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相應的無明,叫做煩惱相應無明;假使不受貪等諸煩惱糾纏,唯于苦等四聖谛境中,由于不如理作意的力量,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纏裹暗昧等的心所性,叫做獨行無明。
簡單說:與貪等諸惑相應的無明,名相應無明;不與貪等相應,但于四谛境不如實簡擇,覆障暗昧為性,名為獨行無明。
大經三十七說:無明是一切諸漏的根本,衆生由于無明因緣,于陰界入,憶想作想,名為衆生。
衆生在日用現行間,順于無明,就生歡喜,逆于無明,就生煩惱,因而無明成為生死根本。
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
盛年放逸,以自憍倨。
于一切财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
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改。
或複殺害一切衆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
恒與衆生,造逆破戒。
衆生常為無明暗覆,自然就會造諸罪業,現在先說罪因罪相。
在世為人,俗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證知做人必交朋友,而且交友是極重要。
人長大了,不會老死家中,要向外面發展,如出外發展工業,或發展商業,要想事業有成,朋友則不可少。
講到朋友,要分兩類:一類是善友,一類是惡友,因而交友不得不審慎選擇。
交到善友,成為自己好幫手,對自己是有利,交到惡友,不但不能成為自己幫手,反而有害自己事業,對己極為不利。
以做人言,自己沒有把握,信受惡友甜言密語,不特事業無法成就,且使自己罪業日增!所以“親近惡友”,就會“煩惱亂心”,影響自己前途,怎能不予注意? 惡友對善友說,亦即惡知識與善知識。
佛陀慈悲,一直說遇到善知識,應常親近,不得遠離;遇到惡知識,應即離開,不得親近。
原因凡夫心識,好像素絲一樣,随緣有所轉變,既可染成黑色,亦可染成白色,如中國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人本無什麼惡習,但若常接近惡知識,就會種下惡根,永在幽暗惡趣中行,惡友對人的過患多大?對于交友能不善為抉擇?惡友會使人堕入魔道的惡德之人,從不會引人走上平坦大道,怎可親近? 大般涅槃經第三十二說:“菩薩摩诃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
何以故?俱壞身故。
菩薩摩诃薩于惡象等心無怖畏,于惡知識生怖畏心。
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
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為惡象煞不至三惡,為惡友煞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
是故菩薩當遠離惡知識”。
對比來看,惡知識為患最烈,怎能親近? 惡友不是善友,身口意業活動,無一不是行惡,對佛所說正理,所說正因果律,一概否定不信。
無量壽經卷下說:“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心常念惡,口常說惡,身常行惡,從來不曾行過一善,生命結束怎不從冥入冥?如何識别惡友?善導念佛法門說:“惡性之人有五種别:一、謗真行僞;二、謗正行邪;三、謗是行非;四、謗實行虛;五、謗善行惡者,名為惡性之人”。
人與人相處,要仔細觀察,發現有如上五種行為,就可肯定他是惡性之人,不得與之親近。
惡友就是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從不會引人走上光明坦途,總是牽人向岐岖不平的道路上行,結果使你傾家蕩産身敗名裂而後已。
在這情形下,怎不經常使人煩惱亂心?過着煩惱不安的生活?如惡友帶你去賭,說一次可赢很多錢,你因把他看成知心朋友,貪心就來擾亂得你癢癢的,非去大賭一場心不得安,殊不知十賭九輸,難得有次赢幾個錢,這個要你請客,那個要你請茶,或要你請到舞廳跳舞,所赢得的幾個錢,結果立刻花光,甚至還要補幾個錢。
後來想想,錢輸得不值得,一定要去撈本,于是又去大賭,結果輸得更多,這不是貪煩惱擾亂你神魂颠倒是什麼?試問惡友怎麼可靠? 到了你錢财輸光,不但沒有錢再賭,一向和你稱兄道弟的朋友,再也沒有一個來看你,這才開始知道上了朋友的大當,于是對朋友非常瞋恨,甚至把他看成冤家,有時偶而見面,真是所謂“冤家相見分外眼紅”,瞋恚之火立即心中燃燒,不是給他臉色看,就是要罵他幾句,甚至想揮拳揍他幾下,過去所謂知心朋友,現在不是成為冤家了嗎?交到惡友,諸如此類不幸的事,會常在你身上發生,交友怎能不慎?不論什麼煩惱在内心中擾亂,都會使你感到不得寂靜安甯,證知煩惱是精神界的搗亂份子,惡友更是引起搗亂份子來搗亂的,所以對于惡友必須遠離。
煩惱不是貪瞋兩種,是有無量無邊的,通常說有八萬四千煩惱。
煩惱所以得名煩惱,入阿毗達摩論卷上說:“煩亂逼惱身心而相續故,名為煩惱,此即随眠”。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第七說:“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
大小乘論對煩惱解說大體是一樣的。
不論什麼人,當煩惱生時,身心必然會煩燥不安,身體感到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心裡感到這不是味兒,那也不是味兒,不是身心不寂靜是什麼? 論說有三種力量促動煩惱生起:一、因力,随眠是煩惱的潛能,在沒有斷除随眠,或對之尚未遍知,煩惱就從随眠生起。
二、境界力,外界的境界,順自己好樂,各種煩惱就從現前境界生起。
三、加行力,緣于境界而作非理作意,各種煩惱就會依之而起。
婆沙論第六十及俱舍論第二十等說:“一切煩惱,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三而起”。
由此三力生起的煩惱,其類雖說很多,但大分為迷事與迷理的二種:迷理的煩惱是見惑,迷于四聖谛真理,為見道所當斷的;迷事的煩惱是修惑,迷于萬物的事相,為境界之所逼惱,為修道所斷的對象。
煩惱雖多,但以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種,為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稱為根本煩惱,或稱為六随眠。
不正見開為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五種。
此五名為五利使,前貪等五名為五鈍使。
如此十使,稱為十根本煩惱,或名為十随眠。
五利使唯是迷理的煩惱,五鈍使是通于迷事迷理的煩惱。
依俱舍論說:于見道中斷此十随眠。
欲界四谛下共有三十二随眠:苦谛下有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的十随眠;集谛下及滅谛下,各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三種,各有七随眠;道谛下除身見、邊見,有馀八随眠;上二界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合為八十八使見惑,再加修道所斷的十随眠,就有九十八随眠,更加十纏,則成百八煩惱。
煩惱是惱亂有情身心的,由其為增上力,造成種種的惡業,感受現在、未來的苦果。
“立性無知,恣心自恃”:在世為人,特别是佛徒,必要尋個“安心立命”處,才能做個像樣的人,才能成為站穩立場的人,不緻受到惡友的愚弄,現由接近惡友,增益無明,不知自己如何“安身立命”,于是随着惡友的腳跟亂轉,恣意任性的,或自恃自己豪強,或自恃技藝高超,或自恃種族高貴,于是胡亂妄為的,或是成幫結隊的,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考慮行為的結果,終于踏上小人的行徑,走上錯誤的道路,打家劫舍的構成彌天大罪,成為頑鈍無恥的人,還自以為是對的。
像這樣罪大極惡的人,世間不是很多嗎?能不使我佛憐愍?但要真正得到安身立命,最要得到相當的智慧,唯有透視人生的微妙智慧,指示吾人的做人之道才行,不是完全無知的人,能夠得到安身立命,向着理想人生邁進!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從此是泛明罪相。
三寶為構成佛教基本骨架,對衆生說,是苦海的舟航,黑暗的明燈,火宅的雨澤,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
當三寶出現世間時,不論什麼人能歸依三寶,福德就可無量無邊的增加,不論什麼人能禮念三寶,罪業就能像恒河沙那樣的消除。
三寶對人類衆生有這樣大的利益,如“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這不是罪業深重的人是什麼?生存在這世間的人群,生理上患有極沉重的老、病、死三大病,心理上患有極重的貪、瞋、癡三大病。
如是身心大病,世間任何高明醫師,藥學界發明怎樣特效藥,都無能為力的加以治療,能澈底治療的,唯有無上醫王的佛陀。
不但娑婆教主釋迦佛可以做到,十方諸佛無不能療身心大病。
遇到這樣不容易遇到的名醫,仍然對之不予信任,還有什麼更高明的醫師,能治你身心大病? 無上醫王的佛陀,所以能治身心大病,原因佛能透視衆生所患的大病,從而針對病源,給以适當法藥,如能善為服用,無不藥到病除,遠離老、病、死的大病,消除貪、瞋、癡的大病。
身心大病皆能治愈,得到身心輕松自在,不是名師及特效藥怎能做到?所可惜的,就是世人,不特不信任無上醫王,就是所開給的法藥,亦不相信尊重,身心大病怎能痊愈?隻好在生死中流轉不息,貪等煩惱仍在身心中活動,使你在煩惱窟中,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但這不是如來所開的法藥沒有特效,而是你對法藥沒有信心,當然就被煩惱驅使得團團轉,在生死中不斷浮沉! 衆生身心所患的大病,無始來延續到今天,病情相當沉重,雖說難以治療,但服用法藥見效,決不成問題的,亦即如實修行,必能摧伏煩惱,但這不是短時間見效,必得還要看護人從旁指導,告訴你什麼時候應服法藥,你就得遵照指示按時服藥。
如醫王為你開好藥方,特效法藥亦放在你的面前,但不信任聖僧指導,依照指定時間服藥,身心大病怎麼會好?你如信受醫王為你所開的藥方,亦信法藥确可治療,對于聖僧亦當信任,因為聖僧是過來人,對任何法藥,都認識清楚,不會讓你服錯法藥。
世間衆生,特别是人,不但不信三寶,對親生父母亦不孝順,所以說“不孝父母”。
經說父母恩重“高如須彌,深如巨海”。
不說在胞胎中,母親受極大苦,就是出世以後,從嬰兒直到将你撫養成人,你固感到輕松安逸,可是父母日日辛苦,不是為你忙這,就是為你忙那,你曾想過?如曾想過,必感父母恩重,想要報父母恩。
為人不孝父母,不知如何報答,那就是個罪大惡極的人。
大般若四百四十三卷說:“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能報恩者。
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
佛尚知恩報恩,為人怎可不孝父母?又怎能不報親恩?中國南北朝時代,有名何平,是相州人,為何家獨生子,父母對之特别慈愛,慈愛得如護自己眼目,他要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他不讀書就由他不讀書,後來父親因事外出,他在家中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
待父回來,不特不迎接,因恐罪惡之事暴露,乃竟喪心病狂的将父親殺死,葬在後園當中。
以為如此就沒事了,有人問到,就說父親未回。
哪知有天,家中忽然響雷,将他父親從後園霹出,而他本人亦為雷所擊死。
本來無人知道此一大罪惡事,終因雷霹暴露出來,為人怎能不孝父母? 兒女不孝的行為,不但古代有這樣的人,現在雖說文明進步,但不孝兒女仍然不在少數。
如被稱為寶島的台灣及被稱為最清潔城市的星洲,皆有為父母者,将整個财産為子女買下房屋,以便子女将來有安身之處,可是做兒子的卻向老父或老母索取房租,認為這是他的房産,想想這是為兒女的應有表示嗎?能說這樣的人對父母有孝嗎?如西方有個漂亮的混血女子,深以有個為人做工的黑人母親為恥,如母親為她送雨衣到學校,不但不承認這是自己母親,反而沖出課室不顧而去。
後來成為大牌明星,到處受到影迷尊重,可是她的母親趕來,想看看親生的女兒,哪知正在母女相逢時,不巧有個同事進來,對同事介紹說這黑婦人,是她雇用的老女工。
母親默默的不說一聲,隻感到内心的破碎,想不到自己女兒竟稱老母是老傭人。
到了其母死後,全市為她送殡。
不孝的女兒得到消息,雖趕回來扶着母親的靈柩,不斷的狂喊媽媽,但是又有什麼用呢?為什麼母親在世時不承認其為自己生母? 再如号稱文明古國的大哉中華,在五代十一國大亂的時候,其父帶她女兒逃難,過着父女相依為命的生活。
在逃難途中,其女為晉王李存勗看上,雖經父親血流如注的搶救,但終成為李存勖新的婦人。
此劉玉娘對李存勖說:“在這世間真心愛你的隻有我劉玉娘”。
晉王信以為真,到當了後唐皇帝後,劉玉娘就成為皇後,有一天皇帝皇後,到了皇後的故鄉。
劉山人得到消息,知道女兒做了皇後,特到行宮探望女兒,皇帝還為他們父女團聚歡喜,女兒反大怒說:“我的父親死于亂兵,現在這老漢怎敢來冒認”?立命令人将其在行宮外打四十大闆,這還成孝女嗎? 如何報父母恩,說來真是慚愧,有時不如鳥類,實太愧為人子。
中國唐朝益州有石壁寺,寺内老僧禅誦為業,精進修持從不間斷。
到貞觀末年,有兩隻鴿子在他房楹上築巢,哺養兩隻小鴿,老僧不但不驚動它們,反而每有馀食,就巢哺養小鴿,成為每日常業。
小鴿逐漸長大,羽毛仍未豐滿,一日在學飛時,不幸堕地而死。
老僧很慈悲的,善葬兩隻小鴿,以為事即過去。
哪知過了十日,老僧夢兩小兒對他說:過去我們造了罪業,今生所以受到鴿身,在此每聽長老誦法華經及金剛經,以斯聞法因緣,現在已得人身,離寺不遠地方,托生為雙胞胎,十月之後,當即出世。
老僧緊記夢言,到時去其家看,果然誕生二子,老僧呼為鴿兒,兩兒均皆答應,并報老僧恩德。
“六親眷屬”,古代說法不一:有以父、母、兄、弟、夫、婦為六親;有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有以夫子、兄弟、姑姊、甥舅、姻亞為六親;有說六親是同時的親屬,不是依于祖、父、子、孫縱的關系決定。
認為諸父(父親的兄弟)、諸舅(母親的兄弟)、兄弟、姑姊(父親的姊妹)、婚媾(妻的家屬)、姻亞(夫的家屬)。
不論說法怎樣不同,六親中有父子,古說是一緻的。
就血統說,彼此有着相連關系的至親,都應互相關懷,若屬長輩,應予恭敬尊重,若屬下輩,應予親切愛護。
六親眷屬中,不論什麼人發生不幸,都應對他或她予以同情。
但這世間,有很多人,兄弟不和固然很多,六親不認亦複不少,根本忘了彼此有着血緣關系,且關系惡劣到不如外人,可說到處都能見到的現象!六親關系尚且如此,人世間怎能和樂生存?又怎不會造成很多罪惡?是以要想搞好人際關系,首從搞好六親關系做起,如多數人都六親不認,人與人間還有什麼人情味在? 從生命出現到生命消逝,要經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幾個階段,而生命力最旺盛時,可說是在“盛年”。
當這年富力強的盛年,理應運用生命力,為自己做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為社會做番有益人群的大事,方不辜負大好的盛年,可是當人在盛年時,不好好做有益自他的事,反利用自己多馀的體力和精力,“放逸”不羁的做出損害社會大衆的事,造成社會秩序的大亂不安。
如現社會中很多浪蕩街頭的問題人物,不是吸毒就是吸強力膠,不是搗亂就是搶劫,甚至在街頭搞出不堪入目的男女醜态,使得社會人士為之側目,使得政府當局為之頭痛。
今日社會很多問題,不都由這些人搞出來的嗎?嚴格說來,此固現在許多年富力強的人如此,實在是人類衆生惡根性使然。
如是問題人物,不特不知反省,且極傲慢不遜,擺出一副小人得志的神态,以為自己是天地間第一等英雄豪傑,不把一般正人君子看在眼裡,如有好心人不以他的狂妄行為為然,善言善語的勸告,不特不把勸告當作一回事,反會對你加以侮辱,說我做人就是如此,關你什麼事,要你來管我,你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滾開,不要多管閑事,快點離開,免給你好看,那種不可一世氣勢淩人的樣子,真不知天地間還有什麼羞恥事!正因一般盛年人士,要怎樣幹就怎樣幹,根本不計什麼後果。
所幸這種人不多,不然,社會秩序還能維持嗎? 如上所說放逸憍倨的人,對于聲色犬馬之娛,一切錢财寶物,無一不好貪着。
如“于”世間的“一切财寶”,總是“心生貪戀”,隻要能弄到手,用盡非法手段,不是暗偷,就是明搶,一天不得到手,一天不得罷休,甚至謀财害命,亦複在所不惜!如今各地社會,每天發生事故,不都由于貪着财寶而來?不但明搶暗偷,還有打劫銀行,綁走肉票,亦常發生。
有時為治安人員捕獲,依于法律制裁,或坐監牢,或被鞭打,理應改過自新,可是刑期滿後放出,故态複萌,仍幹搶劫勾當! 所謂“一切歌”舞,或是蕩魂音“樂”,同為年富力強的人愛好迷戀。
正當的音樂,陶冶人的性情,增益人的意志,有時聽聽本無不可,但啟人邪思的靡靡之音,是正當的人就不應聽,然諸放逸憍倨者,剛剛相反,好的音樂無興趣聽,靡靡之音樂此不疲。
試看一般歌舞台榭,所唱不三不四音樂,每次聽衆無不滿座,假定舉行高尚音樂,卻是清淡冷落,聽者寥寥無幾。
人如長期沉醉靡靡音中,意志就會消沉,人格就會堕落,沒有興趣做正當事。
是以貪戀一切歌舞淫靡之音的人,必會造諸惡業! 接着下來,對于“一切女色”,自亦“心生貪戀”。
貪财貪色,可說是人的本性,少有不男歡女愛的,不過男女間的追逐,大都以男性為主動,所以說“一切女色心生貪戀”。
到了現代,男女公開來往,假使女性采取主動,亦可說為“一切男色心生貪戀”。
欲為種種煩惱住處,如男女間心着愛欲,縱或得到很淺欲樂,但所受苦卻是很重,甚至有為此喪身失命,如蛾飛向燈火,必為燈火所燒,試問有何樂趣?智論十三說:“邪淫為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患将及”。
是以女色不可貪戀。
财寶、歌樂、女色,雖為人人所愛,并不易于得到。
當得不到時,就會“意起煩惱”。
煩惱雖多,在此是指貪惑,貪而不得,瞋等煩惱,跟着而來。
心想:我所要得的财寶等,别人可以得到,我為什麼不得?于是對得到的人,生起極大瞋恨,或生高度嫉妒,由于是諸煩惱生起,不是彼此間極力鬥争,就是彼此間互相暗鬥,終而成為冤家仇敵,誓不兩立,于是無盡煩惱滾滾而來。
做人所以會得如此,原因在于“親近非聖,媟狎惡友”。
中國儒家說:“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做人應有的精神,唯此方可做個頂天立地的人,或做個成佛作祖的人。
世間被尊為賢聖君子的人,來往的友朋,皆極規矩的。
貪财貪色作惡多端的人,所親近的都不是賢聖君子,所交結的都是一些惡友,此等之人,隻有引你走上堕落歧途,怎會使你成為賢善之人?“媟狎”兩字:媟讀屑,狎讀狹。
媟狎,可反讀為狎媟,是戲弄或狎玩的意思,顯示彼此親近到極點,狎亵到毫無拘束,不堪入目,成何體統? 自知無知,不知這是錯誤行為,還可諒解,若有賢善的人,看你這樣堕落,内心深為不忍,特來善為勸谕,說與惡友非聖來往,對你深為不利,應該立即遠離,好好做個像樣的人。
如還有些羞恥,理當接受勸告,重新做人,你仍“不知悛改”(悛,讀诠或圈),意是悔改的意思,亦即到此為止,革除過去惡習,才有光輝前途,想不到你依舊故我,不知痛切悔改,怎不對你失望?其實,這對别人沒有什麼不利,不過是毀滅自己而已。
因而有人指點,應該立刻回頭,走上自新之路。
與諸非聖惡友往來的人,有時為了口腹享受,“或複”運用身體,“殺害一切衆生”,有了衆生肉吃,于是與諸惡友,“或”運用口舌“飲酒”,到了飲得酩酊大醉,就會令心“昏迷”,失去應有理智,所以說“無智慧心”。
一個失去理智的人,本有慧心不得開發,所行所為,自不合規,當就造成衆罪。
現實社會明白所見,有些嗜好飲酒的人,每飲必醉,醉後,不是随便罵人,就是胡亂打人,原本是個好人,到了獸性發作,成了一個野獸,像這種人,失去理智,不知錯誤,多麼可憐? 這樣一個衣冠禽獸,就會“恒與衆生,造”作違“逆”衆生的“破戒”行為。
如破不殺戒,就會做出傷害衆生的生命,破不盜戒,就會竊盜衆生的錢财寶物;破不淫戒,就會破壞衆生的夫婦關系;乃至破不邪見戒,就會做出撥無因果的罪惡之事。
如是造業犯戒,能說自己不是惡貫滿盈?能不令諸衆生對你恐懼?是以飲酒殺生的人,沒有不造業犯戒的。
要知現你以為是一大享受,到了随業感果,其苦不可想像,吾人行為活動,怎不加以審慎? 過去諸罪,現在衆惡,今日至誠,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這是忏悔三世罪業:人的生命不是現在才有,是從無始所流下來的,成為所謂生命之流。
因而此一生命在“過去”,不論是在哪個階段,都曾造過“諸罪”惡的,到了“現在”這一生命,由于煩惱驅使,同樣造諸“衆惡”,所積成的罪業之多,恒河中所有的沙,亦不能比喻其多。
幸所造的罪業,沒有它的體積,假定有體積的話,誠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盡虛空界不能容納”。
為什麼會造成那麼多的罪業?原因就是生命内在,經常有煩惱在鼓動,不是要你去做這樣不如法的事,就是要你去做那樣不合理的行為,因而或自動的造諸罪業,或為外境引誘造諸罪業,或明知是不對的仍然去做,或無意間造成彌天重罪,在這種種情形之下,自然就會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惡。
以如是因感如是果說,當然要受種種難以形容的痛苦。
佛陀不忍衆生由惡業受苦果,特大開方便的為說忏悔方法,讓衆生依之如法忏悔,未來大苦是可免受的。
不過在衆生方面,首先承認過去現在确有很多行為錯誤,自己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依佛指示“悉皆忏悔”,唯願已作之罪,得以全部消滅,“未”曾“作”過的“罪”惡,不論在怎樣情形下,就是犧牲自己生命,再也“不敢更作”。
做人真心誠意的改過自新,消除過現所有的罪惡,不但不會去感苦果,生命前途還很光輝。
過去已作之惡,假定不去忏悔,尚未造作之惡,現在不斷去作,如是罪惡越積越多,要想斬斷罪惡繩索,挽救生命所受痛苦,不特萬難,且根本不可能。
所以所造之罪,不論是怎樣多,果能披肝瀝膽的,将自己罪惡坦白出來,在三寶前求哀忏悔,就會獲得生命自由! 過現所造諸惡,固應如法忏悔,更重要的是“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假定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又造新罪,那就不論你是怎樣忏悔,苦果還是要你受的。
如能懔于罪業可畏,對從未造過的罪業,無論如何不敢再作,是就真正成為佛化新人,一直向光明大道邁進,佛不會辜負你! 乙三求證佛聖 是故今日至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衆,願垂證鑒。
此明求證佛聖,就是誠心忏悔,不是自忏就算,而要諸佛聖衆,證明确已忏悔。
以“是”之“故”,從“今日”起,我以“至”誠懇切之“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
佛是十法界中最高佛界,不但斷盡一切煩惱,且已完成一切功德,是菩薩以下九法界衆生所當歸依。
“盡虛空界一切諸佛”,顯示空間,不唯一佛二佛,是有無量諸佛,現我至誠忏悔,非請一佛二佛證明,是請無量諸佛證鑒,證明我是确實忏悔,不是虛假欺騙人的。
同時歸依十方盡虛空界“諸大菩薩”,同樣為我證明。
菩薩是活潑潑的發大心者,不是一般說的東嶽城隍之類,是将來為佛的候補者。
當行菩薩道時,向上要求如佛一樣的得到正覺,向下在生死中化導迷惑的有情,希望在生死中的每個有情,亦能如佛那樣的得到正覺,所以菩薩譯為覺有情,意在于此。
做菩薩的首要條件是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不夠資格稱為菩薩。
不過,從菩薩地位到最高佛位,不是短時間所能做到,必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期間,成佛因緣如未成熟,還得繼續修菩薩行,即使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亦不退失菩提心,才有成佛的一日。
“辟支、羅漢”,是請二乘聖者證鑒。
辟支,又叫辟支迦、辟支迦羅、具支迦、辟支佛,或作畢勒支底迦,中國譯為緣覺、獨覺、因緣覺。
或說是二乘之一,或說是三乘之一。
緣覺出于佛世,依佛所說十二因緣,順逆觀察十二因緣法,斷煩惱,證生空,獲得生死解脫。
獨覺大都出于無佛時代,即使出于有佛時代,現身不受教,無師而獨悟,經說能自調伏不能調他的一種聖者。
辟支佛的佛,是覺的意思,有說舊譯獨覺,正得其意,譯為緣覺,是譯人錯誤,其實譯為緣覺,沒有什麼不可,不能說是錯誤。
為什麼說獨覺出無佛世?增一阿含經說:印度有仙人山(即伊師迦山),常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
以及仙人所居,還有辟支佛亦在山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号:“諸佛未出世,此處賢聖居,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仙人及羅漢,終無空缺時”。
依經所說,可知伊師迦即仙人山,為辟支佛的住處。
辟支佛為什麼不為人說法?因這種根性者,見到人多愦鬧地方,而諸過失而離功德,怖畏喧雜,厭患衆集,深心愛樂寂靜之處,對說法利益有情事,心不愛樂,怎麼還對衆生說法?此類行者,修百大劫菩提資糧,才成獨覺聖者。
聲聞是中國話,印度叫舍羅婆迦,是聞佛說四谛音聲,從而修學四谛法門;又譯弟子,是聞佛的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出于有佛時代。
或說二乘之一,或說三乘之一。
此根性的人,要從佛聽聞四谛言教,方得解脫;或說聽聞佛的言音入于聖道,名為聲聞。
古德說聲聞名義,泛解有三:一、就得道的因緣解釋,謂佛所說言教音聲,餐食此聲而得解脫。
十地經論第四說:“從他聞聲通達,故名聲聞”。
二、就所觀的法門解釋,如論續說:“我等衆生但有名故,說之為聲,于聲悟解故曰聲聞”。
三、就有關化他記說解釋,如法華經第二信解品說:“以佛道聲聞于一切,故曰聲聞”。
前二解,就聲聞本身說,後一解,就菩薩行者說。
随義而立聲聞名稱,不定專指聲聞行人。
真正聲聞行人,依法華經說:“若有衆生,内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此依初入聲聞乘位說,聲聞人多分依教入道,但到證果時,未必還要一切依聲。
瑜伽論說:“諸佛言教聲為上首,師友所從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故名聲聞”。
聲聞未入道前,必要藉佛言聲。
聲聞種性,有說有四,有說有三,現略說二種,就是回向聲聞與定性聲聞:回向聲聞,是證阿羅漢果後,本可入于無馀涅槃,但在未涅槃前,由于特殊因緣,遇到佛或菩薩的教化,認為大乘更合佛法的精神,于是回小向大,做個大乘菩薩,積極從事利他的工作,熱烈追求無上的佛果,成為回向聲聞,亦稱不定性聲聞,從此做大乘事業,又可稱為菩薩。
定性聲聞,或名決定聲聞,沒有回小向大可能。
他們深厭生死,專修樂寂之法,到斷除所應斷的煩惱,證得所應證的生空之理,随自所證得的阿羅漢果,入所當入的無馀涅槃,未入無馀涅槃之前,縱得佛及菩薩教化,不為所動,仍走自己所走的解脫道路,沒有希望自己将來成佛,名為定性聲聞。
為什麼這樣堅執自己修證?因他們的慈悲心,一向是很薄弱的,對教化衆生事,根本不感興趣,認為自己問題已得解決,何必要再找麻煩來做幹什麼?同時此類根性,對于生死大苦,一向極為怖畏,真所謂“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若冤家”。
現既出離生死,跳出牢獄般的三界,還逗留三界生死中做什麼?豈不是自找苦吃?個性如此,名為定性聲聞。
上已略為分别解說聲聞與緣覺,但古德對比聲聞與緣覺,複說五同六異。
五同:一、同體見生空真理;二、同斷除四住煩惱,不再受分段生死;三、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同得盡智、無生智二種智果;五、同證有馀無馀二種涅槃。
六異:一、聲聞根鈍,緣覺根利;二、聲聞要依于師,緣覺不用依師;三、聲聞要藉如來教法才得悟道,緣覺藉于事相現緣而得悟解;四、聲聞有四向四果的差别,緣覺唯有一向一果;五、聲聞是觀四聖谛法,緣覺是觀十二因緣;六、依地持經說,聲聞唯以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能以三千國土為通境界。
最後一種,依智論說:“小聲聞中不作意者,一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大聲聞中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
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小緣覺人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大緣覺者莫問作意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
三乘聖者,隻要是得菩提,皆得名之為佛,為什麼作此說?因隻要覺悟法性,無一不可稱佛。
聲聞緣覺既皆覺悟法性,當然皆可稱之為佛。
如要分别:聲聞稱小佛,緣覺稱中佛,無上佛陀稱大佛。
“梵王、帝釋”:梵王是色界初禅的大梵天王,帝釋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
梵王,或名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梵天王、梵天、或稱梵王,在印度叫摩诃梵,中國譯為寂靜、清淨、淨潔、淨行、高潔,亦譯離欲,或名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梵童子。
住于色界初禅的天頂。
長含第十四梵動經說:“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馀衆生福盡、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生空梵天中,便于彼處生愛着心,複願馀衆生共生此處。
此衆生既生愛着願已,複有馀衆生命、行、福盡,于光音天命終來生空梵天中。
其先生衆生便作是念:我于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造我者,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衆生父,我獨先有,馀衆生後來,後來衆生我所化成。
其後衆生複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
雜含第四十四說:“瞿迦梨言:汝是誰?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
婆羅門教一向傳說:是大梵天,自主獨存,生成一切衆生,統領千世界。
大梵天,是梵書時代以來神格,為婆羅門教最尊崇的主神、至上神、最高神,于是梵為世界創造的原理,能創造三界一切萬物,人及其他動物,皆是梵天創造,所以成為創造主。
帝釋,是華梵兼舉的名稱:帝是因陀羅之譯,釋是釋迦的音寫,含有有力、勇決之義。
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釋提婆郡民、釋提桓因、釋提洹因、釋迦因陀羅、釋迦提婆。
諸天中的因陀羅,就是天帝或天主,具稱天帝釋,略稱帝釋、天帝、天主。
雜含第四十、一一○六經說:“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帝桓因本為人時,行于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财、谷帛、花香、嚴具、床卧、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接着,複有比丘問曰:“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複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于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複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複名因提利?佛告比丘:彼天帝釋于諸三十三天,為王為主,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智論第五十六說:“問曰:先言釋是字,提桓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屍迦?答曰: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屍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
摩伽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
喚其本姓故,言憍屍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
大人喚之,故稱其姓”。
複有比丘向佛問道:“究竟是為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名憍屍迦”?佛答:“彼釋提桓因當正在做人時,為憍屍族人,由這因緣,複名憍屍迦”。
諸如此類的名稱很多,不複一一再說。
有次祇桓精舍兩個比丘發生劇烈的诤論:一個在不斷的漫罵,一個默然不語。
罵比丘知己錯誤,向默比丘悔改忏謝,默比丘不予接受,精舍衆比丘皆來勸谏,你一句我一句的高聲喧雜,使得精舍鬧亂不堪。
遠在樹下靜坐的佛陀,以淨天耳聽到精舍吵鬧,就從禅覺回到精舍,問大衆精舍内為什這樣高聲大
簡單說:與貪等諸惑相應的無明,名相應無明;不與貪等相應,但于四谛境不如實簡擇,覆障暗昧為性,名為獨行無明。
大經三十七說:無明是一切諸漏的根本,衆生由于無明因緣,于陰界入,憶想作想,名為衆生。
衆生在日用現行間,順于無明,就生歡喜,逆于無明,就生煩惱,因而無明成為生死根本。
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
盛年放逸,以自憍倨。
于一切财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
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改。
或複殺害一切衆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
恒與衆生,造逆破戒。
衆生常為無明暗覆,自然就會造諸罪業,現在先說罪因罪相。
在世為人,俗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證知做人必交朋友,而且交友是極重要。
人長大了,不會老死家中,要向外面發展,如出外發展工業,或發展商業,要想事業有成,朋友則不可少。
講到朋友,要分兩類:一類是善友,一類是惡友,因而交友不得不審慎選擇。
交到善友,成為自己好幫手,對自己是有利,交到惡友,不但不能成為自己幫手,反而有害自己事業,對己極為不利。
以做人言,自己沒有把握,信受惡友甜言密語,不特事業無法成就,且使自己罪業日增!所以“親近惡友”,就會“煩惱亂心”,影響自己前途,怎能不予注意? 惡友對善友說,亦即惡知識與善知識。
佛陀慈悲,一直說遇到善知識,應常親近,不得遠離;遇到惡知識,應即離開,不得親近。
原因凡夫心識,好像素絲一樣,随緣有所轉變,既可染成黑色,亦可染成白色,如中國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人本無什麼惡習,但若常接近惡知識,就會種下惡根,永在幽暗惡趣中行,惡友對人的過患多大?對于交友能不善為抉擇?惡友會使人堕入魔道的惡德之人,從不會引人走上平坦大道,怎可親近? 大般涅槃經第三十二說:“菩薩摩诃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
何以故?俱壞身故。
菩薩摩诃薩于惡象等心無怖畏,于惡知識生怖畏心。
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
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為惡象煞不至三惡,為惡友煞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
是故菩薩當遠離惡知識”。
對比來看,惡知識為患最烈,怎能親近? 惡友不是善友,身口意業活動,無一不是行惡,對佛所說正理,所說正因果律,一概否定不信。
無量壽經卷下說:“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心常念惡,口常說惡,身常行惡,從來不曾行過一善,生命結束怎不從冥入冥?如何識别惡友?善導念佛法門說:“惡性之人有五種别:一、謗真行僞;二、謗正行邪;三、謗是行非;四、謗實行虛;五、謗善行惡者,名為惡性之人”。
人與人相處,要仔細觀察,發現有如上五種行為,就可肯定他是惡性之人,不得與之親近。
惡友就是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從不會引人走上光明坦途,總是牽人向岐岖不平的道路上行,結果使你傾家蕩産身敗名裂而後已。
在這情形下,怎不經常使人煩惱亂心?過着煩惱不安的生活?如惡友帶你去賭,說一次可赢很多錢,你因把他看成知心朋友,貪心就來擾亂得你癢癢的,非去大賭一場心不得安,殊不知十賭九輸,難得有次赢幾個錢,這個要你請客,那個要你請茶,或要你請到舞廳跳舞,所赢得的幾個錢,結果立刻花光,甚至還要補幾個錢。
後來想想,錢輸得不值得,一定要去撈本,于是又去大賭,結果輸得更多,這不是貪煩惱擾亂你神魂颠倒是什麼?試問惡友怎麼可靠? 到了你錢财輸光,不但沒有錢再賭,一向和你稱兄道弟的朋友,再也沒有一個來看你,這才開始知道上了朋友的大當,于是對朋友非常瞋恨,甚至把他看成冤家,有時偶而見面,真是所謂“冤家相見分外眼紅”,瞋恚之火立即心中燃燒,不是給他臉色看,就是要罵他幾句,甚至想揮拳揍他幾下,過去所謂知心朋友,現在不是成為冤家了嗎?交到惡友,諸如此類不幸的事,會常在你身上發生,交友怎能不慎?不論什麼煩惱在内心中擾亂,都會使你感到不得寂靜安甯,證知煩惱是精神界的搗亂份子,惡友更是引起搗亂份子來搗亂的,所以對于惡友必須遠離。
煩惱不是貪瞋兩種,是有無量無邊的,通常說有八萬四千煩惱。
煩惱所以得名煩惱,入阿毗達摩論卷上說:“煩亂逼惱身心而相續故,名為煩惱,此即随眠”。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第七說:“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
大小乘論對煩惱解說大體是一樣的。
不論什麼人,當煩惱生時,身心必然會煩燥不安,身體感到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心裡感到這不是味兒,那也不是味兒,不是身心不寂靜是什麼? 論說有三種力量促動煩惱生起:一、因力,随眠是煩惱的潛能,在沒有斷除随眠,或對之尚未遍知,煩惱就從随眠生起。
二、境界力,外界的境界,順自己好樂,各種煩惱就從現前境界生起。
三、加行力,緣于境界而作非理作意,各種煩惱就會依之而起。
婆沙論第六十及俱舍論第二十等說:“一切煩惱,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三而起”。
由此三力生起的煩惱,其類雖說很多,但大分為迷事與迷理的二種:迷理的煩惱是見惑,迷于四聖谛真理,為見道所當斷的;迷事的煩惱是修惑,迷于萬物的事相,為境界之所逼惱,為修道所斷的對象。
煩惱雖多,但以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種,為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稱為根本煩惱,或稱為六随眠。
不正見開為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五種。
此五名為五利使,前貪等五名為五鈍使。
如此十使,稱為十根本煩惱,或名為十随眠。
五利使唯是迷理的煩惱,五鈍使是通于迷事迷理的煩惱。
依俱舍論說:于見道中斷此十随眠。
欲界四谛下共有三十二随眠:苦谛下有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的十随眠;集谛下及滅谛下,各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三種,各有七随眠;道谛下除身見、邊見,有馀八随眠;上二界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合為八十八使見惑,再加修道所斷的十随眠,就有九十八随眠,更加十纏,則成百八煩惱。
煩惱是惱亂有情身心的,由其為增上力,造成種種的惡業,感受現在、未來的苦果。
“立性無知,恣心自恃”:在世為人,特别是佛徒,必要尋個“安心立命”處,才能做個像樣的人,才能成為站穩立場的人,不緻受到惡友的愚弄,現由接近惡友,增益無明,不知自己如何“安身立命”,于是随着惡友的腳跟亂轉,恣意任性的,或自恃自己豪強,或自恃技藝高超,或自恃種族高貴,于是胡亂妄為的,或是成幫結隊的,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考慮行為的結果,終于踏上小人的行徑,走上錯誤的道路,打家劫舍的構成彌天大罪,成為頑鈍無恥的人,還自以為是對的。
像這樣罪大極惡的人,世間不是很多嗎?能不使我佛憐愍?但要真正得到安身立命,最要得到相當的智慧,唯有透視人生的微妙智慧,指示吾人的做人之道才行,不是完全無知的人,能夠得到安身立命,向着理想人生邁進!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從此是泛明罪相。
三寶為構成佛教基本骨架,對衆生說,是苦海的舟航,黑暗的明燈,火宅的雨澤,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
當三寶出現世間時,不論什麼人能歸依三寶,福德就可無量無邊的增加,不論什麼人能禮念三寶,罪業就能像恒河沙那樣的消除。
三寶對人類衆生有這樣大的利益,如“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這不是罪業深重的人是什麼?生存在這世間的人群,生理上患有極沉重的老、病、死三大病,心理上患有極重的貪、瞋、癡三大病。
如是身心大病,世間任何高明醫師,藥學界發明怎樣特效藥,都無能為力的加以治療,能澈底治療的,唯有無上醫王的佛陀。
不但娑婆教主釋迦佛可以做到,十方諸佛無不能療身心大病。
遇到這樣不容易遇到的名醫,仍然對之不予信任,還有什麼更高明的醫師,能治你身心大病? 無上醫王的佛陀,所以能治身心大病,原因佛能透視衆生所患的大病,從而針對病源,給以适當法藥,如能善為服用,無不藥到病除,遠離老、病、死的大病,消除貪、瞋、癡的大病。
身心大病皆能治愈,得到身心輕松自在,不是名師及特效藥怎能做到?所可惜的,就是世人,不特不信任無上醫王,就是所開給的法藥,亦不相信尊重,身心大病怎能痊愈?隻好在生死中流轉不息,貪等煩惱仍在身心中活動,使你在煩惱窟中,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但這不是如來所開的法藥沒有特效,而是你對法藥沒有信心,當然就被煩惱驅使得團團轉,在生死中不斷浮沉! 衆生身心所患的大病,無始來延續到今天,病情相當沉重,雖說難以治療,但服用法藥見效,決不成問題的,亦即如實修行,必能摧伏煩惱,但這不是短時間見效,必得還要看護人從旁指導,告訴你什麼時候應服法藥,你就得遵照指示按時服藥。
如醫王為你開好藥方,特效法藥亦放在你的面前,但不信任聖僧指導,依照指定時間服藥,身心大病怎麼會好?你如信受醫王為你所開的藥方,亦信法藥确可治療,對于聖僧亦當信任,因為聖僧是過來人,對任何法藥,都認識清楚,不會讓你服錯法藥。
世間衆生,特别是人,不但不信三寶,對親生父母亦不孝順,所以說“不孝父母”。
經說父母恩重“高如須彌,深如巨海”。
不說在胞胎中,母親受極大苦,就是出世以後,從嬰兒直到将你撫養成人,你固感到輕松安逸,可是父母日日辛苦,不是為你忙這,就是為你忙那,你曾想過?如曾想過,必感父母恩重,想要報父母恩。
為人不孝父母,不知如何報答,那就是個罪大惡極的人。
大般若四百四十三卷說:“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能報恩者。
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
佛尚知恩報恩,為人怎可不孝父母?又怎能不報親恩?中國南北朝時代,有名何平,是相州人,為何家獨生子,父母對之特别慈愛,慈愛得如護自己眼目,他要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他不讀書就由他不讀書,後來父親因事外出,他在家中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
待父回來,不特不迎接,因恐罪惡之事暴露,乃竟喪心病狂的将父親殺死,葬在後園當中。
以為如此就沒事了,有人問到,就說父親未回。
哪知有天,家中忽然響雷,将他父親從後園霹出,而他本人亦為雷所擊死。
本來無人知道此一大罪惡事,終因雷霹暴露出來,為人怎能不孝父母? 兒女不孝的行為,不但古代有這樣的人,現在雖說文明進步,但不孝兒女仍然不在少數。
如被稱為寶島的台灣及被稱為最清潔城市的星洲,皆有為父母者,将整個财産為子女買下房屋,以便子女将來有安身之處,可是做兒子的卻向老父或老母索取房租,認為這是他的房産,想想這是為兒女的應有表示嗎?能說這樣的人對父母有孝嗎?如西方有個漂亮的混血女子,深以有個為人做工的黑人母親為恥,如母親為她送雨衣到學校,不但不承認這是自己母親,反而沖出課室不顧而去。
後來成為大牌明星,到處受到影迷尊重,可是她的母親趕來,想看看親生的女兒,哪知正在母女相逢時,不巧有個同事進來,對同事介紹說這黑婦人,是她雇用的老女工。
母親默默的不說一聲,隻感到内心的破碎,想不到自己女兒竟稱老母是老傭人。
到了其母死後,全市為她送殡。
不孝的女兒得到消息,雖趕回來扶着母親的靈柩,不斷的狂喊媽媽,但是又有什麼用呢?為什麼母親在世時不承認其為自己生母? 再如号稱文明古國的大哉中華,在五代十一國大亂的時候,其父帶她女兒逃難,過着父女相依為命的生活。
在逃難途中,其女為晉王李存勗看上,雖經父親血流如注的搶救,但終成為李存勖新的婦人。
此劉玉娘對李存勖說:“在這世間真心愛你的隻有我劉玉娘”。
晉王信以為真,到當了後唐皇帝後,劉玉娘就成為皇後,有一天皇帝皇後,到了皇後的故鄉。
劉山人得到消息,知道女兒做了皇後,特到行宮探望女兒,皇帝還為他們父女團聚歡喜,女兒反大怒說:“我的父親死于亂兵,現在這老漢怎敢來冒認”?立命令人将其在行宮外打四十大闆,這還成孝女嗎? 如何報父母恩,說來真是慚愧,有時不如鳥類,實太愧為人子。
中國唐朝益州有石壁寺,寺内老僧禅誦為業,精進修持從不間斷。
到貞觀末年,有兩隻鴿子在他房楹上築巢,哺養兩隻小鴿,老僧不但不驚動它們,反而每有馀食,就巢哺養小鴿,成為每日常業。
小鴿逐漸長大,羽毛仍未豐滿,一日在學飛時,不幸堕地而死。
老僧很慈悲的,善葬兩隻小鴿,以為事即過去。
哪知過了十日,老僧夢兩小兒對他說:過去我們造了罪業,今生所以受到鴿身,在此每聽長老誦法華經及金剛經,以斯聞法因緣,現在已得人身,離寺不遠地方,托生為雙胞胎,十月之後,當即出世。
老僧緊記夢言,到時去其家看,果然誕生二子,老僧呼為鴿兒,兩兒均皆答應,并報老僧恩德。
“六親眷屬”,古代說法不一:有以父、母、兄、弟、夫、婦為六親;有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有以夫子、兄弟、姑姊、甥舅、姻亞為六親;有說六親是同時的親屬,不是依于祖、父、子、孫縱的關系決定。
認為諸父(父親的兄弟)、諸舅(母親的兄弟)、兄弟、姑姊(父親的姊妹)、婚媾(妻的家屬)、姻亞(夫的家屬)。
不論說法怎樣不同,六親中有父子,古說是一緻的。
就血統說,彼此有着相連關系的至親,都應互相關懷,若屬長輩,應予恭敬尊重,若屬下輩,應予親切愛護。
六親眷屬中,不論什麼人發生不幸,都應對他或她予以同情。
但這世間,有很多人,兄弟不和固然很多,六親不認亦複不少,根本忘了彼此有着血緣關系,且關系惡劣到不如外人,可說到處都能見到的現象!六親關系尚且如此,人世間怎能和樂生存?又怎不會造成很多罪惡?是以要想搞好人際關系,首從搞好六親關系做起,如多數人都六親不認,人與人間還有什麼人情味在? 從生命出現到生命消逝,要經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幾個階段,而生命力最旺盛時,可說是在“盛年”。
當這年富力強的盛年,理應運用生命力,為自己做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為社會做番有益人群的大事,方不辜負大好的盛年,可是當人在盛年時,不好好做有益自他的事,反利用自己多馀的體力和精力,“放逸”不羁的做出損害社會大衆的事,造成社會秩序的大亂不安。
如現社會中很多浪蕩街頭的問題人物,不是吸毒就是吸強力膠,不是搗亂就是搶劫,甚至在街頭搞出不堪入目的男女醜态,使得社會人士為之側目,使得政府當局為之頭痛。
今日社會很多問題,不都由這些人搞出來的嗎?嚴格說來,此固現在許多年富力強的人如此,實在是人類衆生惡根性使然。
如是問題人物,不特不知反省,且極傲慢不遜,擺出一副小人得志的神态,以為自己是天地間第一等英雄豪傑,不把一般正人君子看在眼裡,如有好心人不以他的狂妄行為為然,善言善語的勸告,不特不把勸告當作一回事,反會對你加以侮辱,說我做人就是如此,關你什麼事,要你來管我,你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滾開,不要多管閑事,快點離開,免給你好看,那種不可一世氣勢淩人的樣子,真不知天地間還有什麼羞恥事!正因一般盛年人士,要怎樣幹就怎樣幹,根本不計什麼後果。
所幸這種人不多,不然,社會秩序還能維持嗎? 如上所說放逸憍倨的人,對于聲色犬馬之娛,一切錢财寶物,無一不好貪着。
如“于”世間的“一切财寶”,總是“心生貪戀”,隻要能弄到手,用盡非法手段,不是暗偷,就是明搶,一天不得到手,一天不得罷休,甚至謀财害命,亦複在所不惜!如今各地社會,每天發生事故,不都由于貪着财寶而來?不但明搶暗偷,還有打劫銀行,綁走肉票,亦常發生。
有時為治安人員捕獲,依于法律制裁,或坐監牢,或被鞭打,理應改過自新,可是刑期滿後放出,故态複萌,仍幹搶劫勾當! 所謂“一切歌”舞,或是蕩魂音“樂”,同為年富力強的人愛好迷戀。
正當的音樂,陶冶人的性情,增益人的意志,有時聽聽本無不可,但啟人邪思的靡靡之音,是正當的人就不應聽,然諸放逸憍倨者,剛剛相反,好的音樂無興趣聽,靡靡之音樂此不疲。
試看一般歌舞台榭,所唱不三不四音樂,每次聽衆無不滿座,假定舉行高尚音樂,卻是清淡冷落,聽者寥寥無幾。
人如長期沉醉靡靡音中,意志就會消沉,人格就會堕落,沒有興趣做正當事。
是以貪戀一切歌舞淫靡之音的人,必會造諸惡業! 接着下來,對于“一切女色”,自亦“心生貪戀”。
貪财貪色,可說是人的本性,少有不男歡女愛的,不過男女間的追逐,大都以男性為主動,所以說“一切女色心生貪戀”。
到了現代,男女公開來往,假使女性采取主動,亦可說為“一切男色心生貪戀”。
欲為種種煩惱住處,如男女間心着愛欲,縱或得到很淺欲樂,但所受苦卻是很重,甚至有為此喪身失命,如蛾飛向燈火,必為燈火所燒,試問有何樂趣?智論十三說:“邪淫為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患将及”。
是以女色不可貪戀。
财寶、歌樂、女色,雖為人人所愛,并不易于得到。
當得不到時,就會“意起煩惱”。
煩惱雖多,在此是指貪惑,貪而不得,瞋等煩惱,跟着而來。
心想:我所要得的财寶等,别人可以得到,我為什麼不得?于是對得到的人,生起極大瞋恨,或生高度嫉妒,由于是諸煩惱生起,不是彼此間極力鬥争,就是彼此間互相暗鬥,終而成為冤家仇敵,誓不兩立,于是無盡煩惱滾滾而來。
做人所以會得如此,原因在于“親近非聖,媟狎惡友”。
中國儒家說:“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做人應有的精神,唯此方可做個頂天立地的人,或做個成佛作祖的人。
世間被尊為賢聖君子的人,來往的友朋,皆極規矩的。
貪财貪色作惡多端的人,所親近的都不是賢聖君子,所交結的都是一些惡友,此等之人,隻有引你走上堕落歧途,怎會使你成為賢善之人?“媟狎”兩字:媟讀屑,狎讀狹。
媟狎,可反讀為狎媟,是戲弄或狎玩的意思,顯示彼此親近到極點,狎亵到毫無拘束,不堪入目,成何體統? 自知無知,不知這是錯誤行為,還可諒解,若有賢善的人,看你這樣堕落,内心深為不忍,特來善為勸谕,說與惡友非聖來往,對你深為不利,應該立即遠離,好好做個像樣的人。
如還有些羞恥,理當接受勸告,重新做人,你仍“不知悛改”(悛,讀诠或圈),意是悔改的意思,亦即到此為止,革除過去惡習,才有光輝前途,想不到你依舊故我,不知痛切悔改,怎不對你失望?其實,這對别人沒有什麼不利,不過是毀滅自己而已。
因而有人指點,應該立刻回頭,走上自新之路。
與諸非聖惡友往來的人,有時為了口腹享受,“或複”運用身體,“殺害一切衆生”,有了衆生肉吃,于是與諸惡友,“或”運用口舌“飲酒”,到了飲得酩酊大醉,就會令心“昏迷”,失去應有理智,所以說“無智慧心”。
一個失去理智的人,本有慧心不得開發,所行所為,自不合規,當就造成衆罪。
現實社會明白所見,有些嗜好飲酒的人,每飲必醉,醉後,不是随便罵人,就是胡亂打人,原本是個好人,到了獸性發作,成了一個野獸,像這種人,失去理智,不知錯誤,多麼可憐? 這樣一個衣冠禽獸,就會“恒與衆生,造”作違“逆”衆生的“破戒”行為。
如破不殺戒,就會做出傷害衆生的生命,破不盜戒,就會竊盜衆生的錢财寶物;破不淫戒,就會破壞衆生的夫婦關系;乃至破不邪見戒,就會做出撥無因果的罪惡之事。
如是造業犯戒,能說自己不是惡貫滿盈?能不令諸衆生對你恐懼?是以飲酒殺生的人,沒有不造業犯戒的。
要知現你以為是一大享受,到了随業感果,其苦不可想像,吾人行為活動,怎不加以審慎? 過去諸罪,現在衆惡,今日至誠,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這是忏悔三世罪業:人的生命不是現在才有,是從無始所流下來的,成為所謂生命之流。
因而此一生命在“過去”,不論是在哪個階段,都曾造過“諸罪”惡的,到了“現在”這一生命,由于煩惱驅使,同樣造諸“衆惡”,所積成的罪業之多,恒河中所有的沙,亦不能比喻其多。
幸所造的罪業,沒有它的體積,假定有體積的話,誠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盡虛空界不能容納”。
為什麼會造成那麼多的罪業?原因就是生命内在,經常有煩惱在鼓動,不是要你去做這樣不如法的事,就是要你去做那樣不合理的行為,因而或自動的造諸罪業,或為外境引誘造諸罪業,或明知是不對的仍然去做,或無意間造成彌天重罪,在這種種情形之下,自然就會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惡。
以如是因感如是果說,當然要受種種難以形容的痛苦。
佛陀不忍衆生由惡業受苦果,特大開方便的為說忏悔方法,讓衆生依之如法忏悔,未來大苦是可免受的。
不過在衆生方面,首先承認過去現在确有很多行為錯誤,自己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依佛指示“悉皆忏悔”,唯願已作之罪,得以全部消滅,“未”曾“作”過的“罪”惡,不論在怎樣情形下,就是犧牲自己生命,再也“不敢更作”。
做人真心誠意的改過自新,消除過現所有的罪惡,不但不會去感苦果,生命前途還很光輝。
過去已作之惡,假定不去忏悔,尚未造作之惡,現在不斷去作,如是罪惡越積越多,要想斬斷罪惡繩索,挽救生命所受痛苦,不特萬難,且根本不可能。
所以所造之罪,不論是怎樣多,果能披肝瀝膽的,将自己罪惡坦白出來,在三寶前求哀忏悔,就會獲得生命自由! 過現所造諸惡,固應如法忏悔,更重要的是“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假定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又造新罪,那就不論你是怎樣忏悔,苦果還是要你受的。
如能懔于罪業可畏,對從未造過的罪業,無論如何不敢再作,是就真正成為佛化新人,一直向光明大道邁進,佛不會辜負你! 乙三求證佛聖 是故今日至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衆,願垂證鑒。
此明求證佛聖,就是誠心忏悔,不是自忏就算,而要諸佛聖衆,證明确已忏悔。
以“是”之“故”,從“今日”起,我以“至”誠懇切之“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
佛是十法界中最高佛界,不但斷盡一切煩惱,且已完成一切功德,是菩薩以下九法界衆生所當歸依。
“盡虛空界一切諸佛”,顯示空間,不唯一佛二佛,是有無量諸佛,現我至誠忏悔,非請一佛二佛證明,是請無量諸佛證鑒,證明我是确實忏悔,不是虛假欺騙人的。
同時歸依十方盡虛空界“諸大菩薩”,同樣為我證明。
菩薩是活潑潑的發大心者,不是一般說的東嶽城隍之類,是将來為佛的候補者。
當行菩薩道時,向上要求如佛一樣的得到正覺,向下在生死中化導迷惑的有情,希望在生死中的每個有情,亦能如佛那樣的得到正覺,所以菩薩譯為覺有情,意在于此。
做菩薩的首要條件是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不夠資格稱為菩薩。
不過,從菩薩地位到最高佛位,不是短時間所能做到,必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期間,成佛因緣如未成熟,還得繼續修菩薩行,即使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亦不退失菩提心,才有成佛的一日。
“辟支、羅漢”,是請二乘聖者證鑒。
辟支,又叫辟支迦、辟支迦羅、具支迦、辟支佛,或作畢勒支底迦,中國譯為緣覺、獨覺、因緣覺。
或說是二乘之一,或說是三乘之一。
緣覺出于佛世,依佛所說十二因緣,順逆觀察十二因緣法,斷煩惱,證生空,獲得生死解脫。
獨覺大都出于無佛時代,即使出于有佛時代,現身不受教,無師而獨悟,經說能自調伏不能調他的一種聖者。
辟支佛的佛,是覺的意思,有說舊譯獨覺,正得其意,譯為緣覺,是譯人錯誤,其實譯為緣覺,沒有什麼不可,不能說是錯誤。
為什麼說獨覺出無佛世?增一阿含經說:印度有仙人山(即伊師迦山),常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
以及仙人所居,還有辟支佛亦在山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号:“諸佛未出世,此處賢聖居,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仙人及羅漢,終無空缺時”。
依經所說,可知伊師迦即仙人山,為辟支佛的住處。
辟支佛為什麼不為人說法?因這種根性者,見到人多愦鬧地方,而諸過失而離功德,怖畏喧雜,厭患衆集,深心愛樂寂靜之處,對說法利益有情事,心不愛樂,怎麼還對衆生說法?此類行者,修百大劫菩提資糧,才成獨覺聖者。
聲聞是中國話,印度叫舍羅婆迦,是聞佛說四谛音聲,從而修學四谛法門;又譯弟子,是聞佛的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出于有佛時代。
或說二乘之一,或說三乘之一。
此根性的人,要從佛聽聞四谛言教,方得解脫;或說聽聞佛的言音入于聖道,名為聲聞。
古德說聲聞名義,泛解有三:一、就得道的因緣解釋,謂佛所說言教音聲,餐食此聲而得解脫。
十地經論第四說:“從他聞聲通達,故名聲聞”。
二、就所觀的法門解釋,如論續說:“我等衆生但有名故,說之為聲,于聲悟解故曰聲聞”。
三、就有關化他記說解釋,如法華經第二信解品說:“以佛道聲聞于一切,故曰聲聞”。
前二解,就聲聞本身說,後一解,就菩薩行者說。
随義而立聲聞名稱,不定專指聲聞行人。
真正聲聞行人,依法華經說:“若有衆生,内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此依初入聲聞乘位說,聲聞人多分依教入道,但到證果時,未必還要一切依聲。
瑜伽論說:“諸佛言教聲為上首,師友所從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故名聲聞”。
聲聞未入道前,必要藉佛言聲。
聲聞種性,有說有四,有說有三,現略說二種,就是回向聲聞與定性聲聞:回向聲聞,是證阿羅漢果後,本可入于無馀涅槃,但在未涅槃前,由于特殊因緣,遇到佛或菩薩的教化,認為大乘更合佛法的精神,于是回小向大,做個大乘菩薩,積極從事利他的工作,熱烈追求無上的佛果,成為回向聲聞,亦稱不定性聲聞,從此做大乘事業,又可稱為菩薩。
定性聲聞,或名決定聲聞,沒有回小向大可能。
他們深厭生死,專修樂寂之法,到斷除所應斷的煩惱,證得所應證的生空之理,随自所證得的阿羅漢果,入所當入的無馀涅槃,未入無馀涅槃之前,縱得佛及菩薩教化,不為所動,仍走自己所走的解脫道路,沒有希望自己将來成佛,名為定性聲聞。
為什麼這樣堅執自己修證?因他們的慈悲心,一向是很薄弱的,對教化衆生事,根本不感興趣,認為自己問題已得解決,何必要再找麻煩來做幹什麼?同時此類根性,對于生死大苦,一向極為怖畏,真所謂“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若冤家”。
現既出離生死,跳出牢獄般的三界,還逗留三界生死中做什麼?豈不是自找苦吃?個性如此,名為定性聲聞。
上已略為分别解說聲聞與緣覺,但古德對比聲聞與緣覺,複說五同六異。
五同:一、同體見生空真理;二、同斷除四住煩惱,不再受分段生死;三、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同得盡智、無生智二種智果;五、同證有馀無馀二種涅槃。
六異:一、聲聞根鈍,緣覺根利;二、聲聞要依于師,緣覺不用依師;三、聲聞要藉如來教法才得悟道,緣覺藉于事相現緣而得悟解;四、聲聞有四向四果的差别,緣覺唯有一向一果;五、聲聞是觀四聖谛法,緣覺是觀十二因緣;六、依地持經說,聲聞唯以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能以三千國土為通境界。
最後一種,依智論說:“小聲聞中不作意者,一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大聲聞中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
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小緣覺人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大緣覺者莫問作意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
三乘聖者,隻要是得菩提,皆得名之為佛,為什麼作此說?因隻要覺悟法性,無一不可稱佛。
聲聞緣覺既皆覺悟法性,當然皆可稱之為佛。
如要分别:聲聞稱小佛,緣覺稱中佛,無上佛陀稱大佛。
“梵王、帝釋”:梵王是色界初禅的大梵天王,帝釋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
梵王,或名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梵天王、梵天、或稱梵王,在印度叫摩诃梵,中國譯為寂靜、清淨、淨潔、淨行、高潔,亦譯離欲,或名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梵童子。
住于色界初禅的天頂。
長含第十四梵動經說:“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馀衆生福盡、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生空梵天中,便于彼處生愛着心,複願馀衆生共生此處。
此衆生既生愛着願已,複有馀衆生命、行、福盡,于光音天命終來生空梵天中。
其先生衆生便作是念:我于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造我者,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衆生父,我獨先有,馀衆生後來,後來衆生我所化成。
其後衆生複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
雜含第四十四說:“瞿迦梨言:汝是誰?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
婆羅門教一向傳說:是大梵天,自主獨存,生成一切衆生,統領千世界。
大梵天,是梵書時代以來神格,為婆羅門教最尊崇的主神、至上神、最高神,于是梵為世界創造的原理,能創造三界一切萬物,人及其他動物,皆是梵天創造,所以成為創造主。
帝釋,是華梵兼舉的名稱:帝是因陀羅之譯,釋是釋迦的音寫,含有有力、勇決之義。
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釋提婆郡民、釋提桓因、釋提洹因、釋迦因陀羅、釋迦提婆。
諸天中的因陀羅,就是天帝或天主,具稱天帝釋,略稱帝釋、天帝、天主。
雜含第四十、一一○六經說:“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帝桓因本為人時,行于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财、谷帛、花香、嚴具、床卧、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接着,複有比丘問曰:“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複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于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複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複名因提利?佛告比丘:彼天帝釋于諸三十三天,為王為主,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智論第五十六說:“問曰:先言釋是字,提桓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屍迦?答曰: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屍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
摩伽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
喚其本姓故,言憍屍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
大人喚之,故稱其姓”。
複有比丘向佛問道:“究竟是為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名憍屍迦”?佛答:“彼釋提桓因當正在做人時,為憍屍族人,由這因緣,複名憍屍迦”。
諸如此類的名稱很多,不複一一再說。
有次祇桓精舍兩個比丘發生劇烈的诤論:一個在不斷的漫罵,一個默然不語。
罵比丘知己錯誤,向默比丘悔改忏謝,默比丘不予接受,精舍衆比丘皆來勸谏,你一句我一句的高聲喧雜,使得精舍鬧亂不堪。
遠在樹下靜坐的佛陀,以淨天耳聽到精舍吵鬧,就從禅覺回到精舍,問大衆精舍内為什這樣高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