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一
關燈
小
中
大
鬧?是哪個比丘引起的?衆将經過情形,老實向佛報告,佛即以此因緣,開示諸比丘說:釋提桓因在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都實踐忍辱,對行忍者贊歎,你們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當常行忍辱,贊歎忍辱,為什麼還這樣高聲的紛纭鬧亂?從佛這一開示,可知釋提桓因還能奉行忍辱。
身為帝釋天主,想怎樣即可怎樣,但遇逆境現前,不為逆境所動,決不任意大發脾氣,實值學佛行人效法。
佛舉釋提桓因常行忍辱開示,極為善巧。
從吠陀所說因陀羅的神格,直到佛教創立時代,釋提桓因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曾經不斷的變化發達,可說很明顯的有具象化。
如帝釋欲到佛前聞法,就對執樂神般遮翼說:“我要到佛那兒聞法,你可持琉璃琴同去,于是在帝釋前,忉利諸天衆中,鼓琴供養,帝釋等立刻不現,如力士屈伸臂頃那樣,很快到達摩竭陀國之北的毗陀山中。
時佛正入火焰三昧,使整個毗陀山成為同一火色。
諸如此類的情形常有,隻要下來人間聞法,就鼓琉璃琴供養。
長含第二十,忉利天品,舉半月三齋說:月之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十四日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王親自案行天下,觀察世人孝不孝等,然後到善法堂向帝釋報告:帝釋及忉利諸天,聽到世間衆生行惡者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諸天衆減少,修羅衆增多,就感憂慮;反之,若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廣施貧乏,諸天衆增益,修羅衆減損,就大歡喜。
有說這是受到中國道教司過神說的影響而來,是否如此,難以确定。
後來,佛教糅合帝釋與梵天等,将之認為是佛教的護法善神,不承認他們有各自獨立的神格,對大梵天,更不承認他是萬能及創造萬物的世界主,因梵天對諸衆生的苦難,是沒法予以救濟的。
“天龍八部”:天與龍是八部衆中的二衆,其他還有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睺羅伽的六衆。
此八部衆,在諸經論,雖常見到,現特略說如下: 天在印度叫做提婆,為五趣或六道之一,又為十法界之一,或稱天趣、天世界、天界、天道、天上,為天人居住的勝妙世界。
天之所以名天,正法念處經第二十二說:“諸樂集故,名之為天”。
婆沙百七十二說:“于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
有說:先造作上身語意妙行,增長、往彼、生彼,彼生相續,故名天趣。
有說:天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有說:光明增故名天,彼自然身光恒照,以晝夜等故。
”諸如此類,婆沙說得很多。
天上者,又有尊者等的意義,普通用為神的稱呼,亦指天人住居的處所。
中國亦說天為神仙所居的地方,如說天宮等。
龍在印度叫做那伽,其長龍王,或稱龍神,八部衆之一。
多住水中,呼雲起雨,屬蛇形的畜類。
龍王及馀大龍降雨時,猶如車軸,無有邊際。
雖雨而雲不盡,是諸龍的無作境界。
智論第三說:“大龍王從大海出,起大雲遍覆虛空,放大電光,照明天地,澍大洪雨,潤澤萬物”。
是龍王住大海中,時現雲、雨、電光等的現象。
龍在經論中多有說到。
佛為教化優樓頻螺迦葉時,曾于火神堂中降伏毒龍。
智論第十四引蘇陀蘇摩王經說:佛在過去行菩薩道時,曾作大力毒龍,為保全清淨戒行,不惜身命。
正法念處經第十八畜生品說:龍王屬畜生趣攝,愚癡瞋恚者受此報,生于戲樂城,有法行與非法行二種。
法行龍王有七個頭,瞋恚心薄弱,憶念福德,随順法行,不受熱沙等的痛苦。
非法行龍王,不順法行,行諸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于彼城中,常為熱沙所燒。
長阿含第十八說閻浮提龍王有三患:一、諸龍皆被熱風熱沙着身,有燒皮肉骨髓的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内,失寶錦衣,有龍身自現的苦惱;三、在宮中娛樂時,金翅鳥特來搏撮,諸龍恐懼常懷熱惱。
唯阿耨達池龍王,不受三大災患所苦。
是諸龍王,依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說:有的行于地上,有的居于空中,有的恒依妙高山王,有的依止水中;還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的龍王;複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龍王。
更有傳說大龍菩薩接龍樹入龍宮,開龍宮藏,授諸方等深奧經典,以龍王為大乘經典的守護者。
實際,那伽是蛇的神格化,印度神話,以龍為人面蛇尾的半神,種族有一千種之多。
現在東北印度阿薩姆及緬甸西北部等,還有很多崇拜龍蛇的人民。
不特印度民族相當崇拜龍蛇,中華民族自古早就有龍的信仰流行。
如翻譯名義集第四說:“那伽,中國叫龍。
說文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
春分時期登天,秋分時期入地,為順。
廣雅說:有鱗叫鲛龍,有翼叫應龍,有角叫虬龍,無角叫螭龍,不生天的叫蟠龍”。
國人對龍相當尊敬,将天子比龍,如龍顔、龍車、龍座、龍舟等。
這是中國特有思想,其起源與印度的傳說不同。
事實龍在歐美,同樣有此傳說。
夜叉是八部衆的一衆,屬于鬼類,亦作藥叉、悅叉、閱叉、野叉,中國譯為捷疾、輕疾、勇健、能噉、傷者、苦活、祠祭等,或譯威德。
他們住在地上及空中,有威勢,傷害人,或守護正法的鬼類。
長含第十二大會經說:“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諸悅叉衆”。
婆沙論百三十三說:須彌山頂的四角各有一峰,高廣數量同是五百。
有藥叉神名金剛手,于中止住,守護諸天。
是夜叉,為毗沙門天王所領,在忉利天等守護諸天。
有地行、宮行、宮殿飛行三種夜叉: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空行夜叉有大力,至如所風;宮殿飛行夜叉,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
或說地夜叉,但以财施,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能夠飛行。
說夜叉守護正法,大唐西域記第三迦濕彌羅國條說:迦膩色迦王時結集大毗婆沙論完成後,将論緘封于石函,更建窣堵波,命藥叉神周圍其國,是即明夜叉能守護正法。
佛子讀誦經典夜叉亦予守護。
藥師經說有宮毗羅等十二藥叉大将,誓願衛護藥師經受持者;陀羅尼集經卷三說,有十六大藥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誓願擁護念般若波羅密名者。
諸如此類經說很多。
乾闼婆,又名健達縛、健闼縛、犍達婆等,中國譯為尋香行、香行、食香、香陰、尋香神、香神、香音神、樂神、執樂天等,為八部衆的一衆。
是司帝釋天雅樂的神名。
長含第十八世紀經說:雪山的右角有城,名毗舍離,在城的北面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山中常有歌唱技樂音樂的聲音。
山有二窟,一名晝,二名善晝。
從天七寶成,柔軟香潔,猶如天衣。
妙音乾闼婆王,從五百乾闼婆止住其中。
所以又名香陰,原因這是淩空神,不噉酒肉,唯以香資五陰身。
所以又名樂神,原因它是天主幢倒的樂神,居十寶山,身上一現異相,即在天上奏樂,就好好的到人世間觀聽技樂。
在做人時,由于戒緩,堕于鬼類作樂神。
布施果報,有似天人。
後來佛教将此神說為護法神,因于大法生深信仰,歡喜愛重,勤修不倦,依印度古神話傳說:吠陀時代的乾闼婆,對天的秘密及真實完全了知,常在虛空,為諸天供蘇摩液,且精醫藥,為女人所好,于帝釋宮常侍諸天宴席,唱歌奏樂,所奏唯是世俗的音樂。
阿修羅,又稱阿素羅、阿須羅、阿須倫等,中國譯為非天、不端正、非善戲、非同類。
為六道或十界之一,亦為八部衆的一衆。
諸天常以善戲樂,修羅卻恒以惡戲樂,所以非善戲,亦名非天。
婆沙論百七十二說:素洛是天,修羅非天,名阿素洛;素洛是端正,修羅非端正,名阿素洛;修羅因極憎嫉諸天,所得身形不很端正,名阿素洛。
此類形雖似天,但無天的妙戲,雖屬天趣所攝,但是谄詐多端,沒有天的實德,所以名為非天,如人行惡,名為非人。
阿修羅又譯不飲酒或無酒。
傳說他采四天下的花,醞釀于大海中,由于魚龍業力,其味不變,于是發大瞋恨心,誓願從此斷酒,所以叫無酒神。
諸經論中,說阿修羅的很多。
印度相信日蝕月蝕,是觸犯羅睺羅阿修羅的結果,為印度最古神的一種。
黎俱吠陀,說為最勝性靈之義。
波斯(現在伊朗)所信的善神,完全與阿修羅相同。
中古以來,印度人認阿修羅為最可怖畏的鬼神,因阿修羅最愛戰鬥,經說常與帝釋天共戰,但從來無不大敗而逃。
如經說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因三阿修羅王與諸天共戰,大敗逃回本處,于是生大瞋恚,眼赤如血,擊大戰鼓,再與帝釋天奮鬥力戰,終仍不能勝帝釋天。
佛教常說帝釋代表正義,修羅代表暴力,暴力終敵不過正義,所以阿修羅成為常敗将軍,帝釋天成為常勝将軍。
迦樓那,又名加樓那、迦留羅等,中國譯為金翅鳥或妙翅鳥。
此鳥以龍為食,取得龍時,先内嗦中,後吐食之,其龍猶活,所以發出楚痛悲苦之聲。
此鳥兩翅有種種寶色,非全是金,說為金翅、妙翅,是就狀名,不是敵對翻譯。
有說這是鹫的猛性鳥一類,予以神格化,并非實在的動物。
古印度人,以為是鳥類的巨魁,容認有這樣的大怪鳥存在。
金翅鳥,傳說有胎、卵、濕、化的四種,皆以龍為食,但曾歸依佛及受三歸的,以袈裟系在龍的身上,金翅鳥就不食害此龍。
海龍王經第四說:四大龍王感于小龍常被金翅鳥食,心有不忍,特請佛陀慈悲設法,佛陀皂衣給與四大龍王,以是除去金翅鳥的毒害。
佛經說如意珠,就從金翅鳥來。
三昧海經說:此鳥死相現時,諸龍吐毒令不得食,巡遊諸山至金剛山暫住,從山直下到大水際,更到風輪際,為風所吹,複還金剛山。
如是七返往還,生命便告結束,由龍所吐的毒,使十寶山同時火起。
爾時難陀龍王恐将此山燒成灰燼,降如車軸般的大雨,于是鳥肉散盡,唯有心在。
其心如前那樣直下七返,還住金剛山。
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聖王得為如意珠。
此鳥屬畜生道,慢多堕為畜生,因為常行惠施,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印度向所傳的神話,說迦樓那是鳥類之王,為毗琴笯的乘禦。
當它生時,身光威赫,諸天誤為火天而對之禮拜。
實際,這是食蛇鳥的神化。
緊那羅,又作緊娜羅、緊捺洛、緊陀羅等,中國譯為疑人、疑神、人非人、歌神、歌樂神、音樂天。
為八部衆的一衆。
此稱歌神,因它善能歌詠作樂。
雜心論把它歸入畜生道,亦名疑神。
說它雖屬畜生,但形貌似人,面極端正,頂有一角,人見生疑,不知是人、是鬼、是畜生。
又稱音樂天者,彼有微妙音聲,又能善為歌舞。
男是馬首人身能歌,女極端正而善為舞。
次如天女,多與乾闼婆天為妻。
又叫歌樂神者,因它是天帝執法樂神,是四天王的眷屬,亦即帝釋天雅樂神,簡别不是奏俗樂的乾闼婆。
住天界,與夜叉同從梵天腳趾所生,或說是迦葉波仙之子。
大乘諸經常以龍及阿修羅同為佛的說法聽衆,亦列緊那羅名。
部類,有王有眷屬。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第一,曾說大樹緊那羅王,與無量緊那羅、乾闼婆、諸天、摩睺羅伽等,從香山下到佛面前,彈琉璃琴供養佛陀,大迦葉等聲聞聖者,聽到這個微妙調和幽雅的琴音,不期然的心被鼓動起來,甚至手舞足蹈如旋岚風吹諸樹身。
尤其素被尊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亦因聽到琴音,不能自主的大跳特跳的跳起舞來,可見音樂感人之深! 摩睺羅伽,又作摩呼羅伽、摩護羅伽、莫呼洛伽等,中國譯為大腹行、大胸行、大蟒蛇、大蟒、大蟒神。
為八部衆的一衆。
是地龍而為腹行的,亦即腹行無足的神,就是世間一般的廟神,受人所奉的酒肉,無所保留的納入蟒腹。
它們在為人時,毀戒邪谄,瞋多施少,貪嗜酒肉,戒不重視,堕入鬼神,多入瞋蟲身内,唼食它們的肉。
可說是屬畜龍之類。
舊譯蟒神,雖說相似,但非正翻。
依新譯華嚴經說,有善慧、清淨威音、可愛樂光明等,無量無邊的摩睺羅伽王。
“一切聖衆”,是指前面所說從一切諸佛,直到天龍八部的一切。
在這一切當中,佛、菩薩、辟支、羅漢,向被稱為四聖,現在稱為聖衆,當然沒有話說,但“梵王、帝釋”以及“天龍八部”,都屬六凡法界,怎麼亦稱為聖?諸天部衆,從迹上看,固皆還是凡夫,然說不定皆是佛、菩薩的示現,是為護持佛法而來,不妨亦稱為聖。
如是凡聖同會,稱為一切聖衆,又有什麼不可!“願垂證鑒”,是願一切聖衆,垂慈予以證鑒,證明我确真誠忏悔,讓我所有無始業障,皆得消除而得身心清淨,從此走上佛所指示的光明大道,不再退轉過來複造罪業。
甲二正明忏罪 乙一總明禮忏 丙一禮敬 丁一禮佛菩薩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如上請求諸佛諸菩薩證鑒,現在當然就要敬禮佛及菩薩。
于敬禮中,從毗盧遮那佛起共十尊佛,從文殊師利菩薩起計六尊菩薩。
菩薩稱僧,不但不是凡夫僧,亦非聲聞僧,是大乘菩薩僧。
此說敬禮僧,是極殊勝的。
“南無”,前已解說,不再重叙。
“毗盧遮那”,又作毗盧舍那,毗樓遮那,具稱毗盧遮那如來,或雲毗盧舍那佛,或略稱舍那,中國譯為遍照、光明遍照、淨滿、三業滿、廣博嚴淨等。
晉譯六十華嚴第二盧舍那佛品說:“彼諸菩薩見此光已,得睹蓮華藏莊嚴世界佛,佛神力故,于光明中而說偈言:無量劫海修功德,供養十方一切佛,教化無量衆生海,盧舍那佛成正覺;放大光明照十方,諸毛孔出化身雲,随衆生器而開化,令得方便清淨道;佛于往古生死中,調伏一切諸群生,于一念中悉解脫,世雄無量得自在……盧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無有量,如實觀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諸法門”。
雜含第二十二說盧舍那佛的名稱:“破壞諸暗冥,光明照虛空,今清淨毗盧,清淨光明顯”。
大乘同性經卷下說:“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可知毗盧遮那,為光明遍照義。
有說毗盧遮那就是日,如世間日光能除一切黑暗,生長一切萬物,成就一切衆生事業。
法身如來當知亦是如此,所以以日為喻,世間之日,有其方分,雖能外照,不能内照,明在這邊照耀,不能及于那邊,唯能照于白晝,夜間其光不及。
佛日遍照内外,無有晝夜之别,圓明常在。
一切衆生若得佛日出時,就能生長一切如來善根,行如來事。
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隻得到少分而已。
以是毗盧遮那,而以日為别名。
實際毗盧遮那,是釋尊理想化。
晉譯六十華嚴第四如來名号品說:“此四天下佛号不同:或稱悉達,或稱滿月,或稱獅子吼,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神仙,或稱盧舍那,或稱瞿昙”。
五十八入法界品又說:“在此世界,摩耶夫人為盧舍那佛母”。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釋迦牟尼,名為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可見釋尊與毗盧遮那,原來是一。
後來中國佛教諸家,論佛三身差别時,特别是天台智者,以法身為毗盧遮那,報身為盧舍那,應身為釋迦文。
以三身配三佛,後多依于此說。
不過智者亦有所本,如地論師說,佛有三身:一、應身就是釋迦,二、報身就是舍那,以修十地因滿之所感得,三、即梨耶真如之法,本性清淨,名為法佛,法佛就是法身佛。
諸如此類,古德有各種說法,但在印度沒有這樣複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前已說過。
“南無阿彌陀佛”,現來略為解說。
阿彌陀是印度話,又稱阿彌多庾、阿彌多庾斯、阿彌多婆等。
庾斯,是壽的意思,婆,是光明的意思。
譯阿彌多庾斯為無量壽,譯阿彌多婆為無量光。
阿彌陀經說:“彼佛何故号為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号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号為無量,不特佛的光明無量,佛及其國人民壽命亦是無量。
彼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如此說法,已經明白。
平等覺經又說:“彼佛号為無量清淨佛”;又有偈說:“世界名清淨,得佛号無量”。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也說:“彼界中,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依諸經說,可知無量清淨佛的名号,是從國土清淨無量而來。
依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離開現在十劫前就已成道,現仍在西方極樂世界為諸大衆說法。
阿彌陀佛得以成為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卷上說:過去久遠無量劫,錠光如來出興于世,其次,有光遠等五十二佛相繼出世,到世自在王如來出現時,有位國王,聽彼佛說法後,内心生大歡喜,立發無上大菩提心,舍棄王位而為沙門,号曰法藏。
到世自在王如來前,以偈贊歎彼佛,并欲修淨佛國土法,佛就為他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複說天人的善惡,國土的粗妙。
為适應他的心願,特将是諸佛刹為之顯現,讓他明白看見。
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又見彼諸清淨佛土,于是發起無上殊勝大願,以五劫的時間,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接着到世自在王如來前,發四十八大願,從此于永劫間積功累德,終于距今十劫前成等正覺。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到阿彌陀佛的父母及其兒子:父為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顔,子名月明。
阿彌陀佛的崇拜,古來最盛行的,不獨中國、韓國、西藏、日本、越南如此,就是在印度及西域等地,亦曾廣為弘通。
現存大乘經論中,散說彌陀與極樂淨土的事,凡有二百馀部,不得不承認這是彌陀本願及其淨土教義,深深投入人心的結果。
中國淨土行者說:“諸經所贊多在彌陀”。
是則我人對于阿彌陀佛除了深信,對阿彌陀佛的研究,對淨土教的起源及發達,應多下一番工夫不可忽視! “南無彌勒佛”:彌勒為梵語梅呾麗耶的略譯,又作梅怛麗藥、末怛唎耶、彌帝禮、彌帝麗、彌帝隸、梅任梨等。
中國譯為慈氏或慈尊。
彌勒所以譯為慈氏,窺基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說:一、從母得名,其母性格,原來極不調柔,自懷孕後,心情大變,特别慈愍苦厄人民,所以生子名為慈氏;二、從父得名,其父本來姓慈,依父姓氏,所以彌勒稱為慈氏;三、從彌勒自身得名,向說弗沙佛時,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柔和安靜,放光照耀諸方,時有法愛王,見比丘入定如是,問佛是什麼定,佛說是入慈定。
王聽後歡喜之馀,亦要修習慈定,生生不絕。
當知該法愛王,就是現在慈氏。
從他最初發心,就修慈心三昧,久習成為習慣,所以名為彌勒。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衆生”。
彌勒對于衆生的慈護,窺基上生疏說:“甯當殺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慈悲者,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衆生,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如是生生不食衆生肉,愛護慈愍一切衆生,稱為慈氏最極相宜。
有次佛從外面回來,聽完阿那律過去供養諸佛情形;對諸比丘開示說:未來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丈時,彌勒出生婆羅門家,出家學道成等正覺。
時閻浮土地平坦方正,佛于此國土說法度生:初次大會度九十三億衆生,第二大會度九十六億衆生,第三大會度九十九億衆生。
彌勒聽了佛說,起座對佛陀道,我願為彼彌勒世尊。
佛也對他說:願你當作彌勒如來。
佛在大衆前為彌勒授記,說他當來成佛,仍然名為彌勒。
但跟着而來的問題,彌勒要到什麼時候才在人間成佛?經說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得成為人間佛陀,時娑婆世界成為淨土。
是則一般所說,現在是彌勒時代,絕對是不足信。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有說這是文殊菩薩過去成佛的聖号,如說文殊是七佛之師或諸佛之師,可見文殊早已成佛,現在隻是權現菩薩,協助釋尊宣揚佛化。
有說龍種是智慧之種,龍能興雲緻雨,潤澤五谷植物,以濟人群生命,佛常現身說法,滋潤衆生慧命,得以繼續增長。
就度生言,佛比菩薩,更能自在,為無上尊,所以稱為此号。
有說龍是勇健的意思,種是種族的意思,上尊是說在諸種族中,為最尊最上,王是自在的意思,意顯到了佛陀最高階位,不特各式各樣煩惱斷盡,就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亦已澈底消亡,往來無礙,得大自在,至于說法度生,亦能自在的要怎樣說就怎樣說,決不會受到什麼障礙,突然停下來無法說法。
以是因緣,名為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佛的聖号,随德立名,此佛種種自在,如前佛所具有,比例可知,不用再說。
“南無寶勝佛”,亦名寶勝如來。
為蒙山施食七如來之一。
寶指摩尼寶珠,或說如意寶珠,能随衆生心意,想要得到什麼,就可得到什麼,在諸珍寶當中,此寶超勝一切。
佛為十法界的至寶,等覺以下所有聖者,無一可以與佛相比,于諸聖衆最尊最上,所以名寶勝佛。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這是地藏經中所說到的一尊佛,曾指示婆羅門女怎樣救其母親出離地獄。
佛号是從所修定得名。
此佛所入的定,叫做覺華定。
覺是果智,以表本覺,華是因華,以表始覺,顯示在行菩薩道時,廣植無量功德的因華,莊嚴無上菩提的果覺,所以叫做覺華。
此佛在修覺華定時,已經縱任自在的,普緣法界一切衆生,令諸衆生皆得解脫,所以叫做定自在。
此佛所得的覺華定,在諸定中,最尊最勝,所以稱王。
依地藏經說:此佛壽命,有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麼長。
“南無袈裟幢佛”:地藏經卷中稱佛名号品,亦曾說到此佛,佛号是由譬喻之所安立。
由于佛是住在袈裟幢世界,因而亦可說是依所住世界立名。
袈裟,是佛及僧伽所披着的福田衣,亦名解脫幢相,就是服此袈裟,就可得到解脫,一切世間魔梵,無能着此袈裟。
律中說:袈裟,是三世諸佛賢聖标幟。
大乘心地觀經說:“袈裟,是佛淨衣,是人天寶幢相,見者歡喜,遠離邪心,生梵天福。
能令一切衆生滅諸罪垢,廣植衆德,猶如良田,善能增長菩提之芽,圓成佛道。
猶如甲胄,煩惱毒箭,所不能害。
是故三世諸佛,皆共服之”。
幢是幢幡,以表高正,佛能摧邪顯正,建大法幢,所以名為袈裟幢佛。
地藏經說:“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證知是佛名号,含有殊勝功德,令諸聞者得益。
“南無師子吼佛”:地藏經卷中稱佛名号品所稱念的第四尊佛,就是師子吼如來。
師為獸中之王,如其一吼,百獸皆驚。
師子平時住在窟中,百獸皆可于林中自由來去,一旦師子從窟中出,百獸立刻潛隐無蹤,恐為師子之所吞食。
大經說:“一切禽獸聞師子吼,水性之屬潛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堕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
師子子始滿三歲,則能哮吼如師子王。
如來正覺智慧爪牙、摧伏諸魔軍故”。
長阿含經說:“所謂師子者,是如來至正等正覺。
如來于大衆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故号師子”。
又說:“如來在大衆中,勇悍多力,能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
所以佛師子出,一切天魔外道,無不驚恐毛豎,甚至群魔竄伏,不敢張牙舞爪的亂來,不但天魔外道如此,就是諸菩薩等,聽到佛師子吼,皆悉勇猛精進,不敢放逸懈怠!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上面是講禮敬諸佛,而以十尊佛為代表;現在講禮諸大菩薩,而以六大菩薩為代表。
有問:禮佛而求忏悔,本來是就可以,為什麼還要禮諸菩薩?因求忏悔能得諸大菩薩加被,對忏悔者是有大利益的。
當知諸佛菩薩,是佛法行者能得一切善法的根本處,好像雪山是種微妙上藥根本地方;又如雪山有上香藥,叫娑诃,人如見到,皆可得壽無量,沒有什麼病苦,如接觸到,亦可增長壽命;諸佛菩薩也是如此,若人能見到佛或菩薩,就可斷一切煩惱,四魔不能幹觸。
佛菩薩為行者真正的大善知識,為什麼不可禮敬菩薩? 文殊師利是印度話,又作曼殊室利、文殊屍利、曼殊屍利,或略稱文殊、濡首、溥首,中國譯為妙吉祥、妙德,亦稱妙音。
又名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儒童文殊菩薩等。
佛滅後,出世于印度,宣揚般若大乘教義,與般若教說的開展,有着緊密關系。
諸大乘經中皆尊此菩薩為諸菩薩上首。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此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子。
誕生時,他家房子變如蓮華,從右脅生,身紫金色,能夠言語,如天童子,接着到諸仙人所,求出家法,無酬對者,乃于佛所出家學道。
住首楞嚴三昧,行希有的難事。
佛滅四百五十年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
複還本生地,于尼拘樓陀樹下入滅。
文殊所以成為諸佛之師,放缽經說:今我得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皆是文殊師利的恩德。
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諸佛亦是文殊師利威神恩德之力所緻。
譬如世間小兒,各有他的父母,文殊是佛道中的父母,這不是明顯的以文殊為諸佛母。
以文殊為諸佛菩薩的父母,與大品般若經第十四佛母品等,以般若為佛母,是同一旨趣,亦即是說文殊菩薩與般若波羅密,為同一格調。
晉譯六十華嚴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的住處,名清涼山。
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亦住其中,文殊師利常為說法。
所謂東方有清涼山,是指古來中國山西省五台山,以此山為中心,文殊師利信仰,在中國、西藏、蒙古、滿洲等地傳播開來,且成中國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去朝禮文殊菩薩的佛子,不計其數。
文殊所以譯為妙德,因他曆劫以來,廣修六度萬行,德無不圓,累無不盡,所以名為妙德。
又名妙吉祥者,因在因地之中,做了很多有益衆生的事,衆生若遭什麼災難,隻要見到文殊,無不逢兇化吉降祥,所以名妙吉祥。
“南無普賢菩薩”:普賢在印度,叫做三曼多跋陀羅,又作三滿多跋捺羅等,中國譯名遍吉。
具足無量行願,普為示現一切佛刹的菩薩。
普賢所以又名遍吉,吉藏大師說:遍猶是普,吉亦是賢,兩者實是同一意思。
普賢,是說這菩薩有種種法門,總觀音而作慈悲法門之名,如今作為普遍的法門。
普有二義:一是法身之普,遍一切處而總攝。
三世佛的法身,皆是普賢法身。
華嚴說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國。
二是應身之普,普應十方而作一切方便,十方三世佛的應身,皆是普賢應身。
智度論說:普賢,不說其所住處,若說,應說在一切世間中住。
古德又這樣解說普賢:“德周法界名普,至順調善曰賢”;或說:“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
原因此菩薩從菩提心所起的願行,身口意所起的活動,完全是平等的,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德,故以為名。
晉譯六十華嚴第六十入法界品說:“普賢悉在一切佛刹,坐于寶蓮華……如是等比,無量自在”。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說:“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
這都顯示普賢菩薩在多方面,都是極殊勝的。
無量壽經卷上說:“以此菩薩與文殊菩薩,共為賢劫中菩薩”。
因而,佛教向以此二大菩薩,為佛陀的二大脅侍,如加毗盧遮那佛,就被尊為華嚴三聖。
在中國,不但敦煌千佛洞中,有很多普賢菩薩的造像,而又示現于四川省峨眉山,使峨眉山成為最有名的普賢道場。
曾有帝王敕建高二丈的金銅像,建大閣供奉普賢。
從此普賢菩薩的崇信,在中國一直隆盛不衰,每年夏間朝禮的信衆很多。
“南無大勢至菩薩”:大勢至在印度,叫摩诃娑太摩缽羅缽跢,又作摩诃那缽。
中國譯為得大勢、得大勢至、大勢至、大精進,略稱勢至或勢志。
為阿彌陀西方三聖之一,如說在諸菩薩中,有最尊的兩位菩薩,就是觀音、勢至,常在佛的左右成為脅侍。
大勢至光明智慧最為第一,頂上光明照到各方千須彌山佛國之中。
經說:“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于此,可知菩薩的光明智慧,是怎樣的熾盛。
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菩薩有大勢力,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反震動,使諸惡趣,皆得休息,亦即是說,不論什麼衆生,遇到勢至菩薩,所有諸苦自然休息,同時獲得大勝快樂。
或說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大勢至。
此菩薩與觀音菩薩,不但皆能攝受衆生,且在衆生臨命終時來迎,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受諸衆生高度崇拜。
觀音與勢至,現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被尊為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滅度,觀音補其地位,在極樂世界成佛,觀音滅度後,勢至補其地位,在極樂世界成佛,号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觀音與勢至,有深切關系,常不相離。
“南無地藏菩薩”:地藏在印度,叫乞叉底蘖婆。
是位示現六道,盡未來際,成熟苦惱衆生,願力弘深的大菩薩。
地藏的含義是: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的一切,如崇山峻嶺,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地所擔當。
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為衆生荷擔一切難行苦行。
地又有依止義,如一切草木,依地而成,依地而生。
此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皆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
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衆生,故名地藏。
世俗稱此菩薩為地藏王,但是根據經說,但可稱為地藏,并無王的意思,所以加一王字,可能由于地藏比丘,是新羅國的王子,因而加一王字,表示對于地藏的尊稱。
此菩薩由過去大悲誓願之力,示現種種身相,愍念濁世衆生,除衆生的所有災難,給衆生所求的福利,成熟衆生的善根。
中國佛教向說地藏示現于安徽九華山。
九華山在青陽縣,本叫做九子山,到唐李白至九子山,遠看該山九峰,像九朵華一樣,經他這樣一說,就改名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反少人知。
唐代中國佛教,是最隆盛時代,自将佛教傳入日、韓兩國,兩國不少僧人來中國求法。
時韓國分為三國,就是新羅、高句麗、百濟。
新羅國王子,感于做人痛苦,發心出家,叫做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六三○),到中國來求法。
最初到處參訪,遊化數年,後到安徽省九華山,見山中有塊盆地,就結廬苦修,不知經過多少年,為遊山的地方士紳諸葛節發現,看他住在石洞茅篷,破鍋殘粒中滲加一些白土,知他生活非常清苦。
問他從什麼地方來,始知是新羅國的王子,諸葛節覺未盡到地主之誼,深感過意不去,于是發心提倡,為外國來的僧人修建寺院。
但九華山是屬闵姓的主權,家财很多。
建寺如得闵公同意,就可很易成辦,征得闵公同意,闵公知道實情,就問地藏要多少地?地藏說不多,隻要一袈裟地,闵公當即允許。
地藏運用神通之力,将袈裟一灑,覆整個九華,闵公也就全部奉施,并對地藏更加敬仰,成為地藏永久護法,其子并随地藏比丘,法名叫做道明,為地藏的侍者。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地藏菩薩像,身旁有一老公公及一少年比丘,就是闵公父子。
有的像前還有一隻白犬,就是來華時攜帶同來的白犬善聽。
寺建成後,佛弟子鹹認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而九華山也就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
地藏菩薩最大的心願,是在地獄度化衆生,甚至在無間地獄為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亦不退失本願。
所以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南無大莊嚴菩薩”:菩薩的大莊嚴,以佛法說,當然是福智莊嚴,不是什麼形貌端正、容儀媚麗,衣着華貴,以及其他種種諸寶,莊嚴其身名為莊嚴。
這位菩薩,所修種種福德,固已極為超勝,就是所修智慧,亦到相當程度,再進一步,就可福智雙圓,所以名大莊嚴。
“南無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亦名光世音、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
印度叫做阿縛盧枳低濕伐羅。
此菩薩為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的教化。
依悲華經說:阿彌陀佛在因位為轉輪聖王時有千子,其第一太子名不眴,出家叫觀世音,将來彌陀入滅,在極樂世界成道,号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世界為一切珍寶所成就。
西方淨土,是其本來住處。
如推
身為帝釋天主,想怎樣即可怎樣,但遇逆境現前,不為逆境所動,決不任意大發脾氣,實值學佛行人效法。
佛舉釋提桓因常行忍辱開示,極為善巧。
從吠陀所說因陀羅的神格,直到佛教創立時代,釋提桓因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曾經不斷的變化發達,可說很明顯的有具象化。
如帝釋欲到佛前聞法,就對執樂神般遮翼說:“我要到佛那兒聞法,你可持琉璃琴同去,于是在帝釋前,忉利諸天衆中,鼓琴供養,帝釋等立刻不現,如力士屈伸臂頃那樣,很快到達摩竭陀國之北的毗陀山中。
時佛正入火焰三昧,使整個毗陀山成為同一火色。
諸如此類的情形常有,隻要下來人間聞法,就鼓琉璃琴供養。
長含第二十,忉利天品,舉半月三齋說:月之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十四日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王親自案行天下,觀察世人孝不孝等,然後到善法堂向帝釋報告:帝釋及忉利諸天,聽到世間衆生行惡者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諸天衆減少,修羅衆增多,就感憂慮;反之,若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廣施貧乏,諸天衆增益,修羅衆減損,就大歡喜。
有說這是受到中國道教司過神說的影響而來,是否如此,難以确定。
後來,佛教糅合帝釋與梵天等,将之認為是佛教的護法善神,不承認他們有各自獨立的神格,對大梵天,更不承認他是萬能及創造萬物的世界主,因梵天對諸衆生的苦難,是沒法予以救濟的。
“天龍八部”:天與龍是八部衆中的二衆,其他還有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睺羅伽的六衆。
此八部衆,在諸經論,雖常見到,現特略說如下: 天在印度叫做提婆,為五趣或六道之一,又為十法界之一,或稱天趣、天世界、天界、天道、天上,為天人居住的勝妙世界。
天之所以名天,正法念處經第二十二說:“諸樂集故,名之為天”。
婆沙百七十二說:“于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
有說:先造作上身語意妙行,增長、往彼、生彼,彼生相續,故名天趣。
有說:天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有說:光明增故名天,彼自然身光恒照,以晝夜等故。
”諸如此類,婆沙說得很多。
天上者,又有尊者等的意義,普通用為神的稱呼,亦指天人住居的處所。
中國亦說天為神仙所居的地方,如說天宮等。
龍在印度叫做那伽,其長龍王,或稱龍神,八部衆之一。
多住水中,呼雲起雨,屬蛇形的畜類。
龍王及馀大龍降雨時,猶如車軸,無有邊際。
雖雨而雲不盡,是諸龍的無作境界。
智論第三說:“大龍王從大海出,起大雲遍覆虛空,放大電光,照明天地,澍大洪雨,潤澤萬物”。
是龍王住大海中,時現雲、雨、電光等的現象。
龍在經論中多有說到。
佛為教化優樓頻螺迦葉時,曾于火神堂中降伏毒龍。
智論第十四引蘇陀蘇摩王經說:佛在過去行菩薩道時,曾作大力毒龍,為保全清淨戒行,不惜身命。
正法念處經第十八畜生品說:龍王屬畜生趣攝,愚癡瞋恚者受此報,生于戲樂城,有法行與非法行二種。
法行龍王有七個頭,瞋恚心薄弱,憶念福德,随順法行,不受熱沙等的痛苦。
非法行龍王,不順法行,行諸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于彼城中,常為熱沙所燒。
長阿含第十八說閻浮提龍王有三患:一、諸龍皆被熱風熱沙着身,有燒皮肉骨髓的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内,失寶錦衣,有龍身自現的苦惱;三、在宮中娛樂時,金翅鳥特來搏撮,諸龍恐懼常懷熱惱。
唯阿耨達池龍王,不受三大災患所苦。
是諸龍王,依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說:有的行于地上,有的居于空中,有的恒依妙高山王,有的依止水中;還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的龍王;複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龍王。
更有傳說大龍菩薩接龍樹入龍宮,開龍宮藏,授諸方等深奧經典,以龍王為大乘經典的守護者。
實際,那伽是蛇的神格化,印度神話,以龍為人面蛇尾的半神,種族有一千種之多。
現在東北印度阿薩姆及緬甸西北部等,還有很多崇拜龍蛇的人民。
不特印度民族相當崇拜龍蛇,中華民族自古早就有龍的信仰流行。
如翻譯名義集第四說:“那伽,中國叫龍。
說文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
春分時期登天,秋分時期入地,為順。
廣雅說:有鱗叫鲛龍,有翼叫應龍,有角叫虬龍,無角叫螭龍,不生天的叫蟠龍”。
國人對龍相當尊敬,将天子比龍,如龍顔、龍車、龍座、龍舟等。
這是中國特有思想,其起源與印度的傳說不同。
事實龍在歐美,同樣有此傳說。
夜叉是八部衆的一衆,屬于鬼類,亦作藥叉、悅叉、閱叉、野叉,中國譯為捷疾、輕疾、勇健、能噉、傷者、苦活、祠祭等,或譯威德。
他們住在地上及空中,有威勢,傷害人,或守護正法的鬼類。
長含第十二大會經說:“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諸悅叉衆”。
婆沙論百三十三說:須彌山頂的四角各有一峰,高廣數量同是五百。
有藥叉神名金剛手,于中止住,守護諸天。
是夜叉,為毗沙門天王所領,在忉利天等守護諸天。
有地行、宮行、宮殿飛行三種夜叉: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空行夜叉有大力,至如所風;宮殿飛行夜叉,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
或說地夜叉,但以财施,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能夠飛行。
說夜叉守護正法,大唐西域記第三迦濕彌羅國條說:迦膩色迦王時結集大毗婆沙論完成後,将論緘封于石函,更建窣堵波,命藥叉神周圍其國,是即明夜叉能守護正法。
佛子讀誦經典夜叉亦予守護。
藥師經說有宮毗羅等十二藥叉大将,誓願衛護藥師經受持者;陀羅尼集經卷三說,有十六大藥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誓願擁護念般若波羅密名者。
諸如此類經說很多。
乾闼婆,又名健達縛、健闼縛、犍達婆等,中國譯為尋香行、香行、食香、香陰、尋香神、香神、香音神、樂神、執樂天等,為八部衆的一衆。
是司帝釋天雅樂的神名。
長含第十八世紀經說:雪山的右角有城,名毗舍離,在城的北面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山中常有歌唱技樂音樂的聲音。
山有二窟,一名晝,二名善晝。
從天七寶成,柔軟香潔,猶如天衣。
妙音乾闼婆王,從五百乾闼婆止住其中。
所以又名香陰,原因這是淩空神,不噉酒肉,唯以香資五陰身。
所以又名樂神,原因它是天主幢倒的樂神,居十寶山,身上一現異相,即在天上奏樂,就好好的到人世間觀聽技樂。
在做人時,由于戒緩,堕于鬼類作樂神。
布施果報,有似天人。
後來佛教将此神說為護法神,因于大法生深信仰,歡喜愛重,勤修不倦,依印度古神話傳說:吠陀時代的乾闼婆,對天的秘密及真實完全了知,常在虛空,為諸天供蘇摩液,且精醫藥,為女人所好,于帝釋宮常侍諸天宴席,唱歌奏樂,所奏唯是世俗的音樂。
阿修羅,又稱阿素羅、阿須羅、阿須倫等,中國譯為非天、不端正、非善戲、非同類。
為六道或十界之一,亦為八部衆的一衆。
諸天常以善戲樂,修羅卻恒以惡戲樂,所以非善戲,亦名非天。
婆沙論百七十二說:素洛是天,修羅非天,名阿素洛;素洛是端正,修羅非端正,名阿素洛;修羅因極憎嫉諸天,所得身形不很端正,名阿素洛。
此類形雖似天,但無天的妙戲,雖屬天趣所攝,但是谄詐多端,沒有天的實德,所以名為非天,如人行惡,名為非人。
阿修羅又譯不飲酒或無酒。
傳說他采四天下的花,醞釀于大海中,由于魚龍業力,其味不變,于是發大瞋恨心,誓願從此斷酒,所以叫無酒神。
諸經論中,說阿修羅的很多。
印度相信日蝕月蝕,是觸犯羅睺羅阿修羅的結果,為印度最古神的一種。
黎俱吠陀,說為最勝性靈之義。
波斯(現在伊朗)所信的善神,完全與阿修羅相同。
中古以來,印度人認阿修羅為最可怖畏的鬼神,因阿修羅最愛戰鬥,經說常與帝釋天共戰,但從來無不大敗而逃。
如經說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因三阿修羅王與諸天共戰,大敗逃回本處,于是生大瞋恚,眼赤如血,擊大戰鼓,再與帝釋天奮鬥力戰,終仍不能勝帝釋天。
佛教常說帝釋代表正義,修羅代表暴力,暴力終敵不過正義,所以阿修羅成為常敗将軍,帝釋天成為常勝将軍。
迦樓那,又名加樓那、迦留羅等,中國譯為金翅鳥或妙翅鳥。
此鳥以龍為食,取得龍時,先内嗦中,後吐食之,其龍猶活,所以發出楚痛悲苦之聲。
此鳥兩翅有種種寶色,非全是金,說為金翅、妙翅,是就狀名,不是敵對翻譯。
有說這是鹫的猛性鳥一類,予以神格化,并非實在的動物。
古印度人,以為是鳥類的巨魁,容認有這樣的大怪鳥存在。
金翅鳥,傳說有胎、卵、濕、化的四種,皆以龍為食,但曾歸依佛及受三歸的,以袈裟系在龍的身上,金翅鳥就不食害此龍。
海龍王經第四說:四大龍王感于小龍常被金翅鳥食,心有不忍,特請佛陀慈悲設法,佛陀皂衣給與四大龍王,以是除去金翅鳥的毒害。
佛經說如意珠,就從金翅鳥來。
三昧海經說:此鳥死相現時,諸龍吐毒令不得食,巡遊諸山至金剛山暫住,從山直下到大水際,更到風輪際,為風所吹,複還金剛山。
如是七返往還,生命便告結束,由龍所吐的毒,使十寶山同時火起。
爾時難陀龍王恐将此山燒成灰燼,降如車軸般的大雨,于是鳥肉散盡,唯有心在。
其心如前那樣直下七返,還住金剛山。
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聖王得為如意珠。
此鳥屬畜生道,慢多堕為畜生,因為常行惠施,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印度向所傳的神話,說迦樓那是鳥類之王,為毗琴笯的乘禦。
當它生時,身光威赫,諸天誤為火天而對之禮拜。
實際,這是食蛇鳥的神化。
緊那羅,又作緊娜羅、緊捺洛、緊陀羅等,中國譯為疑人、疑神、人非人、歌神、歌樂神、音樂天。
為八部衆的一衆。
此稱歌神,因它善能歌詠作樂。
雜心論把它歸入畜生道,亦名疑神。
說它雖屬畜生,但形貌似人,面極端正,頂有一角,人見生疑,不知是人、是鬼、是畜生。
又稱音樂天者,彼有微妙音聲,又能善為歌舞。
男是馬首人身能歌,女極端正而善為舞。
次如天女,多與乾闼婆天為妻。
又叫歌樂神者,因它是天帝執法樂神,是四天王的眷屬,亦即帝釋天雅樂神,簡别不是奏俗樂的乾闼婆。
住天界,與夜叉同從梵天腳趾所生,或說是迦葉波仙之子。
大乘諸經常以龍及阿修羅同為佛的說法聽衆,亦列緊那羅名。
部類,有王有眷屬。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第一,曾說大樹緊那羅王,與無量緊那羅、乾闼婆、諸天、摩睺羅伽等,從香山下到佛面前,彈琉璃琴供養佛陀,大迦葉等聲聞聖者,聽到這個微妙調和幽雅的琴音,不期然的心被鼓動起來,甚至手舞足蹈如旋岚風吹諸樹身。
尤其素被尊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亦因聽到琴音,不能自主的大跳特跳的跳起舞來,可見音樂感人之深! 摩睺羅伽,又作摩呼羅伽、摩護羅伽、莫呼洛伽等,中國譯為大腹行、大胸行、大蟒蛇、大蟒、大蟒神。
為八部衆的一衆。
是地龍而為腹行的,亦即腹行無足的神,就是世間一般的廟神,受人所奉的酒肉,無所保留的納入蟒腹。
它們在為人時,毀戒邪谄,瞋多施少,貪嗜酒肉,戒不重視,堕入鬼神,多入瞋蟲身内,唼食它們的肉。
可說是屬畜龍之類。
舊譯蟒神,雖說相似,但非正翻。
依新譯華嚴經說,有善慧、清淨威音、可愛樂光明等,無量無邊的摩睺羅伽王。
“一切聖衆”,是指前面所說從一切諸佛,直到天龍八部的一切。
在這一切當中,佛、菩薩、辟支、羅漢,向被稱為四聖,現在稱為聖衆,當然沒有話說,但“梵王、帝釋”以及“天龍八部”,都屬六凡法界,怎麼亦稱為聖?諸天部衆,從迹上看,固皆還是凡夫,然說不定皆是佛、菩薩的示現,是為護持佛法而來,不妨亦稱為聖。
如是凡聖同會,稱為一切聖衆,又有什麼不可!“願垂證鑒”,是願一切聖衆,垂慈予以證鑒,證明我确真誠忏悔,讓我所有無始業障,皆得消除而得身心清淨,從此走上佛所指示的光明大道,不再退轉過來複造罪業。
甲二正明忏罪 乙一總明禮忏 丙一禮敬 丁一禮佛菩薩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如上請求諸佛諸菩薩證鑒,現在當然就要敬禮佛及菩薩。
于敬禮中,從毗盧遮那佛起共十尊佛,從文殊師利菩薩起計六尊菩薩。
菩薩稱僧,不但不是凡夫僧,亦非聲聞僧,是大乘菩薩僧。
此說敬禮僧,是極殊勝的。
“南無”,前已解說,不再重叙。
“毗盧遮那”,又作毗盧舍那,毗樓遮那,具稱毗盧遮那如來,或雲毗盧舍那佛,或略稱舍那,中國譯為遍照、光明遍照、淨滿、三業滿、廣博嚴淨等。
晉譯六十華嚴第二盧舍那佛品說:“彼諸菩薩見此光已,得睹蓮華藏莊嚴世界佛,佛神力故,于光明中而說偈言:無量劫海修功德,供養十方一切佛,教化無量衆生海,盧舍那佛成正覺;放大光明照十方,諸毛孔出化身雲,随衆生器而開化,令得方便清淨道;佛于往古生死中,調伏一切諸群生,于一念中悉解脫,世雄無量得自在……盧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無有量,如實觀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諸法門”。
雜含第二十二說盧舍那佛的名稱:“破壞諸暗冥,光明照虛空,今清淨毗盧,清淨光明顯”。
大乘同性經卷下說:“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可知毗盧遮那,為光明遍照義。
有說毗盧遮那就是日,如世間日光能除一切黑暗,生長一切萬物,成就一切衆生事業。
法身如來當知亦是如此,所以以日為喻,世間之日,有其方分,雖能外照,不能内照,明在這邊照耀,不能及于那邊,唯能照于白晝,夜間其光不及。
佛日遍照内外,無有晝夜之别,圓明常在。
一切衆生若得佛日出時,就能生長一切如來善根,行如來事。
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隻得到少分而已。
以是毗盧遮那,而以日為别名。
實際毗盧遮那,是釋尊理想化。
晉譯六十華嚴第四如來名号品說:“此四天下佛号不同:或稱悉達,或稱滿月,或稱獅子吼,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神仙,或稱盧舍那,或稱瞿昙”。
五十八入法界品又說:“在此世界,摩耶夫人為盧舍那佛母”。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釋迦牟尼,名為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可見釋尊與毗盧遮那,原來是一。
後來中國佛教諸家,論佛三身差别時,特别是天台智者,以法身為毗盧遮那,報身為盧舍那,應身為釋迦文。
以三身配三佛,後多依于此說。
不過智者亦有所本,如地論師說,佛有三身:一、應身就是釋迦,二、報身就是舍那,以修十地因滿之所感得,三、即梨耶真如之法,本性清淨,名為法佛,法佛就是法身佛。
諸如此類,古德有各種說法,但在印度沒有這樣複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前已說過。
“南無阿彌陀佛”,現來略為解說。
阿彌陀是印度話,又稱阿彌多庾、阿彌多庾斯、阿彌多婆等。
庾斯,是壽的意思,婆,是光明的意思。
譯阿彌多庾斯為無量壽,譯阿彌多婆為無量光。
阿彌陀經說:“彼佛何故号為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号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号為無量,不特佛的光明無量,佛及其國人民壽命亦是無量。
彼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如此說法,已經明白。
平等覺經又說:“彼佛号為無量清淨佛”;又有偈說:“世界名清淨,得佛号無量”。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也說:“彼界中,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依諸經說,可知無量清淨佛的名号,是從國土清淨無量而來。
依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離開現在十劫前就已成道,現仍在西方極樂世界為諸大衆說法。
阿彌陀佛得以成為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卷上說:過去久遠無量劫,錠光如來出興于世,其次,有光遠等五十二佛相繼出世,到世自在王如來出現時,有位國王,聽彼佛說法後,内心生大歡喜,立發無上大菩提心,舍棄王位而為沙門,号曰法藏。
到世自在王如來前,以偈贊歎彼佛,并欲修淨佛國土法,佛就為他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複說天人的善惡,國土的粗妙。
為适應他的心願,特将是諸佛刹為之顯現,讓他明白看見。
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又見彼諸清淨佛土,于是發起無上殊勝大願,以五劫的時間,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接着到世自在王如來前,發四十八大願,從此于永劫間積功累德,終于距今十劫前成等正覺。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到阿彌陀佛的父母及其兒子:父為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顔,子名月明。
阿彌陀佛的崇拜,古來最盛行的,不獨中國、韓國、西藏、日本、越南如此,就是在印度及西域等地,亦曾廣為弘通。
現存大乘經論中,散說彌陀與極樂淨土的事,凡有二百馀部,不得不承認這是彌陀本願及其淨土教義,深深投入人心的結果。
中國淨土行者說:“諸經所贊多在彌陀”。
是則我人對于阿彌陀佛除了深信,對阿彌陀佛的研究,對淨土教的起源及發達,應多下一番工夫不可忽視! “南無彌勒佛”:彌勒為梵語梅呾麗耶的略譯,又作梅怛麗藥、末怛唎耶、彌帝禮、彌帝麗、彌帝隸、梅任梨等。
中國譯為慈氏或慈尊。
彌勒所以譯為慈氏,窺基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說:一、從母得名,其母性格,原來極不調柔,自懷孕後,心情大變,特别慈愍苦厄人民,所以生子名為慈氏;二、從父得名,其父本來姓慈,依父姓氏,所以彌勒稱為慈氏;三、從彌勒自身得名,向說弗沙佛時,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柔和安靜,放光照耀諸方,時有法愛王,見比丘入定如是,問佛是什麼定,佛說是入慈定。
王聽後歡喜之馀,亦要修習慈定,生生不絕。
當知該法愛王,就是現在慈氏。
從他最初發心,就修慈心三昧,久習成為習慣,所以名為彌勒。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衆生”。
彌勒對于衆生的慈護,窺基上生疏說:“甯當殺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慈悲者,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衆生,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如是生生不食衆生肉,愛護慈愍一切衆生,稱為慈氏最極相宜。
有次佛從外面回來,聽完阿那律過去供養諸佛情形;對諸比丘開示說:未來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丈時,彌勒出生婆羅門家,出家學道成等正覺。
時閻浮土地平坦方正,佛于此國土說法度生:初次大會度九十三億衆生,第二大會度九十六億衆生,第三大會度九十九億衆生。
彌勒聽了佛說,起座對佛陀道,我願為彼彌勒世尊。
佛也對他說:願你當作彌勒如來。
佛在大衆前為彌勒授記,說他當來成佛,仍然名為彌勒。
但跟着而來的問題,彌勒要到什麼時候才在人間成佛?經說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得成為人間佛陀,時娑婆世界成為淨土。
是則一般所說,現在是彌勒時代,絕對是不足信。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有說這是文殊菩薩過去成佛的聖号,如說文殊是七佛之師或諸佛之師,可見文殊早已成佛,現在隻是權現菩薩,協助釋尊宣揚佛化。
有說龍種是智慧之種,龍能興雲緻雨,潤澤五谷植物,以濟人群生命,佛常現身說法,滋潤衆生慧命,得以繼續增長。
就度生言,佛比菩薩,更能自在,為無上尊,所以稱為此号。
有說龍是勇健的意思,種是種族的意思,上尊是說在諸種族中,為最尊最上,王是自在的意思,意顯到了佛陀最高階位,不特各式各樣煩惱斷盡,就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亦已澈底消亡,往來無礙,得大自在,至于說法度生,亦能自在的要怎樣說就怎樣說,決不會受到什麼障礙,突然停下來無法說法。
以是因緣,名為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佛的聖号,随德立名,此佛種種自在,如前佛所具有,比例可知,不用再說。
“南無寶勝佛”,亦名寶勝如來。
為蒙山施食七如來之一。
寶指摩尼寶珠,或說如意寶珠,能随衆生心意,想要得到什麼,就可得到什麼,在諸珍寶當中,此寶超勝一切。
佛為十法界的至寶,等覺以下所有聖者,無一可以與佛相比,于諸聖衆最尊最上,所以名寶勝佛。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這是地藏經中所說到的一尊佛,曾指示婆羅門女怎樣救其母親出離地獄。
佛号是從所修定得名。
此佛所入的定,叫做覺華定。
覺是果智,以表本覺,華是因華,以表始覺,顯示在行菩薩道時,廣植無量功德的因華,莊嚴無上菩提的果覺,所以叫做覺華。
此佛在修覺華定時,已經縱任自在的,普緣法界一切衆生,令諸衆生皆得解脫,所以叫做定自在。
此佛所得的覺華定,在諸定中,最尊最勝,所以稱王。
依地藏經說:此佛壽命,有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麼長。
“南無袈裟幢佛”:地藏經卷中稱佛名号品,亦曾說到此佛,佛号是由譬喻之所安立。
由于佛是住在袈裟幢世界,因而亦可說是依所住世界立名。
袈裟,是佛及僧伽所披着的福田衣,亦名解脫幢相,就是服此袈裟,就可得到解脫,一切世間魔梵,無能着此袈裟。
律中說:袈裟,是三世諸佛賢聖标幟。
大乘心地觀經說:“袈裟,是佛淨衣,是人天寶幢相,見者歡喜,遠離邪心,生梵天福。
能令一切衆生滅諸罪垢,廣植衆德,猶如良田,善能增長菩提之芽,圓成佛道。
猶如甲胄,煩惱毒箭,所不能害。
是故三世諸佛,皆共服之”。
幢是幢幡,以表高正,佛能摧邪顯正,建大法幢,所以名為袈裟幢佛。
地藏經說:“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證知是佛名号,含有殊勝功德,令諸聞者得益。
“南無師子吼佛”:地藏經卷中稱佛名号品所稱念的第四尊佛,就是師子吼如來。
師為獸中之王,如其一吼,百獸皆驚。
師子平時住在窟中,百獸皆可于林中自由來去,一旦師子從窟中出,百獸立刻潛隐無蹤,恐為師子之所吞食。
大經說:“一切禽獸聞師子吼,水性之屬潛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堕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
師子子始滿三歲,則能哮吼如師子王。
如來正覺智慧爪牙、摧伏諸魔軍故”。
長阿含經說:“所謂師子者,是如來至正等正覺。
如來于大衆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故号師子”。
又說:“如來在大衆中,勇悍多力,能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
所以佛師子出,一切天魔外道,無不驚恐毛豎,甚至群魔竄伏,不敢張牙舞爪的亂來,不但天魔外道如此,就是諸菩薩等,聽到佛師子吼,皆悉勇猛精進,不敢放逸懈怠!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上面是講禮敬諸佛,而以十尊佛為代表;現在講禮諸大菩薩,而以六大菩薩為代表。
有問:禮佛而求忏悔,本來是就可以,為什麼還要禮諸菩薩?因求忏悔能得諸大菩薩加被,對忏悔者是有大利益的。
當知諸佛菩薩,是佛法行者能得一切善法的根本處,好像雪山是種微妙上藥根本地方;又如雪山有上香藥,叫娑诃,人如見到,皆可得壽無量,沒有什麼病苦,如接觸到,亦可增長壽命;諸佛菩薩也是如此,若人能見到佛或菩薩,就可斷一切煩惱,四魔不能幹觸。
佛菩薩為行者真正的大善知識,為什麼不可禮敬菩薩? 文殊師利是印度話,又作曼殊室利、文殊屍利、曼殊屍利,或略稱文殊、濡首、溥首,中國譯為妙吉祥、妙德,亦稱妙音。
又名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儒童文殊菩薩等。
佛滅後,出世于印度,宣揚般若大乘教義,與般若教說的開展,有着緊密關系。
諸大乘經中皆尊此菩薩為諸菩薩上首。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此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子。
誕生時,他家房子變如蓮華,從右脅生,身紫金色,能夠言語,如天童子,接着到諸仙人所,求出家法,無酬對者,乃于佛所出家學道。
住首楞嚴三昧,行希有的難事。
佛滅四百五十年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
複還本生地,于尼拘樓陀樹下入滅。
文殊所以成為諸佛之師,放缽經說:今我得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皆是文殊師利的恩德。
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諸佛亦是文殊師利威神恩德之力所緻。
譬如世間小兒,各有他的父母,文殊是佛道中的父母,這不是明顯的以文殊為諸佛母。
以文殊為諸佛菩薩的父母,與大品般若經第十四佛母品等,以般若為佛母,是同一旨趣,亦即是說文殊菩薩與般若波羅密,為同一格調。
晉譯六十華嚴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的住處,名清涼山。
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亦住其中,文殊師利常為說法。
所謂東方有清涼山,是指古來中國山西省五台山,以此山為中心,文殊師利信仰,在中國、西藏、蒙古、滿洲等地傳播開來,且成中國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去朝禮文殊菩薩的佛子,不計其數。
文殊所以譯為妙德,因他曆劫以來,廣修六度萬行,德無不圓,累無不盡,所以名為妙德。
又名妙吉祥者,因在因地之中,做了很多有益衆生的事,衆生若遭什麼災難,隻要見到文殊,無不逢兇化吉降祥,所以名妙吉祥。
“南無普賢菩薩”:普賢在印度,叫做三曼多跋陀羅,又作三滿多跋捺羅等,中國譯名遍吉。
具足無量行願,普為示現一切佛刹的菩薩。
普賢所以又名遍吉,吉藏大師說:遍猶是普,吉亦是賢,兩者實是同一意思。
普賢,是說這菩薩有種種法門,總觀音而作慈悲法門之名,如今作為普遍的法門。
普有二義:一是法身之普,遍一切處而總攝。
三世佛的法身,皆是普賢法身。
華嚴說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國。
二是應身之普,普應十方而作一切方便,十方三世佛的應身,皆是普賢應身。
智度論說:普賢,不說其所住處,若說,應說在一切世間中住。
古德又這樣解說普賢:“德周法界名普,至順調善曰賢”;或說:“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
原因此菩薩從菩提心所起的願行,身口意所起的活動,完全是平等的,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德,故以為名。
晉譯六十華嚴第六十入法界品說:“普賢悉在一切佛刹,坐于寶蓮華……如是等比,無量自在”。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說:“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
這都顯示普賢菩薩在多方面,都是極殊勝的。
無量壽經卷上說:“以此菩薩與文殊菩薩,共為賢劫中菩薩”。
因而,佛教向以此二大菩薩,為佛陀的二大脅侍,如加毗盧遮那佛,就被尊為華嚴三聖。
在中國,不但敦煌千佛洞中,有很多普賢菩薩的造像,而又示現于四川省峨眉山,使峨眉山成為最有名的普賢道場。
曾有帝王敕建高二丈的金銅像,建大閣供奉普賢。
從此普賢菩薩的崇信,在中國一直隆盛不衰,每年夏間朝禮的信衆很多。
“南無大勢至菩薩”:大勢至在印度,叫摩诃娑太摩缽羅缽跢,又作摩诃那缽。
中國譯為得大勢、得大勢至、大勢至、大精進,略稱勢至或勢志。
為阿彌陀西方三聖之一,如說在諸菩薩中,有最尊的兩位菩薩,就是觀音、勢至,常在佛的左右成為脅侍。
大勢至光明智慧最為第一,頂上光明照到各方千須彌山佛國之中。
經說:“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于此,可知菩薩的光明智慧,是怎樣的熾盛。
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菩薩有大勢力,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反震動,使諸惡趣,皆得休息,亦即是說,不論什麼衆生,遇到勢至菩薩,所有諸苦自然休息,同時獲得大勝快樂。
或說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大勢至。
此菩薩與觀音菩薩,不但皆能攝受衆生,且在衆生臨命終時來迎,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受諸衆生高度崇拜。
觀音與勢至,現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被尊為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滅度,觀音補其地位,在極樂世界成佛,觀音滅度後,勢至補其地位,在極樂世界成佛,号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觀音與勢至,有深切關系,常不相離。
“南無地藏菩薩”:地藏在印度,叫乞叉底蘖婆。
是位示現六道,盡未來際,成熟苦惱衆生,願力弘深的大菩薩。
地藏的含義是: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的一切,如崇山峻嶺,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地所擔當。
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為衆生荷擔一切難行苦行。
地又有依止義,如一切草木,依地而成,依地而生。
此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皆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
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衆生,故名地藏。
世俗稱此菩薩為地藏王,但是根據經說,但可稱為地藏,并無王的意思,所以加一王字,可能由于地藏比丘,是新羅國的王子,因而加一王字,表示對于地藏的尊稱。
此菩薩由過去大悲誓願之力,示現種種身相,愍念濁世衆生,除衆生的所有災難,給衆生所求的福利,成熟衆生的善根。
中國佛教向說地藏示現于安徽九華山。
九華山在青陽縣,本叫做九子山,到唐李白至九子山,遠看該山九峰,像九朵華一樣,經他這樣一說,就改名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反少人知。
唐代中國佛教,是最隆盛時代,自将佛教傳入日、韓兩國,兩國不少僧人來中國求法。
時韓國分為三國,就是新羅、高句麗、百濟。
新羅國王子,感于做人痛苦,發心出家,叫做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六三○),到中國來求法。
最初到處參訪,遊化數年,後到安徽省九華山,見山中有塊盆地,就結廬苦修,不知經過多少年,為遊山的地方士紳諸葛節發現,看他住在石洞茅篷,破鍋殘粒中滲加一些白土,知他生活非常清苦。
問他從什麼地方來,始知是新羅國的王子,諸葛節覺未盡到地主之誼,深感過意不去,于是發心提倡,為外國來的僧人修建寺院。
但九華山是屬闵姓的主權,家财很多。
建寺如得闵公同意,就可很易成辦,征得闵公同意,闵公知道實情,就問地藏要多少地?地藏說不多,隻要一袈裟地,闵公當即允許。
地藏運用神通之力,将袈裟一灑,覆整個九華,闵公也就全部奉施,并對地藏更加敬仰,成為地藏永久護法,其子并随地藏比丘,法名叫做道明,為地藏的侍者。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地藏菩薩像,身旁有一老公公及一少年比丘,就是闵公父子。
有的像前還有一隻白犬,就是來華時攜帶同來的白犬善聽。
寺建成後,佛弟子鹹認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而九華山也就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
地藏菩薩最大的心願,是在地獄度化衆生,甚至在無間地獄為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亦不退失本願。
所以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南無大莊嚴菩薩”:菩薩的大莊嚴,以佛法說,當然是福智莊嚴,不是什麼形貌端正、容儀媚麗,衣着華貴,以及其他種種諸寶,莊嚴其身名為莊嚴。
這位菩薩,所修種種福德,固已極為超勝,就是所修智慧,亦到相當程度,再進一步,就可福智雙圓,所以名大莊嚴。
“南無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亦名光世音、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
印度叫做阿縛盧枳低濕伐羅。
此菩薩為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的教化。
依悲華經說:阿彌陀佛在因位為轉輪聖王時有千子,其第一太子名不眴,出家叫觀世音,将來彌陀入滅,在極樂世界成道,号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世界為一切珍寶所成就。
西方淨土,是其本來住處。
如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