆是業分,皆從業生,業為所依,業能分判諸有情類,彼彼處所高下勝劣”。
這不但明顯的說業是生命的源泉,亦是生命存在的根基,更是生命高下勝劣最有力的判别。
其論第百三十四又說:“謂有情類,于此處所共業增長世界便成,共業若盡世界便壞”。
這亦明顯是說由于有情的共業,始有器世間的成壞差别。
所以佛教認為,一切萬有諸法,無不基于因果。
有情的種種苦樂果報,固由于業,依報世界的淨穢,亦由于業。
沒有衆生所造的業,高下勝劣的生命,固無由生,淨穢差别的世界,亦不會出現。
佛法所說業,對宇宙人生,有着怎樣重大關系。
因而生而為人,特别為佛弟子,對自己的行為活動,應予詳細觀察,并應予以确切認識。
要知每一行為活動,不論是大是小,是好是壞,是淨是穢,都是業的一種造作,将所造業積聚起來,對未來生命會有很大影響。
如不注意自己行為活動,不知什麼行動是對是不對,什麼行動會得樂果苦果,對未來生命相當不利。
原因吾人所表現的行為活動,對他人及諸衆生,有益或有損的性質不同,佛法将之分為善、惡、無記,或罪、福、不動三業,且任何一種行業的表現,不是表現就算,終要自己負責的。
如過去的行為活動,決定我們現在的一切,現所有的各種遭遇,苦痛或快樂,有恩或是怨,并非完全現在造成,都是以前行為結果;未來所将出現的生命怎樣,全看現在的行為如何。
佛法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自己的行為活動,對自己關系如此重大,怎不密切注視自己行為活動? 戊二不明業力 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複思惟求離世解脫。
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
“夫業者”既是一種造作,當然就“能莊飾世趣”。
莊是莊嚴,飾是修飾。
如維修或粉飾組屋,使組屋更為美觀,謂之莊飾。
吾人勤勞不怠的造作種種的業行,好像有莊嚴修飾之象。
作業所要莊嚴光飾的,在凡夫,隻莊嚴六道。
如造三途十惡等的罪業,是莊嚴世間的三惡趣,若行五戒、十善等的善業,修四禅八定的不動業,是莊嚴世間的人天趣。
如問世人為什麼老是勞碌奔波的在忙,世人總說是為衣食忙,為兒女忙,實際在為自己将來所要趣向的地方忙着莊飾。
為忙莊飾世趣的衆生,由于技術的巧劣不同,所莊飾的環境自亦有别:有的莊飾得相當美觀,如人天趣,住在其中,相當不錯,感到滿意;有的莊飾得越飾越醜,如三惡趣,住在其中,相當不滿,因不舒服,所莊飾的世趣,雖有莊飾得美觀,但仍在世趣,并未能出世。
正因為莊飾世趣而忙,“在在處處,不複思惟求離世解脫”。
原因衆生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世間還可以,隻要莊飾美觀,安住有何不可?為什麼要求離世解脫?殊不知如火宅般的世間,任你莊飾得怎樣美觀,于中不免會感到痛苦,且莊飾美觀的環境,不能長期為你所擁有,不求離世解脫豈非大錯?正因衆生不知要求離世解脫,“所以”所招感的“六道果報”,就有“種種不同,形類”也是“各異”,“當知皆是”衆生的“業力所作”。
諸如人生的各種不同遭遇,不同衆生所受的不同果報。
以人類言:有的出生很卑賤,有的出生很高貴;有的身體很強壯,有的多病很衰弱;有長得相當美麗,有長得醜陋到極;有生來被稱為天才兒童,有生來是個大白癡,有生在富貴家享受福樂,有出生貧苦人家吃種種苦,有的壽命很短,在嬰兒時就離開人世,有的壽命活到百歲甚至更長。
諸如此類的不同生命,亦即各種不平等的現象,不能看成自然是這樣的,是各行為活動的差别。
佛在阿含經說:你播下的是什麼種子,必得怎樣的果實,為善的得善果,為惡的得惡果,因果必然如此,絲毫沒有差錯! “形類各異”,是顯六道衆生,有種種的形态,如人類的形色各别,衆所共知,毋庸多說。
“至于畜類衆生,你到街市去看看,就可發現種種不同。
且以大海的魚類來說,就有大小長短奇形怪狀各式各樣的魚,前年在新加坡參觀水族館,裡面所收的魚,已是名目繁多,其中有種叫做降落傘魚,真的好像降傘部隊所用的降落傘。
其他為我們所沒有見過的魚類還多得很。
至于豬馬牛羊各有其相,亦複如是。
如一百隻狗,就一百隻不同樣子。
什麼狼狗、獵狗、哈吧狗、東洋狗、西洋狗,其别是說不完的”(見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其他還有什麼橫形的、豎形的、四足的、多足的、兩足的、無足的等,形類各各不同,多得難以枚舉。
如是形類不同的六道衆生,沒有一類不由自己所造善不善業,而有如此差别。
因而,為人要時注意自己的行為活動,不要讓它将世趣莊飾得難以入目。
“佛十力中”,是佛所成就的十種智力,其中第二“業異熟智力”,能如實知道三世業報因果,而此業力是由功德智慧善業妙力所成,所以說為“業力甚深”。
以佛甚深的業力,比之凡夫的業力,同樣是甚深的,因衆生在世間,若好若壞生命,皆由善惡力感,衆生不知說為甚深。
“凡夫之人”,對此甚深業力不知,“多于此中好起疑惑”。
戊三不達業理 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轗轲,為惡之者,是事諧偶。
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何以故爾”?是問凡人對業行為什麼好起疑惑。
佛法所說業果,總是說行善業得樂果,造惡業感苦果,可是事實不然。
如“現見”到“世間行善之人”,不特沒有如佛法說得到好果,反而“觸向”無不“轗轲”。
轗轲就是坎坷,顯示車行不利。
此喻行善之人,不論做什麼事,皆不順利如意,或是不能得志,豈不是于行善精神不合?反之,一些無惡不作的“為惡之者”,無論做什麼都很遂心稱意,所以說“是事諧偶”。
如是行善作惡對比,不知三世因果的世間愚人,便“言天下善惡無分”。
如此,做人為什麼要做善事?做個無惡不作者,取得不正當錢财,多多享受豈不很好?大錯!要知“如此計者”,“皆是”由于“不能深達業理”而來。
業理,指下所要講的三世善惡因緣果報業,如隻着眼現在行善為惡,怎能了達業理? 戊四明三業報 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
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
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于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
“何以故爾”?是問身為凡夫的人,為什麼不能深達業理。
所造業,在時間上,不論行善作惡,不定在現生中,立刻就見效果。
佛在“經中說言有三種業”。
接着問道“何等為三”?經中複說:“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
所謂“現報業者”,是說“現在作”了什麼罪“惡”,就在“現身”當中“受”其果“報”。
如人告訴獵師熊的所在,其手立從身上堕下,此即惡業于現生中受其果報。
反之,現在做了什麼善行,于現生中受其果報。
如身為國王愛護人民,處處為人民設想,人民有什麼困難,立刻設法為之解決,因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谷稼成熟,五谷豐收,此即善業于現生中受其果報。
如有經說:“今世造善惡,今生受苦樂,名順現報”。
“生報業者”,是說“此生作善作惡”,要到“來生”方“受”苦樂的果“報”。
如人于現生中,受持戒行善法,到了來生又感再來做人的果報。
反之,在現生中,如造種種罪惡,到了來生就感堕三惡趣的果報。
諸如此類的生報業,可說很多。
如有經說:“若今世造善惡因,來世方受苦樂果,名順生報”,此亦有說順次生受報。
“後報業者”,此“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等諸業,到了此生方才受報,所以說“于此生中受”。
甚或到現生中,過去所作善惡業,受報因緣尚未成熟,“或”許要到此生以後,乃至“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果報。
經中稱為順後報業,就是受報已決定了,哪生受報沒有一定。
原因在過去生中造作善惡業時,其業并不很重,用心亦不很猛,業行成熟的時間,不得不延期很久。
譬如熔金做各各裝飾品,火力不很熾然,自需一些時間才能做成。
此上所說三種業,又名三時業,或名三報業:如現報業,又名順現法受業,或名順現受業;生報業,又名順次生受業,或名順生受業;後報業,又名順後次受業,或名順後受業。
發智論第十一說:“複有三業,謂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成實論第八說:“經中佛說三種業,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
俱舍論第十五說:“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
諸論所說,皆是此三種業。
戊五詳明業理 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萦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對于業果之理,不應單看現在,應通過去來看。
如“若”現“今行惡”的“人,現在”雖“見”什麼都“好”,一切無不順利遂心,生活享受非常美滿,不要以為是他現在作惡所得,應知“此”乃“是”他“過去生報”的善業,或是過去“後報”的“善業”,現在已經得到成熟,“所以現在”他會“有此”快“樂果”報,哪裡是有“關現在作諸惡業”,反“而得”此美“好”果“報”?要知他現在所造的惡業,當下還未得到成熟,應得苦果還在後頭,決不會現造惡業,如一般人所見得到好報,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點,應切實的予以把握,不然,就會颠倒因果,非常危險,佛法所說業果,絕對不是這樣! 反之,“若今行善”的好“人,現在”見其被“苦”之所“萦”纏,以為做好事沒有好報,當知亦是錯誤。
行善反而得不到好報,不是行善不對,“此”乃“是”他“過去生報”的惡業,或是過去“後報惡業”,現在已經得到成“熟”,所以看來為苦之所萦纏,不是現在行善而感苦果。
如真行善受苦,行善豈非無用?不能這樣說,這是由于“現在善根”的“力”量,還相當的薄“弱”,過去惡業的力量,反而相當的堅強,強者先牽,弱力善業“不能排遣”頑強惡業,“是故”現在“得此苦報”,“豈”有“關”于“現在作善而招惡報”?隻是現在所造善業,當下還未得到成熟,應得樂果還在後頭,決不會現在做多善業,如一般人所見那樣事事轗轲! 如是一正一反的說明,對因果分明應多着眼,着眼在“業”字上面,不能專着眼于現在所受果報。
如此,方不緻于懷疑因果,深信因果确然無謬,惡業絕對做不得,善業應多多的做,未來生命才不會受到痛苦的襲擊!對這因果信念建立不起,那隻有在生死中滾來滾去。
戊六事實為證 所以然者:現見世間為善之者,人所贊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
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忏悔。
見善知識,于得道中則為全利。
是故今日至誠歸依于佛。
怎知因果必然不紊?“所以然者”,重釋前文,亦即以事實證明因果的必然。
從現實世間看,清楚“現前世間為善之者”,就是做種種有益社會人群的事,本身卻又極為規矩的人,為“人”人之“所”稱揚“贊歎”,亦為“人”人之“所”恭敬“尊重”。
如世人聚會一處閑談時,提到某個做善事的人,自然會對他稱揚贊歎。
如說某人的經濟環境并不怎樣好,能這樣的樂善好施,确實很不容易,值得予以尊重。
由是之“故”,可“知”行善的人,“未來必”然“招”感快“樂”的“果”報。
反之,見到社會有無惡不作的人,人與人談到他,固對他多所批評,任何人知他作惡,都會說他是歹徒,或說他是冷血動物,根本不像是個人,對他總是“敬鬼神而遠之”,不敢與他接近。
像這樣作惡的人,現生既遭人群唾棄,未來感受苦果是必然的。
這樣對比,善惡因果顯然,還有什麼可疑? 現說忏悔業障,而所忏悔的業障,自是忏悔惡業,故說“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惡業會感苦果,對衆生極不利,“所以諸佛菩薩”,為了愍念衆生,特别“教令親近善友,共行”如法“忏悔”,以使罪業消滅。
教令親近善友、惡友當要遠離。
共行忏悔,顯示不論怨親,不論有無關系,隻要肯得回頭,專心一意向道,就可共同忏悔。
所以要親近善友,因“見善知識”,對“于”行者“得道”,具有完“全利”益。
佛在經中曾嘗贊歎善知識的功德,亦說善知識對行者的重要。
阿難聽佛說後,自以為知道善知識确極重要,乃對佛表示說:“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
意顯親近到一位善知識,所修梵行已完成一半。
佛對阿難說:“你不要這樣講,如真親近到善知識,純一滿淨梵行,已經全部完成”。
所以文中說“則為全利”。
是以佛法行者,應親近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指示,就不得方便修善。
試看世間學習小小的技藝,如無師的傳授,尚且沒法學好,何況出世間的上上法?沒有善知識的師承,當然難以契入正法。
講到善知識,當然是很多,但最高善知識,無過無上佛陀,“是故今日”應當“至誠”的“歸依于佛”以求忏悔,唯有得到最高善知識的無上佛陀加被,所有罪惡才能忏悔清淨。
丁二列諸業相 戊一總相忏悔 己一總明業相 某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舍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
此是以偈标顯業相,多得無法加以計算。
“某等”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時間當然很久,在這長時間中,幾乎無時不在造惡,因而所“積”的罪“惡”之多,真是猶“如恒”河之“沙”。
恒河在印度叫殑伽河,河中的沙細如面粉,佛說多數皆舉為喻。
智論第七說:“諸河中,獨以恒河為喻者,恒河沙多,馀河不爾故。
又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常眼見故。
又恒河是四河中最大,若入其中而洗,為諸罪垢除盡。
諸人敬事,皆共識知,故取為喻”。
經中每說恒河沙數,不說不能計算,即以計算,數不能知,形容恒河中的沙數極多。
又在長時期間,所“造”之“罪滿”于整個“大地”,而實為大地所不能容,甚至盡虛空界亦不能容。
以此罪惡之業,在生死中,剛“舍”去此一“身”命體,又去感“受”另一“身”命體。
如是生生死死的沉溺在生死海中,前一生命與後一生命相互間隔,無異醉生夢死。
如今所受身,尚且“不覺亦不知”是怎樣來的,過去久遠所作罪惡之業,自更“不覺亦不知”有些什麼罪惡。
過去有如恒河沙那麼多罪業,一一列出,當然很難,下面姑且列出三十一種不同罪惡。
己二明犯重罪 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無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障聖道業。
衆生所造罪業,有其各種不同,如要一一舉出,無法可以舉出。
本忏文下說三十一種不同,此列出十種罪業: 一、“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五逆,是棄壞恩田、德田的五逆重罪。
又名五不救罪,造了這樣逆罪,當然感受苦果,已經決定了的,更無馀業馀生之所間隔,其罪極為深厚,深得猶如大海,厚得猶如大地,真正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
一、弑父,又名害父,故意存心,殺害父親,是為重罪。
二、弑母,又名害母,故意存心,殺害母親,是為重罪。
且父母對吾人的恩德很大,對父母塵劫頂戴,四事供養,毫無怨念,猶不能報鴻恩于萬一,不但不對二老孝養尊敬,反生忤逆不孝之心,殺害恩重父母,想想其罪多重?造此極大重罪,到了臨命終時,一彈指頃即堕無間地獄受諸痛苦。
三、害阿羅漢,又作殺阿羅漢。
羅漢是人天福田,應受人天供養,理當恭敬尊重。
現不特不如此,反予以迫害甚至殺害,其罪亦是極重,生命結束以後,立堕無間地獄。
四、破和合僧,又簡名破僧,或作鬥亂衆僧。
僧團本是和樂清淨的,現在有人以虛妄語破和合僧,或破*輪僧,或破羯磨僧。
有異師立異道,使所破僧,認為這個異僧,确有異佛陀,并有異于佛說的其他聖道,如是障礙聖道之輪,名為破*輪僧,衆僧同住一界和合誦戒,本來如水乳一樣的交融,現在有僧使一界内僧各别住,各作布薩羯磨說戒,是為破羯磨僧。
僧是僧團,負有住持正法的重任,唯有和合僧的存在,如來正法之輪,始得推向各方,使每個地方衆生,皆受到法雨滋潤,如有使和合僧破裂,不能團結一緻的推動*輪,罪惡當然是重大的,所以命終以後,立即堕無間獄。
五、出佛身血,是以殺心欲毀損佛的身體,或佛滅後毀壞佛的聖像。
佛在世時,提婆達多,從高山上,推石壓佛,欲置佛于死地,但為金剛力士,遠以金剛杵擋住,結果,隻有碎石傷及佛陀足趾,沒有傷害到佛。
即此出佛身血,立感火車來迎,堕入無間地獄。
到佛滅後,世間隻有佛像供奉,如有人特意毀壞聖像,罪報與提婆達多同,怎可随意毀壞佛像?佛是人天教主,三界導師,具有無量無邊殊勝功德,佛未出世求佛出世,佛已出世求久住世,怎可對佛加以傷害?所以出佛身血,其罪是極重的。
二、“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一闡提,又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颠迦,略說闡提。
中國義譯為斷善根、信不具足、極欲、大貪、燒種、無種性、多貪等。
此是無性有情的一種,樂欲生死,不求出離,撥無因果,否定善惡業及苦樂報,是名一闡提人,恐指印度順世外道等的徒衆。
綜合經論諸說,一闡提有三種:一、斷善闡提,指起諸邪見,焚燒一切善根的迷倒凡夫,雖說不易有成佛之期,有時若遇佛的威力,發菩提心,可入涅槃,在有性無性中,屬于有性。
二、大悲闡提,指大悲心的菩薩,願度盡衆生界,如一衆生尚未成佛,自己誓不成佛,衆生界中有無性有情,無法可以度盡,所以自無成佛之期。
由于大智增上及不斷善根等力,終于還要成佛,所以亦屬有性。
三、無性闡提,指定性二乘聖者,本就缺乏解脫之因,所以畢竟不得成佛。
依楞伽經等說,衆生雖有畢竟不成佛者,但據涅槃經說,一闡提亦有佛性,由于不斷佛性,最後還得成佛。
如道生大師唱闡提成佛之說,雖曾受到舊學僧徒的大事排擊,但後昙無谶譯來大涅槃經,确有闡提成佛之說,衆皆敬服道生大師的卓識。
此中雖說一闡提造斷善根業,但依真常思想,最後還得成佛。
三、“輕誣佛語謗方等業”:此是毀謗正法的罪業,或略說謗法、破法、斷法,主要是謗大乘經典不是佛說。
佛所說的教言,不是顯示諸法真理,就是指示修行正道,沒有一言一語,不值吾人尊重,現在有人,不但不尊重如來所說,反而輕視誣衊佛語,毀謗佛所說的方等大乘,如是謗正法業,其罪相當重的。
大品般若經第十一信毀品說:“毀呰深般若波羅密故,則為毀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
是人毀呰三世一切諸佛智故,起破法業,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堕大地獄中”。
法華經第三譬喻品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或複颦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诽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複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
無量壽經卷上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此诽謗正法說,在小乘阿含經,幾乎沒有見到,獨在大乘經中,到處有所宣示。
原因大乘學者,承認小乘是佛所說,可是小乘行人,不信大乘是佛所說,見到大乘方等經典,就予極力毀謗。
其實大乘經典亦是佛說,怎麼可以毀謗?誣衊佛語怎能無罪? 四、“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三寶是佛、法、僧,為最尊貴,所以稱為三寶,或稱三尊。
佛是佛教的教主,被尊為一切智人,法是佛說的教法,僧是修學佛所指示正法而行的僧衆。
佛如看病的良醫,法如治病的妙藥,僧如照顧病人的看護,是世間最極希有難得的,真是所謂“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理當恭敬尊重,誠求三寶久住,怎可破滅三寶?怎知有人毀謗三寶?大般涅槃經說:“若言闡提,舍一闡提,于異身中,得無上菩提,是人即謗三寶;若言闡提,能生善根,生已相續不斷,得無上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向說三寶是一切衆生福田,理應承事供養,以期紹隆三寶,哪裡可以毀謗?由于邪見作祟,亦即由錯誤思想誤導,乃不期然的毀謗三寶,極成極重罪惡,将來必堕三途,受極重苦,“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五、“不信罪福起十惡業”:善惡罪福不可不信,唯有笃信善惡罪福,為人行為活動,始能入于軌道,社會秩序方能保持,對此不能深信,就會無所不作的“起十惡業”。
如人人皆作十惡,人世間就會變成你
上來從世間障乃至菩薩障,皆已詳細說明,現明最後佛果位障。
由“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到達佛果所應修的無量諸行。
阿僧祇,又名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或作僧祇,中國譯為無數,或無央數,為印度的數目之一,是不可數的數目。
智論第四說:“天人中能知算數法,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
總之,這是世人所不能數出的大數目。
佛的成佛,一般說經三大阿僧祇劫,但亦有說要經無量阿僧祇劫。
在這長時期間,要将所修萬行,修到究竟圓滿,方得圓成佛果,所修萬行,如有一行沒有圓滿,就不可能成就佛道,這是不容有所放松的。
本師釋迦牟尼如此,過去諸佛皆然。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對于成佛決沒有疑問,可是要他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修學這麼多行門,對成佛似有所畏懼,最好今天開始學佛,今天就能得到成佛,所以“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大行其道,使諸學佛者,都走上速成班,可是不如想像那麼容易,于是退心者不乏其人!不過依正常道,一旦到達佛果,那就“如清淨無染的虛空中,有皎潔的月光,朗照着大地,使黑暗的大地,完全呈現着一片光明,這實是個難得的明月之夜。
于此,虛空是顯示無礙;月光是顯示光明;清淨是顯示遠離垢穢;月夜是顯示清涼。
而這一切,都是贊仰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清淨無染,廣大無邊,交互無礙的”。
成佛,不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極為理想,值得學佛者去追求的,但這不是要想成佛就得成佛的! 己二總忏得益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至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慚愧忏悔願皆消滅。
願藉此忏悔障于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集業行之所回轉,以如意通,于一念頃,遍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衆生。
于諸禅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
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着。
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複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如是”像上所說“行障”,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是不是就這樣讓它障修萬行?不可!應當從“今日”起,“至”誠祈“禱,稽”首“懇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前,生起大“慚愧”心,“忏悔”所有行障,“願”在三寶慈悲威德加被下,悉“皆”得到“消滅”,好修世出世間自利利他善法,從而得證無上菩提。
同時,“願藉此”真誠“忏悔障于諸行”的“一切煩惱”,生起“所生”的一切“功德”。
仗此功德,“願在在處處”,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受生,得以“自在受生”,再也“不”會“為結集業行之所回轉”。
衆生在生死中轉來轉去的輪回不息,不是由自己自由自在的做主,完全聽憑所結集的業行之所指揮,業行指揮你在這兒受生,不由得你不在這兒受生,想到另外一個地方受生決不可能。
現由忏悔得到很多功德,以此功德願在哪兒受生,必然就會在哪兒受生,結集的業行再也沒有力量牽動你!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以如意通”,“于一念頃”的極短時間,就能“遍至十方”所有“淨諸佛土”,學習諸佛“攝化衆生”的方法,作為自己淨佛國土、度化衆生的榜樣。
如意通,就是神足通,運用飛行自在的神足,如意自在的要變現什麼就變現什麼,要到哪一佛國土去立即就可到哪一佛國土中,所以名如意通。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于諸禅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
禅定,是有各式各樣的,有世間禅定,有出世禅定,有出世間上上禅。
禅在印度,叫做禅那,又名馱衍那、持阿那,中國譯為靜慮、思惟修、思惟修習,或譯棄惡,功德叢林。
不論修怎樣禅,初步必要使心安住于一境,正審思慮,達到定慧均等的一種狀态。
在諸禅定當中,要得甚深境界,如入于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之樂,為諸衆生作不思議事,固是甚深境界,若在定中如實觀察諸法實相,或是觀察緣起中道,皆是甚深境界,同時以佛知佛見為本,對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能無所障礙的通達,亦即一切諸障皆已澈底消除。
因為如此,所以“心能普周一切諸法”,對于諸法如實了知,度化衆生而說法時,能夠“樂說無”有“窮”盡,且要怎樣說就怎樣說,如水銀瀉地的無所遲滞,“而不”生起“染着”,既不以為自己是怎樣的通達甚深境界,亦不以為自己是個極為善說法要者,當然不會有所染着。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自在是梵語伊濕伐羅的意譯,是無礙縱任之義,即随意所欲、所為,皆得縱任無礙。
自在并不是容易得到的,因是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得的功德,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得的。
心自在,是由出生阿僧祇那麼多三昧,于中得到甚深智慧,其心就可自由自在,要想思惟什麼,就可思惟什麼,要想觀察什麼,就可觀察什麼,決定不會受到任何阻礙,不像心不自在的凡夫,不能周遍的觀察一切。
法自在,是于諸法真理得到自在,如說“佛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通達真理之法,于一切法無不正确認識;或能示現無量無邊的法門,亦是法自在;或了知一切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一切法,而不有違衆生的法相,是為法自在;或将一切法入一法門,于不可說劫分别解說無有窮盡,是為法自在。
方便自在,是乃運用種種方便,度化各類不同衆生,無不得到自在無礙,如一切方便入一方便,分别解說無量方便,皆能得到自在;或說一切諸法本是言語道斷,但能方便演說無量法門,而得自由自在;或于一切法運用巧方便,轉妙*輪無有窮盡,是為自在。
其他有命自在,或稱壽自在,壽命自在,即自己壽命,要住世多久即住世多久,或為教化利益無盡衆生,能長劫的住持自己壽命。
另有财自在,又名物自在,莊嚴自在,衆具自在,由于财物衆多,能以極大莊嚴,莊嚴一切國土,無所吝惜的施諸衆生,能無礙自在的施舍,不會感到财物的缺乏,甚至越施舍越多,是為财自在。
複有業自在,是于諸業得到自在,什麼時候要以業受報,什麼時候就可随業受報,由業受報沒有時間的限制,是為業自在。
衆生雖亦随業受報,但受業力的時間限制,在業緣未成熟時,感果是不可能的,不得說為業自在。
更有生自在,又稱受生自在,顯示能于一切國土自在受生。
其他還有多種自在,在此不再多說。
由于忏悔障行各種煩惱,所生種種功德,“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無有遺馀,從此“不複”再有煩惱“相續”,所修“無漏聖道”,自得“朗然”現前,“如日”麗天那樣的無幽不燭,再也沒有黑暗殘存。
己三禮佛結願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忏悔行人“發”如上大“願”所生功德“已”,對前文可算作一總結;“歸命禮諸佛”句,是生起下面所要禮敬的諸佛及諸菩薩。
佛菩薩的德号,在前已經略為解說,現在不再重述。
丙二忏業障 丁一障顯業報 戊一承前起後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
某等略忏煩惱障竟,今當次第忏悔業障。
“禮”拜“諸佛”及諸大菩薩“已”,其“次複”再“忏悔”。
忏悔什麼?“某等”前來雖已“略忏煩惱障”究“竟”完了,現“今當”再“次第忏悔業障”。
業在印度叫做羯磨,以造作為它的定義,即有情身語意的種種造作,如以現在話說,是生命界的各種活動。
業的思想理論,在佛教确占有極殊勝的地位,因而世間有些學者,稱佛教為業宗,太虛大師亦認業果為佛教最重要的一法。
業為什麼被人看得這樣重要?當知佛教所說道德,不論是一般或特殊的,都建築在業上。
如吾人生命出現到世間,固由業的招感,生命得以延續生存,亦全賴于業力支持,業是生命生存的唯一因素,業如什麼時候不再支持,生命立刻就會宣告崩潰,怎能不說業的重要? 不特有情生命不能離業,就是世界以及所有一切,沒有一樣是屬偶然出現,同樣都是由業而來。
當知廣大宇宙的存在,以佛法說,實是業的延續,沒有有情所造業,就是廣大的宇宙,亦會歸于滅亡。
世間各種學說及各宗教,雖欲為解決宇宙人生問題,各各絞其腦汁,但因不知它們怎樣産生,為什為存在得或久或暫,隻好說是自然如此,或說大力者的創造。
過去,或有人以為确是這樣,但到現在,由于科學的進步,已沒有人相信這樣說法。
世學所說宇宙人生,佛教說為器世間及有情世間。
俱舍論頌以“世别由業生”句,就簡明扼要的說出兩者的來源。
婆沙第百二十四說。
“如契經說,佛告摩納婆:世間有情皆由自業,皆是業分,皆從業生,業為所依,業能分判諸有情類,彼彼處所高下勝劣”。
這不但明顯的說業是生命的源泉,亦是生命存在的根基,更是生命高下勝劣最有力的判别。
其論第百三十四又說:“謂有情類,于此處所共業增長世界便成,共業若盡世界便壞”。
這亦明顯是說由于有情的共業,始有器世間的成壞差别。
所以佛教認為,一切萬有諸法,無不基于因果。
有情的種種苦樂果報,固由于業,依報世界的淨穢,亦由于業。
沒有衆生所造的業,高下勝劣的生命,固無由生,淨穢差别的世界,亦不會出現。
佛法所說業,對宇宙人生,有着怎樣重大關系。
因而生而為人,特别為佛弟子,對自己的行為活動,應予詳細觀察,并應予以确切認識。
要知每一行為活動,不論是大是小,是好是壞,是淨是穢,都是業的一種造作,将所造業積聚起來,對未來生命會有很大影響。
如不注意自己行為活動,不知什麼行動是對是不對,什麼行動會得樂果苦果,對未來生命相當不利。
原因吾人所表現的行為活動,對他人及諸衆生,有益或有損的性質不同,佛法将之分為善、惡、無記,或罪、福、不動三業,且任何一種行業的表現,不是表現就算,終要自己負責的。
如過去的行為活動,決定我們現在的一切,現所有的各種遭遇,苦痛或快樂,有恩或是怨,并非完全現在造成,都是以前行為結果;未來所将出現的生命怎樣,全看現在的行為如何。
佛法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自己的行為活動,對自己關系如此重大,怎不密切注視自己行為活動? 戊二不明業力 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複思惟求離世解脫。
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
“夫業者”既是一種造作,當然就“能莊飾世趣”。
莊是莊嚴,飾是修飾。
如維修或粉飾組屋,使組屋更為美觀,謂之莊飾。
吾人勤勞不怠的造作種種的業行,好像有莊嚴修飾之象。
作業所要莊嚴光飾的,在凡夫,隻莊嚴六道。
如造三途十惡等的罪業,是莊嚴世間的三惡趣,若行五戒、十善等的善業,修四禅八定的不動業,是莊嚴世間的人天趣。
如問世人為什麼老是勞碌奔波的在忙,世人總說是為衣食忙,為兒女忙,實際在為自己将來所要趣向的地方忙着莊飾。
為忙莊飾世趣的衆生,由于技術的巧劣不同,所莊飾的環境自亦有别:有的莊飾得相當美觀,如人天趣,住在其中,相當不錯,感到滿意;有的莊飾得越飾越醜,如三惡趣,住在其中,相當不滿,因不舒服,所莊飾的世趣,雖有莊飾得美觀,但仍在世趣,并未能出世。
正因為莊飾世趣而忙,“在在處處,不複思惟求離世解脫”。
原因衆生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世間還可以,隻要莊飾美觀,安住有何不可?為什麼要求離世解脫?殊不知如火宅般的世間,任你莊飾得怎樣美觀,于中不免會感到痛苦,且莊飾美觀的環境,不能長期為你所擁有,不求離世解脫豈非大錯?正因衆生不知要求離世解脫,“所以”所招感的“六道果報”,就有“種種不同,形類”也是“各異”,“當知皆是”衆生的“業力所作”。
諸如人生的各種不同遭遇,不同衆生所受的不同果報。
以人類言:有的出生很卑賤,有的出生很高貴;有的身體很強壯,有的多病很衰弱;有長得相當美麗,有長得醜陋到極;有生來被稱為天才兒童,有生來是個大白癡,有生在富貴家享受福樂,有出生貧苦人家吃種種苦,有的壽命很短,在嬰兒時就離開人世,有的壽命活到百歲甚至更長。
諸如此類的不同生命,亦即各種不平等的現象,不能看成自然是這樣的,是各行為活動的差别。
佛在阿含經說:你播下的是什麼種子,必得怎樣的果實,為善的得善果,為惡的得惡果,因果必然如此,絲毫沒有差錯! “形類各異”,是顯六道衆生,有種種的形态,如人類的形色各别,衆所共知,毋庸多說。
“至于畜類衆生,你到街市去看看,就可發現種種不同。
且以大海的魚類來說,就有大小長短奇形怪狀各式各樣的魚,前年在新加坡參觀水族館,裡面所收的魚,已是名目繁多,其中有種叫做降落傘魚,真的好像降傘部隊所用的降落傘。
其他為我們所沒有見過的魚類還多得很。
至于豬馬牛羊各有其相,亦複如是。
如一百隻狗,就一百隻不同樣子。
什麼狼狗、獵狗、哈吧狗、東洋狗、西洋狗,其别是說不完的”(見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其他還有什麼橫形的、豎形的、四足的、多足的、兩足的、無足的等,形類各各不同,多得難以枚舉。
如是形類不同的六道衆生,沒有一類不由自己所造善不善業,而有如此差别。
因而,為人要時注意自己的行為活動,不要讓它将世趣莊飾得難以入目。
“佛十力中”,是佛所成就的十種智力,其中第二“業異熟智力”,能如實知道三世業報因果,而此業力是由功德智慧善業妙力所成,所以說為“業力甚深”。
以佛甚深的業力,比之凡夫的業力,同樣是甚深的,因衆生在世間,若好若壞生命,皆由善惡力感,衆生不知說為甚深。
“凡夫之人”,對此甚深業力不知,“多于此中好起疑惑”。
戊三不達業理 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轗轲,為惡之者,是事諧偶。
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何以故爾”?是問凡人對業行為什麼好起疑惑。
佛法所說業果,總是說行善業得樂果,造惡業感苦果,可是事實不然。
如“現見”到“世間行善之人”,不特沒有如佛法說得到好果,反而“觸向”無不“轗轲”。
轗轲就是坎坷,顯示車行不利。
此喻行善之人,不論做什麼事,皆不順利如意,或是不能得志,豈不是于行善精神不合?反之,一些無惡不作的“為惡之者”,無論做什麼都很遂心稱意,所以說“是事諧偶”。
如是行善作惡對比,不知三世因果的世間愚人,便“言天下善惡無分”。
如此,做人為什麼要做善事?做個無惡不作者,取得不正當錢财,多多享受豈不很好?大錯!要知“如此計者”,“皆是”由于“不能深達業理”而來。
業理,指下所要講的三世善惡因緣果報業,如隻着眼現在行善為惡,怎能了達業理? 戊四明三業報 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
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
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于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
“何以故爾”?是問身為凡夫的人,為什麼不能深達業理。
所造業,在時間上,不論行善作惡,不定在現生中,立刻就見效果。
佛在“經中說言有三種業”。
接着問道“何等為三”?經中複說:“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
所謂“現報業者”,是說“現在作”了什麼罪“惡”,就在“現身”當中“受”其果“報”。
如人告訴獵師熊的所在,其手立從身上堕下,此即惡業于現生中受其果報。
反之,現在做了什麼善行,于現生中受其果報。
如身為國王愛護人民,處處為人民設想,人民有什麼困難,立刻設法為之解決,因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谷稼成熟,五谷豐收,此即善業于現生中受其果報。
如有經說:“今世造善惡,今生受苦樂,名順現報”。
“生報業者”,是說“此生作善作惡”,要到“來生”方“受”苦樂的果“報”。
如人于現生中,受持戒行善法,到了來生又感再來做人的果報。
反之,在現生中,如造種種罪惡,到了來生就感堕三惡趣的果報。
諸如此類的生報業,可說很多。
如有經說:“若今世造善惡因,來世方受苦樂果,名順生報”,此亦有說順次生受報。
“後報業者”,此“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等諸業,到了此生方才受報,所以說“于此生中受”。
甚或到現生中,過去所作善惡業,受報因緣尚未成熟,“或”許要到此生以後,乃至“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果報。
經中稱為順後報業,就是受報已決定了,哪生受報沒有一定。
原因在過去生中造作善惡業時,其業并不很重,用心亦不很猛,業行成熟的時間,不得不延期很久。
譬如熔金做各各裝飾品,火力不很熾然,自需一些時間才能做成。
此上所說三種業,又名三時業,或名三報業:如現報業,又名順現法受業,或名順現受業;生報業,又名順次生受業,或名順生受業;後報業,又名順後次受業,或名順後受業。
發智論第十一說:“複有三業,謂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成實論第八說:“經中佛說三種業,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
俱舍論第十五說:“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
諸論所說,皆是此三種業。
戊五詳明業理 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萦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對于業果之理,不應單看現在,應通過去來看。
如“若”現“今行惡”的“人,現在”雖“見”什麼都“好”,一切無不順利遂心,生活享受非常美滿,不要以為是他現在作惡所得,應知“此”乃“是”他“過去生報”的善業,或是過去“後報”的“善業”,現在已經得到成熟,“所以現在”他會“有此”快“樂果”報,哪裡是有“關現在作諸惡業”,反“而得”此美“好”果“報”?要知他現在所造的惡業,當下還未得到成熟,應得苦果還在後頭,決不會現造惡業,如一般人所見得到好報,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點,應切實的予以把握,不然,就會颠倒因果,非常危險,佛法所說業果,絕對不是這樣! 反之,“若今行善”的好“人,現在”見其被“苦”之所“萦”纏,以為做好事沒有好報,當知亦是錯誤。
行善反而得不到好報,不是行善不對,“此”乃“是”他“過去生報”的惡業,或是過去“後報惡業”,現在已經得到成“熟”,所以看來為苦之所萦纏,不是現在行善而感苦果。
如真行善受苦,行善豈非無用?不能這樣說,這是由于“現在善根”的“力”量,還相當的薄“弱”,過去惡業的力量,反而相當的堅強,強者先牽,弱力善業“不能排遣”頑強惡業,“是故”現在“得此苦報”,“豈”有“關”于“現在作善而招惡報”?隻是現在所造善業,當下還未得到成熟,應得樂果還在後頭,決不會現在做多善業,如一般人所見那樣事事轗轲! 如是一正一反的說明,對因果分明應多着眼,着眼在“業”字上面,不能專着眼于現在所受果報。
如此,方不緻于懷疑因果,深信因果确然無謬,惡業絕對做不得,善業應多多的做,未來生命才不會受到痛苦的襲擊!對這因果信念建立不起,那隻有在生死中滾來滾去。
戊六事實為證 所以然者:現見世間為善之者,人所贊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
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忏悔。
見善知識,于得道中則為全利。
是故今日至誠歸依于佛。
怎知因果必然不紊?“所以然者”,重釋前文,亦即以事實證明因果的必然。
從現實世間看,清楚“現前世間為善之者”,就是做種種有益社會人群的事,本身卻又極為規矩的人,為“人”人之“所”稱揚“贊歎”,亦為“人”人之“所”恭敬“尊重”。
如世人聚會一處閑談時,提到某個做善事的人,自然會對他稱揚贊歎。
如說某人的經濟環境并不怎樣好,能這樣的樂善好施,确實很不容易,值得予以尊重。
由是之“故”,可“知”行善的人,“未來必”然“招”感快“樂”的“果”報。
反之,見到社會有無惡不作的人,人與人談到他,固對他多所批評,任何人知他作惡,都會說他是歹徒,或說他是冷血動物,根本不像是個人,對他總是“敬鬼神而遠之”,不敢與他接近。
像這樣作惡的人,現生既遭人群唾棄,未來感受苦果是必然的。
這樣對比,善惡因果顯然,還有什麼可疑? 現說忏悔業障,而所忏悔的業障,自是忏悔惡業,故說“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惡業會感苦果,對衆生極不利,“所以諸佛菩薩”,為了愍念衆生,特别“教令親近善友,共行”如法“忏悔”,以使罪業消滅。
教令親近善友、惡友當要遠離。
共行忏悔,顯示不論怨親,不論有無關系,隻要肯得回頭,專心一意向道,就可共同忏悔。
所以要親近善友,因“見善知識”,對“于”行者“得道”,具有完“全利”益。
佛在經中曾嘗贊歎善知識的功德,亦說善知識對行者的重要。
阿難聽佛說後,自以為知道善知識确極重要,乃對佛表示說:“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
意顯親近到一位善知識,所修梵行已完成一半。
佛對阿難說:“你不要這樣講,如真親近到善知識,純一滿淨梵行,已經全部完成”。
所以文中說“則為全利”。
是以佛法行者,應親近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指示,就不得方便修善。
試看世間學習小小的技藝,如無師的傳授,尚且沒法學好,何況出世間的上上法?沒有善知識的師承,當然難以契入正法。
講到善知識,當然是很多,但最高善知識,無過無上佛陀,“是故今日”應當“至誠”的“歸依于佛”以求忏悔,唯有得到最高善知識的無上佛陀加被,所有罪惡才能忏悔清淨。
丁二列諸業相 戊一總相忏悔 己一總明業相 某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舍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
此是以偈标顯業相,多得無法加以計算。
“某等”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時間當然很久,在這長時間中,幾乎無時不在造惡,因而所“積”的罪“惡”之多,真是猶“如恒”河之“沙”。
恒河在印度叫殑伽河,河中的沙細如面粉,佛說多數皆舉為喻。
智論第七說:“諸河中,獨以恒河為喻者,恒河沙多,馀河不爾故。
又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常眼見故。
又恒河是四河中最大,若入其中而洗,為諸罪垢除盡。
諸人敬事,皆共識知,故取為喻”。
經中每說恒河沙數,不說不能計算,即以計算,數不能知,形容恒河中的沙數極多。
又在長時期間,所“造”之“罪滿”于整個“大地”,而實為大地所不能容,甚至盡虛空界亦不能容。
以此罪惡之業,在生死中,剛“舍”去此一“身”命體,又去感“受”另一“身”命體。
如是生生死死的沉溺在生死海中,前一生命與後一生命相互間隔,無異醉生夢死。
如今所受身,尚且“不覺亦不知”是怎樣來的,過去久遠所作罪惡之業,自更“不覺亦不知”有些什麼罪惡。
過去有如恒河沙那麼多罪業,一一列出,當然很難,下面姑且列出三十一種不同罪惡。
己二明犯重罪 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無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障聖道業。
衆生所造罪業,有其各種不同,如要一一舉出,無法可以舉出。
本忏文下說三十一種不同,此列出十種罪業: 一、“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五逆,是棄壞恩田、德田的五逆重罪。
又名五不救罪,造了這樣逆罪,當然感受苦果,已經決定了的,更無馀業馀生之所間隔,其罪極為深厚,深得猶如大海,厚得猶如大地,真正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
一、弑父,又名害父,故意存心,殺害父親,是為重罪。
二、弑母,又名害母,故意存心,殺害母親,是為重罪。
且父母對吾人的恩德很大,對父母塵劫頂戴,四事供養,毫無怨念,猶不能報鴻恩于萬一,不但不對二老孝養尊敬,反生忤逆不孝之心,殺害恩重父母,想想其罪多重?造此極大重罪,到了臨命終時,一彈指頃即堕無間地獄受諸痛苦。
三、害阿羅漢,又作殺阿羅漢。
羅漢是人天福田,應受人天供養,理當恭敬尊重。
現不特不如此,反予以迫害甚至殺害,其罪亦是極重,生命結束以後,立堕無間地獄。
四、破和合僧,又簡名破僧,或作鬥亂衆僧。
僧團本是和樂清淨的,現在有人以虛妄語破和合僧,或破*輪僧,或破羯磨僧。
有異師立異道,使所破僧,認為這個異僧,确有異佛陀,并有異于佛說的其他聖道,如是障礙聖道之輪,名為破*輪僧,衆僧同住一界和合誦戒,本來如水乳一樣的交融,現在有僧使一界内僧各别住,各作布薩羯磨說戒,是為破羯磨僧。
僧是僧團,負有住持正法的重任,唯有和合僧的存在,如來正法之輪,始得推向各方,使每個地方衆生,皆受到法雨滋潤,如有使和合僧破裂,不能團結一緻的推動*輪,罪惡當然是重大的,所以命終以後,立即堕無間獄。
五、出佛身血,是以殺心欲毀損佛的身體,或佛滅後毀壞佛的聖像。
佛在世時,提婆達多,從高山上,推石壓佛,欲置佛于死地,但為金剛力士,遠以金剛杵擋住,結果,隻有碎石傷及佛陀足趾,沒有傷害到佛。
即此出佛身血,立感火車來迎,堕入無間地獄。
到佛滅後,世間隻有佛像供奉,如有人特意毀壞聖像,罪報與提婆達多同,怎可随意毀壞佛像?佛是人天教主,三界導師,具有無量無邊殊勝功德,佛未出世求佛出世,佛已出世求久住世,怎可對佛加以傷害?所以出佛身血,其罪是極重的。
二、“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一闡提,又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颠迦,略說闡提。
中國義譯為斷善根、信不具足、極欲、大貪、燒種、無種性、多貪等。
此是無性有情的一種,樂欲生死,不求出離,撥無因果,否定善惡業及苦樂報,是名一闡提人,恐指印度順世外道等的徒衆。
綜合經論諸說,一闡提有三種:一、斷善闡提,指起諸邪見,焚燒一切善根的迷倒凡夫,雖說不易有成佛之期,有時若遇佛的威力,發菩提心,可入涅槃,在有性無性中,屬于有性。
二、大悲闡提,指大悲心的菩薩,願度盡衆生界,如一衆生尚未成佛,自己誓不成佛,衆生界中有無性有情,無法可以度盡,所以自無成佛之期。
由于大智增上及不斷善根等力,終于還要成佛,所以亦屬有性。
三、無性闡提,指定性二乘聖者,本就缺乏解脫之因,所以畢竟不得成佛。
依楞伽經等說,衆生雖有畢竟不成佛者,但據涅槃經說,一闡提亦有佛性,由于不斷佛性,最後還得成佛。
如道生大師唱闡提成佛之說,雖曾受到舊學僧徒的大事排擊,但後昙無谶譯來大涅槃經,确有闡提成佛之說,衆皆敬服道生大師的卓識。
此中雖說一闡提造斷善根業,但依真常思想,最後還得成佛。
三、“輕誣佛語謗方等業”:此是毀謗正法的罪業,或略說謗法、破法、斷法,主要是謗大乘經典不是佛說。
佛所說的教言,不是顯示諸法真理,就是指示修行正道,沒有一言一語,不值吾人尊重,現在有人,不但不尊重如來所說,反而輕視誣衊佛語,毀謗佛所說的方等大乘,如是謗正法業,其罪相當重的。
大品般若經第十一信毀品說:“毀呰深般若波羅密故,則為毀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
是人毀呰三世一切諸佛智故,起破法業,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堕大地獄中”。
法華經第三譬喻品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或複颦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诽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複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
無量壽經卷上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此诽謗正法說,在小乘阿含經,幾乎沒有見到,獨在大乘經中,到處有所宣示。
原因大乘學者,承認小乘是佛所說,可是小乘行人,不信大乘是佛所說,見到大乘方等經典,就予極力毀謗。
其實大乘經典亦是佛說,怎麼可以毀謗?誣衊佛語怎能無罪? 四、“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三寶是佛、法、僧,為最尊貴,所以稱為三寶,或稱三尊。
佛是佛教的教主,被尊為一切智人,法是佛說的教法,僧是修學佛所指示正法而行的僧衆。
佛如看病的良醫,法如治病的妙藥,僧如照顧病人的看護,是世間最極希有難得的,真是所謂“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理當恭敬尊重,誠求三寶久住,怎可破滅三寶?怎知有人毀謗三寶?大般涅槃經說:“若言闡提,舍一闡提,于異身中,得無上菩提,是人即謗三寶;若言闡提,能生善根,生已相續不斷,得無上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向說三寶是一切衆生福田,理應承事供養,以期紹隆三寶,哪裡可以毀謗?由于邪見作祟,亦即由錯誤思想誤導,乃不期然的毀謗三寶,極成極重罪惡,将來必堕三途,受極重苦,“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五、“不信罪福起十惡業”:善惡罪福不可不信,唯有笃信善惡罪福,為人行為活動,始能入于軌道,社會秩序方能保持,對此不能深信,就會無所不作的“起十惡業”。
如人人皆作十惡,人世間就會變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