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二

關燈
上。

    這就是所生起的不見善惡業行的煩惱。

     三、由“起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所以人中尊貴的果報,如轉輪聖王及諸大姓大長者等,無法獲得,天上尊貴的果報,如欲界的帝釋天,色界的大梵天,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都同樣的不能獲得。

     四、由“障生色無色界禅定福樂之煩惱”,所以色界的離生喜樂等的四禅定,無色界的空無邊處等四空定的福樂,亦複不能從自身中獲得,證知煩惱對吾人的過患,确是深重極深重的,不應讓它日積日厚的滋茂起來。

     辛二明神通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隐顯,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

     由于生起“障不得自在神通”等煩惱,以緻所要得的不能如意的得到。

    如大小乘聖者所得的自在神通,“飛騰”于廣大虛空中,或“隐”而不現,或“顯”而浮水,不管前面是高山或深海,都能無礙的直行過去,甚而“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聞諸佛宣說無上妙“法”,都可随意能往,且迅疾的無有障礙。

    現因有了“煩惱”,根本沒有辦法可以做到,是為障礙神境通的煩惱。

     辛三明二乘障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障學暖、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障學慈、悲、喜、舍;聞、思、修等諸煩惱;障學空、平等、中道解、三觀義諸煩惱;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障學八解脫、九空定煩惱。

     此明二乘所修生起的各種煩惱。

     一、明“障學安那般那數息等”所生起的煩惱,以緻要修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皆不可能。

    安那般那是印度話,中國譯為遣來遣去。

    安那是遣來義,亦即是入息,是引外界的風入于身中;般那是遣去義,亦即是出息,是引内界的風出于身外。

    就是一般說的數息觀,是為專門對治散亂的。

    “不淨”,就是不淨觀,此是專門對治貪欲的。

    世人不知這身體穢惡不淨,以為清淨得很,終日為身而忙,佛特指示行者觀身不淨,不要為此不淨之身所騙。

    “因緣觀”,諸法本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有,愚癡衆生不知緣生無實自性,妄于其中執為實有,佛特開示行者觀諸因緣,以對治衆生的愚癡無知。

    初發心的行人,首修五停心,就是前說的數息、不淨、因緣三觀,另有慈悲觀對治瞋恚,念佛觀對治多障,沒有列出,用一等字代表。

    合為五停心觀,或名五觀,或名五念,即為對治粗強的五種惑障而修的五種觀門。

    于中,又以不淨觀及數息觀,為初心入道的要約,經中稱為二甘露門。

     二、明“障學暖、頂、忍、第一法”的煩惱,以緻不能修四加行,又名四善根,即于見道前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有四種位别,名四善根位,又名修習順抉擇分善根位。

    稱為善根,因聖道涅槃,是真實善,此四為真實善的初基,亦為真實善的安足處,所以名為善根。

    暖,是火前的相狀,此位善根,可燒煩惱柴薪,為無漏聖道智火的前相,所以名暖;頂,為前暖善根漸次增長,到成滿時而成善根,在動善根中最勝,猶如人頂一樣,或如在進退兩際的山頂,所以名頂;忍,是頂善根到達成滿所生的善根,于四谛理忍可最勝,再也不會堕落惡趣,所以名忍;世第一法,是上忍位無間所生的善根,如上品忍位,緣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

    于有漏世間最為殊勝,名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入于見道,生無漏聖道。

    前說五停心觀,另有别相念處,總相念處,再加現所講的四加行,論中,或說為七賢位,或說為七方便,或說為七加行,顯此是為聲聞行者,在見道前所有七級行位,名方便道。

    文說“七方便”,就是小乘的七賢位。

    前三是外凡位,後四是内凡位,或說前三是遠方便,後四是近方便。

    修七方便,無漏聖道雖還沒有生起,但确是趣入正性離生的方便加行。

    此本每個行者可修,因為“煩惱”所障,不能如法修此。

     三、明“障學慈、悲、喜、舍;聞、思、修等諸煩惱”,以緻不能如法修四無量及有漏三慧。

    慈等,就是前說的“廣四等心”,現不重說。

    聞、思、修的有漏三慧。

    慧是簡擇的意思,是簡擇事理的精神作用,有三種差别:一、聞所成慧,略名聞慧,謂聽如來所說言教,依此發生聞慧,而此聞所成慧,于一切時依名了義;二、思所成慧,略名思慧,于聞法後,對所聞法,加以審慎思惟,因而發生思慧,此思所成慧,于所思惟法,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依名了義;三、修所成慧,略名修慧,于法思惟後,依所思惟法,切實依之實踐,因而發生修慧,此修所成慧,于一切時不依名了義。

    經說如有三人,入池沐浴:一、未學而浮;二、雖學未善;三、學已善巧。

    未學浮者,于一切時,攀岸草等,然後沐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

    學未善者,或攀不攀,而能沐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

    學已善者,于一切時,無所攀附,自在沐浴,修所成慧,應知亦爾。

    如此三慧,每次行者,可次第學,因煩惱障而不能修。

     四、由“障學空”觀、“平等”假觀、“中道解三觀義諸煩惱”,不能勤修。

    三觀說,出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如經說:“初地已上,有三觀心而入一切地。

    三觀者: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為方便道。

    因是二空觀,入于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為摩诃薩聖種觀。

    璎珞經所說三觀,是天台宗所說空、假、中三觀之本,因而三觀之名,原出璎珞經。

    三觀義,天台說得最為詳盡:空觀,明因緣所生一切諸法,看來好像是有,而實如幻如化,但有假名,無實自體,是為從假入空觀;假觀,明雖入空但不住空,而仍入于幻化,假名世谛,分别無滞,是為從空入假觀;中觀,中以不二為義,道名能通,照一實谛,虛通無滞,名中道觀。

    中道正觀,實能雙照二谛,雙融二谛,遮照同時。

    此三觀義,行者應當修學,力求了解,但為煩惱所障,欲學而不可能。

    此三觀,放在明二乘障中,是不大妥當的,因這是大乘行者所修。

     五、由“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因而不能修學。

    佛法行者所修,向分正行、助行兩種,或說正道、助道。

    助行,是助正行的。

    綜合正、助二行,或說正助兼修,或說助正兼修,或說正助合行。

    以助行言,顯示諸行共相資助,以使正行得以成就,或說助成主要的正行,兼修其馀的諸行。

    如修六波羅密,當以般若為主,為助般若、修馀五波羅密。

    如菩薩正行施時,守護身口,離七支惡,持正語、正業、正命戒行。

    由持此戒施得成就,所以戒能助成施舍。

    不論以哪一法門為主修行,更以其他行門助成,皆名助行。

     現說助道品,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亦有将這說為正行,現姑不論。

    念處,是相念處,以自相共相而觀身受心法,對治淨樂常我四倒。

    此又名為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單名四念。

    此四念處,雖各有四,但觀身時多觀不淨,觀受多觀是苦,觀心多觀無常,觀法多觀無我。

    佛說此四念處,由未入道凡天,經常在此四法,邪行起四颠倒,為被此四颠倒,所以說四念處。

    此為向涅槃的重要法門,如長阿含第十三聚經說:“雲何四法向于涅槃?謂四念處”。

    是以四念處為佛法行者所應修的法門。

     四勤,就是四正勤,亦名四意斷、四正勝、四正斷,為斷惡生善所運用的方便精進。

    未生惡令不生,好像預防洪水泛濫;已生惡令斷,好像除去毒蛇;未生善令生,好像鑽木取火;已生善令增長,好像灌溉甘果。

    增一阿含經第十八說:“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雲何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

    此五于伏煩惱引生聖道有增上用,所以名根。

    根的這樣次第: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為其果修因,生起極大精進,精進住念所緣,念力令心得定,心定能如實知。

    雜含第二十六說:比丘若于五根如實觀察,于身見、戒取、疑三結斷知,是名須陀洹,不堕惡趣,決定正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力,就是信、進、念、定、慧五力。

    此五于發生聖道的力用,有五種差别。

    于五根外立此五力,所緣境界以及自體等,與根雖相似,而果有差别,顯此五者具有不屈服的特義,所以别立力分。

    婆沙第百四十一,以此與五根對照說:能生善法的叫根,能破惡法的叫力;不傾動的名根,能摧伏他名力;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屈服義是力。

    信力,于如來所修植淨信,不為沙門、婆羅門,或馀世間等引奪;精進力,于已生不善法,為永斷故生起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念力,于内身住循身觀,乃至廣四種念住;定力,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意;慧力,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趣苦滅道聖谛。

    可知根、力的意思是不同的。

     如意足,具名四如意足,或名四神足,由欲、勤、念、慧四法之力,引發現起種種神用的三摩地。

    長阿含第五阇尼沙經說:“諸天!如來善能分别說四神足。

    何等謂四?一、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

    是為如來善能分别說四神足。

    又告諸天:過去諸沙門、婆羅門,以無數方便而現無量神通,皆由四神足起”。

    是以欲得神通妙用,必須修此四神足。

     六、由“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因而對之不能修學。

    八正道,又名八支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支,八聖道分,八賢聖道,八正聖路等,為三十七菩提分的一類。

    八正道說,早在佛于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時就已提出,可知八正道為佛所特别重視。

    中阿含第五十六羅摩經說:“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

    一曰着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法無義相應。

    五比丘!舍此二邊有趣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于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到最後涅槃時,對阿跋陀羅說:“若諸法中無八正道,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八正道是唯一而不容别異的正道,求證四沙門果及求證寂滅涅槃,都不能沒有八正道。

    佛為五比丘及須跋陀羅說八正道,皆得漏盡,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自知自覺自證,得無上安隐涅槃。

    于中,正見最為重要。

    正見,又名谛見,見苦确實是苦,見集确實是集,見滅确實是滅,見道确實是道。

    正思惟,又名正分别,正思、正覺、谛念,就是沒有欲覺、恚覺、害覺。

    正語,又名正言、谛語,就是離妄言、兩舌、惡語、绮語等。

    正業,又名正行、谛行,就是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

    正命,又名谛受,就是舍去咒術等的邪命,如法求取床榻、湯藥等諸生活具。

    正精進,又名正方便、正治、谛法,就是已生的惡法願斷,未生的惡法願不生,未生的善法願生起,已生的善法願增長。

    正念,又名谛意,就是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

    正定,又名谛定,就是離欲惡不善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正道次第,四谛論第四說:依理觀于聖谛,先立正見,于所觀執視不舍,次立正覺;其次安立正言、正業、正命;于所觀法為離為得,次立精進;于所離得永不忘失,次立正念;由不失念,于所見境心不散動,次立正定。

    八正道,以智慧為根本,因所觀的四谛境,甚深最甚深,沒有智慧不能了知,所以正見最為重要。

     七、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所以不能修七覺支。

    七覺支,又名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覺支寶,七菩提寶等,為順菩提的七種修法。

    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念覺支,又名念等覺支、念覺意等,心明記為性,以念為體,憶持不忘。

    擇法覺支,又名擇法等覺支、法解覺意,就是毗缽舍那,以慧為體,能簡擇分别諸法。

    精進覺支,又名精進等覺支、精進覺意等,以勤為體,能策勵不息。

    喜覺支,又名喜等覺支、愛喜覺意,以喜為體,即欣悅歡喜。

    輕安覺支,又名輕安等覺支、息覺支等,以輕安為體,即身輕安與心輕安。

    定覺支,又名定等覺支,定覺意、惟定覺意等,心一境性,以定為體,做到其心安住不散。

    舍覺支,又名舍等覺支、護覺意、行護覺意,心平等性,以行舍為體,心無警覺而住寂靜。

    婆沙第九十六對覺支作這樣問答:覺支是什麼意義?為能覺悟說名覺支?為覺之支說名覺支?若以能覺悟說名覺支,就應一是覺支,馀六不得名為覺支,若是為之支說名覺支,就應六是覺支,馀一不是覺支。

    有說此以能覺悟者說名覺支。

    果如此,就應唯一擇法覺支得名覺支,馀六不得說為覺支。

    不然!要知馀六為覺支分,能随順覺,從勝而說,亦名覺支。

    有說為覺之支說名覺支。

    果如此,就應念覺支等六種得名覺支,擇法應不名為覺支。

    不然!要知擇法是覺亦名覺支,馀六雖是覺支,不得名覺。

    為什麼作此分别?擇法覺支,體是智慧,所以名覺,成總修位,亦名覺支;馀六覺支,體非智慧,不得名覺,成總修位,得稱為支。

    依此分别,可知七覺支,雖皆為助如實覺的支分名為覺支,但唯擇法其體是慧,既稱為覺亦名覺支。

     八、由“障學八解脫、九空定煩惱”,所以不能修此法門。

    八解脫,就是上卷所說“洗八解水”,此處不再重述。

    九空定,就是九次第定,又名無間禅、鍊禅,就是次第無間的鍊修九種定。

    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五、空處次第定,六、識處次第定,七、無所有處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九、滅受想次第定。

    智論第二十一說:“九次第定者,從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問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答曰:馀功德皆有思心間生,故非次第。

    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試其心,從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異念得入;此于功德心柔軟,善斷法愛故,能心心相次”。

    因此,得名九次第定。

    智者大師說:行者修禅觀時,先修定多智少的根本味禅,又修觀多定少的觀禅,定觀兩輪一強一弱,行用尚未調鍊,随有所缺,其心柔軟,出入中間,不免異念。

    然今進一步地修此定,定觀均等,定深智利。

    定深,在緣不散,智利,進入捷疾無礙,從一禅起入于一禅,心心相次,無諸間雜,就是此意。

    如是沒有異念間雜,所以亦被稱為無間禅。

    又以此禅鍊諸味禅,使得清淨,譬如鍊金,所以此禅亦稱鍊禅。

     辛四明菩薩障 障學于十智,三三昧煩惱;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障學六度、四等煩惱;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之煩惱;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障學十回向、十願之煩惱。

     一、由“障學十智”的煩惱,對于十智不能修學。

    智是梵語若那的譯語,決定了知一切事理的精神作用。

    智論第二十三說:“決定知,無所疑故名為智”。

    經論對智分類有諸不同:或說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乃至七十七智等,現說十智,有小乘所立十智,有大乘所立十智。

    小乘十智是:一、世俗智,是緣世俗之境的智,亦即凡夫所有的有漏智。

    二、法智,于三界中,特觀欲界四谛的智,具足說有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

    三、類智,是觀色無色界四谛的智,具足說有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

    四、苦智,是了知上下界苦谛理的智。

    五、集智,是了知上下界集谛理之智。

    六、滅智,是了知上下界滅谛理的智。

    七、道智,是了知上下界道谛理的智。

    八、他心智,是了知他人心理如何的智。

    九、盡智,是于無學位上,顯示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與漏盡得的俱生的無漏智,亦即是斷盡一切煩惱時所生的自信智。

    十、無生智,是于無學位上,顯示我已知苦,不複更知,我已斷集,不複更斷,我已證滅,不複更證,我已修道,不複更修,複更遍知不用再修,與非擇滅得俱生的無漏智,有了此智,自覺已得無生,所以名無生智,于此十智,第一世俗智,是與煩惱相應的有漏智,為凡夫緣世俗境所有的智;法智、類智乃至道智的六智,是屬無漏智;他心智,通于有漏無漏;盡智及無生智屬無漏智,不說可知。

     大乘所立的十智,是明如來所具的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一切諸法通達圓明之智。

    二、佛法智,于一切佛法通達而能說法度生之智。

    三、法界無礙智,能了知一切衆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障礙之智。

    四、法界無邊智,能了知法界衆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之智。

    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遍充滿于世間之智。

    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遍照了無量世界之智。

    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衆生之智。

    八、知一切衆生智,如來知一切衆生善惡因緣之智。

    九、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衆生,複知能化諸法之智。

    十、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衆生事之智。

    此所說的如來十智,出于華嚴經卷第十六。

     二、由“障學三三昧煩惱”,所以不能修三三昧。

    三昧是印度話,中國譯為正定、等持等,是心住于一境不動的狀态。

    智論第二十八說:“三昧有二種:聲聞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

    聲聞法中三昧者,所謂三三昧”。

    三三昧,就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或說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

    有以定相、慧相、舍相配三三昧。

    定相,是空三昧,慧相,是無願三味,舍相,是無相三昧。

    空三昧,于二十五有不見一實;無作三昧,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無相三昧,無有色、聲、香、味、觸、生、住、滅、男、女的十相。

    智論同卷還說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的三三昧。

    大乘所立的三昧,智論第二十八說:“摩诃衍三昧者,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着解脫三昧。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嚬呻等,無量阿僧祇三昧。

    試檢現所流行的諸大乘經;或詳述一種三昧,或略說三昧相,或舉出三昧名。

    總之,三昧很多,通常多數說三三昧。

     三、由“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所以不能修此法門。

    三明,是天眼智明、宿命智明、漏盡智明。

    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境通、他心通、漏盡通。

    如是三明、六通,上卷都已講過,四無礙為四無礙解之略,又名四無礙辯、四無礙智,或略稱四解、四辯,為四種無礙的解智,一、我無礙智,是于法所诠的義理,能如實的領悟,決斷無有礙滞;二、詞無礙智,是對各個方域的種種言詞,能無礙自在的通達;三、法無礙智,是于能诠法的名句及文身,如實領悟,分别無滞,決斷無礙;四、樂說無礙智,是于文義能以無有礙滞的名詞宣揚,對于其中道理能無礙的開演無盡,對諸禅定亦得自在無滞,乃至于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于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于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或随衆生根的好樂而說,如樂說空的就為說空,好精進的就為說精進根,縱橫自在,無有礙滞。

     四、由“障學六度”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六度。

    六度是中國的譯語,或譯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梵語略稱六波羅密,具稱六波羅密多。

    意說到達彼岸的勝行,有六種差别:一、布施波羅密,又名施波羅密,或名布施度無極,有财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能對治悭貪,除去貧窮。

    二、屍羅波羅密,又作施波羅密,持戒波羅密、戒波羅密、戒度無極,即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的三聚淨,能對治惡業,得身心清涼。

    三、羼提波羅密,又稱忍辱波羅密、安忍波羅密,忍辱度無極。

    如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的三種忍辱,能對治瞋恚,使心安住不動。

    四、毗離耶波羅密,又作毗梨耶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精進度無極。

    實行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的三種精進,能對治懶怠,使善法增長。

    五、禅波羅密,又作禅定波羅密、靜慮波羅密、禅度無極。

    修習現法樂住靜慮,引發神通靜慮,饒益有情靜慮的三種,能對治亂意、攝持内心不散。

    六、般若波羅密,又作智慧波羅密、慧波羅密,明度無極。

    若緣世俗慧,緣勝義慧,緣有情慧的三種,能對治愚癡,曉了諸法實相。

    六度的如是次第,大乘莊嚴經論第七,雖說三種理由,現在姑說一種:由對資财能夠施舍,就能如法持戒,由能奉持淨戒,就能實踐忍辱,由能忍辱無瞋,就能精進不懈,由于能大精進,就能善修禅定,由能善修禅定,所以了解真理。

    由前引後,次第如是,不容紊亂。

     此六波羅密:有說施、戒、忍三為福德資糧,般若為智慧資糧,精進、禅定,通于福、智資糧;有說施、戒、進三為福德莊嚴,忍、禅、慧為智慧莊嚴;有說施、戒、忍為修福德,禅、慧為修智慧,精進通修福慧。

    六波羅密,為菩薩修行的方軌,任一大乘行者,必修六波羅密。

    大乘經論,雖廣說六波羅密,但小乘有部,唯說施、戒、進、般若四波羅密;外國諸師說六波羅密,即于前四之外,再加忍與靜慮;加濕彌羅諸師,說後二波羅密,可攝在前四中,如忍可攝戒中,靜慮攝般若中,不必另說;複有别說六波羅密,于施、戒、般若、進外,加聞及忍成六。

    如是說六波羅密,雖沒有什麼不可,但與大乘說仍然有别。

    經中有時将六波羅密,為戒、定、慧三學所攝:施、戒、忍三為增上戒學所攝;般若為增上慧學所攝;禅為增上心學所攝;精進通于三學。

     五、由生障學“四等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四等。

    四等,就是四無量心,為慈、悲、喜、舍的四等心。

    大乘經中固然到處講到,小乘阿含亦常談及,這裡不再多說。

    不過楞伽經說有字、語、身、法四等,現略一說:一、字等,如諸佛成佛皆名為佛,其字絕對平等,沒有絲毫差别。

    二、語等,每佛成佛,皆具六十四種梵音,以此梵音為衆生說法,其語平等無異。

    三、身等,每佛成佛,皆具法、報、應三身,而應、報二身所具相好,亦是平等無别。

    四、法等,諸佛成佛,皆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平等無别。

     六、由“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所以不能修此廣化衆生。

    四攝法,又名四事攝法、四攝事,或略稱四攝,為菩薩攝受衆生、調熟衆生的四種方法。

    大品般若經第十三聞持品說:“是諸菩薩行菩薩道時,以四事攝無量百千衆生:所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一、布施攝,又名布施攝事,布施随攝方便,或名惠施。

    謂以無所舍心,行财法二布施,以攝受所度化的衆生。

    如有衆生希求錢财,就舍錢财以攝受他,如有衆生希求正法,就施正法以攝受他。

    智論第六十六說:“以财施、法施二種,攝取衆生”。

    因以種種财物布施饒益有情,有情得你實際利益,對你生起好感,然後對他說法,就會接受佛法,如實依教奉行。

    二、愛語攝,又名愛語攝事、愛語攝方便,或略名愛言。

    謂以美妙的柔軟的語言,随順一切有情,說其所樂佛法,衆生樂以聽聞,生親切心依附菩薩,随受道住真理中。

    集異門論第九對愛語作如是說:“愛語者,謂可喜語、可味語、舒顔平視語、遠離颦慼語、含笑前行語、先言愛慰語、可愛語、善來語。

    謂作是言:善來具壽!汝于世事可忍、可度安樂住不?汝于飲食、衣服、卧具及馀資具勿有乏少?諸如是等種種安慰,問訊語言名善來語,此及前說總名愛語”。

    三、利行攝,又名利行攝事、利益攝,或名同行、同利等。

    謂起身口意行,能使衆生各沾利益,衆生蒙受勝利,欣所得利,自然生親愛心,依附菩薩受道,住于真理之中。

    集異門是論第九說:“利行者,謂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難困苦無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語意方便供倚,方便救濟是名利行”。

    四、同事攝,又名同事攝事,同事随順方便,或名同利。

    謂菩薩用法眼,明見衆生根緣,随諸有同欣者,即分散形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沾利益,使諸衆生生親愛心,依附菩薩,信受其道,得住涅槃。

    集異門是論第九說:“同事者,謂于斷生命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斷生命;若于不與取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不與取;若于欲邪行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邪行;若于虛诳語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虛诳語;若于欲酒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諸酒。

    諸如是等說名同事”。

    四攝事,是菩薩廣行化他的方便行,如不修學四攝事,就不能廣化衆生,在菩薩化他方面,是極重要的法門,就是人與人間的關系建立,亦不能缺這四攝事。

    以偈總說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如應處處說,普攝諸世間。

    如是四攝事,在世間若無,子于其父母,亦不欲孝養。

    以有攝事故,有法者随轉,故得大體者,觀益而施設”。

    菩薩對四攝事,怎可不修不學? 七、由“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煩惱”,所以不能起大乘心發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又名四弘願行、四弘誓、四弘願,略名四弘,或總稱願。

    一切菩薩于因位中,必發此四廣弘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意說衆生盡管有無量無邊之多,諸有未解脫痛苦者,皆令度脫痛苦,不讓衆生再受痛苦襲擊。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意說煩惱雖有無窮無盡之多,我願諸有未斷煩惱的有情,皆令脫離煩惱,不再受到煩惱纏縛。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意說如來所說一切法門,我願盡我自己所能去學,如有一法未達未知,決不停止我的學習。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意說佛道是至高無上的,又是極為遙遠的。

    為了利益衆生,我發願得成佛,菩提道上縱然遇到魔障阻礙,沒有到達佛果,決不中途退堕!有約四谛而發四弘誓願的莊嚴大誓:願度苦谛是第一弘願,願解集谛是第二弘願,願修道谛是第三弘願,願得涅槃是第四弘願。

    有說四弘誓願,有随事順理的二種:随事、煩惱無數悉願斷除,善法無量悉願修學,衆生無邊悉願度脫,于此三事決定期求願成。

    初是如來斷德正因,次是如來智德正因,三是如來度生恩德正因。

    如是三德會為無上菩提之果,即總三種願心,為無上菩提之因,是随事發心的狀态。

    順理、信解諸法如幻如化,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

    雖見煩惱與善法的差别,但不撥無可斷可修,雖願煩惱悉斷善法悉修,但不違于無願三昧。

    無量有情雖皆願度,但不存有能度所度,随順空及無相三昧。

    如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

    如是發心,是為順理發心的狀态。

     八、由“障學十明”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十明。

    十明,是十種智明的意思,又名十通,為十地菩薩所具的十種智明。

    此十明出華嚴經,如舊譯華嚴經第二十八十明品說:“菩薩摩诃薩安住此明,一切天人不能思議……唯有如來乃能演說此人功德,馀不能說。

    佛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智明。

    此菩薩摩诃薩住此智明,悉得三世無礙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又名善知他心明,就是菩薩悉能了知一切衆生善惡心的差别。

    二、無礙天眼智明,又名天眼明,就是菩薩完全見到一切衆生在此死去,其後所生善惡諸趣,所受苦樂,種種思願業行。

    三、深入過去際劫無礙宿命智明,又名宿命明,就是菩薩得九世眼,于過去世一切世界自他本事,過去諸佛因果等,悉能憶念不忘。

    四、深入未來際劫無礙智明,又名未來際智明,就是菩薩于一切世界,未來無量衆生的業報相,及未來相諸佛因果等,皆悉明确了知。

    五、無礙清淨天耳智明,又名天耳明,就是菩薩成就無礙天耳,于十方世界遠近等一切音聲,随意能夠聽到,于如來所說法,悉能聞持而不忘失,廣說妙法度諸衆生。

    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又名神力智明,就是菩薩得無作神力,乃至随順行神力等的十二神力,往詣一切世界的現在諸佛所,供養贊歎佛,常聞正法,成滿勝願,修無量行。

    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又名分别言音智明,就是菩薩悉能了解無量世界的中國、邊國,乃至天龍、人非人等一切言音及其法義。

    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又名色身莊嚴智明,就是菩薩知一切法,深入無色法界,随其所應,住持、變現無量無邊的色身,度諸衆生。

    九、一切諸法真實智明,又名真實智明,就是菩薩了一切法真實義,遠離二邊,不着中道,不舍本願,攝受衆生,恒具無礙自在的智用。

    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又名滅定智明,就是菩薩于滅盡定能夠寂然不動,不舍大慈大悲,滿足一切菩薩行。

    有将十明攝為二智:前八是緣差别的如量智,後二是緣如如的如理智,雖可這樣分别,而實唯是一無礙智。

     九、由“障學十行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十行。

    十行,又稱十行心,是菩薩于地前所修的十種行。

    一、歡喜行,為佛子者,具足無量如來的妙德,随順十方,為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時無悔,令他歡敬,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菩薩行者,自身嚴持淨戒,降伏衆魔,常以戒法攝化衆生,使諸衆生皆得法利,如是自他皆得饒益,名饒益行。

    三、無瞋恚行,又名無瞋恨行、無違逆行、無恚行。

    菩薩行者,内而善修忍辱,外而受諸捶打,乃至身如大地,任人履踐,遠離瞋恚,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名無瞋恨行。

    四、無盡行,又名無屈撓行,菩薩雖多劫的受諸劇苦,仍能勤修精進,求法濟度衆生,廣攝一切善法,利他之行無盡,名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又名無癡亂行,菩薩行者,常以禅定持心,不為無明之所失亂,于一切法不昏不撣,名無癡亂行。

    六、善現行,菩薩行者以般若觀照,知一切法無所有,三業寂滅無縛着,不舍一切衆生教化,常現一切衆生之前,名善現行。

    七、無着行,菩薩行者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以寂滅觀于諸法,于一切法皆無所着,名無着行。

    八、尊重行,又名難得行,菩薩行者依四弘誓,運大慈悲與樂拔苦,成就難得善根,增修二利之行,種種諸法現前,皆是第一波羅密多,受諸天人之所恭敬,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菩薩行者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善法,守護正法,不絕佛種,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菩薩行者成就第一義谛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一一清淨無漏,無有虛假,名真實行。

    此十行法,是三世諸佛之所宣說。

    為厭有為修此諸行,為求菩提滿足佛陀修此諸行,為欲救度現在及未來世衆生修此諸行,為求實際得證法如修此諸行。

    是則修此四行,有此四種要義。

     十、由“障學十回向”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十回向。

    十回向,又名十回向心,略稱十向,地前菩薩所修的十種回向。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或名救護衆生回向。

    菩薩行者以六度四攝等護一切衆生,具怨親平等的無所簡擇,以無相心而入果報,不受而受故名。

    二、不壞回向,又名不壞一切回向,菩薩行者于三寶所得不壞信,回此善根給諸衆生,使皆得到善利。

    三、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諸佛回向,菩薩行者等于三世佛所,一切時中依三世佛法而行,不着生死,不離菩提,如是修菩薩行,等三世佛而作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又名遍至一切處回向。

    菩薩行者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佛,遍至諸佛乃至衆生之處,回向令得利益。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又名無盡功德回向,或名無盡藏回向,菩薩行者随喜一切無盡善根,将之回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六、随順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或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菩薩行者回所修的施等善根,佛為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七、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順一切衆生回向,或名等随順一切衆生回向。

    菩薩行增長一切善根,回以利益一切衆生。

    八、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

    菩薩行者順于如相,回向所成的種種善根,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寂而常照為有,照而常寂為空,一切契真如相。

    九、無縛無着解脫回向,又名無縛無着解脫心回向,無縛解脫回向,無縛無着回向。

    菩薩行者于一切法,無所取執縛着,得解脫心,回以善法,行普賢行,具一切種功德。

    十、法界無量回向,又名入法界無量回向,法界無盡回向。

    菩薩行者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之回向,願求法界差别無量功德。

    此十回向,出華嚴經第十四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

    古德說這十回向相,各有回向衆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的三義,或說各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衆生。

    事理圓融,順入法界之故。

     十一、由“障學十願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十願。

    十願,又名十大願,即菩薩所發大願有十。

    此可分為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與初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

    普賢十大願是:一、禮敬諸佛,願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如對目前,以清淨身語意業而修禮敬,盡未來際的無有窮盡。

    二、稱贊如來,願從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從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三、廣修供養,願以華雲、鬘雲等諸上妙具供養諸佛,又修如說修行供養等最勝法供養。

    四、忏悔業障,又稱忏除業障,願由過去無始劫中貪瞋癡所造一切惡業,今于諸佛菩薩衆前,以清淨三業誠心忏悔,後不再造,恒住淨戒。

    五、随喜功德,願諸佛如來從初發心至分布舍利的一切功德,及諸菩薩乃至六道、四生所有功德,悉皆随喜。

    六、請轉*輪,願對成正覺的一切諸佛,以身口意業的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七、請佛住世,願對将示現涅槃的諸佛如來,乃至一切大善知識,為利衆生,勸請莫入涅槃。

    八、常随佛學,願如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樹下成道,處諸衆會,成熟衆生,乃至示現涅槃,一切皆願随學。

    九、恒順衆生,願随順所有衆生差别,種種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乃至如來,平等饒益。

    十、普皆回向,願從第一禮敬乃至第九随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一切衆生,常得安樂,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說:“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随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随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舊譯華嚴經第二十三十地品說:“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

    十大願:一、供養願,又名供養佛願、攝功德願。

    菩薩行者以清淨心,常願用一切樂具,供養十方一切諸佛。

    二、受持願,又名護正法願,攝智慧願。

    菩薩行者願受持諸佛教法、證法而不忘失。

    三、轉*輪願,又名攝法上首願。

    菩薩行者願勸請諸佛轉未曾有的*輪。

    四、修行願,又名增長衆生心願,修行二利願。

    菩薩行者願以一切菩薩所修諸行,教化一切衆生,使其心得增上。

    五、成熟願,又名知衆生願,化衆生願,成熟衆生行所願。

    菩薩行者願知一切所化衆生的差别,随其所知,化令生信,入三乘道。

    六、承事願,又名知世界願。

    菩薩行者願知衆生所居一切世界淨穢的差别。

    七、淨土願,又名淨佛土願。

    菩薩行者願求諸佛淨土,攝取所當攝取的衆生。

    八、不離願,又名同心同行願。

    菩薩行者願與一切菩薩,同智慧心及功德行,方便度化一切衆生入于大乘。

    九、利益願,又名三業不空願。

    菩薩行者願以身口意業,利益衆生而不空過。

    十、正覺願,又名成菩提願,成正覺願。

    菩薩行者願自己于成無上菩提後,以菩提道利益衆生。

     初地菩薩所發如是十願,是以真如為體,因入初地就已體悟真如之理,所以得能成立此十大願。

    古德将此十願,分别而為自利利他二願:初二願是自行的開始,次三願是自行所出生的功德智慧,後五願則是外化的行願。

    于諸行願複作這樣分别:初願是為衆生求法,第二願是依法化增衆生善心,第三願是知所化的衆生,第四願是知所化的住處,第五願是自求清淨佛土攝取衆生。

    最後三願,自他不定,随相分别;第八一願,是說自利的行成,第九一願,是說利他的行成,第十一願,是明自利利他得果:菩提的自體是自利果,菩提的作業是利他果。

    通論後三大願,既可說為皆是自利,亦可說為皆是利他。

     障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學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

     十二、由“障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明解。

    明解,是見真如的智慧,亦即以空觀内照,明解諸法的真相。

    從初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雖皆是屬聖者菩薩,但因能障的煩惱不同,所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歡喜地,又名極喜地、喜地、悅豫地。

    菩薩行者從十回向後心,剛剛得到過去所未得過的出世心,現在始得大事大用,而且真正成為如來家族的一員,現證諸法法性,分證無上菩提,知道自己将來得以成佛無疑,内心所生起的無限歡喜,到了沒法形容的程度,所以名為歡喜地。

    到了此地,既然證得法性空的真理,當然是就斷除一些煩惱,而此所斷的煩惱,猶如小乘初果所斷的薩迦耶見、戒禁取見及疑的三結。

    斷三結證聖果,雖是大小乘所共的,但所證入的法空性,其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初地菩薩雖說廣修一切法門,但因布施是福德資糧的要素,亦是攝受衆生的最勝方便,所以特别常行大施,并能内施、外施等的無所不舍,原因在于已真正的通達無我我所。

     二、離垢地,又名無垢地、淨地。

    從初地踏上二地,已經入于修道,在此地中所修法門,是以持戒為主修行。

    戒是佛法行者所特别重視的,但能将戒嚴持得清淨不犯,在凡夫位上,不說極為小心謹慎,難以達到真正清淨,就是專心一意的密切防護,亦還不能做到這個地步。

    可是離垢地菩薩,自然能離犯戒垢行,亦即遠離毀犯一切微細之罪,破戒的過失皆已得到清淨,不說白天任運自然的不會犯戒,就是夜晚睡夢時,亦能保持戒行的清淨。

    為什麼能到達這樣程度?原因“性自遠離一切殺生”等犯戒行為,不再會有微細的犯戒垢,具足清淨屍羅,所以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又名有光地、興光地、明地。

    此地菩薩在所修的一切行門中,以修忍辱行為主,原因菩薩入于無量智慧光明三昧,不為任何外在内在的一切之所傾動,亦無任何一切可以動搖菩薩意志。

    因為在此光明三昧中,運用智慧透視一切,了解一切無不是無自性空,對于衆生的度化,不說對柔和的衆生慈念不息,就是對難調難伏的剛強衆生,不論怎樣對我緻以怎樣的打擊,決不放棄這個無理取鬧的衆生,而且對他更加同情憐愍,忍辱無瞋的更要運用方便,将這衆生感化過來,使他也能走上佛道。

    由于如此,菩薩的智慧更加光輝明淨,所以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又名增曜地、晖曜地,或簡說焰地。

    此地菩薩雖不是不修其他法門,但以精進為主修的行門,因菩薩深知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由精進之力推動而來,沒有說是不經一番精進努力,而有諸善功德的完成。

    精進在修學佛道方面,确是極為重要的,但修什麼法門需要精進?經論中說,以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為主。

    一般說這是三乘共修的,但“為不舍一切衆生故”而勤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顯然這是菩薩所修的。

    由于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所以發出火焰般的慧光,燒毀一切煩惱的柴薪,降伏擾亂修道的衆魔,增進智慧的光輝,所以名焰慧地。

     十三、由“障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所以不能修諸清淨知見。

    五、難勝地,又名極難勝地。

    菩薩所修智慧,向來分為分别的世間智與無分别的真谛智,而此二智的行相互相相違的,在此地前菩薩,雖同樣的修此二智,但還不能做到并觀,亦即未能使行相互違的真俗二智和合相應。

    可是第五地菩薩,由于不斷的修習禅定,且已達到圓滿成就,不但對于二谛已經善巧通達,二智亦使和合相應不違,确實到達真俗無礙,空有不二的程度,不會再如前四地那樣的觀空不能達有,達有不能觀空,這步工夫很難做到,五地菩薩做到,極為難得,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又名現在地、目見地。

    五地菩薩繼續不斷的修行,将精神集中不再向外馳散,住緣起智,引發無分别的最勝般若智慧現前,親切體驗到緣起諸行,确實是無自性的,亦即緣起空寂性的。

    是時菩薩運用所現前的般若智慧,觀察世間萬有諸法,無不是緣起而空寂的,一切諸法本是空寂,現在如其本空而見為空,是般若智慧現前的功用,原因此地菩薩以修般若為主,唯有甚深般若,方能現見空性。

    八十華嚴卷三十七說:“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患,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舍衆生,即得般若波羅密現前,所以名為現前地。

     七、遠行地,又名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

    現前地菩薩,雖可入滅盡定,不是要入就入,還須加行引發。

    可是遠行地菩薩,已到無相住功用後邊,于入滅盡定時,做到出入自在,前一刹那入定,後一刹那就可出定,根本不用什麼加行引發,出過世間與二乘之道,無漏無間,無相思惟。

    不但如此,且亦得般若慧,從智慧起方便,度化一切衆生,離生死已很遠,接近彼岸邊緣。

    此地菩薩以修方便度為主,而且修得極為殊勝。

    因是修的無相有功用行,不如前六地從法性空出,以後得智觀一切時,仍然有相現前,現能無間無相現行,到此邊緣,名遠行地。

     十四、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二智雙照。

    永嘉集說:“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

    真俗二谛注說:“空智照真為實,假智照俗為權。

    此真俗二谛,空假二智雙照,權實雙顯,故名雙照”。

    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本皆可以修學雙照,但因被諸煩惱所障,所以要修而不能修。

    菩薩進入第八地,不如八地前的諸菩薩,因還未能斷盡微細煩惱,有時仍然不免為微細煩惱所動,但一踏上不動地,已能做到無分别智任運相續,任何微細煩惱皆不能動,所以名不動地。

    此地菩薩以願波羅密為主修的行門,而且修到極為清淨,所以能于無相無功用行中修習一切,不像第七地菩薩,隻能做到無相行,還不能沒有功用,功行當然勝過前地。

    不為煩惱所動的八地菩薩,三界所有修所斷的煩惱,已經斷盡無馀,其所得的境界,與阿羅漢一樣,本想入涅槃的,因得佛力加持,加上本有願力,未即入于涅槃。

    如想入涅槃時,諸佛即現其前,對他勸說:你是發願要度衆生的,現應不忘本所誓願,起來度化所當度化的衆生,怎可獨自入般涅槃?菩薩經過諸佛的勸說,不但不入涅槃,且深入生死海,運用其悲願力,普現一切色身,教化無量衆生。

    從這顯示出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

     九、善慧地,又名善哉意地、善根地。

    菩薩從不動地進入善慧地,不特行解相應的工夫做得很到家,就是知識能力亦已達到相當的圓滿,于諸菩薩當中,說法最為第一,所以名為善慧。

    八十華嚴第三十八說:“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

    一切行處,智随行故,能随衆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趣差别,亦随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脫”。

    原因善慧菩薩,已得四無礙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所以于一切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此地菩薩以力波羅密為主修行門,其所修力波羅密,已達到清淨圓滿。

     十、法雲地,又名法雨地。

    菩薩在前第九地,既已成為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再進一步的修智波羅密,以無量智慧觀察一切,亦常觀察如來十力、四無畏,不共佛法,得一切種一切智智,諸佛乃從眉間光清淨光明,以智水灌到菩薩頂上,菩薩就入佛數。

    因到這時,菩薩的菩提智光,與佛的菩提智光,已經平等無有差别,這不是入佛數是什麼?菩薩以這樣廣大的智慧,接受諸佛所有的法雨,為諸衆生說法,以法雨滋潤衆生的善根,好像天降大雨以潤萬物,複以慈悲蔭蔽衆生,如空中的大雲覆蔭萬物。

    如是菩薩現通說法降大法雨,是從慈悲雲中而來,生長一切衆生善根,好像從大雲而來所降的及時雨一樣。

     法雲地為聖者菩薩的最後一尊菩薩,從此進一步就得到成佛。

    中觀與唯識,不如真常者,更立等覺位。

    如上所說十地菩薩,不唯釋尊是這樣說,三世諸佛皆如此說。

    舊華嚴經第二十三說:“菩薩摩诃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

    如在唯識學說:于資糧、加行等五位中,初歡喜地名通達位,意即已證通達二空的真理,從此以後直到第十法雲地,名修習位,意顯前雖通達真理,隻是部分的通達,如要究竟通達,還得繼續修習,掃除其他障蔽真理的惑染,方能躍登最高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