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說六根為六賊之媒,經常盜取吾人功德法财,對行者極不利,所以佛在阿含,一再要行人“守護六根”。
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如不奔向六塵妄境,且對所取境有正确認識,就不會生起奢侈虛妄不實、怪誕不經的煩惱。
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煩惱,病在不能收攝六根,一味向着六塵奔馳,既不檢點意業的妄動,複縱身口二業的妄為,違于嚴持戒行精神,造成各種各樣罪惡。
“心行弊惡,不忍煩惱”:做人應該心地善良,行為敦厚,不論遇到什麼挫折,或是遭到怎樣打擊,諸如為人“罵詈毀辱,诽謗恐怖”,使感如被針刺難受,都能以最強的忍力,忍受種種無理取鬧,才是做人之道。
可是世人心行,大都是剛暴的,或是極粗犷的,甚至是弊惡的,稍有不如意事,就會大動肝火,決不容人對我如此,于是不忍煩惱因而生起,有乖佛法所說忍辱波羅密。
忍在做人方面,固很重要,修行尤不可忽。
古人說:“一忍能令百禍消”。
所以在世為人,或為佛法行人,都當忍辱不瞋。
“怠惰緩縱,不勤煩惱”:阿含經說:“懈怠為一切惡法之本”。
做世間的善事,修出世的勝行,都當精進勇猛,才得有所成就,不是懶惰懈怠,能夠成就大業,不特如此,怠惰且使原有功德失去。
一般世人,不是懈怠不勤于業,就是懶惰放縱不羁,或更緩慢不急于事,終于一生一事無成,這不是“怠惰緩縱”過患是什麼?有慢慢而不急急做的心理,不能勤勞的煩惱就生起,稍為辛苦一點,或是工作多些,就感極不耐煩,這不是煩惱之火在燃燒是什麼?是以心性懶惰提不起工作興趣,有違佛法所說精進! “疑慮躁動,覺觀煩惱”:覺是粗猛推求諸法名義等精神作用,新譯叫尋;觀是于境微細伺察的精神作用,新譯叫伺。
疑是猶豫不決的意思。
人如多疑,其心必多思慮,時而思慮這個,時而思慮那個,且對所思慮的不能作一決定。
散心位上如此,到了修禅定時,自然就有覺觀,不是作粗分别,就是作細分别,具有覺觀分别的,唯在初禅,所以初禅名為有覺有觀。
有此覺觀,心不能定,要想入定很難,于是覺觀煩惱,就從疑慮躁動,不斷活躍生起,大有乖于佛法所說禅定,對于修定自是很不利的。
“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吾人每日都觸對到客觀外在的境界,但對境界迷惑,不能正确認識,如賣藥的說藥怎樣好,但到真藥現前時,反不能如實了知,吾人對于境界看法,大都也是如此,說時似乎什麼都很明白,但真正對境時則又迷惑不解,于是無知無解煩惱,就會滾滾生起,甚至說我明明認識,現為什麼又糊塗不解不知?或橫計不真實的外境以為真實,與佛法所說般若大相迳庭。
“随世八風,生彼我煩惱”: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利、譽、稱、樂四者為順風,衰、毀、譏、苦四者為逆風。
雖說順逆不同,但該口風吹來,少有不為所動。
如所吹的順風,或是得到利益,或是受到贊美,或是當面稱揚,或是身心愉快,自會飄飄然的感到無限歡喜;所吹若是逆風,或是遭到衰敗,或是為人诽撥,或是當面譏諷,或是身心苦惱,自就悶悶然的感到不高興。
随順世人八種口風吹來吹去,有哪個能穩然的不為所動?于是互相生起彼我是非煩惱,不是我說你怎樣,就是你說我如何,種種人我是非,由此迷惑而生。
“谄曲面譽,不直心煩惱”:谄是卑屈承奉矯柔造作的意思,為人詐現作僞的精神狀态。
集異門論卷三說:“諸心險性,若心奸性,若心曲性,心雜亂性,心不顯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調善性,皆名為谄”。
人有了心不正直性,說出于口的,或是當面奉承,或是言過其實,說你怎樣的好,像你這樣的人,世間是少有的,聽來似感暖洋洋的,實際全是虛僞不實,沒有一句是真心話,全從不直心流露出來的虛情假意,違于質直無論行,生起不直心煩惱,自然口是心非的說些好聽的話。
“強犷難觸,不調和煩惱”:犷是犷悍蠻橫不講理的意思,如犷犷的惡犬不能接近,一接近就會為狗咬傷;強是剛暴橫逆随便亂來的意思,如性情暴戾的人不可接觸,一接觸就會釀成大禍,彼此間動辄有傷和氣,于是不調和煩惱,就不斷的生起,不是你和我沖突,就是我找你麻煩,要想相處融洽和樂很難,人與人間所以動不動的就發生沖突,就是從這不調和煩惱而來。
“易忿難悅,多含恨煩惱”:忿是忿怒,以憤怒為它的特相,亦即以恚怒為現狀。
人與人間相處或往還,豫悅的顔色是很難見到的,忿怒的樣子卻極容易的表現人的相上,原因人們心中,含有易于憎怒的煩惱,動不動的就對人怨恨憎怒,而且怨結于心,總是牢牢記着,所以稍有忿怒,怨恨煩惱立刻生起,甚至采取不友善的行動! “嫉妒擊剌,狠戾煩惱”:嫉妒也是人人所有的染着心理,如說嫉賢妒能,即是這種心理狀态。
如别人得到什麼榮耀名譽,或是得到什麼名聞利養,自然就對他生起高度的嫉妒。
認為榮耀等是我所應得的,現我還沒有得到,反而為你得去,在我怎放得下?于是妒火中燒,想出種種辦法,以求打擊對方,務使對方名譽掃地,失去已得榮耀,像這樣嫉妒心,未得聖果凡夫,沒有哪個沒有,隻是程度輕重。
有此嫉賢妒能的心理作祟,就從口中發出語言,聲東擊西的語帶有剌,使聽了如刀刺心,因而兇狠乖戾煩惱,如波浪的滾滾生起。
“兇險暴害,慘毒煩惱”:世間有很多人,其心極為兇險,其行極為暴惡,常欲以慘毒心,害人及諸衆生,且心腸的殘酷,手段的毒辣,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沒有絲毫悲憫心存在,有些論說兇險慘害,或以石傷人,或以刀殺人,到了現代,或以炸彈炸死他人,或以大炮轟擊他人。
所以慘毒煩惱一旦生起,随時都會慘害人群及諸衆生。
“乖背聖谛,執相煩惱”:聖谛,或指四聖谛,或指勝義谛,即諸法真理。
聖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相求。
金剛經中,佛一直要人離相,但衆生執相慣了,一旦要他離相,難以契入,所以所行所為,無不違悖于理,背于離相,因而執相煩惱,時刻驅使吾人,不是執着這相實有,就是執着那相實有,終因順于凡流,在諸相中打滾,不能到達“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的境界。
“于苦集滅道,生颠倒煩惱”:苦集滅道是四聖谛,為明世出世間兩重因果:苦集二谛是世間的因果,有情在生死中流轉,不是起惑造業,就是受諸苦果,理應知苦斷集,事實不特不如此,反颠倒執着不舍,好像在生死中流轉,時而出現在這舞台,時而出現在那舞台,猶如到處觀光一樣,似乎蠻有意思,不想突破苦集的包圍。
滅道二谛是出世間因果,理應慕滅修道,早日到達寂滅的境地,然而衆生不是如此,反而錯亂颠倒的,既不修出世的淨因,亦不想得出世的淨果。
四谛本是真實無謬的,但因生起颠倒煩惱,對之不能正确認識,隻好留在世間而無法出世。
“随從生死十二因緣,輪轉煩惱”:十二因緣,是明三世兩重因果:無明與行是過去二支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支果,為第一重因果;愛、取、有為現在三支因,生、老死為未來二支果,是屬第二重因果。
古德說:“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從識至受益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
十二因緣雖有十二支,歸納起來不外惑、業、苦三道:從惑起業,由業感果,果又起惑造業,業再感有為果,如是在生死中流轉不息,無法突破緣起的鈎鎖。
在輪轉中,以無明、愛、取三煩惱為主體,順生死流而不順寂滅涅槃,所以說為輪轉煩惱。
“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煩惱是很多的,多到如恒河沙那樣多,要說難以說完,現用“乃至”超略過去。
煩惱雖多,要以無明住地為本,特再一說。
無明住地,在原始佛教及初期大乘佛教并未說到,到真常大乘發揚時,才常說到無明住地,并認此是最極微細的,不特聲聞人所不能斷,就是大乘行人亦不易斷,唯到最高佛陀,才能澈底破除,如仍有一分無明,就不能證到佛果。
恒沙煩惱,是依無明所起的過恒沙煩惱,天台将這說為塵沙惑。
接着“起四住地”煩惱,就是常說的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實際就是見思二惑:見惑總說為見一切住地,思惑本于三界分為三住地。
四住地惑,是從無明生的,所以說為起四住地,亦稱起煩惱。
說起煩惱,約煩惱生起活動說,說住地煩惱,約煩惱潛伏不起活動說。
由無明起的四住地,是“構”成衆生“于三界内”,感受生死“苦果”的“煩惱”。
四住地是三界的苦因,生死八苦等是三界的苦果,證知三界的苦因苦果,都由四住地構成,要想出離三界,須斷四住地惑。
煩惱是“無量無邊”的,每一煩惱都能“惱亂”出世的“賢聖”,更能惱亂“六道四生”的衆生,要想不為煩惱惱亂,唯有從“今日”起,“發露”自己罪業,虔誠“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亦即對十方三寶,“皆悉”坦白“忏悔”。
罪業根源由無明等煩惱來,沒有煩惱,怎會造罪?所以在忏悔罪業之馀,更要将諸煩惱忏盡,煩惱沒有解決,不可能不造業,怎樣使無明轉成大智慧,是最重要的課題。
俗說“斬草須除根”,根如不除,“春風吹又生”,所以下文特明忏悔一切煩惱。
己三願行圓成 願某等承是忏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暗,拔斷疑根,裂諸見網。
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
三十七品心心相續,十波羅密常得現前。
如上廣舉三世罪業及諸煩惱誠摯忏悔,現明發願将諸已忏悔的惑業轉成功德智慧。
茲“願某等承是忏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藉此滅惑“所生”種種“功德”,不但在現世中獲得,并願“生生世世”,皆能得此功德,承此忏悔所得智力功德:首是“折憍慢幢”。
貢高我慢,昂昂然的自以為高人一等,好像樹起高幢一樣,因而人與人間關系,彼此很難相互接近,現以忏悔所生智力,折斷憍倨傲慢高幢,拆除一道障礙,自可親切往來。
“竭愛欲水”,是說愛欲好像海水,若人堕在欲海之中,隻有越堕越深,想使欲海幹枯,那是很困難的,現仗忏悔所得智力,猶如日光時刻照耀,足以使令欲海竭盡,自然就從愛欲水中得到解脫,不緻再沉溺于欲海中。
“滅瞋恚火”,是說瞋恚猶如大火,能将功德之林燒光,能将一切善法焚毀,好像燎原之火,焚燒一切草木,現仗忏悔所得慈悲之水,足将滅盡瞋恚之火,從此不再有瞋恚之火在内心中燃燒。
“破愚癡暗”,是說愚癡猶如黑暗,障蔽心光無有認識,以緻在黑暗中摸索,不能破無明殼,現仗忏悔所得慧光,澈底破除愚癡黑暗,見到萬有諸法真相。
“拔斷疑根”,是說疑惑猶如樹根,有了疑心存在,總是疑神疑鬼,不是疑這個,就是疑那個,于是有諸煩惱生起,如樹有根枝葉繁茂,對于做人很不好的,現仗忏悔所得信力,就将疑惑從根拔除,深信善惡因果。
“裂諸見網”,是說人有各種不同知見,就為邪知邪見之網罩住,好像魚在網中,沒有辦法鑽出,唯有将網割開,始得在水中自在的遊來遊去。
人為諸見之網罩住,同樣不能鑽出見網,被系縛于生死海中。
現仗忏悔所得慧劍,以此鋒利慧劍,将諸見網割裂,就可跳出生死苦海,不再為見網籠罩,自由自在的真得解脫! 為無明及諸煩惱蒙蔽時,以為三界天地很寬,于中往來以為不錯,現仗忏悔之力,得般若智,“深”深認“識三界”,并不怎樣寬大,“猶如牢獄”一樣,于中并不自在,自然求出三界,不願再住下去。
如說:“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豈可貪住三界? 同時深識這生命體,是四大所假合的,如“四大毒蛇”住在一起,能各安份共住,不緻成何問題,可是四大毒蛇,二上二下相鬥,産生種種疾病,鬥到同歸于盡,又換新生命體,如是幻化臭皮囊,有什麼值得貪着?生命肉體因由四大假合,整個生命亦是“五陰”共成,好像“怨”家惡“賊”一樣,無時不在伺機,或劫法财,或殺慧命,愛護養育這五陰共成的身體,隻對自己有害無益,應當作怨賊一樣遠離,為什麼還要妄執這五陰假體做什麼? 更要深切認識的,就是“六入空聚”。
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組合生命體的六大要素,同樣是空無自性的,實有生命體絕對無有,如說有個什麼,不過是諸盜賊,衆生不知妄執有實自我。
聚是聚落,中國說為村莊。
空聚,顯這村莊,已經空無一人,隻是盜賊出沒而已。
當知空聚落,是喻六入和合的生命體;聚落盜賊出沒,是喻煩惱于生命中活動,或喻六塵境界的出入。
盜賊取人們财物,喻煩惱賊或六塵賊,盜取行者功德法财。
對這六入無我之理,如能澈底洞悉,就不會為賊所害。
“愛”欲,本是吾人怨家對頭,無始來被它害得很慘,但它來害人時,不是以兇惡的面目出現,而是“詐”現極為“親善”的樣子,不但不會使你拒絕,且對它表示歡迎,結果為怨家所害,修學佛法行者,對此應先識破,不要上它大當。
經說:“深觀愛結,如怨誘親”。
原來魔有兩種:一、強魔,變現種種怪相來威脅你,使你感到極為可怕,但此強魔易于識透。
二、軟魔,誘現對你極為親善,使你對它有所好感,對此軟魔很難識破。
不知多少佛法行者,不怕強魔逼迫,隻怕軟魔誘惑,敗在軟魔手中。
無明為生死萬苦的根源,亦是邪妄不正的根本,佛法行者應首斷去無明,然則修何聖道得以斷除?“修八聖道,斷無明源”,聖是正的意思,八聖道即八正道。
此八正道,中卷會要談到,現姑一論正見,正見就是明慧,亦即大乘所說般若。
唯有正見或般若,方能斷除無明根源,且此八正道修習,“不惟可以作斷無明之先鋒,抑亦可以直向涅槃城”。
在向涅槃城邁進過程中,“不休不息”,沒有進入涅槃妙城,不論怎樣艱辛,決不中途停止。
八聖道是三十七道品最後所修聖道,對“三十七”助道“品”的修習,也要“心心相續”的不能間斷。
三十七道品,可說為三四、二五、單七、隻八。
三四:一、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就是欲、念、進、慧。
二五:一、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二、五力,亦是信、進、念、定、慧。
單七,是指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隻八,就是八正道,如正見等。
至所應修的“十波羅密”,也要使之“常得現前”。
十波羅密,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前六波羅密是正修,後四波羅密是助修,通常說六波羅密。
願、力二波羅密,是從禅定開出;方便及智二波羅密,是從般若開出。
行者修此十波羅密,不是修修停停,要能常得現前,方能修習圓滿。
戊二禮佛結願 忏悔發願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上既“忏悔發願已”經完畢,現更以“至”誠“心”,深“信禮”敬“常住三寶”。
惟願三寶,有求皆應,無禱不從,常在世間,救苦衆生,令得解脫。
贊 瘡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
憫己複憐他,述為忏摩,萬古沐恩波。
南無等覺地菩薩摩诃薩;或有改為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悟達國師述此忏法,原因自己膝上長瘡,其“瘡”猶“如人面”一樣,不是由于不衛生長成,是由宿世怨業所感,此怨業在漢景帝時造成,到忏主作忏前生瘡已千馀年,仍要怨業怨報,多麼令人遺憾?所以說“宿憾何多”。
證知為人造業,不論經時多久,仍要受報,怎能不慎?國師遇到特殊因緣,得到“清泉一掬”,面瘡“即”刻“消磨”。
除己慶幸,複感聖恩,為報大恩,馀無辦法,想到怨業如此,自己這樣,他人亦然,憐“愍”自己受報,“複憐他”人怨業也将受報,就将自己經過及佛法所示,“述為忏摩,萬古”千秋以“沐恩波”。
不論當時,或在未來,如造怨業,依此忏悔,消除怨業,不感苦果。
忏主認為唯有如此,方報聖者清泉一掬之恩。
贊語唱完,有接唱南無等覺地菩薩摩诃薩,有接唱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以偈贊佛 四八端嚴微妙相,僧祇三大劫修來,面如滿月目如蓮,天上人間鹹恭敬。
上卷以贊佛偈贊佛,現中卷以相好贊佛。
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佛子所熟知。
“四八”三十二,就是說的三十二相,一一相無不端嚴殊勝,所以說“端嚴微妙相”。
偈中沒有說八十随形好,而實含攝在諸相中,因八十随好,在諸相中,随諸相中,莊嚴佛身,極為妙好。
相與好不但不相侵奪,反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
佛身相好,微妙莊嚴,也是如此。
智論第二十九說:既說佛具三十二相,為什麼又說八十随形好?設必須要有八十随形好,皆名為相即可,何必分說相好?相大可以嚴身,說相就已攝好;相粗而好微細,見佛就見到相,好确不易見到;且相在菩薩、轉輪聖王都可得到,好唯佛有,不共他人。
好在諸相之間,兩者相互顯發,所以說佛三十二相,必然說到八十随形好,怎不分說相好? 有問:佛是遠離一切相好,如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為什麼還要以相莊嚴?如凡夫的取相?錯了!佛确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乃至離一切相,決不會如凡夫取相執着,但為度化所要化的衆生,或有以為身無相好,不足以度化我,不特不受教化,且生輕慢之心,佛乃不得不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佛在衆中說法,曾作師子吼,我于所有衆生中;一切功德最為殊勝,佛身不以相好莊嚴,人見佛的形醜,怎信佛具一切殊勝功德?再說佛以相好莊嚴其身,尚有不肯信佛,何況沒有相好莊嚴?是以佛特相好嚴身,令諸衆生确信佛具殊勝功德!佛以愍念一切衆生出現世間,不是無因無緣來這世間觀光,為饒益利根衆生,就以智慧等諸功德莊嚴内心,為饒益鈍根衆生,就以身相等威德莊嚴其身;身相莊嚴可拔衆生出三惡道,不再在惡道中受苦,内心莊嚴可拔衆生出三界獄,不再在牢獄受不自在苦。
有這麼多利益衆生因緣,佛怎不以相好莊嚴生身?佛莊嚴身相,不如世人求外在美,使人對他生起好感,完全是為利益衆生,才修種種相好業的,不可誤為如世人的要求漂亮! 佛子皆認諸佛具諸相好,但相怎樣修來或還不知,現在頌說“僧祇三大劫修來”。
反說是由三大阿僧祇劫修來。
僧祇,又名阿僧祇,或阿僧伽、阿僧祇耶,中國譯無數或無央數,為印度的數目之一,是極大數,不可數。
智論第四說:“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複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古德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采智度論說:菩薩進入第三阿僧祇劫,心思大行,開始種三十二相。
最遲經百劫修成,快則九十一劫就可。
智論續說:“三十二思種三十二相,一一思種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莊嚴”。
每一相要百福莊嚴,怎樣才能修成一福?有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衆生,皆是盲無眼目,有人将這麼多盲者治愈能見諸物,是為一福,像這樣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有說:世人皆被毒藥之所毒害,有人将這麼多中毒者治愈,是為一福,像這樣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諸如是類,論中說得很多,現不一一引說。
可知要得三十二相,不是簡單的事,亦非短時間事。
我佛釋迦牟尼,由于特殊精進,九十一大劫間,就修成三十二相業,而此相好完成,當與衆生廣結良緣,不能以已得諸相好滿足。
在三十二相中,現舉面與目二相贊美。
人與人相見或見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面孔及眼睛。
佛的“面”貌猶“如”明亮、光輝、清淨的“滿月”,如八月中秋的月亮,顯得特别明淨,見者無不歡喜。
“佛面猶如淨滿月”,衆生見佛皆大歡喜,即由于此。
佛的雙“目”猶“如”青“蓮”華,青蓮華的特色,舉瓣黑白分明,佛眼也是如此,特說“目如蓮”。
具有相好莊嚴的佛陀,若天若人見到,無不尊敬,所以說“天上人間鹹恭敬”。
佛的三十二相,經論都有說明,現依智論略舉一二:一、足下二輪相:千幅、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諸天工師毗首羯磨,雖是最極會化作的巧匠,但不能化作這樣的妙相,因佛妙相從無量劫中,修諸智慧所成的,毗首羯磨一世所得的智慧怎能化成?二、梵音聲相:如梵天有五種聲,從口發出,甚深如雷,清徹遠聞,人心敬愛,谛了易解,聽者無有感到厭患。
三、白毛相:佛的白毛生于眉間,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五尺。
四、頂髻相:頂有骨髻,大小如拳,生在頭頂,無人得見。
諸如此類的三十二相,不可多一相,多就會亂,不可少一相,少不端正。
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端正不亂,絕對不可增多減少。
叙忏禮敬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為說水忏道場忏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此文叙忏及禮佛菩薩,上卷忏文略說,現不重述。
丁六廣明煩惱行障 戊一起觀滅罪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
某等即今身心寂靜,無谄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複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何等為四?一者觀于因緣,二者觀于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如上頂“禮諸佛”及諸大菩薩“已”,其“次複”當“忏悔”。
想起“某等”在上卷末:“折憍慢幢,竭愛欲水”等,“即今”在道場内,“身心”無有過失,三業自然“寂靜”,“無”有“谄”诳,“無”有“障”礙,如此安然自在,“正是生善滅惡之時”,理當“複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寂靜,通常說有身寂靜與心寂靜二種:身寂靜,顯示身不掉舉而得輕安;心寂靜,顯示心無煩惱活動而得輕安。
古德對身心寂靜,作四句料簡:一、身寂靜心不寂靜,如身坐禅遠離一切愦鬧,但内心仍受貪等煩惱鼓動;二、心寂靜身不寂靜,如内在的心中煩惱已停止活動,但身仍接近大衆不得清閑;三、身心俱得寂靜,如諸佛及大菩薩并如法修行的人,身心均能不為内外在的紛擾所動;四、身心俱不寂靜,如一般凡夫,内心固終日計算這樣那樣,外身同樣東奔西馳的不停,謀求所需要的更多财物。
生起四種觀行,就是滅罪方便,如無觀行即無方便,怎能生善滅罪?方便為梵語漚波耶的音譯,一般說為權巧施設,或說諸法同體巧成的相狀。
不論修行說法及諸作為,凡能善巧而為,皆可說為方便。
四種觀行是哪四種?文中先為标出,下面再為解說。
戊二釋四觀行 第一觀于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
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随逐魔道行邪險徑。
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
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所起四種觀行,“第一觀于因緣者”:當“知我”人造“此罪”業,不是無因無緣而來,乃是“藉以無明”為起罪之因,複以“不善思惟”為習罪之緣,如是因緣和合,隐覆真知正見,“無”有“正觀”之“力”,亦即沒有正知正見,明明是在造諸罪惡,竟然“不識其”為大“過”,反而以為做得不錯,不是無明蒙蔽是什麼?無明,亦稱愚癡,對于諸法事理,愚而不能了達。
無明是以癡暗為性,其體與癡無别,所以無明又名愚癡,愚癡亦說無明。
無明從無始來,恒時障礙體認諸法真義的智慧,所以無法知道自己所造的過失! 正觀,意以正确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通達緣起法的真實相,悉是空無自性,所以名為正觀。
如觀八不中道為正觀,若觀生滅、斷常等則為邪觀。
或說大乘是明正觀,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約方便作用不同,諸部派的說法容有不同,但以不二正觀為宗,彼此沒有什麼不同。
或以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以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諸邊,說離斷常等八邪名為正觀。
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沒有一法不是依因托緣而生,亦無一法無因而自性有。
緣起本指一切而言,但對緣起認識是否正确,就分是邪觀還是正觀。
如凡夫無時不在緣起中活動,不但不能正确認識緣起無自性,反以為所接觸到的一切是實有,當然不能說是正觀。
如具中道妙觀的菩薩,透澈了解緣起法的本性空,離空而不壞緣起假名,是為正觀。
唯有正觀諸法性空,一切皆是緣生了無所得,所行所為合于緣起正法,自就不會為諸貪着之所纏縛,亦即不會造諸罪惡。
衆生所以會造五逆十惡,乃至無窮無際罪業,皆由不識其過而來,亦即不知緣起如幻,不知就是無明,以是因緣失于正智,所以說為無正觀力。
無正觀力的衆生,不特不認識緣起正法,對人的好壞亦分不清,所以“遠離善友”。
善友即善知識,最高善知識,無過“諸佛菩薩”。
唯佛菩薩方能正确引導吾人走上光明大道,教示吾人遠離諸惡廣行衆善。
現因遠離諸佛菩薩善友,終日唯有“随逐魔道行邪險徑”。
魔,具說魔羅、惡魔,譯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或譯障礙。
意說魔能奪取人的生命及慧命,妨礙人的勝善,憎嫉賢聖之法,作種種擾亂事,使行者不能成就出世善根。
智論第五十六詳細說天魔狀态:“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像,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着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
如是等,魔随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
天魔,具足應說他化自在天魔,居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并其眷屬,專壞欲出三界行人的一種暴惡鬼神。
經中亦說波旬。
不特魔王本身,有種種魔力,還有魔軍、魔女等,亦常娆亂佛及其弟子,如意志力堅強,自不會為魔所娆,願力不夠,為魔誘惑,敗下陣來,可說很多。
佛法行者在向佛道前進時,理應遠離惡魔并予降伏,現不如此,反而“随逐魔道”,走上危險的惡道,是為無明之所戲弄! “如魚吞鈎不知其患”,是第一喻,譬喻貪毒。
在水中優哉遊着的魚,不知釣魚者的鈎上,有使它喪身失命的過患,一見鈎上香餌,立即就去吞食,于是為其所鈎,因而結束生命。
為人貪着五欲,何嘗不是如此?五欲有害于人,好像踏着毒蛇,世人愚惑不知其害,貪着五欲死而後已!古德說:“随他香餌浮波面,獨守深潭得自由”。
果然如是,怎有傷身之禍?有智慧的人,對世間欲樂,不起貪染心,“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怎會為其障蔽堕三惡趣?五欲過患,宜應認識。
“如蠶作繭,自纏自縛”,是第二喻,譬喻愚癡。
蠶為求得生命的堅固不受傷害,特地吐絲裹起身體為巢,以為生命就可無虞生存,殊不知這是自縛自己,終使自己生命,窒息于所吐露的絲巢中,這不是愚癡是什麼?愚癡無知的衆生,觸境為境所迷惑,全是自己的懵懂,從而在無明窟中轉來轉去,不能得到自在解脫。
大經說:“如蠶作繭自生自死,衆生亦然,不見佛性,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毱”,不是邪知見力是什麼? “如蛾赴火自燒自爛”,是第三喻,譬喻瞋恚。
蛾與蝶為同類的飛蟲,一般說為飛蛾。
唯蝶常喜飛花間,蛾則愛飛于燈火,一見赤色的燈火,立即飛投過去,以為非常好玩,哪知結果自燒焦爛,使大好生命葬身火窟。
吾人在這世間,遇到違逆之境,立刻大動瞋火,以為發了脾氣,心中稍感舒适,哪知瞋恚之火,不特能壞法身,亦燒功德之林,并令現前面孔,變得極為難看,試問常發脾氣,對己有何利益?證知三毒煩惱,實是極大罪魁! “以是”無正觀力的“因緣”,恣任三毒造種種罪,于是久淪生死海中,不藉三寶及正觀之力,怎得超出三界?想憑自己出離三界,那是很難,所以說“自不能出”。
如觀諸法因緣性空,生起善思正智,就不為三毒惑亂。
第二觀于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刹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
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複其馀無福德者,而複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
此講“第二觀于果報者”:衆生由于無明不善思惟,所造成的種種罪業,此罪業因必要感果,不是有因而無果的。
是以“所有諸惡不善之業”,感受“三世”生死“輪轉”,從未一刻停過,且此生死“苦果”,在業還未窮盡,一直“無窮”無盡下去,不會放松造作者一步。
如是輪轉無窮的苦果,好像“沉溺”在“無”有“邊”際的“巨夜大海”中,随波逐浪的漂來漂去,四顧茫茫的無有依靠,不時“為諸煩惱羅刹”之所“吞食”,在沒有了脫生死前,從過去到現在,由現在至未來,衆生生命就這樣無限延續,能說吾人生命不是佛所說的“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嗎?無有邊際黑暗重重的大海中,有很多羅刹生存其間,時刻擇人而噬。
羅刹,又名羅刹娑、邏刹娑、羅叉娑、阿落刹娑,譯為可畏、速疾鬼、食人鬼,或譯護者。
是諸惡鬼的通稱,亦名暴惡鬼。
男羅刹的相貌極醜,女羅刹的相貌較為姝美。
不論男女羅刹,或在空中飛行,或在地上行走,或在海内來往,行動都很迅速,令人感到可怕,因羅刹極喜食人的血肉。
除海中有諸羅刹,傳說别有羅刹女國,居于大海島中。
有部毗奈耶說那羅刹國,為錫蘭所有的赤銅洲。
羅刹女國,有說就是指錫蘭島,以錫蘭為羅刹的住處,印度古代叙事詩中,有此一說。
原因南印地方的住民,向來是啖食人肉見稱。
另有一說:羅刹在地獄呵責罪人。
智論第十六說:“惡羅刹獄卒,作牛馬等種種形,吞噉、咬齧罪人”。
俱舍第十一說:“閻羅王使諸羅刹娑,擲諸有情置于地獄”。
諸如此類的說到羅刹很多。
現以之比喻煩惱,顯示煩惱汩沒人的慧性,傷害人的法身,促使吾人一生又一生的受生身苦果,所以“未來生死,冥然”猶如巨夜,“無涯”猶如大海,無邊無際的一個生命接續一個生命,哪有窮盡時候? 在生死中流轉,不完全是造惡,有時亦會修善,善感人天樂果,同樣是不究竟。
以感得人類生命說:一般人的生命,固會很快結束,“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同樣不免堕落。
轉輪聖王,經上說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王一洲的是鐵輪王,王二洲的是銅輪王,王三洲的是銀輪王,王四洲的是金輪王。
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釋尊時代,經論比說佛與轉輪聖王之處很多。
雜含第三十七說:“轉輪聖王出世時,有七寶現世間……如是如來出現世間,亦有七覺分寶而現”。
智論第二十五說:“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答曰:如王清淨不雜種中生,随姓家業成就,衆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香湯灌頂,受王位于四天下之首,壞除一切賊法,令無敢違。
寶藏豐溢,軍容七寶以為校飾,以四攝法攝取衆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妙上珍寶樂以布施,有所知念,終始無異。
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燃燈、寶華等佛。
諸佛清淨姓中生,先佛威儀行業,具足三十二相以自莊嚴;聖主威德備具,轉真*輪,智慧甘露味灌智首,于三界中尊;破壞一切煩惱賊,學無學衆歡喜,所結禁戒無敢違者。
無量法寶藏具足、七覺分寶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軍,出世間四攝法以攝衆生,知方便說四聖谛法為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将,善治佛國法,諸無漏根、力、覺,種種妙寶樂以布施,深求一切衆生善事為所念堅固,是為相似”。
佛典轉輪聖王,有很多的相似。
雖如此具諸福德,且可“飛行自在”,稱為飛行皇帝,而且還有金輪寶、象寶、绀馬寶、神珠寶、主藏臣寶、玉女寶、主兵臣寶的“七寶具足”,不能不說輪王福大無比,其金輪聖王的壽命,亦有八萬歲這麼久,但到“命終之後”,仍“不免”堕入“惡趣”,因諸煩惱未斷,仍沒老死泥中,何況沒有福德及壽長的凡夫? 再說“四空果報”,是“三界”中最“極尊”貴的,但到“福盡”時,“還作牛領中蟲”。
四空果報,就是無色界的四空處,為修四空定所得的果報。
修空無邊處定,生空無邊處天;修識無邊處定,生識無邊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生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天所得果報,為三界最尊貴,壽長八萬大劫,定樂亦極殊勝。
外道誤認此為涅槃,佛法認為仍在三界,一旦八萬大劫果報壽盡,“福”報也享“盡”時,還要堕入畜生作牛領中蟲,苦果仍得自己去受。
有福德者尚且如此,何“況其馀無福德者”?未來堕落更不用說。
想到這點,現在值遇佛法,理當精進修行,“而複懈怠不”好好“勤”行“忏悔”嗎?果能作如是想,必定修出世法,不再求世間的福樂!設若不然,“此亦譬如抱石沉淵”,要“求出”來,“應”是相當困“難”的。
如人空身掉落深淵,要求出來已很不易,何況抱住石頭不舍,求出甚難不說可知。
無色天人所以會堕入牛領中蟲,經說佛有一次與阿難在田隴中經行,見到一牛項領腐爛,有很多蟲在食該牛的膿血,其中有隻大而且肥的大蟲,佛問阿難認不認識?阿難說不認識,佛告阿難:此蟲在過去世,曾經修四空定,感得四空果報,現由天福已盡,惡業因緣又告成熟,所以堕作此蟲,修忏能不誠懇?罪業能不忏悔?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
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颠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僞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此講“第三觀”于“自身”。
我們這個自身,看來是臭皮囊,或說是血肉軀,殊不知在此自身中,本就具有靈覺之性,亦即真常大乘常說具有佛性,或說凡有心者皆得成佛。
如此,為什麼不能像佛那樣的得道成佛?要知“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有“了因”之“力,不能得”到開“顯”。
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八說:“衆生佛性亦二種因:一、正因,謂諸衆生,二、緣因,謂六波羅密”。
又說:“緣因即是了因。
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諸物,為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須人水輪繩杖等而為了因……是故雖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
又說:“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無上菩提,如石出金”。
有問:衆生的佛性,既與一切功德相應,為什麼沒有如來德用?當知猶如蓮華尚未開敷,為諸惡見葉共所包裹,又如一座很大金山,被瞋恚污泥之所封着,又如廣大明淨的虛空,被愚癡烏雲之所蓋覆。
文中所說靈覺之性,是衆生本所具有,為煩惱障蔽,好像黑暗叢林,覆住日月之光,所以在叢林内,不能見日月光。
靈明覺性為煩惱覆,沒有了因的智慧之力照燭,本有覺性無法予以開顯。
大般涅槃經說:“了因者,猶如燈明,照了于物,緣因者,即施、戒等五,與般若為資緣故,資彼正因力,斷惑成菩提”。
衆生确有佛性,唯是諸佛境界,為聲聞、緣覺所不了知,十住菩薩少分見到,何況凡夫?正因衆生不見佛性,常為煩惱系縛,不斷流轉生死,若能見到佛性,煩惱所不能系,就得解脫涅槃。
佛性既是本有,“我今應當發起勝心”,不讓本有佛性,永遠埋沒不顯。
勝心,可說常勝義菩提心,亦可說前七種心,或四觀行的前二觀心。
如是勝心一發,就可“破裂無明”黑暗“颠倒重障”,亦得“斷滅生死虛僞苦因”。
無明蓋覆本有覺性,不是一層兩層,如說四十二品無明,即是顯示有四十二層,所以說為重障,重障是生死苦果的原因。
虛僞意說在本有靈覺性中,根本沒有真實生死之因的無明,亦無真實生死之果的苦報,有的隻是虛假不真實的,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哪有真實無明?無明如有實在自體,根本沒法可以忏盡。
就因無明無實自體,藉發勝心可以裂破,靈覺妙性自然開顯,所以說“顯發如來大明覺慧”。
古德說“覺慧,是無上菩提之因心,即當人不動不變之心體,即覺字本不可得,不過藉以破衆生之迷耳。
覺慧顯明,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石而增潤”。
沒有覺慧,不特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亦不能“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無上菩提與涅槃妙果,是顯佛的二轉依果。
但要完成二轉依果,必須裂破無明羅網,如何擊破無明,是觀自身最極重要的一着! 第四觀如來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
衆德具足,湛然常住,雖複方便入于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舍。
前觀自身,清楚知道吾人身體是惑業不淨的,現在“第四觀如來身”,則是潔白無染的清淨身,如是對比,應厭患自身,求取如來身。
如來身向說有二,就是生身及法身。
生身是示現的父母所生身,到一定時期又會示現寂滅;法是“無為寂照”的,亦即永恒的存在。
法身亦說有二:一、以佛所說的正法為身,二、以佛所證得清淨無漏法為身。
不論哪種法身,都可保持不滅。
正法為身的法身,遺教經說:“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增一阿含經第一序品說:“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當令法本不斷絕”。
增含第四十四又說:“我滅度之後,法當久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
此皆以佛所說法為法身,正法不滅,名為法身。
除以正法名為法身,複以佛所成就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法,名為法身。
大乘亦說如上的法身,但又以佛的自性真如清淨法界為法身,而此法身無漏無為無生無滅,是以真理之法名為法身。
維摩诘經弟子品說:“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于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是經卷下見阿閦佛國品說:“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于三世中推求,不見有佛,是真見佛。
古德說:“過去若有便應更來,然其不來,明知佛不在過去;未來若有便應即去,然其不去,明知佛不在未來;現在若有便應有住,然其不住,明知佛不在現在”。
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是為觀見如來真實法身。
大般涅槃經第三金剛身品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
佛地經論第七更說:“法身,以清淨真如為體。
真如,即是諸法實性,法無邊際,法身亦爾,遍一切法,無處不有,猶如虛空”。
諸如此類,皆約真如法性之理,名為法身,常自寂然,雖常寂然,而恒朗照。
“離四句,絕百非”。
四句,随拈一字,皆可成四: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即為四句。
所以要離此四句: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有亦無是相違謗,非有非無是戲論謗,必須予以遠離,方可免于諸謗。
有、無業可成四句,斷、常等亦可成四句;一、異等同樣可成四句。
古德說:“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百,皆不得真,故雲非”,是為絕百非。
古德說:“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有無尚且如此,何況四句百非?所以應當離絕,不可有所執着,要像大火一樣,觸着皆為燒得幹幹淨淨。
如來身,不但“無為寂照”,而且“衆德具足”。
功德所成就所莊嚴的法身,固是具諸功德,真如法性之理的法身,同樣衆德具足,不唯證得法身的如來,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依真常大乘說,衆生本具的佛性或如來藏,亦含攝如來一切功德。
具足,顯示所修的萬行無一不具,所得的相好無不圓滿。
所得果位,所證法身,已經究竟圓滿,無有任何變易,不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攝,如水澄淨那樣的“湛然”,亦如虛空那樣的“常住”。
大般涅槃經第三十五說:“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虛空無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禅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禅師答說:“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衆生來,去為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順宗又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說法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别”!禅師複答:“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帝又問:“如來法身既常,衆生如何不見”?禅師更答:“大經雲:其性常住,是不變易,無智慧眼,不能得見,如彼肉眼,不見暗中樹影”。
我認為這解說很好,特地引錄于此。
法身湛然常住固是不錯,但佛滅度亦無可否認,自有佛陀以來,若從無佛入滅,世間就應到處有佛,事實佛滅過去很多,如說過去有無量佛。
這究是什麼道理?已成佛的諸佛,“雖複方便”的“入于滅度”,但仍“慈悲”不舍的“救接”衆生,從來“未曾”有時“暫舍”。
諸佛是入無住涅槃,雖入涅槃并未住在涅槃,而仍住于生死以大悲願示現受生,分身無數到他方各個國土,無時無刻不在救接衆生,不過一般衆生不識其為佛的示現,雖處處受生以救濟群品,但以般若空智而常住于涅槃,從未能離寂滅,享受寂靜之樂。
經說:“即生死而證涅槃,即涅槃而入生死”,生死涅槃一如。
入滅是方便示現,非真入滅。
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求哀忏悔。
忏悔行人,果能“生”起“如是”四種觀“心”,真“可”說是“滅”除“罪”業最“良”好的“津”梁,亦是“除”去染“障”最重“要”的“行”門。
“是故”應當“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
以此四心真誠忏悔,可以做到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對于忏悔怎不特别重視? 戊三煩惱障過 己一陳障名數 庚一起障原因 某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衆善不得相續。
上明四種觀心以忏悔,未明煩惱過患,現特一一列出煩惱過患。
發心忏悔的衆“等”,應知吾人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由最初一念無明的妄動,煩惱不特沒有減少,且無時無刻不在“長養煩惱”,以緻煩惱,“日深日厚”,亦複“日滋日茂”。
人的内心有諸煩惱,好像地上有諸草叢。
煩惱增長,生死大海自然日深,無明泥地自也日厚,如再浸潤愛水,或是倍以欲泥,使煩惱會更一日一日地滋長茂盛,成為煩惱之林,“覆蓋”吾人的“慧眼”,使“令”吾人終于一“無所見”,不能辨别善惡,邪正更是不分,因而原應修的“衆善”,反而予以“斷除,不得相續”的勤修,衆罪反而不斷地造作。
如是生起煩惱障的原因及其過患,怎不予以密切注意? 庚二列諸障失 辛一明世間障 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出離煩惱;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障生色、無色界禅定福樂之煩惱。
起障,不是在某一方面,而是在多方面,此中說有四障,是屬世間的障。
一、由“起”煩惱“障”,斷諸所應修的衆善,因而無緣得遇三寶,慧眼為煩惱所覆而盲,更未深深的種諸福德,于是明明有佛住世,“不”能“得”見無上“佛”陀,明有如來正法流行,“不”能聽“聞”甚深妙“法”,明有聖僧化導世間,“不”能“值”遇“聖僧”開示,這就是所生起的障遇三寶的“煩惱”。
二、由“起”煩惱“障”,蓋覆自己的智慧之目,因而“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
什麼是善的業行,什麼是惡的業行,本可看得清清楚楚,從而善業盡量去做,惡業竭力避免。
但因煩惱障蔽慧目,不能看清善惡,自就不能如實的離惡行善,“出離”生死更說不
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如不奔向六塵妄境,且對所取境有正确認識,就不會生起奢侈虛妄不實、怪誕不經的煩惱。
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煩惱,病在不能收攝六根,一味向着六塵奔馳,既不檢點意業的妄動,複縱身口二業的妄為,違于嚴持戒行精神,造成各種各樣罪惡。
“心行弊惡,不忍煩惱”:做人應該心地善良,行為敦厚,不論遇到什麼挫折,或是遭到怎樣打擊,諸如為人“罵詈毀辱,诽謗恐怖”,使感如被針刺難受,都能以最強的忍力,忍受種種無理取鬧,才是做人之道。
可是世人心行,大都是剛暴的,或是極粗犷的,甚至是弊惡的,稍有不如意事,就會大動肝火,決不容人對我如此,于是不忍煩惱因而生起,有乖佛法所說忍辱波羅密。
忍在做人方面,固很重要,修行尤不可忽。
古人說:“一忍能令百禍消”。
所以在世為人,或為佛法行人,都當忍辱不瞋。
“怠惰緩縱,不勤煩惱”:阿含經說:“懈怠為一切惡法之本”。
做世間的善事,修出世的勝行,都當精進勇猛,才得有所成就,不是懶惰懈怠,能夠成就大業,不特如此,怠惰且使原有功德失去。
一般世人,不是懈怠不勤于業,就是懶惰放縱不羁,或更緩慢不急于事,終于一生一事無成,這不是“怠惰緩縱”過患是什麼?有慢慢而不急急做的心理,不能勤勞的煩惱就生起,稍為辛苦一點,或是工作多些,就感極不耐煩,這不是煩惱之火在燃燒是什麼?是以心性懶惰提不起工作興趣,有違佛法所說精進! “疑慮躁動,覺觀煩惱”:覺是粗猛推求諸法名義等精神作用,新譯叫尋;觀是于境微細伺察的精神作用,新譯叫伺。
疑是猶豫不決的意思。
人如多疑,其心必多思慮,時而思慮這個,時而思慮那個,且對所思慮的不能作一決定。
散心位上如此,到了修禅定時,自然就有覺觀,不是作粗分别,就是作細分别,具有覺觀分别的,唯在初禅,所以初禅名為有覺有觀。
有此覺觀,心不能定,要想入定很難,于是覺觀煩惱,就從疑慮躁動,不斷活躍生起,大有乖于佛法所說禅定,對于修定自是很不利的。
“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吾人每日都觸對到客觀外在的境界,但對境界迷惑,不能正确認識,如賣藥的說藥怎樣好,但到真藥現前時,反不能如實了知,吾人對于境界看法,大都也是如此,說時似乎什麼都很明白,但真正對境時則又迷惑不解,于是無知無解煩惱,就會滾滾生起,甚至說我明明認識,現為什麼又糊塗不解不知?或橫計不真實的外境以為真實,與佛法所說般若大相迳庭。
“随世八風,生彼我煩惱”: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利、譽、稱、樂四者為順風,衰、毀、譏、苦四者為逆風。
雖說順逆不同,但該口風吹來,少有不為所動。
如所吹的順風,或是得到利益,或是受到贊美,或是當面稱揚,或是身心愉快,自會飄飄然的感到無限歡喜;所吹若是逆風,或是遭到衰敗,或是為人诽撥,或是當面譏諷,或是身心苦惱,自就悶悶然的感到不高興。
随順世人八種口風吹來吹去,有哪個能穩然的不為所動?于是互相生起彼我是非煩惱,不是我說你怎樣,就是你說我如何,種種人我是非,由此迷惑而生。
“谄曲面譽,不直心煩惱”:谄是卑屈承奉矯柔造作的意思,為人詐現作僞的精神狀态。
集異門論卷三說:“諸心險性,若心奸性,若心曲性,心雜亂性,心不顯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調善性,皆名為谄”。
人有了心不正直性,說出于口的,或是當面奉承,或是言過其實,說你怎樣的好,像你這樣的人,世間是少有的,聽來似感暖洋洋的,實際全是虛僞不實,沒有一句是真心話,全從不直心流露出來的虛情假意,違于質直無論行,生起不直心煩惱,自然口是心非的說些好聽的話。
“強犷難觸,不調和煩惱”:犷是犷悍蠻橫不講理的意思,如犷犷的惡犬不能接近,一接近就會為狗咬傷;強是剛暴橫逆随便亂來的意思,如性情暴戾的人不可接觸,一接觸就會釀成大禍,彼此間動辄有傷和氣,于是不調和煩惱,就不斷的生起,不是你和我沖突,就是我找你麻煩,要想相處融洽和樂很難,人與人間所以動不動的就發生沖突,就是從這不調和煩惱而來。
“易忿難悅,多含恨煩惱”:忿是忿怒,以憤怒為它的特相,亦即以恚怒為現狀。
人與人間相處或往還,豫悅的顔色是很難見到的,忿怒的樣子卻極容易的表現人的相上,原因人們心中,含有易于憎怒的煩惱,動不動的就對人怨恨憎怒,而且怨結于心,總是牢牢記着,所以稍有忿怒,怨恨煩惱立刻生起,甚至采取不友善的行動! “嫉妒擊剌,狠戾煩惱”:嫉妒也是人人所有的染着心理,如說嫉賢妒能,即是這種心理狀态。
如别人得到什麼榮耀名譽,或是得到什麼名聞利養,自然就對他生起高度的嫉妒。
認為榮耀等是我所應得的,現我還沒有得到,反而為你得去,在我怎放得下?于是妒火中燒,想出種種辦法,以求打擊對方,務使對方名譽掃地,失去已得榮耀,像這樣嫉妒心,未得聖果凡夫,沒有哪個沒有,隻是程度輕重。
有此嫉賢妒能的心理作祟,就從口中發出語言,聲東擊西的語帶有剌,使聽了如刀刺心,因而兇狠乖戾煩惱,如波浪的滾滾生起。
“兇險暴害,慘毒煩惱”:世間有很多人,其心極為兇險,其行極為暴惡,常欲以慘毒心,害人及諸衆生,且心腸的殘酷,手段的毒辣,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沒有絲毫悲憫心存在,有些論說兇險慘害,或以石傷人,或以刀殺人,到了現代,或以炸彈炸死他人,或以大炮轟擊他人。
所以慘毒煩惱一旦生起,随時都會慘害人群及諸衆生。
“乖背聖谛,執相煩惱”:聖谛,或指四聖谛,或指勝義谛,即諸法真理。
聖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相求。
金剛經中,佛一直要人離相,但衆生執相慣了,一旦要他離相,難以契入,所以所行所為,無不違悖于理,背于離相,因而執相煩惱,時刻驅使吾人,不是執着這相實有,就是執着那相實有,終因順于凡流,在諸相中打滾,不能到達“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的境界。
“于苦集滅道,生颠倒煩惱”:苦集滅道是四聖谛,為明世出世間兩重因果:苦集二谛是世間的因果,有情在生死中流轉,不是起惑造業,就是受諸苦果,理應知苦斷集,事實不特不如此,反颠倒執着不舍,好像在生死中流轉,時而出現在這舞台,時而出現在那舞台,猶如到處觀光一樣,似乎蠻有意思,不想突破苦集的包圍。
滅道二谛是出世間因果,理應慕滅修道,早日到達寂滅的境地,然而衆生不是如此,反而錯亂颠倒的,既不修出世的淨因,亦不想得出世的淨果。
四谛本是真實無謬的,但因生起颠倒煩惱,對之不能正确認識,隻好留在世間而無法出世。
“随從生死十二因緣,輪轉煩惱”:十二因緣,是明三世兩重因果:無明與行是過去二支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支果,為第一重因果;愛、取、有為現在三支因,生、老死為未來二支果,是屬第二重因果。
古德說:“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從識至受益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
十二因緣雖有十二支,歸納起來不外惑、業、苦三道:從惑起業,由業感果,果又起惑造業,業再感有為果,如是在生死中流轉不息,無法突破緣起的鈎鎖。
在輪轉中,以無明、愛、取三煩惱為主體,順生死流而不順寂滅涅槃,所以說為輪轉煩惱。
“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煩惱是很多的,多到如恒河沙那樣多,要說難以說完,現用“乃至”超略過去。
煩惱雖多,要以無明住地為本,特再一說。
無明住地,在原始佛教及初期大乘佛教并未說到,到真常大乘發揚時,才常說到無明住地,并認此是最極微細的,不特聲聞人所不能斷,就是大乘行人亦不易斷,唯到最高佛陀,才能澈底破除,如仍有一分無明,就不能證到佛果。
恒沙煩惱,是依無明所起的過恒沙煩惱,天台将這說為塵沙惑。
接着“起四住地”煩惱,就是常說的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實際就是見思二惑:見惑總說為見一切住地,思惑本于三界分為三住地。
四住地惑,是從無明生的,所以說為起四住地,亦稱起煩惱。
說起煩惱,約煩惱生起活動說,說住地煩惱,約煩惱潛伏不起活動說。
由無明起的四住地,是“構”成衆生“于三界内”,感受生死“苦果”的“煩惱”。
四住地是三界的苦因,生死八苦等是三界的苦果,證知三界的苦因苦果,都由四住地構成,要想出離三界,須斷四住地惑。
煩惱是“無量無邊”的,每一煩惱都能“惱亂”出世的“賢聖”,更能惱亂“六道四生”的衆生,要想不為煩惱惱亂,唯有從“今日”起,“發露”自己罪業,虔誠“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亦即對十方三寶,“皆悉”坦白“忏悔”。
罪業根源由無明等煩惱來,沒有煩惱,怎會造罪?所以在忏悔罪業之馀,更要将諸煩惱忏盡,煩惱沒有解決,不可能不造業,怎樣使無明轉成大智慧,是最重要的課題。
俗說“斬草須除根”,根如不除,“春風吹又生”,所以下文特明忏悔一切煩惱。
己三願行圓成 願某等承是忏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暗,拔斷疑根,裂諸見網。
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
三十七品心心相續,十波羅密常得現前。
如上廣舉三世罪業及諸煩惱誠摯忏悔,現明發願将諸已忏悔的惑業轉成功德智慧。
茲“願某等承是忏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藉此滅惑“所生”種種“功德”,不但在現世中獲得,并願“生生世世”,皆能得此功德,承此忏悔所得智力功德:首是“折憍慢幢”。
貢高我慢,昂昂然的自以為高人一等,好像樹起高幢一樣,因而人與人間關系,彼此很難相互接近,現以忏悔所生智力,折斷憍倨傲慢高幢,拆除一道障礙,自可親切往來。
“竭愛欲水”,是說愛欲好像海水,若人堕在欲海之中,隻有越堕越深,想使欲海幹枯,那是很困難的,現仗忏悔所得智力,猶如日光時刻照耀,足以使令欲海竭盡,自然就從愛欲水中得到解脫,不緻再沉溺于欲海中。
“滅瞋恚火”,是說瞋恚猶如大火,能将功德之林燒光,能将一切善法焚毀,好像燎原之火,焚燒一切草木,現仗忏悔所得慈悲之水,足将滅盡瞋恚之火,從此不再有瞋恚之火在内心中燃燒。
“破愚癡暗”,是說愚癡猶如黑暗,障蔽心光無有認識,以緻在黑暗中摸索,不能破無明殼,現仗忏悔所得慧光,澈底破除愚癡黑暗,見到萬有諸法真相。
“拔斷疑根”,是說疑惑猶如樹根,有了疑心存在,總是疑神疑鬼,不是疑這個,就是疑那個,于是有諸煩惱生起,如樹有根枝葉繁茂,對于做人很不好的,現仗忏悔所得信力,就将疑惑從根拔除,深信善惡因果。
“裂諸見網”,是說人有各種不同知見,就為邪知邪見之網罩住,好像魚在網中,沒有辦法鑽出,唯有将網割開,始得在水中自在的遊來遊去。
人為諸見之網罩住,同樣不能鑽出見網,被系縛于生死海中。
現仗忏悔所得慧劍,以此鋒利慧劍,将諸見網割裂,就可跳出生死苦海,不再為見網籠罩,自由自在的真得解脫! 為無明及諸煩惱蒙蔽時,以為三界天地很寬,于中往來以為不錯,現仗忏悔之力,得般若智,“深”深認“識三界”,并不怎樣寬大,“猶如牢獄”一樣,于中并不自在,自然求出三界,不願再住下去。
如說:“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豈可貪住三界? 同時深識這生命體,是四大所假合的,如“四大毒蛇”住在一起,能各安份共住,不緻成何問題,可是四大毒蛇,二上二下相鬥,産生種種疾病,鬥到同歸于盡,又換新生命體,如是幻化臭皮囊,有什麼值得貪着?生命肉體因由四大假合,整個生命亦是“五陰”共成,好像“怨”家惡“賊”一樣,無時不在伺機,或劫法财,或殺慧命,愛護養育這五陰共成的身體,隻對自己有害無益,應當作怨賊一樣遠離,為什麼還要妄執這五陰假體做什麼? 更要深切認識的,就是“六入空聚”。
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組合生命體的六大要素,同樣是空無自性的,實有生命體絕對無有,如說有個什麼,不過是諸盜賊,衆生不知妄執有實自我。
聚是聚落,中國說為村莊。
空聚,顯這村莊,已經空無一人,隻是盜賊出沒而已。
當知空聚落,是喻六入和合的生命體;聚落盜賊出沒,是喻煩惱于生命中活動,或喻六塵境界的出入。
盜賊取人們财物,喻煩惱賊或六塵賊,盜取行者功德法财。
對這六入無我之理,如能澈底洞悉,就不會為賊所害。
“愛”欲,本是吾人怨家對頭,無始來被它害得很慘,但它來害人時,不是以兇惡的面目出現,而是“詐”現極為“親善”的樣子,不但不會使你拒絕,且對它表示歡迎,結果為怨家所害,修學佛法行者,對此應先識破,不要上它大當。
經說:“深觀愛結,如怨誘親”。
原來魔有兩種:一、強魔,變現種種怪相來威脅你,使你感到極為可怕,但此強魔易于識透。
二、軟魔,誘現對你極為親善,使你對它有所好感,對此軟魔很難識破。
不知多少佛法行者,不怕強魔逼迫,隻怕軟魔誘惑,敗在軟魔手中。
無明為生死萬苦的根源,亦是邪妄不正的根本,佛法行者應首斷去無明,然則修何聖道得以斷除?“修八聖道,斷無明源”,聖是正的意思,八聖道即八正道。
此八正道,中卷會要談到,現姑一論正見,正見就是明慧,亦即大乘所說般若。
唯有正見或般若,方能斷除無明根源,且此八正道修習,“不惟可以作斷無明之先鋒,抑亦可以直向涅槃城”。
在向涅槃城邁進過程中,“不休不息”,沒有進入涅槃妙城,不論怎樣艱辛,決不中途停止。
八聖道是三十七道品最後所修聖道,對“三十七”助道“品”的修習,也要“心心相續”的不能間斷。
三十七道品,可說為三四、二五、單七、隻八。
三四:一、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就是欲、念、進、慧。
二五:一、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二、五力,亦是信、進、念、定、慧。
單七,是指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隻八,就是八正道,如正見等。
至所應修的“十波羅密”,也要使之“常得現前”。
十波羅密,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前六波羅密是正修,後四波羅密是助修,通常說六波羅密。
願、力二波羅密,是從禅定開出;方便及智二波羅密,是從般若開出。
行者修此十波羅密,不是修修停停,要能常得現前,方能修習圓滿。
戊二禮佛結願 忏悔發願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上既“忏悔發願已”經完畢,現更以“至”誠“心”,深“信禮”敬“常住三寶”。
惟願三寶,有求皆應,無禱不從,常在世間,救苦衆生,令得解脫。
贊 瘡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
憫己複憐他,述為忏摩,萬古沐恩波。
南無等覺地菩薩摩诃薩;或有改為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悟達國師述此忏法,原因自己膝上長瘡,其“瘡”猶“如人面”一樣,不是由于不衛生長成,是由宿世怨業所感,此怨業在漢景帝時造成,到忏主作忏前生瘡已千馀年,仍要怨業怨報,多麼令人遺憾?所以說“宿憾何多”。
證知為人造業,不論經時多久,仍要受報,怎能不慎?國師遇到特殊因緣,得到“清泉一掬”,面瘡“即”刻“消磨”。
除己慶幸,複感聖恩,為報大恩,馀無辦法,想到怨業如此,自己這樣,他人亦然,憐“愍”自己受報,“複憐他”人怨業也将受報,就将自己經過及佛法所示,“述為忏摩,萬古”千秋以“沐恩波”。
不論當時,或在未來,如造怨業,依此忏悔,消除怨業,不感苦果。
忏主認為唯有如此,方報聖者清泉一掬之恩。
贊語唱完,有接唱南無等覺地菩薩摩诃薩,有接唱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以偈贊佛 四八端嚴微妙相,僧祇三大劫修來,面如滿月目如蓮,天上人間鹹恭敬。
上卷以贊佛偈贊佛,現中卷以相好贊佛。
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佛子所熟知。
“四八”三十二,就是說的三十二相,一一相無不端嚴殊勝,所以說“端嚴微妙相”。
偈中沒有說八十随形好,而實含攝在諸相中,因八十随好,在諸相中,随諸相中,莊嚴佛身,極為妙好。
相與好不但不相侵奪,反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
佛身相好,微妙莊嚴,也是如此。
智論第二十九說:既說佛具三十二相,為什麼又說八十随形好?設必須要有八十随形好,皆名為相即可,何必分說相好?相大可以嚴身,說相就已攝好;相粗而好微細,見佛就見到相,好确不易見到;且相在菩薩、轉輪聖王都可得到,好唯佛有,不共他人。
好在諸相之間,兩者相互顯發,所以說佛三十二相,必然說到八十随形好,怎不分說相好? 有問:佛是遠離一切相好,如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為什麼還要以相莊嚴?如凡夫的取相?錯了!佛确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乃至離一切相,決不會如凡夫取相執着,但為度化所要化的衆生,或有以為身無相好,不足以度化我,不特不受教化,且生輕慢之心,佛乃不得不以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佛在衆中說法,曾作師子吼,我于所有衆生中;一切功德最為殊勝,佛身不以相好莊嚴,人見佛的形醜,怎信佛具一切殊勝功德?再說佛以相好莊嚴其身,尚有不肯信佛,何況沒有相好莊嚴?是以佛特相好嚴身,令諸衆生确信佛具殊勝功德!佛以愍念一切衆生出現世間,不是無因無緣來這世間觀光,為饒益利根衆生,就以智慧等諸功德莊嚴内心,為饒益鈍根衆生,就以身相等威德莊嚴其身;身相莊嚴可拔衆生出三惡道,不再在惡道中受苦,内心莊嚴可拔衆生出三界獄,不再在牢獄受不自在苦。
有這麼多利益衆生因緣,佛怎不以相好莊嚴生身?佛莊嚴身相,不如世人求外在美,使人對他生起好感,完全是為利益衆生,才修種種相好業的,不可誤為如世人的要求漂亮! 佛子皆認諸佛具諸相好,但相怎樣修來或還不知,現在頌說“僧祇三大劫修來”。
反說是由三大阿僧祇劫修來。
僧祇,又名阿僧祇,或阿僧伽、阿僧祇耶,中國譯無數或無央數,為印度的數目之一,是極大數,不可數。
智論第四說:“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複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古德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采智度論說:菩薩進入第三阿僧祇劫,心思大行,開始種三十二相。
最遲經百劫修成,快則九十一劫就可。
智論續說:“三十二思種三十二相,一一思種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莊嚴”。
每一相要百福莊嚴,怎樣才能修成一福?有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衆生,皆是盲無眼目,有人将這麼多盲者治愈能見諸物,是為一福,像這樣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有說:世人皆被毒藥之所毒害,有人将這麼多中毒者治愈,是為一福,像這樣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諸如是類,論中說得很多,現不一一引說。
可知要得三十二相,不是簡單的事,亦非短時間事。
我佛釋迦牟尼,由于特殊精進,九十一大劫間,就修成三十二相業,而此相好完成,當與衆生廣結良緣,不能以已得諸相好滿足。
在三十二相中,現舉面與目二相贊美。
人與人相見或見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面孔及眼睛。
佛的“面”貌猶“如”明亮、光輝、清淨的“滿月”,如八月中秋的月亮,顯得特别明淨,見者無不歡喜。
“佛面猶如淨滿月”,衆生見佛皆大歡喜,即由于此。
佛的雙“目”猶“如”青“蓮”華,青蓮華的特色,舉瓣黑白分明,佛眼也是如此,特說“目如蓮”。
具有相好莊嚴的佛陀,若天若人見到,無不尊敬,所以說“天上人間鹹恭敬”。
佛的三十二相,經論都有說明,現依智論略舉一二:一、足下二輪相:千幅、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諸天工師毗首羯磨,雖是最極會化作的巧匠,但不能化作這樣的妙相,因佛妙相從無量劫中,修諸智慧所成的,毗首羯磨一世所得的智慧怎能化成?二、梵音聲相:如梵天有五種聲,從口發出,甚深如雷,清徹遠聞,人心敬愛,谛了易解,聽者無有感到厭患。
三、白毛相:佛的白毛生于眉間,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五尺。
四、頂髻相:頂有骨髻,大小如拳,生在頭頂,無人得見。
諸如此類的三十二相,不可多一相,多就會亂,不可少一相,少不端正。
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端正不亂,絕對不可增多減少。
叙忏禮敬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為說水忏道場忏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此文叙忏及禮佛菩薩,上卷忏文略說,現不重述。
丁六廣明煩惱行障 戊一起觀滅罪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
某等即今身心寂靜,無谄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複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何等為四?一者觀于因緣,二者觀于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如上頂“禮諸佛”及諸大菩薩“已”,其“次複”當“忏悔”。
想起“某等”在上卷末:“折憍慢幢,竭愛欲水”等,“即今”在道場内,“身心”無有過失,三業自然“寂靜”,“無”有“谄”诳,“無”有“障”礙,如此安然自在,“正是生善滅惡之時”,理當“複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寂靜,通常說有身寂靜與心寂靜二種:身寂靜,顯示身不掉舉而得輕安;心寂靜,顯示心無煩惱活動而得輕安。
古德對身心寂靜,作四句料簡:一、身寂靜心不寂靜,如身坐禅遠離一切愦鬧,但内心仍受貪等煩惱鼓動;二、心寂靜身不寂靜,如内在的心中煩惱已停止活動,但身仍接近大衆不得清閑;三、身心俱得寂靜,如諸佛及大菩薩并如法修行的人,身心均能不為内外在的紛擾所動;四、身心俱不寂靜,如一般凡夫,内心固終日計算這樣那樣,外身同樣東奔西馳的不停,謀求所需要的更多财物。
生起四種觀行,就是滅罪方便,如無觀行即無方便,怎能生善滅罪?方便為梵語漚波耶的音譯,一般說為權巧施設,或說諸法同體巧成的相狀。
不論修行說法及諸作為,凡能善巧而為,皆可說為方便。
四種觀行是哪四種?文中先為标出,下面再為解說。
戊二釋四觀行 第一觀于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
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随逐魔道行邪險徑。
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
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所起四種觀行,“第一觀于因緣者”:當“知我”人造“此罪”業,不是無因無緣而來,乃是“藉以無明”為起罪之因,複以“不善思惟”為習罪之緣,如是因緣和合,隐覆真知正見,“無”有“正觀”之“力”,亦即沒有正知正見,明明是在造諸罪惡,竟然“不識其”為大“過”,反而以為做得不錯,不是無明蒙蔽是什麼?無明,亦稱愚癡,對于諸法事理,愚而不能了達。
無明是以癡暗為性,其體與癡無别,所以無明又名愚癡,愚癡亦說無明。
無明從無始來,恒時障礙體認諸法真義的智慧,所以無法知道自己所造的過失! 正觀,意以正确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通達緣起法的真實相,悉是空無自性,所以名為正觀。
如觀八不中道為正觀,若觀生滅、斷常等則為邪觀。
或說大乘是明正觀,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約方便作用不同,諸部派的說法容有不同,但以不二正觀為宗,彼此沒有什麼不同。
或以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以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諸邊,說離斷常等八邪名為正觀。
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沒有一法不是依因托緣而生,亦無一法無因而自性有。
緣起本指一切而言,但對緣起認識是否正确,就分是邪觀還是正觀。
如凡夫無時不在緣起中活動,不但不能正确認識緣起無自性,反以為所接觸到的一切是實有,當然不能說是正觀。
如具中道妙觀的菩薩,透澈了解緣起法的本性空,離空而不壞緣起假名,是為正觀。
唯有正觀諸法性空,一切皆是緣生了無所得,所行所為合于緣起正法,自就不會為諸貪着之所纏縛,亦即不會造諸罪惡。
衆生所以會造五逆十惡,乃至無窮無際罪業,皆由不識其過而來,亦即不知緣起如幻,不知就是無明,以是因緣失于正智,所以說為無正觀力。
無正觀力的衆生,不特不認識緣起正法,對人的好壞亦分不清,所以“遠離善友”。
善友即善知識,最高善知識,無過“諸佛菩薩”。
唯佛菩薩方能正确引導吾人走上光明大道,教示吾人遠離諸惡廣行衆善。
現因遠離諸佛菩薩善友,終日唯有“随逐魔道行邪險徑”。
魔,具說魔羅、惡魔,譯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或譯障礙。
意說魔能奪取人的生命及慧命,妨礙人的勝善,憎嫉賢聖之法,作種種擾亂事,使行者不能成就出世善根。
智論第五十六詳細說天魔狀态:“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像,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着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
如是等,魔随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
天魔,具足應說他化自在天魔,居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并其眷屬,專壞欲出三界行人的一種暴惡鬼神。
經中亦說波旬。
不特魔王本身,有種種魔力,還有魔軍、魔女等,亦常娆亂佛及其弟子,如意志力堅強,自不會為魔所娆,願力不夠,為魔誘惑,敗下陣來,可說很多。
佛法行者在向佛道前進時,理應遠離惡魔并予降伏,現不如此,反而“随逐魔道”,走上危險的惡道,是為無明之所戲弄! “如魚吞鈎不知其患”,是第一喻,譬喻貪毒。
在水中優哉遊着的魚,不知釣魚者的鈎上,有使它喪身失命的過患,一見鈎上香餌,立即就去吞食,于是為其所鈎,因而結束生命。
為人貪着五欲,何嘗不是如此?五欲有害于人,好像踏着毒蛇,世人愚惑不知其害,貪着五欲死而後已!古德說:“随他香餌浮波面,獨守深潭得自由”。
果然如是,怎有傷身之禍?有智慧的人,對世間欲樂,不起貪染心,“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怎會為其障蔽堕三惡趣?五欲過患,宜應認識。
“如蠶作繭,自纏自縛”,是第二喻,譬喻愚癡。
蠶為求得生命的堅固不受傷害,特地吐絲裹起身體為巢,以為生命就可無虞生存,殊不知這是自縛自己,終使自己生命,窒息于所吐露的絲巢中,這不是愚癡是什麼?愚癡無知的衆生,觸境為境所迷惑,全是自己的懵懂,從而在無明窟中轉來轉去,不能得到自在解脫。
大經說:“如蠶作繭自生自死,衆生亦然,不見佛性,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毱”,不是邪知見力是什麼? “如蛾赴火自燒自爛”,是第三喻,譬喻瞋恚。
蛾與蝶為同類的飛蟲,一般說為飛蛾。
唯蝶常喜飛花間,蛾則愛飛于燈火,一見赤色的燈火,立即飛投過去,以為非常好玩,哪知結果自燒焦爛,使大好生命葬身火窟。
吾人在這世間,遇到違逆之境,立刻大動瞋火,以為發了脾氣,心中稍感舒适,哪知瞋恚之火,不特能壞法身,亦燒功德之林,并令現前面孔,變得極為難看,試問常發脾氣,對己有何利益?證知三毒煩惱,實是極大罪魁! “以是”無正觀力的“因緣”,恣任三毒造種種罪,于是久淪生死海中,不藉三寶及正觀之力,怎得超出三界?想憑自己出離三界,那是很難,所以說“自不能出”。
如觀諸法因緣性空,生起善思正智,就不為三毒惑亂。
第二觀于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刹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
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複其馀無福德者,而複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
此講“第二觀于果報者”:衆生由于無明不善思惟,所造成的種種罪業,此罪業因必要感果,不是有因而無果的。
是以“所有諸惡不善之業”,感受“三世”生死“輪轉”,從未一刻停過,且此生死“苦果”,在業還未窮盡,一直“無窮”無盡下去,不會放松造作者一步。
如是輪轉無窮的苦果,好像“沉溺”在“無”有“邊”際的“巨夜大海”中,随波逐浪的漂來漂去,四顧茫茫的無有依靠,不時“為諸煩惱羅刹”之所“吞食”,在沒有了脫生死前,從過去到現在,由現在至未來,衆生生命就這樣無限延續,能說吾人生命不是佛所說的“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嗎?無有邊際黑暗重重的大海中,有很多羅刹生存其間,時刻擇人而噬。
羅刹,又名羅刹娑、邏刹娑、羅叉娑、阿落刹娑,譯為可畏、速疾鬼、食人鬼,或譯護者。
是諸惡鬼的通稱,亦名暴惡鬼。
男羅刹的相貌極醜,女羅刹的相貌較為姝美。
不論男女羅刹,或在空中飛行,或在地上行走,或在海内來往,行動都很迅速,令人感到可怕,因羅刹極喜食人的血肉。
除海中有諸羅刹,傳說别有羅刹女國,居于大海島中。
有部毗奈耶說那羅刹國,為錫蘭所有的赤銅洲。
羅刹女國,有說就是指錫蘭島,以錫蘭為羅刹的住處,印度古代叙事詩中,有此一說。
原因南印地方的住民,向來是啖食人肉見稱。
另有一說:羅刹在地獄呵責罪人。
智論第十六說:“惡羅刹獄卒,作牛馬等種種形,吞噉、咬齧罪人”。
俱舍第十一說:“閻羅王使諸羅刹娑,擲諸有情置于地獄”。
諸如此類的說到羅刹很多。
現以之比喻煩惱,顯示煩惱汩沒人的慧性,傷害人的法身,促使吾人一生又一生的受生身苦果,所以“未來生死,冥然”猶如巨夜,“無涯”猶如大海,無邊無際的一個生命接續一個生命,哪有窮盡時候? 在生死中流轉,不完全是造惡,有時亦會修善,善感人天樂果,同樣是不究竟。
以感得人類生命說:一般人的生命,固會很快結束,“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同樣不免堕落。
轉輪聖王,經上說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王一洲的是鐵輪王,王二洲的是銅輪王,王三洲的是銀輪王,王四洲的是金輪王。
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釋尊時代,經論比說佛與轉輪聖王之處很多。
雜含第三十七說:“轉輪聖王出世時,有七寶現世間……如是如來出現世間,亦有七覺分寶而現”。
智論第二十五說:“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答曰:如王清淨不雜種中生,随姓家業成就,衆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香湯灌頂,受王位于四天下之首,壞除一切賊法,令無敢違。
寶藏豐溢,軍容七寶以為校飾,以四攝法攝取衆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妙上珍寶樂以布施,有所知念,終始無異。
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燃燈、寶華等佛。
諸佛清淨姓中生,先佛威儀行業,具足三十二相以自莊嚴;聖主威德備具,轉真*輪,智慧甘露味灌智首,于三界中尊;破壞一切煩惱賊,學無學衆歡喜,所結禁戒無敢違者。
無量法寶藏具足、七覺分寶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軍,出世間四攝法以攝衆生,知方便說四聖谛法為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将,善治佛國法,諸無漏根、力、覺,種種妙寶樂以布施,深求一切衆生善事為所念堅固,是為相似”。
佛典轉輪聖王,有很多的相似。
雖如此具諸福德,且可“飛行自在”,稱為飛行皇帝,而且還有金輪寶、象寶、绀馬寶、神珠寶、主藏臣寶、玉女寶、主兵臣寶的“七寶具足”,不能不說輪王福大無比,其金輪聖王的壽命,亦有八萬歲這麼久,但到“命終之後”,仍“不免”堕入“惡趣”,因諸煩惱未斷,仍沒老死泥中,何況沒有福德及壽長的凡夫? 再說“四空果報”,是“三界”中最“極尊”貴的,但到“福盡”時,“還作牛領中蟲”。
四空果報,就是無色界的四空處,為修四空定所得的果報。
修空無邊處定,生空無邊處天;修識無邊處定,生識無邊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生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天所得果報,為三界最尊貴,壽長八萬大劫,定樂亦極殊勝。
外道誤認此為涅槃,佛法認為仍在三界,一旦八萬大劫果報壽盡,“福”報也享“盡”時,還要堕入畜生作牛領中蟲,苦果仍得自己去受。
有福德者尚且如此,何“況其馀無福德者”?未來堕落更不用說。
想到這點,現在值遇佛法,理當精進修行,“而複懈怠不”好好“勤”行“忏悔”嗎?果能作如是想,必定修出世法,不再求世間的福樂!設若不然,“此亦譬如抱石沉淵”,要“求出”來,“應”是相當困“難”的。
如人空身掉落深淵,要求出來已很不易,何況抱住石頭不舍,求出甚難不說可知。
無色天人所以會堕入牛領中蟲,經說佛有一次與阿難在田隴中經行,見到一牛項領腐爛,有很多蟲在食該牛的膿血,其中有隻大而且肥的大蟲,佛問阿難認不認識?阿難說不認識,佛告阿難:此蟲在過去世,曾經修四空定,感得四空果報,現由天福已盡,惡業因緣又告成熟,所以堕作此蟲,修忏能不誠懇?罪業能不忏悔?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
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颠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僞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此講“第三觀”于“自身”。
我們這個自身,看來是臭皮囊,或說是血肉軀,殊不知在此自身中,本就具有靈覺之性,亦即真常大乘常說具有佛性,或說凡有心者皆得成佛。
如此,為什麼不能像佛那樣的得道成佛?要知“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有“了因”之“力,不能得”到開“顯”。
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八說:“衆生佛性亦二種因:一、正因,謂諸衆生,二、緣因,謂六波羅密”。
又說:“緣因即是了因。
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諸物,為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須人水輪繩杖等而為了因……是故雖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
又說:“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無上菩提,如石出金”。
有問:衆生的佛性,既與一切功德相應,為什麼沒有如來德用?當知猶如蓮華尚未開敷,為諸惡見葉共所包裹,又如一座很大金山,被瞋恚污泥之所封着,又如廣大明淨的虛空,被愚癡烏雲之所蓋覆。
文中所說靈覺之性,是衆生本所具有,為煩惱障蔽,好像黑暗叢林,覆住日月之光,所以在叢林内,不能見日月光。
靈明覺性為煩惱覆,沒有了因的智慧之力照燭,本有覺性無法予以開顯。
大般涅槃經說:“了因者,猶如燈明,照了于物,緣因者,即施、戒等五,與般若為資緣故,資彼正因力,斷惑成菩提”。
衆生确有佛性,唯是諸佛境界,為聲聞、緣覺所不了知,十住菩薩少分見到,何況凡夫?正因衆生不見佛性,常為煩惱系縛,不斷流轉生死,若能見到佛性,煩惱所不能系,就得解脫涅槃。
佛性既是本有,“我今應當發起勝心”,不讓本有佛性,永遠埋沒不顯。
勝心,可說常勝義菩提心,亦可說前七種心,或四觀行的前二觀心。
如是勝心一發,就可“破裂無明”黑暗“颠倒重障”,亦得“斷滅生死虛僞苦因”。
無明蓋覆本有覺性,不是一層兩層,如說四十二品無明,即是顯示有四十二層,所以說為重障,重障是生死苦果的原因。
虛僞意說在本有靈覺性中,根本沒有真實生死之因的無明,亦無真實生死之果的苦報,有的隻是虛假不真實的,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哪有真實無明?無明如有實在自體,根本沒法可以忏盡。
就因無明無實自體,藉發勝心可以裂破,靈覺妙性自然開顯,所以說“顯發如來大明覺慧”。
古德說“覺慧,是無上菩提之因心,即當人不動不變之心體,即覺字本不可得,不過藉以破衆生之迷耳。
覺慧顯明,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石而增潤”。
沒有覺慧,不特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亦不能“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無上菩提與涅槃妙果,是顯佛的二轉依果。
但要完成二轉依果,必須裂破無明羅網,如何擊破無明,是觀自身最極重要的一着! 第四觀如來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
衆德具足,湛然常住,雖複方便入于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舍。
前觀自身,清楚知道吾人身體是惑業不淨的,現在“第四觀如來身”,則是潔白無染的清淨身,如是對比,應厭患自身,求取如來身。
如來身向說有二,就是生身及法身。
生身是示現的父母所生身,到一定時期又會示現寂滅;法是“無為寂照”的,亦即永恒的存在。
法身亦說有二:一、以佛所說的正法為身,二、以佛所證得清淨無漏法為身。
不論哪種法身,都可保持不滅。
正法為身的法身,遺教經說:“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增一阿含經第一序品說:“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當令法本不斷絕”。
增含第四十四又說:“我滅度之後,法當久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
此皆以佛所說法為法身,正法不滅,名為法身。
除以正法名為法身,複以佛所成就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法,名為法身。
大乘亦說如上的法身,但又以佛的自性真如清淨法界為法身,而此法身無漏無為無生無滅,是以真理之法名為法身。
維摩诘經弟子品說:“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于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是經卷下見阿閦佛國品說:“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于三世中推求,不見有佛,是真見佛。
古德說:“過去若有便應更來,然其不來,明知佛不在過去;未來若有便應即去,然其不去,明知佛不在未來;現在若有便應有住,然其不住,明知佛不在現在”。
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是為觀見如來真實法身。
大般涅槃經第三金剛身品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
佛地經論第七更說:“法身,以清淨真如為體。
真如,即是諸法實性,法無邊際,法身亦爾,遍一切法,無處不有,猶如虛空”。
諸如此類,皆約真如法性之理,名為法身,常自寂然,雖常寂然,而恒朗照。
“離四句,絕百非”。
四句,随拈一字,皆可成四: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即為四句。
所以要離此四句: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有亦無是相違謗,非有非無是戲論謗,必須予以遠離,方可免于諸謗。
有、無業可成四句,斷、常等亦可成四句;一、異等同樣可成四句。
古德說:“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百,皆不得真,故雲非”,是為絕百非。
古德說:“一法若有,毗盧堕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有無尚且如此,何況四句百非?所以應當離絕,不可有所執着,要像大火一樣,觸着皆為燒得幹幹淨淨。
如來身,不但“無為寂照”,而且“衆德具足”。
功德所成就所莊嚴的法身,固是具諸功德,真如法性之理的法身,同樣衆德具足,不唯證得法身的如來,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依真常大乘說,衆生本具的佛性或如來藏,亦含攝如來一切功德。
具足,顯示所修的萬行無一不具,所得的相好無不圓滿。
所得果位,所證法身,已經究竟圓滿,無有任何變易,不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攝,如水澄淨那樣的“湛然”,亦如虛空那樣的“常住”。
大般涅槃經第三十五說:“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虛空無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禅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禅師答說:“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衆生來,去為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順宗又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說法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别”!禅師複答:“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帝又問:“如來法身既常,衆生如何不見”?禅師更答:“大經雲:其性常住,是不變易,無智慧眼,不能得見,如彼肉眼,不見暗中樹影”。
我認為這解說很好,特地引錄于此。
法身湛然常住固是不錯,但佛滅度亦無可否認,自有佛陀以來,若從無佛入滅,世間就應到處有佛,事實佛滅過去很多,如說過去有無量佛。
這究是什麼道理?已成佛的諸佛,“雖複方便”的“入于滅度”,但仍“慈悲”不舍的“救接”衆生,從來“未曾”有時“暫舍”。
諸佛是入無住涅槃,雖入涅槃并未住在涅槃,而仍住于生死以大悲願示現受生,分身無數到他方各個國土,無時無刻不在救接衆生,不過一般衆生不識其為佛的示現,雖處處受生以救濟群品,但以般若空智而常住于涅槃,從未能離寂滅,享受寂靜之樂。
經說:“即生死而證涅槃,即涅槃而入生死”,生死涅槃一如。
入滅是方便示現,非真入滅。
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求哀忏悔。
忏悔行人,果能“生”起“如是”四種觀“心”,真“可”說是“滅”除“罪”業最“良”好的“津”梁,亦是“除”去染“障”最重“要”的“行”門。
“是故”應當“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
以此四心真誠忏悔,可以做到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對于忏悔怎不特别重視? 戊三煩惱障過 己一陳障名數 庚一起障原因 某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衆善不得相續。
上明四種觀心以忏悔,未明煩惱過患,現特一一列出煩惱過患。
發心忏悔的衆“等”,應知吾人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由最初一念無明的妄動,煩惱不特沒有減少,且無時無刻不在“長養煩惱”,以緻煩惱,“日深日厚”,亦複“日滋日茂”。
人的内心有諸煩惱,好像地上有諸草叢。
煩惱增長,生死大海自然日深,無明泥地自也日厚,如再浸潤愛水,或是倍以欲泥,使煩惱會更一日一日地滋長茂盛,成為煩惱之林,“覆蓋”吾人的“慧眼”,使“令”吾人終于一“無所見”,不能辨别善惡,邪正更是不分,因而原應修的“衆善”,反而予以“斷除,不得相續”的勤修,衆罪反而不斷地造作。
如是生起煩惱障的原因及其過患,怎不予以密切注意? 庚二列諸障失 辛一明世間障 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出離煩惱;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障生色、無色界禅定福樂之煩惱。
起障,不是在某一方面,而是在多方面,此中說有四障,是屬世間的障。
一、由“起”煩惱“障”,斷諸所應修的衆善,因而無緣得遇三寶,慧眼為煩惱所覆而盲,更未深深的種諸福德,于是明明有佛住世,“不”能“得”見無上“佛”陀,明有如來正法流行,“不”能聽“聞”甚深妙“法”,明有聖僧化導世間,“不”能“值”遇“聖僧”開示,這就是所生起的障遇三寶的“煩惱”。
二、由“起”煩惱“障”,蓋覆自己的智慧之目,因而“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
什麼是善的業行,什麼是惡的業行,本可看得清清楚楚,從而善業盡量去做,惡業竭力避免。
但因煩惱障蔽慧目,不能看清善惡,自就不能如實的離惡行善,“出離”生死更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