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二
關燈
小
中
大
約衆生見到外在的境界,或因思想錯誤,或由妄加分别,這是美好的,那是醜陋的,于是生起憎愛,本于或憎或愛,造成種種罪惡。
二、諸根漏,諸根統指六根,由于與見相應,不善分别見聞覺知所有的境界,于是造下不可饒恕的衆罪。
三、忘漏,就是對過去所曾做過的若好若壞的事情,好的完全忘記不複記憶,不能使善事多所增益,現在遇到不良環境現前,為惡劣環境誘惑無力抗拒,于是就随惡境所轉,造下不計其數的罪惡。
四、惡漏,是說由于各個不同煩惱所引,自然随之造成種種罪惡。
五、親近漏,是說經常與諸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來往親近,為諸惡友誤導熏染,久之随諸惡友,造成各種罪惡,不能自拔,這在現實社會可說很多。
六、愛漏,是說愛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如得到便愛着不舍,得不到便大發雷霆,随之造諸衆罪。
七、念漏,此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妄念不息奔馳于錯亂境界,因之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二、“或因七使造一切罪”:七使,就是七随眠,從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中,将貪分為欲貪與有貪二種,乃别立為七随眠,或名七使。
一、欲貪,是将欲界愛,立為欲貪随眠,為這欲貪驅使,要你向東就向東,不容你不向東;要你向西就向西,不容你不向西,決不容你有絲毫自主,所以稱為欲貪。
二、恚使,是說當一個生命生起瞋恚時,欲對某個生命給予傷害,決不猶豫的去實行,試看很多發脾氣的人,突然間會揮起利刃,将所殺的人殺死,在現代報紙上,時常看到這類報導可知。
瞋恚雖亦欲對非情有所損害,但畢竟是少數,且恚使總是先對有情給予強有力的損害,然後方損害到外在的非情。
三、愛使,亦即有貪,為色無色界所有的愛。
三界所有的貪愛,是對有情與苦相合并非是樂,而所以分為欲貪與有貪,因欲界貪是向外門轉,上二界貪是向内門轉故。
欲界的貪愛隻是染着欲界所有的境界,上二界的貪愛,則是染着上二界的境界。
四、慢使,就是一般說的貢高我慢,世人總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無人可與自己相比,因而傲傲然的總是将眼長在頭角上。
五、無明使,是對三界所有善不善法,沒有正确認識,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看成善的,這實是造諸罪惡的根源。
六、見使,這雖含有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但此專指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而以邪見過失最重,因人有了錯誤的思想存在,就會什麼都不信,否定善惡罪福,甚至三寶亦在否定中,成為無惡不作的斷滅論者。
七、疑使,是前曾經說到的猶豫不決,不論對什麼,都不加肯定,總是徘徊歧路,不知走上人生正軌好,還是随便的做個惡人。
如上所說七使,一一皆有力量,驅使我人這樣那樣,且驅向惡的方面多,是以世間到處是惡人,所以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三、“或因八倒造一切罪”:八倒,就外道說,是指我見、衆生、壽命、士夫、常、斷、有、無的八倒;就凡夫二乘說,是指凡夫所有的無常計常,苦計為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的四倒,二乘所有的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的四倒,合此兩種四倒,名為八倒。
智論第三十一說:“世間有四颠倒:于不淨中有淨颠倒,于苦中有樂颠倒,于無常中有常颠倒,于無我中有我颠倒”。
這是有為的四倒,即凡夫對生死有為法,所起的四種妄見。
南本涅槃經哀歎品說:“為諸煩惱無明所覆,上颠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這是無為的四倒,即二乘對涅槃無為法,所起的四種妄見。
南本涅槃經四倒品又說:于苦作非苦想,于非苦作苦想,是為第一颠倒;于無常作常想,于常作無常想,是為第二颠倒;于無我作我想,于我作無我想,是為第三颠倒;于不淨作淨想,于淨作不淨想,是為第四颠倒。
看來是說四倒,實際是八颠倒。
凡夫生起常等的倒見,佛特說無常等對治;二乘封滞于無常等的倒見,佛特再說常等對治,最後悉破常無常等倒見,顯示究竟的真實理體。
能斷有為四倒的是二乘,為無為的八倒悉斷的是菩薩。
八倒既皆是颠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所行所為皆不如法,當就造成各式各樣罪惡,所以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四、“或因八垢造一切罪”:八垢,亦名八妄想。
究竟是指哪八種垢,經論很少有說。
古德說念煩惱、不念煩惱、念不念煩惱、我煩惱、我所煩惱、自性煩惱、差别煩惱、攝受煩惱,名為八垢。
垢以穢染為義,煩惱自性就是污染的,所以名垢。
現代大德将這八垢,說為八福田的反面:不信敬三寶為三垢,不孝父母為第四垢,不敬師長為第五垢,不濟貧窮為第六垢,不看病人為第七垢,不憐畜生苦為第八垢,三寶為敬田,父母師長為恩田,後三為悲田,合為八福田。
在此八福田中,人應多多種福,自己福德就會不斷增長,可是愚癡無智衆生,不但不知在福田中種福,反對三寶加以毀謗,說恭敬三寶根本沒有福德,恭敬有什麼用?至對父母師長,不但不會知恩報恩,反對父母忤逆不孝,對師長輕慢不敬,現在有些青年不正是這樣嗎?對于自己有恩的尚且如此,對素不相關的貧窮之人,當然不會加以救濟,對有病在身的人,更不願意看護,甚或怕會受到傳染。
對異類畜生的痛苦,不特不加憐愍,還要殺而食之,所以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五、“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八苦,就是通常說的生老等八苦:一、生苦,生是生命的出現,除感受相當痛苦,本不會造罪的,但遇到難産時,新生命固非常危險,懷胎的母親亦受到生命的威脅,甚至因難産而結束生命的,世間一般無知的人,為此求神禱鬼,願子母皆獲安甯,如得神鬼的呵護,順利的得到誕生,就殺害其他的生命,廣聚親友飲酒食肉以為慶賀,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二、老苦,一個人到了年老,生理機構就退化,世人不知這是必然的現象,為了滋補退化的生命,不惜殺害其他的生命,以為自己進補,使身體強壯,活得久一點,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三、病苦,出現在這世間生命,隻要四大有所不調,病患就會跟着而來,為求疾病快得痊愈,于是聽從醫生勸告,要用什麼生命做藥引,于是殺害種種衆生,甚至以所殺害的生命,解奏神明,請乞福佑,使病苦早日脫除,願生命得以延長,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四、死苦,任何一個生命,最後總要結束,沒有永生不死,到了臨命終時,理當多為行善,可是世人無知,明明快要死了,還要殺害生靈,以期挽救生命,或已咽下一口氣,亦要殺害衆生祭祀,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五、愛别離苦,人與人的關系,假使極為親密,相聚一處,沒有什麼,到要離别時,除感受痛苦,為對親愛的人,舉行離别餞行,菜肴做得越豐富越好,可是不知因此殺害了多少生命,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六、怨憎會苦,人與人的關系,不可能都是親切的,彼此間有着怨仇憎恨,自也難以避免的,但怨家見面,不但不能消除誤解,反更增加惡感,甚至會将怨仇的生命解決,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七、求不得苦,為人當然免不了所求,求而有得自是很好,設若不能如己所求,就對社會有所抱怨,乃至做出破門行竊的事,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和合的生命體,如有什麼不适意,内心立刻感到不滿,如說像我這樣好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不适意,甚至受到這樣難忍的痛苦?于是種種罪惡就會由此造成,所以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
有“如是等”種種“煩惱”,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以此煩惱惡因及所造業,“惱亂六道一切衆生”,使衆生不能安然無畏的生存,過去已經過去不說,“今日”明白知道,這樣做人确是不對,現我要将所造的一切罪惡,無有遺馀的“發露”出來,“皆悉”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務使所造罪業皆悉消滅! 己六忏悔馀數造罪 又複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除前說各煩惱造一切罪,還有其馀九數、十數,乃至九十八使,百八煩惱造一切罪,現在先說九及十數的煩惱造諸罪惡。
“又複”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還有馀數煩惱造罪,現略分說如下: 一、“或因九惱造一切罪”:九惱,在諸經論及佛學大辭典,沒有發現九惱這名稱,一般本維摩經三世各有三惱,合說成為九惱,如過去有人惱我自身,我心對他自然生起惱恨,意顯我并沒有什麼對不起你,你為什麼要這樣惱我自身?或過去有人惱我有關的親人,我心自亦對他生起惱恨,意顯我的親人與你從無瓜葛,甚至彼此見都沒有見過,你為什麼要惱我親人?如過去有人贊美我的怨家仇敵,我心當亦對他生起惱恨,意顯你明知他是我怨家,你要贊他是你的事,我沒有幹預你的權力,但為什麼要在我的面前對他贊美?如此我怎能不惱恨你?過去有此三惱,現在、未來同樣各有三惱。
對人既這樣的生起惱恨,當就不會放過他,要對他采取不友善的行動,于是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九惱造一切罪”。
二、“或因九結造一切罪”:九結,是說結縛衆生不得出離三界生死的煩惱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悭結。
即于六随眠外,再加取、嫉、悭三,合為九結。
六随眠是根本煩惱,它的系縛義強,特立名結。
五見中,唯立身、邊、邪為見結;四取中,唯立見、戒二取為取結;十纏中,唯将嫉、悭二者立名為結。
因嫉是下賤因,悭是貧窮因。
如是九種說名為結,因皆有股力量,牢牢的将衆生系縛住,要将結解開,是很不容易,所以說名為結。
其中任何一結,發生活動作用,都會造成各種罪業,所以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
三、“或因九緣造一切罪”:九緣,古德有說是“眼識九緣生”的九緣,是不怎麼恰當的,因這九緣隻可生起眼識,造罪是不夠格的;現代大德說瑜伽論,确曾講到九緣,但亦不是造罪的緣,在法數中,查不出這九緣,也就交代過去,我以為此九緣,是指九上緣惑,而緣上界上地的九種煩惱。
如見苦所斷的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及無明,再加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見、疑及無明。
如是九上緣惑,于十一遍行中,除去身、邊二見,馀九遍行。
俱舍論第十九分别随眠品說:“于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馀九種亦能上緣。
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随眠。
此九雖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
于緣上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品類足論第五)言:‘有諸随眠,是欲界系緣色界系;有諸随眠,是色界系緣無色界系;有諸随眠,是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有諸随眠,是色系緣無色界系’”。
九緣既是九上緣惑,當歸類在煩惱中,煩惱沒有不造罪的,不管它是緣自地或上地,所以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十煩惱,古德說是唯識學上的十小随煩惱,今德說是五鈍使、五利使的十惑。
五鈍使、五利使的十惑,前已多次講到,現依十小随惑分别如下。
唯識學将随煩惱分為大随、中随、小随三類。
都随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活動,名随煩惱。
小随煩惱是:忿、恨、惱、嫉、悭、谄、诳、害、憍、覆。
覆是隐覆、蓋覆的意思,即人做了不道德的行為,自知不是好事,不能被人知道,于是把它隐覆起來,決不向人透露,以期瞞騙過去,免得聲譽受到影響,不特如此,且還大模大樣的裝成像個正人君子,這完全是僞君子的僞善心理。
殊不知将惡事覆藏,更增一種覆藏罪,對自己是不利的,佛法認為最好公開。
于中再舉忿一談:忿是忿怒,唯識說依瞋的一分假立,沒有獨立自體。
當人忿怒到極點,不顧一切的拿起武器痛擊他人,甚至演出慘烈的鬥争。
其他各個小随煩惱,參閱唯識論典可知,不再一一解說。
十小随雖各自活動,但皆可造罪,所以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
五、“或因十纏造一切罪”:纏是纏縛的意思。
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纏縛身心相續,故名為纏”。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第七說:“數數增盛纏繞于心,故名纏”。
煩惱皆有纏義,經論就勝立名為纏。
有說六纏,有說八纏,現說十纏,是從貪等随眠等流纏縛心最重者說。
俱舍論第二十七所說十纏: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九、忿,十、覆。
論典都有解說,現不詳談。
任何纏纏縛心時,都會造成罪業,所以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
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避。
今日緻禱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慚愧發露,皆悉忏悔。
忏悔馀數造罪,前僅說了九、十二數,以下再說十一遍使,乃至百八煩惱造諸罪惡。
一、“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十一遍使,又名十一遍因,或名十一遍行随眠,就是見苦所斷的五見,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合為七見,再加苦集各一的疑及無明,如是七見、二疑、二無明,合為十一遍使。
見苦所斷的五見,是指身、邊、邪、見、戒五者。
此說十一遍使,唯約欲界說,三界各有十一,應說三十三遍行。
此所以名遍使:一、以五部為所緣境界,二、遍五部随眠随增,三、為因遍生五部染法。
十一遍使,實際就是前說的九上緣惑,再加身、邊二見。
古今大德将此十一遍使,皆說為不信、懈怠、無慚、無愧、多瞋、多貪、多癡、惛沉、放逸、悭吝、毒害。
這是十一善心所的反面,是否是十一遍使,還得研究。
不管哪種說法,都是屬于煩惱,煩惱必會造諸罪業,所以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
二、“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十二入,是内六根與外六塵。
入以互相涉入為義。
内六入的見、聞、覺、知是屬能入,外六入為見、聞、覺、知所着處屬所入。
中間引生眼識等六識,對所愛的生起貪着,對所惡的生起瞋恨,造成各種不同罪業,所以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三、“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十六知見,亦稱十六神我,為外道所妄執的十六種我見:一、我,二、衆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衆數,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
智論第三十五解釋說:“于五衆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衆和合中生,故名為衆生;命根成就,故名為壽者、命者;能起衆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乳哺、衣食因緣得長,是名養育;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緣,是衆法有數,故名衆數;行人法,故名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為見者;五識知,名為知者”。
如是十六法,外道皆說為神,像這所執着的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賢聖,用任何方法尋求總不可得,隻是外人憶想分别,強為安立的假名。
印度外道不知這是假說,妄執以為實有,所以不論觸到什麼名字,都堅固的執着,稍有不如所執着的本義,就造各種難以宣說的罪惡,所以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十八界,又名十八持,為三科法門的一種。
謂于整個生命體中,能依的識,所依的根,所緣的境,各各有六,合為十八類的種族。
雜含第十六說:“雲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俱舍論第一說:“何緣得立十八界?頌曰:成第六依故,十八界應知。
論曰:如五識界,别有眼等五界為依,第六意識無别所依,為成此依故說意界。
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知各六成十八界”。
在所依根,所緣境,根境和合而有認識的六識。
分别所緣的諸境,滿自己心意的就欲貪來為己所有,不滿心意的想盡方法與之遠離,因而造成諸罪,所以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五、“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二十五我,古德以數論二十五谛解說。
數論的二十五谛,以二元論的思想,說明宇宙萬有開展狀況順序的根本原理。
二元論:以物質為體的自性,以精神為體的神我,二者合作生大,大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
以精神為本體的神我,隻是永遠的受用者,不是造作一切的作者,真能直接造作大等二十三谛諸法的,是以物體的自性。
神我雖有智的作用,但無活動作用;自性雖有活動作用,然不能生為其活動之源的動機。
為使自性有活動的是神我;為使活動之機實現的是自性。
兩者合作,數論喻神我為不能走動的跛者,而将自性喻為不能見的盲者,必須兩者合作,方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一切。
二十五谛,雖明萬有開展的程序,但數論卻是妄執離蘊有我主要思想的有力學派,在當時印度奉行此學派的人很多。
所執神我,雖無活動作用,但确足智多謀。
如需什麼享受時,立即促使自性為其變現,讓它有極為美好的享受;如需怎樣的萬有諸法,同樣會使自性為其變現。
能變現的自性是被動的,主動的是神我,神我要自性怎樣變,自性很聽話的就怎樣變,決不會違抗神我的指使,因而神我能造諸惡,所以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六十二見,是對外道所執妄見的總合。
長含第十四梵動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随意而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随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焉”。
六十二見有多說法,現舉兩種來說:一、斷常二見為本的六十二見,屬有身見攝,于身心五陰,每陰執有四句:如說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我大陰小,陰在我中;即色陰是我,離色陰是我,是為四句。
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
過去有此二十句,現在有此二十句,未來亦有此二十句,三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斷常二見,是為六十二見。
二、以有無二見為根本的六十二見,屬邊、邪所攝,同于身心五陰,各執四句:如說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是為四句。
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亦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
過去有此二十句,現在亦有二十句,未來同樣有此二十句,三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有無二見,是為六十二見。
一般宗教學者,對自己見解,或者是思想,真如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着,随起言說,唯此谛實,馀皆虛妄”。
彼此皆認自己思想是對的,誰也不承認自己思想錯誤,正因思想上的意趣不一,在語言上互相诤論起來,更是唇槍舌劍的互相攻伐,好像口出矛的互相鑽刺,誰也不護誰,結果隻有不歡而散,仍各執着自己的思想而去。
如是思想鬥争,不免會造諸惡,所以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
七、“或因見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九十八使,是從見谛的八十八使及思惟的十使合成的數目。
見谛所攝有欲界三十二使,就是欲界見苦所斷的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的十使,見集、見滅所應斷的各有七使,于上所說十使中,除去身見、邊見、戒取的三使,見道所應斷的有八使,于十使中,除去身見與邊見;色界有二十八使,見苦所應斷的有九使,于十使中除瞋使,因色界沒有瞋使,見集、見滅所應斷的有六使,于十使中,除瞋、身見、邊見、見取的四使;無色界有二十八使,如色界說。
如是為三界見谛所應斷的共有八十八使。
思惟所攝的有欲界貪、瞋、癡、慢的四使,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的三使。
如是思惟所應斷的共有十使。
這樣,綜合見谛與思惟,成九十九使。
使是驅使的意思,即九十九使,各有一股力量,驅使行人不斷在三界流轉,無法得以超出三界。
百八煩惱,于九十八使外,再加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惛沉、忿、覆的十纏。
是諸煩惱,在吾人身心中,無時無刻不如大火那樣燃燒着,不說吾人怎樣行善,就是偶而有些微善,亦為晝夜熾燃的煩惱火燒成灰燼。
是以煩惱,确是造諸罪惡魁首,對于煩惱活動,不可不時刻的,予以密切注意,斷除,免造諸惡。
“開諸漏門造一切罪”:諸漏門,近說,是指九惱到百八煩惱,通說,從明煩惱造罪乃至最後。
漏指煩惱,諸漏門,包括八萬四千煩惱乃至無量煩惱。
煩惱門本關閉得緊緊的,但衆生自動的将之打開,于是不盡煩惱滾滾湧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廣造諸有漏業,使自己在三有中通行無阻,若将煩惱門關閉起來,不但阻塞三途之路無法走入,就是三界之門也不得入,就真出離三界。
當人煩惱沖動時,不說會惱亂衆生,就是賢聖亦被惱亂,所以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
賢聖在佛法中,小乘說有七賢四聖,大乘說有三賢十聖,一切賢聖皆應予以恭敬尊重,更應知道自己是個苦惱凡夫,生大慚愧都來不及,反而加以惱亂,這不是無慚無愧的人是什麼?聖賢都敢惱亂,四生更不用說,所以“遍滿三界,彌亘六道”,沒有一處不是衆生造惡的地方,想不造惡“無處可避”。
“無處可避”,約造罪說固無不可,更重要的,是說衆生造了罪惡,必然在三界中,常作漏門出入之客,要想找個地方,不做漏門之客,沒有可避之處。
因造了有漏業,必感有漏果,依這有漏果,複造有漏因,如是因果相資,當然“遍滿三界,彌亘六道”,一個生命接着一個生命的連續不斷,哪有些許之處,可以讓你躲避,不受有漏因果之所支配? 然則衆生是不是永作有漏門中往來之客?不!吾人從“今日”起,應當痛改前非,“至”誠真摯的緻詞懇“禱”,敬“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生起極大的“慚愧,發露”自己的罪業,毫不隐瞞的“皆悉忏悔”。
古德說:“慚愧是出火宅之心,發露是出漏門之口,具此心口,則諸漏塞,火宅出也”。
佛法所說忏悔法門,實極重要,不論有罪無罪,身為佛子我人,皆當至誠忏悔。
有罪,真能忏悔,就可消除,無罪,懇切至禱,不但福報增長,智慧功德亦成,是以忏悔為使身心清淨,最極殊勝法門。
戊二發願總忏 己一承忏三數德生 願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前明忏悔所造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
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淨,并使忏悔法力,諸佛慈悲之力,衆聖功德之力,令諸福德出生。
不過真心忏悔,還得發殊勝願,不發殊勝大願,好像淨琉璃瓶,不能貯獅子乳。
現将發願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論什麼罪都得罪滅福生。
如忏悔“三毒”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三毒而“三慧明”。
三慧,就是聞、思、修的三有漏慧。
慧以簡擇為義,是即簡擇諸法事理的精神有三:聞慧是從聽聞聖教而得,即從來所不知道的某個事理,現從聞法生起了解,是為聞所成慧;聞後對所聞法,不是就這樣過去,進而對之加以審慎思惟,想想是不是這樣的,因而從思得以了解,原來确實是如此的,名為思所成慧;思後對所思法,再進一步如實實踐,看看經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從實踐中證明是這樣的,從修得到一種智慧,是為修所成慧。
佛法行者雖以求得實證的無漏慧為目标,但必須先從聞、思、修三慧下手,不經聞、思、修三慧階段,無法得到無漏慧,所以先要得三慧明。
二、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轉三漏而為“三達朗”。
三達朗,就是三明,或名三證法。
修學佛法行者,到無學果位除盡愚暗,就于三事得到通達無礙的智明。
雜阿含經第三十一說:“有三種無學三明。
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死生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
此三,或略說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宿命明,以無學位所攝宿命通為體,對宿命的種種事,從一生到百千萬億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諸衆生,名是什麼,姓是什麼,是苦是樂,受用什麼飲食,壽命是長是短,從什麼地方死,生到什麼地方去,從其他地方死,來生到這地方,一一無所不知,名宿命智證明。
天眼明,以無學位所攝天眼通為體,對衆生的生時死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三業惡行的因緣,命終生惡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三業善行的因緣,命終生善趣中,一一無不了知,名死生智證明。
漏盡明,對學無學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經斷盡,完全了知,如如實證四谛理而解脫漏心,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學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暫伏滅愚暗,後又為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盡智證明。
三、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令“三苦滅”而得三樂。
三苦,是指苦谛的苦有三:一、苦苦,謂于有漏行蘊中,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體本是苦的,現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為苦苦。
二、壞苦,謂諸可意的樂受,在感受時固然是樂,但到壞滅時,身心受到逼惱,同樣感受其苦,名為壞苦。
三、行苦,謂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衆緣所成,有生滅遷流的現象,聖者同樣會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為行苦。
一切諸有漏行,無不無常演化,無不生滅遷流,都屬行苦所攝,現在所以特說不可意法為苦苦,可意法為壞苦,且是不同的,所以分别說為三苦。
忏悔以後,滅此三苦,得彼三樂。
古德沒有說到三樂是什麼,現在大德說是神通遊戲樂、無生寂滅樂、涅槃真常樂,但這不是特有的法數,是将不同所說樂,集合說為三樂。
三藏法數,說有兩種三樂:一、依天台四教儀集注,說佛樂為上樂,菩薩樂為中樂,諸天樂為下樂;一、依大寶積經,說天樂、禅樂、涅槃樂三樂。
生天的天人受殊勝的妙樂、名天樂;修禅行者入于禅定,一心清淨,萬慮俱寂,得禅樂趣,名禅樂;依法修持的行者,斷除所應斷的煩惱,出離生死的大苦,證得涅槃的妙樂,名涅槃樂。
如經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滅三苦,得三樂,以此為善。
造罪文中,曾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忏悔生功德文中,沒有說得何功德。
古德對此亦未提及,今德說“轉三倒為勝三修”。
勝三修是什麼,亦未指出。
經查佛學大辭典,引涅槃經卷二,說勝第二種三修:第三修是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為聲聞所修;勝三修是常修、樂修、我修,為菩薩所修。
菩薩深知法身之體是常住不滅者,修此以破聲聞無常的妄執,菩薩洞悉諸法中自有涅槃寂靜之樂,修此以破聲聞苦的妄執;菩薩了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自在,修此以破聲聞無我的妄執。
現在承是忏悔的法力,就能轉三倒而為殊勝的三修。
四、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得以轉三有而“三願滿”。
三願:一、願諸衆生皆得證知諸法的真理;二、願以無厭倦心為衆生不斷的說法;三、願舍自己的身命護持如來的正法,此三大願與勝鬘所發的三大願,除第一大願有所不同,第二,第三大願完全一樣。
勝鬘經說:“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财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
第一大願:“于一切生得一切智”,就自利說:“願一切衆生得證知法”,重利他說。
實際二者可以會通。
己二承忏四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滅四惡趣,得四無畏。
前說忏悔三法造罪,得所生三法功德;現說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四識而“廣四等心”。
四等心,就是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以慈給與衆生的快樂,不是給與哪個衆生,或是某類衆生,而是給無量無數無有窮盡的衆生之樂;二、悲無量心,以悲拔除衆生的痛苦,不是拔除哪個衆生,或是某數衆生,而是拔除無量無數無有窮盡的衆生之苦;三、喜無量心,喜對衆生得到什麼快樂事,為之慶悅歡喜,決不稍有嫉妒之意,這同樣不是對一個衆生如此,而是對所有衆生皆然;四、舍無量心,舍是舍除怨親等的觀念,對任何人及任何衆生,都一視同仁的看待,沒有親怨的分别,不可對有關親人的離苦得樂,生起無限慶悅的心念,對冤家仇敵又是一種意識形态,是為舍無量心。
對此四心,定要廣大,不能局限,廣則自然無量,無量自必平等,等就沒有偏向,名四無量心,或四等心。
說四等心為四無量心是對的,有說四等心是維摩經中說的直心、行心、深心、菩提心,與此四等心,不怎麼符合。
二、願承是忏悔的法力,亦能做到生生世世“立四信業”。
四信業,就是四證淨,亦名四不壞。
證得四聖谛理的聖者,對三寶及戒,皆得到證淨,再也不會對此四者失去信心。
雜阿含經第三十說:“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若四大地水火風,雖有變易增損,但此四不壞淨,未曾增損變異”。
入流,是指初須陀洹果,唯有到達初果,對三寶及戒的信心,才能得到不壞,不論什麼人毀謗三寶,說戒不是道德行為,聖者總是深信不疑,決不動搖自己對三寶及戒的信心。
佛證淨,是緣佛身中諸無學法所生的無漏信心;法證淨,是緣獨覺身中學無學法,菩薩身中諸學法及四谛法所生的無漏信心;僧證淨,是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的無漏信心;聖戒證淨,是得無漏慧與此俱轉的無漏戒。
于中略分别的:法與戒的證淨,在見道位現觀四谛時已得;佛與僧的證淨,唯現觀道谛時已得。
三寶以信為體,聖戒以戒為體。
證淨雖有四種,論體唯信戒二。
佛法行者,在凡夫位,雖已歸敬三寶,受于律儀,但未得到證淨,必要到達見道,方能成就四不壞信,信心堅定再也不會失去。
三、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滅四惡趣”。
四惡趣,是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外,再加阿修羅趣。
趣是所經的意思,是諸有情應往之所,應生之所,結生之處,名之為趣。
所以會向四惡趣前往,完全由衆生所造的惡業之因驅使,或由惡品惡業通入三種苦處或四種苦處。
為人堕入三惡趣,是對财物的染着不舍,或由三不善根。
阿修羅,在為人時,雖尚樂于施舍,但好勝及驕傲的心理很重,所以死後堕入阿修羅。
三惡趣的次第,經論說有不同,大體而言:小乘以地獄、餓鬼、畜生為次第,認為餓鬼勝于畜生;大乘以地獄、畜生、餓鬼為次第,認為畜生勝于餓鬼。
餓鬼帶火而行,所受痛苦極重,恒患饑渴,設遇清流,亦變猛火;畜生沒有這些現象,所以勝過餓鬼。
有說五惡趣的,即于三惡趣外加人天趣。
無量壽經卷下說:“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三惡趣,亦說三途:途是道的意思,是三種道途之意。
四解脫經說:“以三途名火、血、刀”。
地獄為火途、地獄唯熱,從熱說名火途;畜生為血途,從畜生互相吞噉,如大蟲吃小蟲,大魚吃小魚等,說名血途;餓鬼為刀途,因常受諸逼迫,從逼迫名刀途。
四、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得四無畏”。
四無畏,是四種無所畏。
增一阿含經第十九說:“如來出世有四無畏,如來得此四無畏,便于世間無所着。
在大衆中而師子吼轉于*輪。
雲何為四?我今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衆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無所畏,是謂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已盡更不受胎。
若有沙門、婆羅門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暗法,欲使還就愚暗之法者,終無此處。
若複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還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法盡于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
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衆中能師子吼轉于梵輪,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此中,初名一切智無畏,二名漏盡無畏,三名說障道無畏,四名說苦盡道無畏。
前二無畏,是顯佛陀的自利德圓,後二無畏,是顯佛陀的利他德圓。
顯自利德圓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斷德;顯利他德圓中,前者是修斷德,後者是修智德。
佛陀的四無畏是如此,菩薩亦有四無畏:一、總持不忘無畏;二、盡知法樂及衆生根性無畏;三、善能問答無畏;四、能斷物疑無畏。
佛菩薩的度化衆生,能使衆生易得成就,因各有此四無畏力。
己三承忏五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度五道,豎五根,淨五眼,成五分。
前說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現說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一切“功德”,皆能一一度五道等。
如忏悔五蓋一切煩惱,就能做到“度五道”。
五道,又名五惡趣,或說為五有。
即顯有情所趣的地方,有五種差别:一、地獄;二、餓鬼;三、傍生(即畜生);四、人;五、天。
此五道,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智論第十說:“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弗妒路部(犢子部)僧說有六道。
複次,應有六道,何以故?三惡道一向罪處,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羅”。
再加人、天二道,即成六道。
智論第三十又作是說:“問曰:經說有五道,雲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遠,經說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别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
若說五者,于佛經回文說五;若說六者,于佛經回文說六。
又摩诃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衆生。
觀諸義旨應有六道。
複次,分别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
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
若有六道,于義無違”。
不論說五道或六道,其中衆生皆沉淪于生死苦海中,受諸痛苦逼迫,對此衆生應當度脫,所以說度五道。
二、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亦得“豎”立“五根”。
五根,在此是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此五對伏煩惱,引聖道,有增上用,名根,屬三十七菩提分的一科。
雜阿含經第二十六說:“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堕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信根,當知是四不壞淨,如對如來所起的清淨信心,根本極為堅固,其馀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馀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對佛如此,對法、對僧、對戒,也具有如此堅固的清淨信心。
精進根,即四正斷,對已生惡不善法令斷;對未生惡不善法令不起;對未生善法令生起及使增進;對已生善法安住不忘并令增長。
念根,就是四念處,對身、受、心、法,觀其不淨、是苦、無常、無我。
這根,就是四禅,對離生喜樂初禅,定生喜樂二禅,離喜妙樂三禅,舍念清淨四禅,一一皆能具足安住。
慧根,即四聖谛,對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一一皆如實而知。
如是五根,善根堅固,于四善根的忍位,有增上義,能伏煩惱,能引聖道,故立五根。
五根的次第安立;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為果修因生大精進,由精進得以住念所緣,由念力持心即得定,心定能如實知,是故這樣次第安立。
三、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獲得清“淨五眼”。
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智論第三十三解釋說:“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内,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内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衆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滅,是名慧眼。
但慧眼不能度衆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衆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
法眼不能遍知度衆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于馀人極遠,于佛至近;于馀幽暗,于佛顯明;于馀為疑,于佛決定;于馀微細,于佛為粗;于馀甚深,于佛甚淺。
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以人分别五眼:凡夫唯有肉眼,天眼,無馀三眼;二乘其義不定,若依觀入的次第,具有法眼、肉眼、天眼,若依從寂起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菩薩就觀入門,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若依起用,具有法眼、肉眼、天眼;在佛,五眼悉見圓滿。
四、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成”就“五分”法身,具有無漏五蘊法身之意。
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九說:“若比丘,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便為天龍鬼神供養”。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說:“所謂五蘊法身者,戒除形非,定無心亂,悲悟想虛,解脫無累,無累知見一切衆生無縛,為知見解脫故,故諸法如虛空無二”。
是無學聖者身中所成就的戒業五種功德法,名為法身。
大乘義章第二十解釋說:“此之五種分别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種成身之因,故名為分。
法名自體,此之五種無學自體,故名為法;又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
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又德聚積亦名為身”。
此明戒定慧等五法,為學無學聖者的自體。
己四承忏六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前說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現說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的“功德,生生世世”的“具足六神通”。
六神通,略名六通,為佛菩薩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無礙自在的妙用。
六通:一、天眼通,又名天眼智證通,是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色根,能見自地及下地遠近粗細等的諸色。
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證通,是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耳根,能聽人天,三惡道等一切遠近的聲音。
三、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證通,是能了知他人内心有垢無垢等。
四、宿命通,又名宿住随念智證通,是能憶念了知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千萬億世的各種事情。
五、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是能如意的變現種種境界,又能無礙自在的空中飛行。
六、漏盡通,又名漏盡智證通,是能證知煩惱及煩惱習氣的斷滅,又複證知更不再受後有。
于中,前五通通外道,漏盡通唯佛教聖者有,是不共世間外道的。
前五通稍有一點定的境界即得,印度很多有修定的其他宗教學者,都曾得到五通,但不為佛法所重,因不特不能了脫生死,有時還會失去,甚至運用不當,還會造諸罪惡,佛不許弟子随便表現神通,意即在此。
漏盡通,如前說,斷煩惱習氣,證得漏盡智,得大解脫,威德具足,不再漏落三界,受諸生死大苦。
舍利弗阿毗昙論第十說:“雲何為漏盡智證通?若智生,有漏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證知現世成就自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複不受有,是名漏盡智證通”。
煩惱及習氣俱盡的漏盡通,是佛一人所得;漏盡而習氣未盡的漏盡通,登地以上的菩薩及聲聞阿羅漢所得。
二、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滿足六度業”。
六度是中國話,印度具稱六波羅密,又譯六度無極,或六到彼岸。
一、布施,即通常所說财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财施能對治悭貪,除去貧窮;法施是以正法或一般知識教導人群,以除人群的無知,獲得精神的食糧;無畏施是以大無畏精神,解除衆生的各種怖畏,特别是生死怖畏,以便衆生出離生死,不受種種怖畏困擾。
二、持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攝律儀戒側重不違反戒行,以免做出種種犯戒的行為;攝善法戒要為修諸種種善行,以使功德日益增長;饒益有情戒是以利益衆生為主,菩薩應該利生而不利生,是即犯戒。
前二是屬自利,第三屬于利他。
此持戒波羅密,具自他兩利大行。
三、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種:耐怨害忍,即衆生,特别是怨家仇敵,對菩薩種種迫害、侮辱,不但一一皆能忍受,且決不因此動怒,予有怨衆生施以更大的打擊;安受苦忍,是能忍受自然界給與自己的痛苦,如風霜雨雪的襲擊,山崩海嘯的威脅,而安然的忍受此類痛苦,決不因此動搖自己為法為人的意志;谛察法忍,是以智慧所體悟到的真理,亦即對無自性空教法的了達,深信忍可于心,确認是這樣的,沒有一點疑惑。
四、精進,有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三種:披甲精進,是說修學佛法的行者,修諸種種的善行,不畏不縮的前進,如作戰的戰士,身披铠甲勇往直前;方便精進,是說非法行者,在修行過程中,運用種種方便,奮勇前進不已,決不因受挫折而退;饒益有情精進,是說度化所當度化的衆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論遇到怎樣剛強難化的衆生,總要設法去感化他,決不因難化而放棄度化。
五、禅定,有現法樂住靜慮,引發神通靜慮,饒益有情靜慮三種。
修此三種不同的靜慮,能對治亂意,攝持内心;能得現法樂住,能得神通自在;能作種種饒益有情事。
六、智慧,有緣世俗慧、緣勝義慧、緣有情慧三種。
修此智慧,能對治愚癡,了諸法實相,知衆生根性。
且由勝義慧的修得,即能得般若妙智,永斷一切煩惱及諸習氣。
三、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能“不為六塵惑”。
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前五塵純是色法,亦即現在所說的物質,法塵含攝諸心所,諸不相應行,無表色、無為法,具有色心二法。
六塵雖以客觀外在的塵境為主,但它有股極為強大的誘惑力,衆生心識隻要一接觸到它,就會對它生起莫明其妙的愛好,希望所有自己所愛好的,都能歸于自己所有,而且不達到目的不止,為此不知造了好多罪業。
現從忏悔中,知道這都不可愛着。
如所見到的好色,知其如熱鐵丸,看來好像很可愛,但以手去取就會被燒到;再如好聽的聲音,知其如塗毒鼓,聽來确實很悅耳,但以耳去聽就會為之毒死;次如嗅到最好的香氣,知其如敝龍氣,嗅了确實有股濃郁的香味,但用鼻嗅就會生極重病;複如嘗到美好的滋味,知其如塗刀蜜,嘗了感到其甜味,不是一般所嘗到的,可是用舌去舐就有割截之患;更如觸到柔軟細滑的妙觸,知其如猛獅子觸,一觸似乎有難以想像的感受,若真正去接觸它,就會為猛獅所吞噬;最後是萬象紛陳的諸法,如一一去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不特浪費寶貴的光陰,且可能會喪失自己的生命。
六塵有這樣重大的過患,過去不知為它所惑當是難免,現知前五塵為地獄五條根,不論它怎樣美好,不再為它所誘惑,是名不為六塵惑。
四、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常行六妙行”。
六妙行,是厭患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界的靜、妙、離。
六妙行,又名六行觀:一、厭苦觀,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于境界貪欲染着,不能出離,是為因苦,複思欲界所有報身,常受饑渴寒熱及病痛刀杖等種種逼迫,是為果苦。
對此皆苦的因果,是不值得貪戀的,并應加以有力的厭惡,名厭苦觀。
二、厭粗觀,思惟吾人所面對的欲界所有五塵,能令人生起種種的罪惡,即此罪惡顯示所造因極粗,更思自己這生命體,為屎尿臭穢三十六物所成就的,即此臭穢不淨的生命體,顯示果報也是很粗的。
如是粗因粗果,隻有增加痛苦,有什麼好貪愛,于是對之厭患,名厭粗觀。
三、厭障觀,思惟吾人生命内在活動的種種煩惱,無一不障覆真性,使之不能顯發,即此煩惱是因障,複思自己的生命體,不是這兒感到不舒服,就是那兒為病魔所纏,種種質礙不得自在,即此質礙是果障。
如是因障果障,皆當有所厭惡,名厭障觀。
四、欣勝觀,既厭離貪欲所得的五塵之樂,由心念散亂馳動,其樂很粗。
五、欣妙
二、諸根漏,諸根統指六根,由于與見相應,不善分别見聞覺知所有的境界,于是造下不可饒恕的衆罪。
三、忘漏,就是對過去所曾做過的若好若壞的事情,好的完全忘記不複記憶,不能使善事多所增益,現在遇到不良環境現前,為惡劣環境誘惑無力抗拒,于是就随惡境所轉,造下不計其數的罪惡。
四、惡漏,是說由于各個不同煩惱所引,自然随之造成種種罪惡。
五、親近漏,是說經常與諸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來往親近,為諸惡友誤導熏染,久之随諸惡友,造成各種罪惡,不能自拔,這在現實社會可說很多。
六、愛漏,是說愛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如得到便愛着不舍,得不到便大發雷霆,随之造諸衆罪。
七、念漏,此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妄念不息奔馳于錯亂境界,因之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二、“或因七使造一切罪”:七使,就是七随眠,從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中,将貪分為欲貪與有貪二種,乃别立為七随眠,或名七使。
一、欲貪,是将欲界愛,立為欲貪随眠,為這欲貪驅使,要你向東就向東,不容你不向東;要你向西就向西,不容你不向西,決不容你有絲毫自主,所以稱為欲貪。
二、恚使,是說當一個生命生起瞋恚時,欲對某個生命給予傷害,決不猶豫的去實行,試看很多發脾氣的人,突然間會揮起利刃,将所殺的人殺死,在現代報紙上,時常看到這類報導可知。
瞋恚雖亦欲對非情有所損害,但畢竟是少數,且恚使總是先對有情給予強有力的損害,然後方損害到外在的非情。
三、愛使,亦即有貪,為色無色界所有的愛。
三界所有的貪愛,是對有情與苦相合并非是樂,而所以分為欲貪與有貪,因欲界貪是向外門轉,上二界貪是向内門轉故。
欲界的貪愛隻是染着欲界所有的境界,上二界的貪愛,則是染着上二界的境界。
四、慢使,就是一般說的貢高我慢,世人總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無人可與自己相比,因而傲傲然的總是将眼長在頭角上。
五、無明使,是對三界所有善不善法,沒有正确認識,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看成善的,這實是造諸罪惡的根源。
六、見使,這雖含有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但此專指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而以邪見過失最重,因人有了錯誤的思想存在,就會什麼都不信,否定善惡罪福,甚至三寶亦在否定中,成為無惡不作的斷滅論者。
七、疑使,是前曾經說到的猶豫不決,不論對什麼,都不加肯定,總是徘徊歧路,不知走上人生正軌好,還是随便的做個惡人。
如上所說七使,一一皆有力量,驅使我人這樣那樣,且驅向惡的方面多,是以世間到處是惡人,所以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三、“或因八倒造一切罪”:八倒,就外道說,是指我見、衆生、壽命、士夫、常、斷、有、無的八倒;就凡夫二乘說,是指凡夫所有的無常計常,苦計為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的四倒,二乘所有的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的四倒,合此兩種四倒,名為八倒。
智論第三十一說:“世間有四颠倒:于不淨中有淨颠倒,于苦中有樂颠倒,于無常中有常颠倒,于無我中有我颠倒”。
這是有為的四倒,即凡夫對生死有為法,所起的四種妄見。
南本涅槃經哀歎品說:“為諸煩惱無明所覆,上颠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這是無為的四倒,即二乘對涅槃無為法,所起的四種妄見。
南本涅槃經四倒品又說:于苦作非苦想,于非苦作苦想,是為第一颠倒;于無常作常想,于常作無常想,是為第二颠倒;于無我作我想,于我作無我想,是為第三颠倒;于不淨作淨想,于淨作不淨想,是為第四颠倒。
看來是說四倒,實際是八颠倒。
凡夫生起常等的倒見,佛特說無常等對治;二乘封滞于無常等的倒見,佛特再說常等對治,最後悉破常無常等倒見,顯示究竟的真實理體。
能斷有為四倒的是二乘,為無為的八倒悉斷的是菩薩。
八倒既皆是颠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所行所為皆不如法,當就造成各式各樣罪惡,所以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四、“或因八垢造一切罪”:八垢,亦名八妄想。
究竟是指哪八種垢,經論很少有說。
古德說念煩惱、不念煩惱、念不念煩惱、我煩惱、我所煩惱、自性煩惱、差别煩惱、攝受煩惱,名為八垢。
垢以穢染為義,煩惱自性就是污染的,所以名垢。
現代大德将這八垢,說為八福田的反面:不信敬三寶為三垢,不孝父母為第四垢,不敬師長為第五垢,不濟貧窮為第六垢,不看病人為第七垢,不憐畜生苦為第八垢,三寶為敬田,父母師長為恩田,後三為悲田,合為八福田。
在此八福田中,人應多多種福,自己福德就會不斷增長,可是愚癡無智衆生,不但不知在福田中種福,反對三寶加以毀謗,說恭敬三寶根本沒有福德,恭敬有什麼用?至對父母師長,不但不會知恩報恩,反對父母忤逆不孝,對師長輕慢不敬,現在有些青年不正是這樣嗎?對于自己有恩的尚且如此,對素不相關的貧窮之人,當然不會加以救濟,對有病在身的人,更不願意看護,甚或怕會受到傳染。
對異類畜生的痛苦,不特不加憐愍,還要殺而食之,所以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五、“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八苦,就是通常說的生老等八苦:一、生苦,生是生命的出現,除感受相當痛苦,本不會造罪的,但遇到難産時,新生命固非常危險,懷胎的母親亦受到生命的威脅,甚至因難産而結束生命的,世間一般無知的人,為此求神禱鬼,願子母皆獲安甯,如得神鬼的呵護,順利的得到誕生,就殺害其他的生命,廣聚親友飲酒食肉以為慶賀,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二、老苦,一個人到了年老,生理機構就退化,世人不知這是必然的現象,為了滋補退化的生命,不惜殺害其他的生命,以為自己進補,使身體強壯,活得久一點,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三、病苦,出現在這世間生命,隻要四大有所不調,病患就會跟着而來,為求疾病快得痊愈,于是聽從醫生勸告,要用什麼生命做藥引,于是殺害種種衆生,甚至以所殺害的生命,解奏神明,請乞福佑,使病苦早日脫除,願生命得以延長,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四、死苦,任何一個生命,最後總要結束,沒有永生不死,到了臨命終時,理當多為行善,可是世人無知,明明快要死了,還要殺害生靈,以期挽救生命,或已咽下一口氣,亦要殺害衆生祭祀,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五、愛别離苦,人與人的關系,假使極為親密,相聚一處,沒有什麼,到要離别時,除感受痛苦,為對親愛的人,舉行離别餞行,菜肴做得越豐富越好,可是不知因此殺害了多少生命,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六、怨憎會苦,人與人的關系,不可能都是親切的,彼此間有着怨仇憎恨,自也難以避免的,但怨家見面,不但不能消除誤解,反更增加惡感,甚至會将怨仇的生命解決,這不是造罪是什麼?七、求不得苦,為人當然免不了所求,求而有得自是很好,設若不能如己所求,就對社會有所抱怨,乃至做出破門行竊的事,這不是造罪是什麼?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和合的生命體,如有什麼不适意,内心立刻感到不滿,如說像我這樣好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不适意,甚至受到這樣難忍的痛苦?于是種種罪惡就會由此造成,所以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
有“如是等”種種“煩惱”,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以此煩惱惡因及所造業,“惱亂六道一切衆生”,使衆生不能安然無畏的生存,過去已經過去不說,“今日”明白知道,這樣做人确是不對,現我要将所造的一切罪惡,無有遺馀的“發露”出來,“皆悉”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務使所造罪業皆悉消滅! 己六忏悔馀數造罪 又複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除前說各煩惱造一切罪,還有其馀九數、十數,乃至九十八使,百八煩惱造一切罪,現在先說九及十數的煩惱造諸罪惡。
“又複”在會“某等,自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還有馀數煩惱造罪,現略分說如下: 一、“或因九惱造一切罪”:九惱,在諸經論及佛學大辭典,沒有發現九惱這名稱,一般本維摩經三世各有三惱,合說成為九惱,如過去有人惱我自身,我心對他自然生起惱恨,意顯我并沒有什麼對不起你,你為什麼要這樣惱我自身?或過去有人惱我有關的親人,我心自亦對他生起惱恨,意顯我的親人與你從無瓜葛,甚至彼此見都沒有見過,你為什麼要惱我親人?如過去有人贊美我的怨家仇敵,我心當亦對他生起惱恨,意顯你明知他是我怨家,你要贊他是你的事,我沒有幹預你的權力,但為什麼要在我的面前對他贊美?如此我怎能不惱恨你?過去有此三惱,現在、未來同樣各有三惱。
對人既這樣的生起惱恨,當就不會放過他,要對他采取不友善的行動,于是造成種種罪惡,所以說“或因九惱造一切罪”。
二、“或因九結造一切罪”:九結,是說結縛衆生不得出離三界生死的煩惱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悭結。
即于六随眠外,再加取、嫉、悭三,合為九結。
六随眠是根本煩惱,它的系縛義強,特立名結。
五見中,唯立身、邊、邪為見結;四取中,唯立見、戒二取為取結;十纏中,唯将嫉、悭二者立名為結。
因嫉是下賤因,悭是貧窮因。
如是九種說名為結,因皆有股力量,牢牢的将衆生系縛住,要将結解開,是很不容易,所以說名為結。
其中任何一結,發生活動作用,都會造成各種罪業,所以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
三、“或因九緣造一切罪”:九緣,古德有說是“眼識九緣生”的九緣,是不怎麼恰當的,因這九緣隻可生起眼識,造罪是不夠格的;現代大德說瑜伽論,确曾講到九緣,但亦不是造罪的緣,在法數中,查不出這九緣,也就交代過去,我以為此九緣,是指九上緣惑,而緣上界上地的九種煩惱。
如見苦所斷的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及無明,再加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見、疑及無明。
如是九上緣惑,于十一遍行中,除去身、邊二見,馀九遍行。
俱舍論第十九分别随眠品說:“于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馀九種亦能上緣。
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随眠。
此九雖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
于緣上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品類足論第五)言:‘有諸随眠,是欲界系緣色界系;有諸随眠,是色界系緣無色界系;有諸随眠,是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有諸随眠,是色系緣無色界系’”。
九緣既是九上緣惑,當歸類在煩惱中,煩惱沒有不造罪的,不管它是緣自地或上地,所以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十煩惱,古德說是唯識學上的十小随煩惱,今德說是五鈍使、五利使的十惑。
五鈍使、五利使的十惑,前已多次講到,現依十小随惑分别如下。
唯識學将随煩惱分為大随、中随、小随三類。
都随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活動,名随煩惱。
小随煩惱是:忿、恨、惱、嫉、悭、谄、诳、害、憍、覆。
覆是隐覆、蓋覆的意思,即人做了不道德的行為,自知不是好事,不能被人知道,于是把它隐覆起來,決不向人透露,以期瞞騙過去,免得聲譽受到影響,不特如此,且還大模大樣的裝成像個正人君子,這完全是僞君子的僞善心理。
殊不知将惡事覆藏,更增一種覆藏罪,對自己是不利的,佛法認為最好公開。
于中再舉忿一談:忿是忿怒,唯識說依瞋的一分假立,沒有獨立自體。
當人忿怒到極點,不顧一切的拿起武器痛擊他人,甚至演出慘烈的鬥争。
其他各個小随煩惱,參閱唯識論典可知,不再一一解說。
十小随雖各自活動,但皆可造罪,所以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
五、“或因十纏造一切罪”:纏是纏縛的意思。
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纏縛身心相續,故名為纏”。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第七說:“數數增盛纏繞于心,故名纏”。
煩惱皆有纏義,經論就勝立名為纏。
有說六纏,有說八纏,現說十纏,是從貪等随眠等流纏縛心最重者說。
俱舍論第二十七所說十纏: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九、忿,十、覆。
論典都有解說,現不詳談。
任何纏纏縛心時,都會造成罪業,所以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
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避。
今日緻禱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慚愧發露,皆悉忏悔。
忏悔馀數造罪,前僅說了九、十二數,以下再說十一遍使,乃至百八煩惱造諸罪惡。
一、“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十一遍使,又名十一遍因,或名十一遍行随眠,就是見苦所斷的五見,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合為七見,再加苦集各一的疑及無明,如是七見、二疑、二無明,合為十一遍使。
見苦所斷的五見,是指身、邊、邪、見、戒五者。
此說十一遍使,唯約欲界說,三界各有十一,應說三十三遍行。
此所以名遍使:一、以五部為所緣境界,二、遍五部随眠随增,三、為因遍生五部染法。
十一遍使,實際就是前說的九上緣惑,再加身、邊二見。
古今大德将此十一遍使,皆說為不信、懈怠、無慚、無愧、多瞋、多貪、多癡、惛沉、放逸、悭吝、毒害。
這是十一善心所的反面,是否是十一遍使,還得研究。
不管哪種說法,都是屬于煩惱,煩惱必會造諸罪業,所以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
二、“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十二入,是内六根與外六塵。
入以互相涉入為義。
内六入的見、聞、覺、知是屬能入,外六入為見、聞、覺、知所着處屬所入。
中間引生眼識等六識,對所愛的生起貪着,對所惡的生起瞋恨,造成各種不同罪業,所以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三、“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十六知見,亦稱十六神我,為外道所妄執的十六種我見:一、我,二、衆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衆數,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
智論第三十五解釋說:“于五衆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衆和合中生,故名為衆生;命根成就,故名為壽者、命者;能起衆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乳哺、衣食因緣得長,是名養育;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緣,是衆法有數,故名衆數;行人法,故名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為見者;五識知,名為知者”。
如是十六法,外道皆說為神,像這所執着的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賢聖,用任何方法尋求總不可得,隻是外人憶想分别,強為安立的假名。
印度外道不知這是假說,妄執以為實有,所以不論觸到什麼名字,都堅固的執着,稍有不如所執着的本義,就造各種難以宣說的罪惡,所以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
四、“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十八界,又名十八持,為三科法門的一種。
謂于整個生命體中,能依的識,所依的根,所緣的境,各各有六,合為十八類的種族。
雜含第十六說:“雲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俱舍論第一說:“何緣得立十八界?頌曰:成第六依故,十八界應知。
論曰:如五識界,别有眼等五界為依,第六意識無别所依,為成此依故說意界。
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知各六成十八界”。
在所依根,所緣境,根境和合而有認識的六識。
分别所緣的諸境,滿自己心意的就欲貪來為己所有,不滿心意的想盡方法與之遠離,因而造成諸罪,所以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五、“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二十五我,古德以數論二十五谛解說。
數論的二十五谛,以二元論的思想,說明宇宙萬有開展狀況順序的根本原理。
二元論:以物質為體的自性,以精神為體的神我,二者合作生大,大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
以精神為本體的神我,隻是永遠的受用者,不是造作一切的作者,真能直接造作大等二十三谛諸法的,是以物體的自性。
神我雖有智的作用,但無活動作用;自性雖有活動作用,然不能生為其活動之源的動機。
為使自性有活動的是神我;為使活動之機實現的是自性。
兩者合作,數論喻神我為不能走動的跛者,而将自性喻為不能見的盲者,必須兩者合作,方能完成所要完成的一切。
二十五谛,雖明萬有開展的程序,但數論卻是妄執離蘊有我主要思想的有力學派,在當時印度奉行此學派的人很多。
所執神我,雖無活動作用,但确足智多謀。
如需什麼享受時,立即促使自性為其變現,讓它有極為美好的享受;如需怎樣的萬有諸法,同樣會使自性為其變現。
能變現的自性是被動的,主動的是神我,神我要自性怎樣變,自性很聽話的就怎樣變,決不會違抗神我的指使,因而神我能造諸惡,所以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六十二見,是對外道所執妄見的總合。
長含第十四梵動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随意而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種種無數随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焉”。
六十二見有多說法,現舉兩種來說:一、斷常二見為本的六十二見,屬有身見攝,于身心五陰,每陰執有四句:如說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我大陰小,陰在我中;即色陰是我,離色陰是我,是為四句。
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
過去有此二十句,現在有此二十句,未來亦有此二十句,三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斷常二見,是為六十二見。
二、以有無二見為根本的六十二見,屬邊、邪所攝,同于身心五陰,各執四句:如說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是為四句。
色陰有此四句,受、想、行、識四陰,亦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
過去有此二十句,現在亦有二十句,未來同樣有此二十句,三世綜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有無二見,是為六十二見。
一般宗教學者,對自己見解,或者是思想,真如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着,随起言說,唯此谛實,馀皆虛妄”。
彼此皆認自己思想是對的,誰也不承認自己思想錯誤,正因思想上的意趣不一,在語言上互相诤論起來,更是唇槍舌劍的互相攻伐,好像口出矛的互相鑽刺,誰也不護誰,結果隻有不歡而散,仍各執着自己的思想而去。
如是思想鬥争,不免會造諸惡,所以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
七、“或因見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九十八使,是從見谛的八十八使及思惟的十使合成的數目。
見谛所攝有欲界三十二使,就是欲界見苦所斷的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的十使,見集、見滅所應斷的各有七使,于上所說十使中,除去身見、邊見、戒取的三使,見道所應斷的有八使,于十使中,除去身見與邊見;色界有二十八使,見苦所應斷的有九使,于十使中除瞋使,因色界沒有瞋使,見集、見滅所應斷的有六使,于十使中,除瞋、身見、邊見、見取的四使;無色界有二十八使,如色界說。
如是為三界見谛所應斷的共有八十八使。
思惟所攝的有欲界貪、瞋、癡、慢的四使,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的三使。
如是思惟所應斷的共有十使。
這樣,綜合見谛與思惟,成九十九使。
使是驅使的意思,即九十九使,各有一股力量,驅使行人不斷在三界流轉,無法得以超出三界。
百八煩惱,于九十八使外,再加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惛沉、忿、覆的十纏。
是諸煩惱,在吾人身心中,無時無刻不如大火那樣燃燒着,不說吾人怎樣行善,就是偶而有些微善,亦為晝夜熾燃的煩惱火燒成灰燼。
是以煩惱,确是造諸罪惡魁首,對于煩惱活動,不可不時刻的,予以密切注意,斷除,免造諸惡。
“開諸漏門造一切罪”:諸漏門,近說,是指九惱到百八煩惱,通說,從明煩惱造罪乃至最後。
漏指煩惱,諸漏門,包括八萬四千煩惱乃至無量煩惱。
煩惱門本關閉得緊緊的,但衆生自動的将之打開,于是不盡煩惱滾滾湧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廣造諸有漏業,使自己在三有中通行無阻,若将煩惱門關閉起來,不但阻塞三途之路無法走入,就是三界之門也不得入,就真出離三界。
當人煩惱沖動時,不說會惱亂衆生,就是賢聖亦被惱亂,所以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
賢聖在佛法中,小乘說有七賢四聖,大乘說有三賢十聖,一切賢聖皆應予以恭敬尊重,更應知道自己是個苦惱凡夫,生大慚愧都來不及,反而加以惱亂,這不是無慚無愧的人是什麼?聖賢都敢惱亂,四生更不用說,所以“遍滿三界,彌亘六道”,沒有一處不是衆生造惡的地方,想不造惡“無處可避”。
“無處可避”,約造罪說固無不可,更重要的,是說衆生造了罪惡,必然在三界中,常作漏門出入之客,要想找個地方,不做漏門之客,沒有可避之處。
因造了有漏業,必感有漏果,依這有漏果,複造有漏因,如是因果相資,當然“遍滿三界,彌亘六道”,一個生命接着一個生命的連續不斷,哪有些許之處,可以讓你躲避,不受有漏因果之所支配? 然則衆生是不是永作有漏門中往來之客?不!吾人從“今日”起,應當痛改前非,“至”誠真摯的緻詞懇“禱”,敬“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生起極大的“慚愧,發露”自己的罪業,毫不隐瞞的“皆悉忏悔”。
古德說:“慚愧是出火宅之心,發露是出漏門之口,具此心口,則諸漏塞,火宅出也”。
佛法所說忏悔法門,實極重要,不論有罪無罪,身為佛子我人,皆當至誠忏悔。
有罪,真能忏悔,就可消除,無罪,懇切至禱,不但福報增長,智慧功德亦成,是以忏悔為使身心清淨,最極殊勝法門。
戊二發願總忏 己一承忏三數德生 願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前明忏悔所造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
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淨,并使忏悔法力,諸佛慈悲之力,衆聖功德之力,令諸福德出生。
不過真心忏悔,還得發殊勝願,不發殊勝大願,好像淨琉璃瓶,不能貯獅子乳。
現将發願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論什麼罪都得罪滅福生。
如忏悔“三毒”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三毒而“三慧明”。
三慧,就是聞、思、修的三有漏慧。
慧以簡擇為義,是即簡擇諸法事理的精神有三:聞慧是從聽聞聖教而得,即從來所不知道的某個事理,現從聞法生起了解,是為聞所成慧;聞後對所聞法,不是就這樣過去,進而對之加以審慎思惟,想想是不是這樣的,因而從思得以了解,原來确實是如此的,名為思所成慧;思後對所思法,再進一步如實實踐,看看經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從實踐中證明是這樣的,從修得到一種智慧,是為修所成慧。
佛法行者雖以求得實證的無漏慧為目标,但必須先從聞、思、修三慧下手,不經聞、思、修三慧階段,無法得到無漏慧,所以先要得三慧明。
二、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轉三漏而為“三達朗”。
三達朗,就是三明,或名三證法。
修學佛法行者,到無學果位除盡愚暗,就于三事得到通達無礙的智明。
雜阿含經第三十一說:“有三種無學三明。
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死生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
此三,或略說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宿命明,以無學位所攝宿命通為體,對宿命的種種事,從一生到百千萬億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諸衆生,名是什麼,姓是什麼,是苦是樂,受用什麼飲食,壽命是長是短,從什麼地方死,生到什麼地方去,從其他地方死,來生到這地方,一一無所不知,名宿命智證明。
天眼明,以無學位所攝天眼通為體,對衆生的生時死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三業惡行的因緣,命終生惡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三業善行的因緣,命終生善趣中,一一無不了知,名死生智證明。
漏盡明,對學無學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經斷盡,完全了知,如如實證四谛理而解脫漏心,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學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暫伏滅愚暗,後又為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盡智證明。
三、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令“三苦滅”而得三樂。
三苦,是指苦谛的苦有三:一、苦苦,謂于有漏行蘊中,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體本是苦的,現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為苦苦。
二、壞苦,謂諸可意的樂受,在感受時固然是樂,但到壞滅時,身心受到逼惱,同樣感受其苦,名為壞苦。
三、行苦,謂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衆緣所成,有生滅遷流的現象,聖者同樣會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為行苦。
一切諸有漏行,無不無常演化,無不生滅遷流,都屬行苦所攝,現在所以特說不可意法為苦苦,可意法為壞苦,且是不同的,所以分别說為三苦。
忏悔以後,滅此三苦,得彼三樂。
古德沒有說到三樂是什麼,現在大德說是神通遊戲樂、無生寂滅樂、涅槃真常樂,但這不是特有的法數,是将不同所說樂,集合說為三樂。
三藏法數,說有兩種三樂:一、依天台四教儀集注,說佛樂為上樂,菩薩樂為中樂,諸天樂為下樂;一、依大寶積經,說天樂、禅樂、涅槃樂三樂。
生天的天人受殊勝的妙樂、名天樂;修禅行者入于禅定,一心清淨,萬慮俱寂,得禅樂趣,名禅樂;依法修持的行者,斷除所應斷的煩惱,出離生死的大苦,證得涅槃的妙樂,名涅槃樂。
如經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滅三苦,得三樂,以此為善。
造罪文中,曾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忏悔生功德文中,沒有說得何功德。
古德對此亦未提及,今德說“轉三倒為勝三修”。
勝三修是什麼,亦未指出。
經查佛學大辭典,引涅槃經卷二,說勝第二種三修:第三修是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為聲聞所修;勝三修是常修、樂修、我修,為菩薩所修。
菩薩深知法身之體是常住不滅者,修此以破聲聞無常的妄執,菩薩洞悉諸法中自有涅槃寂靜之樂,修此以破聲聞苦的妄執;菩薩了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自在,修此以破聲聞無我的妄執。
現在承是忏悔的法力,就能轉三倒而為殊勝的三修。
四、願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得以轉三有而“三願滿”。
三願:一、願諸衆生皆得證知諸法的真理;二、願以無厭倦心為衆生不斷的說法;三、願舍自己的身命護持如來的正法,此三大願與勝鬘所發的三大願,除第一大願有所不同,第二,第三大願完全一樣。
勝鬘經說:“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财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
第一大願:“于一切生得一切智”,就自利說:“願一切衆生得證知法”,重利他說。
實際二者可以會通。
己二承忏四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滅四惡趣,得四無畏。
前說忏悔三法造罪,得所生三法功德;現說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轉四識而“廣四等心”。
四等心,就是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以慈給與衆生的快樂,不是給與哪個衆生,或是某類衆生,而是給無量無數無有窮盡的衆生之樂;二、悲無量心,以悲拔除衆生的痛苦,不是拔除哪個衆生,或是某數衆生,而是拔除無量無數無有窮盡的衆生之苦;三、喜無量心,喜對衆生得到什麼快樂事,為之慶悅歡喜,決不稍有嫉妒之意,這同樣不是對一個衆生如此,而是對所有衆生皆然;四、舍無量心,舍是舍除怨親等的觀念,對任何人及任何衆生,都一視同仁的看待,沒有親怨的分别,不可對有關親人的離苦得樂,生起無限慶悅的心念,對冤家仇敵又是一種意識形态,是為舍無量心。
對此四心,定要廣大,不能局限,廣則自然無量,無量自必平等,等就沒有偏向,名四無量心,或四等心。
說四等心為四無量心是對的,有說四等心是維摩經中說的直心、行心、深心、菩提心,與此四等心,不怎麼符合。
二、願承是忏悔的法力,亦能做到生生世世“立四信業”。
四信業,就是四證淨,亦名四不壞。
證得四聖谛理的聖者,對三寶及戒,皆得到證淨,再也不會對此四者失去信心。
雜阿含經第三十說:“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若四大地水火風,雖有變易增損,但此四不壞淨,未曾增損變異”。
入流,是指初須陀洹果,唯有到達初果,對三寶及戒的信心,才能得到不壞,不論什麼人毀謗三寶,說戒不是道德行為,聖者總是深信不疑,決不動搖自己對三寶及戒的信心。
佛證淨,是緣佛身中諸無學法所生的無漏信心;法證淨,是緣獨覺身中學無學法,菩薩身中諸學法及四谛法所生的無漏信心;僧證淨,是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的無漏信心;聖戒證淨,是得無漏慧與此俱轉的無漏戒。
于中略分别的:法與戒的證淨,在見道位現觀四谛時已得;佛與僧的證淨,唯現觀道谛時已得。
三寶以信為體,聖戒以戒為體。
證淨雖有四種,論體唯信戒二。
佛法行者,在凡夫位,雖已歸敬三寶,受于律儀,但未得到證淨,必要到達見道,方能成就四不壞信,信心堅定再也不會失去。
三、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滅四惡趣”。
四惡趣,是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外,再加阿修羅趣。
趣是所經的意思,是諸有情應往之所,應生之所,結生之處,名之為趣。
所以會向四惡趣前往,完全由衆生所造的惡業之因驅使,或由惡品惡業通入三種苦處或四種苦處。
為人堕入三惡趣,是對财物的染着不舍,或由三不善根。
阿修羅,在為人時,雖尚樂于施舍,但好勝及驕傲的心理很重,所以死後堕入阿修羅。
三惡趣的次第,經論說有不同,大體而言:小乘以地獄、餓鬼、畜生為次第,認為餓鬼勝于畜生;大乘以地獄、畜生、餓鬼為次第,認為畜生勝于餓鬼。
餓鬼帶火而行,所受痛苦極重,恒患饑渴,設遇清流,亦變猛火;畜生沒有這些現象,所以勝過餓鬼。
有說五惡趣的,即于三惡趣外加人天趣。
無量壽經卷下說:“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三惡趣,亦說三途:途是道的意思,是三種道途之意。
四解脫經說:“以三途名火、血、刀”。
地獄為火途、地獄唯熱,從熱說名火途;畜生為血途,從畜生互相吞噉,如大蟲吃小蟲,大魚吃小魚等,說名血途;餓鬼為刀途,因常受諸逼迫,從逼迫名刀途。
四、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得四無畏”。
四無畏,是四種無所畏。
增一阿含經第十九說:“如來出世有四無畏,如來得此四無畏,便于世間無所着。
在大衆中而師子吼轉于*輪。
雲何為四?我今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衆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無所畏,是謂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已盡更不受胎。
若有沙門、婆羅門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暗法,欲使還就愚暗之法者,終無此處。
若複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還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法盡于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
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衆中能師子吼轉于梵輪,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此中,初名一切智無畏,二名漏盡無畏,三名說障道無畏,四名說苦盡道無畏。
前二無畏,是顯佛陀的自利德圓,後二無畏,是顯佛陀的利他德圓。
顯自利德圓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斷德;顯利他德圓中,前者是修斷德,後者是修智德。
佛陀的四無畏是如此,菩薩亦有四無畏:一、總持不忘無畏;二、盡知法樂及衆生根性無畏;三、善能問答無畏;四、能斷物疑無畏。
佛菩薩的度化衆生,能使衆生易得成就,因各有此四無畏力。
己三承忏五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度五道,豎五根,淨五眼,成五分。
前說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現說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一切“功德”,皆能一一度五道等。
如忏悔五蓋一切煩惱,就能做到“度五道”。
五道,又名五惡趣,或說為五有。
即顯有情所趣的地方,有五種差别:一、地獄;二、餓鬼;三、傍生(即畜生);四、人;五、天。
此五道,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智論第十說:“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弗妒路部(犢子部)僧說有六道。
複次,應有六道,何以故?三惡道一向罪處,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羅”。
再加人、天二道,即成六道。
智論第三十又作是說:“問曰:經說有五道,雲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遠,經說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别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
若說五者,于佛經回文說五;若說六者,于佛經回文說六。
又摩诃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衆生。
觀諸義旨應有六道。
複次,分别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
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
若有六道,于義無違”。
不論說五道或六道,其中衆生皆沉淪于生死苦海中,受諸痛苦逼迫,對此衆生應當度脫,所以說度五道。
二、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亦得“豎”立“五根”。
五根,在此是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此五對伏煩惱,引聖道,有增上用,名根,屬三十七菩提分的一科。
雜阿含經第二十六說:“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堕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信根,當知是四不壞淨,如對如來所起的清淨信心,根本極為堅固,其馀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馀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對佛如此,對法、對僧、對戒,也具有如此堅固的清淨信心。
精進根,即四正斷,對已生惡不善法令斷;對未生惡不善法令不起;對未生善法令生起及使增進;對已生善法安住不忘并令增長。
念根,就是四念處,對身、受、心、法,觀其不淨、是苦、無常、無我。
這根,就是四禅,對離生喜樂初禅,定生喜樂二禅,離喜妙樂三禅,舍念清淨四禅,一一皆能具足安住。
慧根,即四聖谛,對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一一皆如實而知。
如是五根,善根堅固,于四善根的忍位,有增上義,能伏煩惱,能引聖道,故立五根。
五根的次第安立;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為果修因生大精進,由精進得以住念所緣,由念力持心即得定,心定能如實知,是故這樣次第安立。
三、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獲得清“淨五眼”。
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智論第三十三解釋說:“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内,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内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衆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滅,是名慧眼。
但慧眼不能度衆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衆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
法眼不能遍知度衆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于馀人極遠,于佛至近;于馀幽暗,于佛顯明;于馀為疑,于佛決定;于馀微細,于佛為粗;于馀甚深,于佛甚淺。
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以人分别五眼:凡夫唯有肉眼,天眼,無馀三眼;二乘其義不定,若依觀入的次第,具有法眼、肉眼、天眼,若依從寂起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菩薩就觀入門,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若依起用,具有法眼、肉眼、天眼;在佛,五眼悉見圓滿。
四、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成”就“五分”法身,具有無漏五蘊法身之意。
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九說:“若比丘,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便為天龍鬼神供養”。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說:“所謂五蘊法身者,戒除形非,定無心亂,悲悟想虛,解脫無累,無累知見一切衆生無縛,為知見解脫故,故諸法如虛空無二”。
是無學聖者身中所成就的戒業五種功德法,名為法身。
大乘義章第二十解釋說:“此之五種分别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種成身之因,故名為分。
法名自體,此之五種無學自體,故名為法;又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
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又德聚積亦名為身”。
此明戒定慧等五法,為學無學聖者的自體。
己四承忏六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前說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現說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的“功德,生生世世”的“具足六神通”。
六神通,略名六通,為佛菩薩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無礙自在的妙用。
六通:一、天眼通,又名天眼智證通,是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色根,能見自地及下地遠近粗細等的諸色。
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證通,是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耳根,能聽人天,三惡道等一切遠近的聲音。
三、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證通,是能了知他人内心有垢無垢等。
四、宿命通,又名宿住随念智證通,是能憶念了知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千萬億世的各種事情。
五、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是能如意的變現種種境界,又能無礙自在的空中飛行。
六、漏盡通,又名漏盡智證通,是能證知煩惱及煩惱習氣的斷滅,又複證知更不再受後有。
于中,前五通通外道,漏盡通唯佛教聖者有,是不共世間外道的。
前五通稍有一點定的境界即得,印度很多有修定的其他宗教學者,都曾得到五通,但不為佛法所重,因不特不能了脫生死,有時還會失去,甚至運用不當,還會造諸罪惡,佛不許弟子随便表現神通,意即在此。
漏盡通,如前說,斷煩惱習氣,證得漏盡智,得大解脫,威德具足,不再漏落三界,受諸生死大苦。
舍利弗阿毗昙論第十說:“雲何為漏盡智證通?若智生,有漏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證知現世成就自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複不受有,是名漏盡智證通”。
煩惱及習氣俱盡的漏盡通,是佛一人所得;漏盡而習氣未盡的漏盡通,登地以上的菩薩及聲聞阿羅漢所得。
二、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滿足六度業”。
六度是中國話,印度具稱六波羅密,又譯六度無極,或六到彼岸。
一、布施,即通常所說财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财施能對治悭貪,除去貧窮;法施是以正法或一般知識教導人群,以除人群的無知,獲得精神的食糧;無畏施是以大無畏精神,解除衆生的各種怖畏,特别是生死怖畏,以便衆生出離生死,不受種種怖畏困擾。
二、持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攝律儀戒側重不違反戒行,以免做出種種犯戒的行為;攝善法戒要為修諸種種善行,以使功德日益增長;饒益有情戒是以利益衆生為主,菩薩應該利生而不利生,是即犯戒。
前二是屬自利,第三屬于利他。
此持戒波羅密,具自他兩利大行。
三、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種:耐怨害忍,即衆生,特别是怨家仇敵,對菩薩種種迫害、侮辱,不但一一皆能忍受,且決不因此動怒,予有怨衆生施以更大的打擊;安受苦忍,是能忍受自然界給與自己的痛苦,如風霜雨雪的襲擊,山崩海嘯的威脅,而安然的忍受此類痛苦,決不因此動搖自己為法為人的意志;谛察法忍,是以智慧所體悟到的真理,亦即對無自性空教法的了達,深信忍可于心,确認是這樣的,沒有一點疑惑。
四、精進,有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三種:披甲精進,是說修學佛法的行者,修諸種種的善行,不畏不縮的前進,如作戰的戰士,身披铠甲勇往直前;方便精進,是說非法行者,在修行過程中,運用種種方便,奮勇前進不已,決不因受挫折而退;饒益有情精進,是說度化所當度化的衆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論遇到怎樣剛強難化的衆生,總要設法去感化他,決不因難化而放棄度化。
五、禅定,有現法樂住靜慮,引發神通靜慮,饒益有情靜慮三種。
修此三種不同的靜慮,能對治亂意,攝持内心;能得現法樂住,能得神通自在;能作種種饒益有情事。
六、智慧,有緣世俗慧、緣勝義慧、緣有情慧三種。
修此智慧,能對治愚癡,了諸法實相,知衆生根性。
且由勝義慧的修得,即能得般若妙智,永斷一切煩惱及諸習氣。
三、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能“不為六塵惑”。
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前五塵純是色法,亦即現在所說的物質,法塵含攝諸心所,諸不相應行,無表色、無為法,具有色心二法。
六塵雖以客觀外在的塵境為主,但它有股極為強大的誘惑力,衆生心識隻要一接觸到它,就會對它生起莫明其妙的愛好,希望所有自己所愛好的,都能歸于自己所有,而且不達到目的不止,為此不知造了好多罪業。
現從忏悔中,知道這都不可愛着。
如所見到的好色,知其如熱鐵丸,看來好像很可愛,但以手去取就會被燒到;再如好聽的聲音,知其如塗毒鼓,聽來确實很悅耳,但以耳去聽就會為之毒死;次如嗅到最好的香氣,知其如敝龍氣,嗅了确實有股濃郁的香味,但用鼻嗅就會生極重病;複如嘗到美好的滋味,知其如塗刀蜜,嘗了感到其甜味,不是一般所嘗到的,可是用舌去舐就有割截之患;更如觸到柔軟細滑的妙觸,知其如猛獅子觸,一觸似乎有難以想像的感受,若真正去接觸它,就會為猛獅所吞噬;最後是萬象紛陳的諸法,如一一去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不特浪費寶貴的光陰,且可能會喪失自己的生命。
六塵有這樣重大的過患,過去不知為它所惑當是難免,現知前五塵為地獄五條根,不論它怎樣美好,不再為它所誘惑,是名不為六塵惑。
四、願承是忏悔及三寶加持之力,得以“常行六妙行”。
六妙行,是厭患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界的靜、妙、離。
六妙行,又名六行觀:一、厭苦觀,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于境界貪欲染着,不能出離,是為因苦,複思欲界所有報身,常受饑渴寒熱及病痛刀杖等種種逼迫,是為果苦。
對此皆苦的因果,是不值得貪戀的,并應加以有力的厭惡,名厭苦觀。
二、厭粗觀,思惟吾人所面對的欲界所有五塵,能令人生起種種的罪惡,即此罪惡顯示所造因極粗,更思自己這生命體,為屎尿臭穢三十六物所成就的,即此臭穢不淨的生命體,顯示果報也是很粗的。
如是粗因粗果,隻有增加痛苦,有什麼好貪愛,于是對之厭患,名厭粗觀。
三、厭障觀,思惟吾人生命内在活動的種種煩惱,無一不障覆真性,使之不能顯發,即此煩惱是因障,複思自己的生命體,不是這兒感到不舒服,就是那兒為病魔所纏,種種質礙不得自在,即此質礙是果障。
如是因障果障,皆當有所厭惡,名厭障觀。
四、欣勝觀,既厭離貪欲所得的五塵之樂,由心念散亂馳動,其樂很粗。
五、欣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