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一以偈贊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以偈贊佛,顯示對佛的贊歎,為佛門課誦常用:如舉行藥師普佛,有偈贊藥師佛,舉行彌陀普佛,有偈贊彌陀佛,此贊佛偈,是釋尊過去行菩薩道時贊弗沙佛的,現用來贊歎釋尊,因佛佛道同,既可以此贊弗沙佛,當亦可以此贊釋迦佛。
此一因緣,經論說法不同,略明如下: 佛本行集經卷四,佛對阿難說:“阿難!我念在過去世時,有位如來出世,号名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當時此佛安坐在雜寶窟内,我見那佛的莊嚴寶相,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立刻合掌一腳翹起,如是一連七日七夜,以偈贊弗沙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贊後,我還發了一個大願。
弗沙佛聽了對侍者說:是人過了九十四劫,當得作佛号為釋迦牟尼。
那時我得佛的授記,就更精進不懈修持,增長自己善根功德。
從此以後,無量世中,或為大梵王,或為帝釋天,或做轉輪王。
同時以此善業因緣力,我得具足四種辯才,不論與什麼人辯論,沒有哪個辯得過我,亦無一人能降伏我,最終得成無上菩提,轉無上*輪度群生”。
華嚴經升須彌頂品亦簡單說:“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弗沙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
沒有說到釋迦與彌勒的同參共學。
可是小乘毗婆沙論卻這樣說:“在過去時有一尊佛,号曰底沙,亦名補沙。
彼佛有兩位菩薩弟子,都精勤的修習梵行,一位名釋迦牟尼,一位名梅怛俪藥(譯言慈氏)。
弗沙佛一天觀察兩個精進修道弟子,看看哪個根先成熟。
觀察結果:如實了知彌勒的根先成熟,釋迦的根在後熟。
再觀二菩薩所化有情,看看哪個所化有情根先成熟,觀察結果,如實了知釋迦所化有情,早于彌勒所化有情先熟。
複作思惟:我今應當怎樣使他們機感相應?經過短期思考,認令一人根機成熟較易,令多人根機成熟較難。
于是就對釋迦說:現我要到某山經行,你可跟我同去。
說後,弗沙佛拿了尼師檀,随所應走的道路先走,到那山上,進入吠琉璃龛,展開帶去的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光定,于七晝夜享受定中喜樂,而所入火光定,威威光明熾盛。
釋迦随後到達,尋求佛的所在,好像小牛尋求母牛殷切,展轉在山頭尋求,走到吠琉璃龛前,見弗沙佛的威儀,是那樣端嚴無比,定中所放的光明,又那樣無遠不照,内心真感到無比歡喜,更加向前無間躍進,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竟然忘記再下一足,如是經過七晝七夜,翹一足贊歎弗沙佛,于是超越九劫,以九十一劫而成正覺”。
因而彌勒要在釋迦後,才得在此世界成佛。
如上經論所說,顯然有所差别,究以何說為正?智論卷四作此分析:“何以故言釋迦文尼菩薩心未純淑,弟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純淑?是語何處說?三藏中、摩诃衍中無是事,此言自出汝心。
汝但見釋迦文尼菩薩于寶窟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贊;彌勒菩薩亦種種贊弗沙佛,但阿波陀經中不說,汝所不知。
無因緣故,汝便謂彌勒弟子心未純淑,如是皆為違失”!依龍樹在智論說,婆沙論說無疑沒有根據,但佛子向作是說,以訛傳訛皆作此說,智論既說“皆為違失”,應為改正。
二叙忏法意 啟運慈悲道場忏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未正式禮忏前,先明忏法之意。
“運”當轉講,“啟”是開啟。
意謂默轉“慈悲”之想,開啟“道場忏”悔“法”門,使諸衆生依之忏悔,得以消除無始三障。
慈悲在忏題中,雖已詳細說明,現再略為一談。
慈能給與衆生快樂,為每一學佛者所知,但所謂大慈與樂,所給快樂究到什麼程度,或還有人不甚清楚。
依大乘經說,佛菩薩給衆生樂,不是止到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或給某些衆生,在時間上要經無量時間,在空間上要到無量地方,給與無量衆生無量快樂,且這與樂慈心,沒有休息時候,必要令諸衆生,皆得大涅槃樂,是為大慈。
悲是拔除衆生痛苦,亦為學佛者所共知,但所謂大悲拔苦,究竟拔除一些什麼痛苦,同樣有人不甚明白。
依大乘經說,佛菩薩拔衆生苦,不是拔除一些痛苦,就算完成拔苦任務,而是在時空中所有無量衆生,随其所有痛苦皆為拔除,且這拔苦悲心,要精進不已的,截斷二種生死大苦,大苦一天沒有拔除,徹骨徹髓的悲心,沒有停息的時候,如此拔苦,方是大悲。
“道場”,就是修道之場,或是證道之場。
如佛初在菩提樹下成道,名為道場,或名菩提場,菩提古譯為道,實際就是道場。
到了後來,僧人所住大小寺廟,甚至阿蘭若處,以香花燈燭等予以莊嚴,僧人和樂融洽的于中修道,名為道場;再次僧衆為人誦經禮忏,名做道場,雖說未嘗不可,但與道場原意,相差很遠,古德還有說為理道場的,就是在清淨心中,普運慈悲度生,以與事道場相對。
“忏法”,是指忏悔的法則,忏悔不是想忏就忏,而是有其一定法則,如事忏有事忏法則,理忏有理忏法則,唯有各依法則如法忏悔,罪業方能忏悔清淨。
真正發心忏悔,還得具有十法:一、無所懷疑的明白因果,深信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如我所造種種罪業,假定不予忏悔清淨,将來必感極重苦果。
二、生起極重的怖畏,就是對己所造的罪業,生起極大怖畏,有了怖畏,自然要求忏悔。
三、生起極重慚愧,想到自己是人,為何造諸重罪?如是一想,大慚愧心,自然生起。
四、求滅罪方法,自己有罪是不對的,當然要求滅除,但求罪滅,應當求一最善方法。
五、發露所造衆罪,就是将所造罪,無所隐瞞的公開出來,以求佛菩薩慈允忏悔。
六、斷除相續之心,果能真誠忏悔,罪業确可清淨,但是忏悔以後,必須不再造罪,如是斷相續心,方得名真忏悔。
七、生起護法之心,要使佛法流傳,必須自己無罪,世人見僧清淨,就對三寶生信,為了護持佛法,就得身心清淨,不得有犯戒垢。
八、發誓度生,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受用,應更發廣大願,度化衆生亦得佛法受用,不可獨自享受法益。
九、常念十方諸佛,以求諸佛加被,使自己在佛道前進,不緻遭遇重重魔難。
十、觀諸罪性無生,所造種種罪業,沒有實在自性,假定有其自性,不論怎樣忏悔,亦無法得清淨,唯有以般若慧,觀見罪性本空,即知了不可得。
發心忏悔在進入道場時,首當“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忏悔雖重在行人專精純一的心念,以求罪業的消除,但亦必藉諸佛的愍濟默佑,所以需要“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時間。
大乘佛法認為:過去有過去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現在有現在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未來亦有未來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
在同一世界中,雖無二佛同時出現,但在無邊世界中,不妨有無量諸佛,各在一個世界,度化有緣衆生,應信三世是有諸佛的,既求諸佛默佑,就當一心歸命,以示求佛冥加,不可兒戲随便,應專心一意的,将自己整個生命,歸投在三寶座前,懇切至誠的求諸佛加被,使自己罪業冰銷,是以忏悔應當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三禮三世佛 南無過去毗婆屍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南無”是印度話,有譯為“南牟”、“南謀”等。
南讀那音,不是南北的南;無讀模音,不是有無的無,此音絕對不可讀錯。
中國譯為歸命、敬禮、歸禮、救我、度我等。
意顯信佛行人,應至心歸依佛,且要對佛信順,亦即将整個生命,歸投于佛懷抱中,相信大慈大悲的佛陀,能度我等獲得身心解脫。
“過去”兩字一直通到“毗舍浮佛”。
因這三尊佛,都是過去莊嚴劫最後三尊佛的聖号。
“毗婆屍佛”,又作毗缽屍、鞞婆屍、維衛、中國譯為勝觀、淨觀、勝見、遍見、種種觀、種種見。
意顯此佛智慧圓滿,如十五夜晚月圓一樣,或顯此佛業盡惑亡,到達究竟程度,此佛出于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其時人壽八萬歲,或八萬四千歲。
教主釋迦牟尼,就在這尊佛出世時,開始種諸相好,得佛為之授記。
父名槃頭,是刹利種,姓拘利若。
母槃頭婆提,子名方膺,槃頭王的王城,叫做槃頭波提。
成道時,于波波羅樹下成等正覺。
初會說法有十六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二會說法有十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三會說法有八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佛有二大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為佛侍者的,叫做無愛。
傳法偈說:“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南無屍棄佛”:屍棄,又作式棄,或式棄那,中國譯為頂髻、持髻、有髻,或譯最上,意顯此佛的頂髻最為無上,亦即通常說的無見頂相,無人可見佛的頂髻。
此佛出于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人壽七萬歲時出現于世。
屍棄佛的種姓,同于毗婆屍佛。
修行圓滿成道,在芬陀利樹下。
初會說法有十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二會說法有八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三會說法有七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佛有二大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佛的侍者,名為忍行。
傳法偈說:“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南無毗舍浮佛”:毗舍浮,又名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娑等,中國譯為遍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切勝、勝尊等,顯示此佛一切都極自在,不受任何系縛。
此佛是過去莊嚴劫千佛中最後出現的一尊佛,人壽六萬歲時出現于世,父名善燈,刹帝利種,姓拘利若,母名稱戒。
時王城,名無喻。
修行圓滿成道,在娑羅樹下正覺。
隻有二會說法,初會說法有七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二會說法有六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上首弟子有二,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于弟子中最為第一;佛的侍者,叫做寂滅。
傳法偈說:“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南無拘留孫佛”:拘留孫,又名拘樓孫等,中國譯為須持、滅累、所應斷已斷、成就美妙等。
此佛是過去七佛的第四,是賢劫千佛中第一尊佛。
人壽四萬歲時,于賢劫中出世,姓迦葉,父稱祀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子名上勝。
時王安和,其所治城,亦名安和。
于屍利沙樹下而成佛道,隻是一會說法,有四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主要兩大弟子,一名毗樓,二名薩尼;為佛侍者,叫做善覺。
傳法偈說:“見實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物何殊别”?四分律比丘戒本,拘樓孫佛說:“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的戒經。
此佛因是賢劫中第一尊佛,有關此佛遺迹,大唐西域記第六室羅伐悉底國條中說:“城南行五十裡至故城,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六萬歲時,是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
城南不遠有窣堵波,成正覺已,是見父處。
在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馀尺,上刻獅子像,傍記寂滅事,是無憂王所建”。
依于此說,可知古人對佛遺迹重視,惜此遺迹今已不存。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牟尼,又稱拘那含、迦那含牟尼等,中國譯為金仙人、金色仙、金儒、金寂、金寂聲,是過去七佛的第五尊佛,賢劫千佛中第二尊佛。
關于此一語義,慧苑音義卷上說:“拘那牟尼,正雲迦那牟尼。
拘那此雲金,牟尼是仙,佛是大仙而身真金色故,名此佛為金色仙”。
此佛在賢劫中出世,是人壽三萬歲時。
父稱大德,婆羅門種。
母善勝,子導師。
時王清淨,都城亦名清淨。
修行圓滿時,于烏暫婆羅樹下成等正覺。
一會說法,度三萬人。
以舒槃那多,郁多羅二人為上首;為佛侍者的,叫做安和。
傳法偈說:“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别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四分律比丘戒本說此如來,曾說:“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必定入涅槃”的戒經。
增一阿含第四十四說:“此佛滅度之後,法住僅有七日”。
佛法住世,為時極短。
是賢劫第七劫出現于世的第二尊佛,此佛遺迹,大唐西域記第六室羅伐悉底國條中有說:“迦羅迦林馱佛城東北行,約三十馀裡至故大城。
中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為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
東北不遠,有窣堵波,已成正覺,是度父處。
次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
前建石柱,高二十馀尺,上刻獅子像,傍記寂滅事,無憂王所建”。
到西元一八九五年,藍毗尼園西北十三哩地,于池西岸,發現玄奘所說阿育王建立的石柱,石柱銘文說:“天愛喜見王,過灌頂十四年,發現此塔,再度增建;過灌頂二十年,親來供養,又建石柱”。
依此知該地确是拘那含牟尼佛的古靈迹。
石柱中折,上部一丈五尺弱,下部約有一丈。
雖有說此地不是阿育王原來所建的舊址,但其地點究竟何在,可說已經不明,不過依此可知阿育王前,已有拘那含牟尼佛的舍利塔存在,因而有說這是印度佛教史上最極光明的一點。
“南無迦葉佛”:迦葉,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或名迦攝,中國譯為飲光,意顯佛的光明照耀,吞飲世間所有馀光。
世界所有光明,在佛光照耀下,悉皆隐沒不現。
此佛是過去七佛的第六尊佛,亦即現在賢劫千佛的第三尊佛,出于釋尊之前。
當迦葉佛出世時,正是人壽二萬歲時。
姓迦葉,修行圓滿,于尼拘律樹下成等正覺。
有弟子二萬人,上首弟子是提舍及娑羅婆二人;佛的侍者,名為善友。
父名梵德,婆羅門種;母名财主;子名集軍。
時王汲毗,所治城市,名波羅捺。
四分律比丘戒本舉迦葉佛所說“一切惡莫作,常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名諸佛教”的戒經。
增一阿含第四十四說:“此佛滅度,正法住世,亦僅七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又作釋迦文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說釋迦或牟尼、文尼,中國譯為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能儒、能滿等,或梵漢兼舉,說釋迦寂靜,又尊稱釋尊。
此是現在佛教的教主,所以稱為本師。
釋迦是種族名,其義是能,牟尼是尊稱,為寂默義,又賢人義,意即釋迦族的賢人。
牟尼的立名,佛本行集經第二十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說:“菩薩行路,谛觀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
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說:“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曰釋迦牟尼。
此是菩薩第二立名”。
是即顯示牟尼,單為默然意思。
阿毗昙八犍度論第三十說:“文尼,是度沃焦。
沃焦,是指無限生死。
彼無學文尼,已度無限生死;學文尼,是學度生死方法,所以文尼名度沃焦”。
這是将牟尼解為度生死的意思,此說恐是義譯。
大聖釋迦牟尼誕生到人間來,距今約兩千五百馀年。
父是中印度迦毗羅衛城主淨飯王,母是摩耶即鄰國拘利城主女兒。
摩耶懷孕後,産期将近時,随當時習俗,欲還拘利城,途次剛到岚毗尼園,偶然有了生産現象,遂于園中誕生麟兒,就是釋尊。
中含第八未曾有法經說:釋尊過去在迦葉佛時,志願佛道,行梵行而生兜率天上,尋下天托摩耶聖胎時,天地震動,有大光明普照世間。
住母胎間,依倚右脅而舒其體,不為血精不淨所污,到出胎時,天地亦大震動,光明普照世間。
有四天子執極細衣,住夫人前贊歎童子,童子觀察諸方而行七步。
時有大池生,母從其水得用清淨,從虛空注下冷暖雨水,灌浴童子,諸天奏各伎樂,散種種的香花。
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等說:“童子誕生,行于七步,舉手唱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既而太子回到父王宮中,命名悉達多,或作悉達,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驗事等。
”衆許摩诃地經第三說:“爾時,淨飯王見此祥瑞種種殊勝,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圓滿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應立号為一切義成”。
佛母摩耶,于太子誕生後不久逝去,太子依母妹波阇波提養育成人。
及長習文武諸藝,皆悉通曉。
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三等說:“太子學藝之師,是婆羅門毗阇密多羅(彩光甲),武技之師,是羼提提婆(同神)。
年十七(或說十六歲、十九歲、二十歲),迎拘利城主善覺王女耶輸陀羅為妃。
到二十九歲時,竊自出宮,私脫衣冠,成為沙門,乃至最後,獨自進至畢波羅樹(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敷吉祥草而坐,決意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數日,遂廓然大悟,體得佛陀自覺之道。
時年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
其後教化四十五年,總得出家佛子千二百五十人。
以世壽八十歲,于拘屍那伽羅雙樹間入于涅槃。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彌勒尊佛不是現在佛,是未來到這人間成佛,所以稱為當來,現在應稱彌勒菩薩。
彌勒是梵語梅坦麗耶的意譯,或作梅任梨,中國譯為慈氏。
當來下生南閻浮提,是次釋尊成佛的菩薩。
慈氏為釋尊弟子,是個實在的人。
賢愚因緣第十二波婆利品說:波羅奈國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衆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
其母在懷孕時,素性突變,對有苦厄的人特别憐愍,對黎民特别慈潤,因而立名彌勒。
其兒有舅名波婆梨,為波黎弗多國國師,聰明高博,智達殊才,領五百弟子從其受學,彌勒亦師事于彼,學各種經書,沒經過好久,皆悉通達。
其舅波婆梨,為顯彌勒優秀,特為他設大會,供養諸婆羅門。
後聞佛在王舍城靈鹫山,派遣彌勒等十六人,到佛那裡問自己具幾相,佛一一如實答,對佛深生敬仰,更聞佛陀說法,十五人即得阿羅漢果。
智論二十九說:“又如彌勒菩薩白衣時,師名婆跋犁,有三相:一、眉間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陰藏相”。
彌勒上生經說:“彌勒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林波婆利大婆羅門家”。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經,亦說彌勒是加波梨婆羅門”,如上經論所說:可知彌勒是中印度波羅奈國人,初師事波婆梨婆羅門,後為佛的弟子。
彌勒下生成佛經說:當彌勒将下生成佛時,盡兜率天壽四千歲後,即當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或八萬歲。
國土清淨豐樂,說彌勒當來下生成佛經過。
其時,閻浮提地,平整如鏡,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伏藏發現,多諸珍寶,氣候和适,四時順節,身無百八病患,人心均平同一,語言統一。
時有儴佉轉輪聖王出現,君臨翅頭城,以正法治化。
王有大臣修梵摩,妻名梵摩越。
時彌勒于兜率天,觀父母不老不少,從右脅生,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出家學道,于龍華樹下成佛,在摩竭國界雞足山上,從摩诃迦葉受釋尊囑僧伽黎着身。
嗣為衆生說法:初會度九十六億人,二會度九十四億人,三會度九十二億人,皆得阿羅漢果,壽八萬四千歲入滅。
彌勒成佛信仰,印度向極盛行,且多寺廟供彌勒像;佛法傳來中國,以晉道安為始,求生兜率内院者衆。
南嶽思禅師立誓願文,慧思造金字般若經,皆願彌勒下生時,與彌勒同出于世,玄奘更是鼓吹上生兜率,為玄奘弟子亦多效法求生兜率淨土。
接着造彌勒像風氣大盛,如窺基造彌勒像,每日對像誦菩薩戒。
河南清化鎮石佛堂,安奉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六七八)所造彌勒像,龍門智運洞,存有彌勒倚像五百尊。
銘說:“大唐永隆元年(公元六八○)歲次庚辰九月三十日,處貞敬造彌勒像五百尊”。
佛祖統記第四十說:“開元十八年(公元七三○)海通,于四川嘉州嘉定河岸岩壁,镌刻彌勒聖像高三百六十尺,号淩雲寺”。
太原石壁山永甯寺鐵像,有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鑄造銘”。
宋高僧傳第二十七法興傳,說興于元和年間,在五台山建立三層九十五尺高彌勒大閣,中間供奉彌勒大像。
諸如此類,在中國佛教史上,可說很多。
彌勒菩薩的信仰,不但在中國唐宋間,受到廣大佛徒信奉;從中國傳到三韓的佛教,古來亦很盛行彌勒信仰。
三國遺事第二說:百濟武王于全羅南道龍華山,造彌勒三會殿,号彌勒寺。
同書第三又說:新羅景德王,于唐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創大伽藍,号白月山南寺,全堂安置彌勒塑像,額書現身成道彌勒之殿。
其他,在全羅各地以及佛教傳入日本,信奉彌勒的同樣很多,可知彌勒受到廣大佛徒的尊敬。
甲一叙說求證 乙一叙說忏由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為說水忏道場忏法。
本忏忏主因三昧水,洗除過去所結冤業,乃深感到“一切諸佛”慈悲願力,廣大無邊,随時随刻,都在“愍念”生死海中的苦惱“衆生”,所以現我特别“為說水忏道場忏法”,以期此忏亦能有利苦惱衆生。
小乘聲聞法中,隻承認唯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大乘法中,除以教主為所信奉的佛,還承認有無量那麼多佛。
因世界不唯此娑婆世界,像這樣的世界,在無盡虛空中,确有很多。
每一世界有一佛為化主,如娑婆世界以釋迦佛為化主,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化主,世界有無量那麼多,化度衆生的佛當亦有無量,所以特以“一切諸佛”說明。
佛在印度,具足叫做佛陀,中國譯為覺者,顯示是位具有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人,亦可說是位明白事理的人,所以佛是由人而成,不是至高無上的神。
宇宙人生真理,自古以來,不知多少聖哲在尋求,但從沒有一人得到真理的消息,真正得到真理消息的,唯有大聖佛陀,所以佛體悟後,始終在過着真理生活。
如是覺證真理,向來說為自覺;但在真理中過着自由生活的佛陀,并不隻顧自己享受這樣和平安定的生活,仍在從一村到一村,從一國到一國,宣傳真理的覺音,告訴世人怎樣得到真理,希望每一個人,甚至每個衆生,都能過着真理生活,是即所謂覺他;到了自覺覺他的工夫完成,應為覺行圓滿。
如是三覺圓,萬德具,名之為佛。
佛在正覺後,所以還不息奔波的到處度生,因佛深切的體認到,佛不是哪個人所成的,而是人人皆得成佛。
但因人們無始來受着無明的蒙蔽,以為成佛唯有聖人才能做到,身為苦惱的凡夫,受着煩惱的包圍,怎敢奢望亦得成佛?可是經佛教化,自知亦能成佛,就向佛陀學習,以佛為所歸依對象,不再向生死道上亂竄,反而走上坦然無怖的菩提大道,或走上光明的解脫大道,最後如佛一樣的成佛,最低亦得成阿羅漢。
為救護我們而來世間的佛陀,對我們有着多麼大的利益!我們不但應誠意的信奉佛陀,并應專心一緻的依佛所說而行。
果能如此,人與人間不會有何争執,國與國間不會發生戰争,生活在無有恐懼怖畏的現實世間,安心修道,未來身心解脫,自然沒有問題。
佛号依德而立,佛德無量無邊,名号亦然,不過通常總是歸納為十号,或稱十種通号,顯示這為諸佛共有。
茲順十号次序,略為解說如下: 如來,印度叫做多陀阿伽多,亦可譯為如去、如解、如說等。
意即如諸法相而解,法相本來是怎樣的,就照它的本質了解,不會有所錯誤;亦表如諸法相而說,怎樣了解諸法相的,就如所了解的說出,不會解說不相應;從安穩道中來,更不去後有中,是為如去。
應供,印度叫做阿羅诃,亦可譯為殺賊、無生、應真、無着果,應供人。
如佛已除盡一切煩惱,得一切智了解諸法真相,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應受人天供養,所以稱為應供人;煩惱斷盡,不會再受生死,所以稱為不生或無生;到了這個程度,當可稱為應真,對所得果自亦無着。
正遍知,印度叫做三藐三佛陀,亦譯為正遍覺、正遍覺知、正遍知一切法、等正覺、正等覺、正等正覺等。
意謂佛陀智慧,能正遍知一切法,即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
如是萬有一切諸法的本來狀态怎樣,在佛無不了知。
明行足,印度叫做鞞侈遮衆那三般那,亦可譯為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圓滿。
明代表智慧,行代表福德,足是圓滿的意思,合起來,顯示福德智慧,已經究竟圓滿。
如以經說: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行業,皆悉圓滿具足,無有任何欠缺。
善逝,印度叫做修伽陀,亦譯好去、好說、善解、善說、無患,但以善逝為主。
顯示運用種種深三摩提,去于無量大智慧中,表示定慧已得相等,既不是有定無慧,亦不是有慧無定。
這樣說明善逝,即為無有患累而去。
世間解,印度叫做路伽憊,亦可譯知世間。
對衆生及非衆生的二種世間,無不透澈了知:如知世間及世間因,知世間滅及知出世道,或對生命的流轉世間及生命的解脫世間,佛陀運用所得的一切智覺,無不透辟了知,再也不會為世間的一切之所迷惑,所以名世間解。
無上士,印度叫做阿耨多羅,亦可譯為無上、無上丈夫。
意顯自知涅槃之法,根本不從他聞,而于一切諸法之中,涅槃最為無上,大覺佛陀在諸衆生中,最上最為第一,沒有哪個能在佛上、名無上士,或名無上丈夫。
調禦丈夫,印度叫做富樓沙昙藐波羅提,亦可譯為調禦、調禦士、化丈夫調禦師。
佛具大慈大悲,度化衆生之時,時以軟善語,或以苦切語,或以雜語等,種種方便,調禦丈夫,入于佛道。
舉丈夫說,以其為主,并不是不攝二根,無根、女人等。
天人師,印度叫做舍多提婆,亦有譯為天人教師。
意顯無上佛陀,運用其智慧,示導諸衆生,什麼可作,什麼不可作,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如是善導衆生,令其随教而行,終不舍于道法,從而獲得解脫,佛的度生,不是不度馀道衆生,以度天人為多,所以稱天人師。
佛,印度叫做佛陀,中國譯為覺者、知者、覺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覺,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了了覺知。
馀如前說,此不再贅。
世尊,印度叫做婆伽婆、薄伽梵,亦譯衆佑、有大功德、破淨地。
即具衆德,為世出世間恭敬尊重,名為世尊。
上依大智度論第二解說,馀論更有諸解。
如是佛的通号,雖具有十一種,諸論開合不同,所以唯稱十号,在十号經,合世間解與無上士為一号;瑜伽論第三十八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一号;菩薩本業璎珞經、智論第二等,将之開為二号,略去世尊,将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别為二号,佛與世尊合為一号。
大般涅槃經疏第十八說:“成論與阿含,皆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合為一号,至世尊方滿十數;今經與釋論,開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二号,至佛則十名已足。
總結具足上德十号,為世所尊”。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末說:“十中,前五是自利德,後五是利他德。
就自利中分為兩對;初二一對,前(如來)明道圓,後(應供)彰滅極;後三一對,前二(正遍知、明行足)因圓,後一(善逝)果極……後五化德,于中,前四德能化物,後一種(世尊)為世欽敬。
就前四中,初一(世間解)明其化他之智,解了世間,第二(無上士調禦丈夫)明其化他之能,能調物心,第三(天人師)明其化他之德,師德具足,第四(佛)明其化他之行,覺行窮滿”。
以是,可見它的配意。
具有無量功德的佛陀,依德而立十号,諸佛一樣,因而“愍念衆生”的慈悲心,佛佛也是一樣。
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沒有一佛不具大慈大悲的,因而沒有一佛,不運用慈心以給衆生樂,不運用悲心以拔衆生苦。
衆生罪業深重,怎能拔苦與樂?唯有示導衆生如法忏悔,真能忏悔以使罪業冰銷,自然就能離苦得樂,因而“為說水忏道場忏法”。
悟玄忏主,說此忏法,不是想說就說,亦是由于慈悲心的流露,沒有慈悲心說此忏法做什麼? 忏主說此忏法,實因深深體會到佛陀慈悲廣大,佛能運用大慈悲力,拔衆生苦及與其樂,現我還在學佛階段,當然不能做到如佛那樣的慈悲,但願一點一滴的學習。
佛是怎樣運無緣慈以與衆生樂的,怎樣運用同體悲以拔衆生苦的,我亦當随分随力的這樣去做。
現在開始學習,慢慢養成慈悲心行,到将來成佛時,亦運用廣大慈悲,如佛一樣的去做。
證知忏主說此忏法,全為罪業衆生,告知罪業不免,肯得認真忏悔,前途光輝燦爛,不要自暴自棄! 乙二發露忏悔 良以,衆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暗覆。
本于慈悲,為救衆生,說此忏法,首要當在忏悔,所要忏悔對象,自是在于罪業,怎知衆生有罪?“良以衆生垢重”,沒有哪個衆生無有罪垢,而且罪垢相當沉重。
良以兩字是發語詞,為中國文言開始所有的字眼,如“夫”、或“蓋”等,作為寫文章的開端;或說慨歎詞,如衆生與佛本來平等,現佛已經成佛,衆生仍在沉淪,不知自己罪惡重重,還要佛陀來救我們,這是多麼可慨可歎!晝中禅師,将“良以”改為“佛言”,改得相當不錯,因下忏文,都是集于經中佛說,并非忏主悟玄所作。
三說皆可。
“衆生”所以必須忏悔,原因在于衆生“垢”穢太“重”,不忏悔無法得到身心清淨。
試想衆生從無始來,由于一念無明沖動,以此蒙蔽自己覺性,從而長期在迷惑中滾來滾去,無時無刻不為煩惱之所包圍,于是垢穢越積越深。
此垢不是身外的肮髒不淨之物,而是内心中的種種煩惱,煩惱垢穢較之塵垢還要污穢,以斯污穢染污清淨覺性,如塵垢的染污衣服,似塵坌的蓋覆明鏡,明鏡因而不能照物,衣服因而不能穿用,覺性因而不能開顯,怎能顯示自心清淨?所以說為垢重! 諸位想想:生存在這濁惡世間的人,有哪個人沒罪?所以說“何人無罪”?又有什麼人沒有過失?所以說“何人無愆”。
不但有罪有愆,而且極為衆多,無人可以否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罪愆?原因身為“凡夫”衆生,所行所為都是“愚”昧不明,沒有智慧指導,因而做出來的都是罪惡,沒有一樣做得合法合理。
衆生本來是有覺性的,但為“無明”黑“暗”之所蓋“覆”,以緻覺性無法開展,怎麼不會造諸惡業流浪生死?在生死中頭出頭沒,自己沒有辦法跳出,乃勞動悲心徹骨髓的佛陀來救濟。
凡夫,是凡庸士夫之意,亦即俗說的凡夫俗子,或是平凡無特出的人。
印度叫做必栗托仡那,除譯為凡夫,亦可譯異生,或略稱凡。
對聖人說,則是指那沒有見到四聖谛的真理,屬于凡庸淺識者流。
法華經第二譬喻品說:“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深着五欲、不能聞解”。
這對凡夫是最好的說明。
大乘義章第六說:“凡謂生死凡鄙之法,夫謂士夫。
凡法也成夫,故曰凡夫。
此猶我人别名”。
羅什雖譯為凡夫,菩提流支卻譯為毛道凡夫,真谛則譯為嬰兒凡夫,笈多複譯為小兒凡夫。
毛道凡夫,顯示其人的心行不定,好像輕毛随風而飄;嬰兒凡夫,顯示其人沒有智慧,好像初生嬰兒的無識無知;小兒凡夫,亦可說為愚暗凡夫,顯示其人愚暗頑鈍,不易給與教導,好像頑皮小兒不受教導。
對四向四果的聖者說,總見道以前的人皆名凡夫,其中,四善根位為内凡,三賢位為外凡。
以十法界說,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四聖,于六道生死常沒流轉的人為六凡。
做人,哪個不想做個好人,不想離惡向善,但為無明之所暗覆,不知什麼是善是惡,什麼可做不可做,于是迷糊的做出很多不道德的行為,還以為做得不錯,我佛所以說為可憐愍者。
無明,有說為癡或愚癡,是愚于事理而不了達的一種精神情态。
毗婆沙論第二十五問:為什麼叫做無明?無明是什麼意義?答說:對于萬有諸法,不達、不解、不了,是為無明之義。
有人又問:除了無明,諸有馀法亦不達、不解、不了,為什麼不叫無明?當知諸馀法的不達不解不了,如以愚癡為其自相,自亦可以說為無明,馀法不是如此,所以不名無明。
瑜伽師地論第八十四說:無明,是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處不正了知。
總之,凡是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自相的,都叫無明。
瑜伽論五十八又說:無明總有二種,一是相應無明,二是獨行無明。
沒有無明不生起其他的煩惱,諸有與貪等馀惑
以偈贊佛,顯示對佛的贊歎,為佛門課誦常用:如舉行藥師普佛,有偈贊藥師佛,舉行彌陀普佛,有偈贊彌陀佛,此贊佛偈,是釋尊過去行菩薩道時贊弗沙佛的,現用來贊歎釋尊,因佛佛道同,既可以此贊弗沙佛,當亦可以此贊釋迦佛。
此一因緣,經論說法不同,略明如下: 佛本行集經卷四,佛對阿難說:“阿難!我念在過去世時,有位如來出世,号名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當時此佛安坐在雜寶窟内,我見那佛的莊嚴寶相,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立刻合掌一腳翹起,如是一連七日七夜,以偈贊弗沙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贊後,我還發了一個大願。
弗沙佛聽了對侍者說:是人過了九十四劫,當得作佛号為釋迦牟尼。
那時我得佛的授記,就更精進不懈修持,增長自己善根功德。
從此以後,無量世中,或為大梵王,或為帝釋天,或做轉輪王。
同時以此善業因緣力,我得具足四種辯才,不論與什麼人辯論,沒有哪個辯得過我,亦無一人能降伏我,最終得成無上菩提,轉無上*輪度群生”。
華嚴經升須彌頂品亦簡單說:“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弗沙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
沒有說到釋迦與彌勒的同參共學。
可是小乘毗婆沙論卻這樣說:“在過去時有一尊佛,号曰底沙,亦名補沙。
彼佛有兩位菩薩弟子,都精勤的修習梵行,一位名釋迦牟尼,一位名梅怛俪藥(譯言慈氏)。
弗沙佛一天觀察兩個精進修道弟子,看看哪個根先成熟。
觀察結果:如實了知彌勒的根先成熟,釋迦的根在後熟。
再觀二菩薩所化有情,看看哪個所化有情根先成熟,觀察結果,如實了知釋迦所化有情,早于彌勒所化有情先熟。
複作思惟:我今應當怎樣使他們機感相應?經過短期思考,認令一人根機成熟較易,令多人根機成熟較難。
于是就對釋迦說:現我要到某山經行,你可跟我同去。
說後,弗沙佛拿了尼師檀,随所應走的道路先走,到那山上,進入吠琉璃龛,展開帶去的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光定,于七晝夜享受定中喜樂,而所入火光定,威威光明熾盛。
釋迦随後到達,尋求佛的所在,好像小牛尋求母牛殷切,展轉在山頭尋求,走到吠琉璃龛前,見弗沙佛的威儀,是那樣端嚴無比,定中所放的光明,又那樣無遠不照,内心真感到無比歡喜,更加向前無間躍進,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竟然忘記再下一足,如是經過七晝七夜,翹一足贊歎弗沙佛,于是超越九劫,以九十一劫而成正覺”。
因而彌勒要在釋迦後,才得在此世界成佛。
如上經論所說,顯然有所差别,究以何說為正?智論卷四作此分析:“何以故言釋迦文尼菩薩心未純淑,弟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純淑?是語何處說?三藏中、摩诃衍中無是事,此言自出汝心。
汝但見釋迦文尼菩薩于寶窟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贊;彌勒菩薩亦種種贊弗沙佛,但阿波陀經中不說,汝所不知。
無因緣故,汝便謂彌勒弟子心未純淑,如是皆為違失”!依龍樹在智論說,婆沙論說無疑沒有根據,但佛子向作是說,以訛傳訛皆作此說,智論既說“皆為違失”,應為改正。
二叙忏法意 啟運慈悲道場忏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未正式禮忏前,先明忏法之意。
“運”當轉講,“啟”是開啟。
意謂默轉“慈悲”之想,開啟“道場忏”悔“法”門,使諸衆生依之忏悔,得以消除無始三障。
慈悲在忏題中,雖已詳細說明,現再略為一談。
慈能給與衆生快樂,為每一學佛者所知,但所謂大慈與樂,所給快樂究到什麼程度,或還有人不甚清楚。
依大乘經說,佛菩薩給衆生樂,不是止到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或給某些衆生,在時間上要經無量時間,在空間上要到無量地方,給與無量衆生無量快樂,且這與樂慈心,沒有休息時候,必要令諸衆生,皆得大涅槃樂,是為大慈。
悲是拔除衆生痛苦,亦為學佛者所共知,但所謂大悲拔苦,究竟拔除一些什麼痛苦,同樣有人不甚明白。
依大乘經說,佛菩薩拔衆生苦,不是拔除一些痛苦,就算完成拔苦任務,而是在時空中所有無量衆生,随其所有痛苦皆為拔除,且這拔苦悲心,要精進不已的,截斷二種生死大苦,大苦一天沒有拔除,徹骨徹髓的悲心,沒有停息的時候,如此拔苦,方是大悲。
“道場”,就是修道之場,或是證道之場。
如佛初在菩提樹下成道,名為道場,或名菩提場,菩提古譯為道,實際就是道場。
到了後來,僧人所住大小寺廟,甚至阿蘭若處,以香花燈燭等予以莊嚴,僧人和樂融洽的于中修道,名為道場;再次僧衆為人誦經禮忏,名做道場,雖說未嘗不可,但與道場原意,相差很遠,古德還有說為理道場的,就是在清淨心中,普運慈悲度生,以與事道場相對。
“忏法”,是指忏悔的法則,忏悔不是想忏就忏,而是有其一定法則,如事忏有事忏法則,理忏有理忏法則,唯有各依法則如法忏悔,罪業方能忏悔清淨。
真正發心忏悔,還得具有十法:一、無所懷疑的明白因果,深信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如我所造種種罪業,假定不予忏悔清淨,将來必感極重苦果。
二、生起極重的怖畏,就是對己所造的罪業,生起極大怖畏,有了怖畏,自然要求忏悔。
三、生起極重慚愧,想到自己是人,為何造諸重罪?如是一想,大慚愧心,自然生起。
四、求滅罪方法,自己有罪是不對的,當然要求滅除,但求罪滅,應當求一最善方法。
五、發露所造衆罪,就是将所造罪,無所隐瞞的公開出來,以求佛菩薩慈允忏悔。
六、斷除相續之心,果能真誠忏悔,罪業确可清淨,但是忏悔以後,必須不再造罪,如是斷相續心,方得名真忏悔。
七、生起護法之心,要使佛法流傳,必須自己無罪,世人見僧清淨,就對三寶生信,為了護持佛法,就得身心清淨,不得有犯戒垢。
八、發誓度生,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受用,應更發廣大願,度化衆生亦得佛法受用,不可獨自享受法益。
九、常念十方諸佛,以求諸佛加被,使自己在佛道前進,不緻遭遇重重魔難。
十、觀諸罪性無生,所造種種罪業,沒有實在自性,假定有其自性,不論怎樣忏悔,亦無法得清淨,唯有以般若慧,觀見罪性本空,即知了不可得。
發心忏悔在進入道場時,首當“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忏悔雖重在行人專精純一的心念,以求罪業的消除,但亦必藉諸佛的愍濟默佑,所以需要“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時間。
大乘佛法認為:過去有過去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現在有現在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未來亦有未來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
在同一世界中,雖無二佛同時出現,但在無邊世界中,不妨有無量諸佛,各在一個世界,度化有緣衆生,應信三世是有諸佛的,既求諸佛默佑,就當一心歸命,以示求佛冥加,不可兒戲随便,應專心一意的,将自己整個生命,歸投在三寶座前,懇切至誠的求諸佛加被,使自己罪業冰銷,是以忏悔應當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三禮三世佛 南無過去毗婆屍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南無”是印度話,有譯為“南牟”、“南謀”等。
南讀那音,不是南北的南;無讀模音,不是有無的無,此音絕對不可讀錯。
中國譯為歸命、敬禮、歸禮、救我、度我等。
意顯信佛行人,應至心歸依佛,且要對佛信順,亦即将整個生命,歸投于佛懷抱中,相信大慈大悲的佛陀,能度我等獲得身心解脫。
“過去”兩字一直通到“毗舍浮佛”。
因這三尊佛,都是過去莊嚴劫最後三尊佛的聖号。
“毗婆屍佛”,又作毗缽屍、鞞婆屍、維衛、中國譯為勝觀、淨觀、勝見、遍見、種種觀、種種見。
意顯此佛智慧圓滿,如十五夜晚月圓一樣,或顯此佛業盡惑亡,到達究竟程度,此佛出于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其時人壽八萬歲,或八萬四千歲。
教主釋迦牟尼,就在這尊佛出世時,開始種諸相好,得佛為之授記。
父名槃頭,是刹利種,姓拘利若。
母槃頭婆提,子名方膺,槃頭王的王城,叫做槃頭波提。
成道時,于波波羅樹下成等正覺。
初會說法有十六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二會說法有十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三會說法有八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佛有二大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為佛侍者的,叫做無愛。
傳法偈說:“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南無屍棄佛”:屍棄,又作式棄,或式棄那,中國譯為頂髻、持髻、有髻,或譯最上,意顯此佛的頂髻最為無上,亦即通常說的無見頂相,無人可見佛的頂髻。
此佛出于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人壽七萬歲時出現于世。
屍棄佛的種姓,同于毗婆屍佛。
修行圓滿成道,在芬陀利樹下。
初會說法有十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二會說法有八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三會說法有七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佛有二大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佛的侍者,名為忍行。
傳法偈說:“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南無毗舍浮佛”:毗舍浮,又名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娑等,中國譯為遍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切勝、勝尊等,顯示此佛一切都極自在,不受任何系縛。
此佛是過去莊嚴劫千佛中最後出現的一尊佛,人壽六萬歲時出現于世,父名善燈,刹帝利種,姓拘利若,母名稱戒。
時王城,名無喻。
修行圓滿成道,在娑羅樹下正覺。
隻有二會說法,初會說法有七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二會說法有六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上首弟子有二,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于弟子中最為第一;佛的侍者,叫做寂滅。
傳法偈說:“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南無拘留孫佛”:拘留孫,又名拘樓孫等,中國譯為須持、滅累、所應斷已斷、成就美妙等。
此佛是過去七佛的第四,是賢劫千佛中第一尊佛。
人壽四萬歲時,于賢劫中出世,姓迦葉,父稱祀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子名上勝。
時王安和,其所治城,亦名安和。
于屍利沙樹下而成佛道,隻是一會說法,有四萬人得度出家而為比丘。
主要兩大弟子,一名毗樓,二名薩尼;為佛侍者,叫做善覺。
傳法偈說:“見實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物何殊别”?四分律比丘戒本,拘樓孫佛說:“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的戒經。
此佛因是賢劫中第一尊佛,有關此佛遺迹,大唐西域記第六室羅伐悉底國條中說:“城南行五十裡至故城,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六萬歲時,是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
城南不遠有窣堵波,成正覺已,是見父處。
在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馀尺,上刻獅子像,傍記寂滅事,是無憂王所建”。
依于此說,可知古人對佛遺迹重視,惜此遺迹今已不存。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牟尼,又稱拘那含、迦那含牟尼等,中國譯為金仙人、金色仙、金儒、金寂、金寂聲,是過去七佛的第五尊佛,賢劫千佛中第二尊佛。
關于此一語義,慧苑音義卷上說:“拘那牟尼,正雲迦那牟尼。
拘那此雲金,牟尼是仙,佛是大仙而身真金色故,名此佛為金色仙”。
此佛在賢劫中出世,是人壽三萬歲時。
父稱大德,婆羅門種。
母善勝,子導師。
時王清淨,都城亦名清淨。
修行圓滿時,于烏暫婆羅樹下成等正覺。
一會說法,度三萬人。
以舒槃那多,郁多羅二人為上首;為佛侍者的,叫做安和。
傳法偈說:“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别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四分律比丘戒本說此如來,曾說:“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必定入涅槃”的戒經。
增一阿含第四十四說:“此佛滅度之後,法住僅有七日”。
佛法住世,為時極短。
是賢劫第七劫出現于世的第二尊佛,此佛遺迹,大唐西域記第六室羅伐悉底國條中有說:“迦羅迦林馱佛城東北行,約三十馀裡至故大城。
中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為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
東北不遠,有窣堵波,已成正覺,是度父處。
次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
前建石柱,高二十馀尺,上刻獅子像,傍記寂滅事,無憂王所建”。
到西元一八九五年,藍毗尼園西北十三哩地,于池西岸,發現玄奘所說阿育王建立的石柱,石柱銘文說:“天愛喜見王,過灌頂十四年,發現此塔,再度增建;過灌頂二十年,親來供養,又建石柱”。
依此知該地确是拘那含牟尼佛的古靈迹。
石柱中折,上部一丈五尺弱,下部約有一丈。
雖有說此地不是阿育王原來所建的舊址,但其地點究竟何在,可說已經不明,不過依此可知阿育王前,已有拘那含牟尼佛的舍利塔存在,因而有說這是印度佛教史上最極光明的一點。
“南無迦葉佛”:迦葉,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或名迦攝,中國譯為飲光,意顯佛的光明照耀,吞飲世間所有馀光。
世界所有光明,在佛光照耀下,悉皆隐沒不現。
此佛是過去七佛的第六尊佛,亦即現在賢劫千佛的第三尊佛,出于釋尊之前。
當迦葉佛出世時,正是人壽二萬歲時。
姓迦葉,修行圓滿,于尼拘律樹下成等正覺。
有弟子二萬人,上首弟子是提舍及娑羅婆二人;佛的侍者,名為善友。
父名梵德,婆羅門種;母名财主;子名集軍。
時王汲毗,所治城市,名波羅捺。
四分律比丘戒本舉迦葉佛所說“一切惡莫作,常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名諸佛教”的戒經。
增一阿含第四十四說:“此佛滅度,正法住世,亦僅七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又作釋迦文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說釋迦或牟尼、文尼,中國譯為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能儒、能滿等,或梵漢兼舉,說釋迦寂靜,又尊稱釋尊。
此是現在佛教的教主,所以稱為本師。
釋迦是種族名,其義是能,牟尼是尊稱,為寂默義,又賢人義,意即釋迦族的賢人。
牟尼的立名,佛本行集經第二十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說:“菩薩行路,谛觀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
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說:“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曰釋迦牟尼。
此是菩薩第二立名”。
是即顯示牟尼,單為默然意思。
阿毗昙八犍度論第三十說:“文尼,是度沃焦。
沃焦,是指無限生死。
彼無學文尼,已度無限生死;學文尼,是學度生死方法,所以文尼名度沃焦”。
這是将牟尼解為度生死的意思,此說恐是義譯。
大聖釋迦牟尼誕生到人間來,距今約兩千五百馀年。
父是中印度迦毗羅衛城主淨飯王,母是摩耶即鄰國拘利城主女兒。
摩耶懷孕後,産期将近時,随當時習俗,欲還拘利城,途次剛到岚毗尼園,偶然有了生産現象,遂于園中誕生麟兒,就是釋尊。
中含第八未曾有法經說:釋尊過去在迦葉佛時,志願佛道,行梵行而生兜率天上,尋下天托摩耶聖胎時,天地震動,有大光明普照世間。
住母胎間,依倚右脅而舒其體,不為血精不淨所污,到出胎時,天地亦大震動,光明普照世間。
有四天子執極細衣,住夫人前贊歎童子,童子觀察諸方而行七步。
時有大池生,母從其水得用清淨,從虛空注下冷暖雨水,灌浴童子,諸天奏各伎樂,散種種的香花。
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等說:“童子誕生,行于七步,舉手唱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既而太子回到父王宮中,命名悉達多,或作悉達,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驗事等。
”衆許摩诃地經第三說:“爾時,淨飯王見此祥瑞種種殊勝,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圓滿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應立号為一切義成”。
佛母摩耶,于太子誕生後不久逝去,太子依母妹波阇波提養育成人。
及長習文武諸藝,皆悉通曉。
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三等說:“太子學藝之師,是婆羅門毗阇密多羅(彩光甲),武技之師,是羼提提婆(同神)。
年十七(或說十六歲、十九歲、二十歲),迎拘利城主善覺王女耶輸陀羅為妃。
到二十九歲時,竊自出宮,私脫衣冠,成為沙門,乃至最後,獨自進至畢波羅樹(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敷吉祥草而坐,決意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數日,遂廓然大悟,體得佛陀自覺之道。
時年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
其後教化四十五年,總得出家佛子千二百五十人。
以世壽八十歲,于拘屍那伽羅雙樹間入于涅槃。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彌勒尊佛不是現在佛,是未來到這人間成佛,所以稱為當來,現在應稱彌勒菩薩。
彌勒是梵語梅坦麗耶的意譯,或作梅任梨,中國譯為慈氏。
當來下生南閻浮提,是次釋尊成佛的菩薩。
慈氏為釋尊弟子,是個實在的人。
賢愚因緣第十二波婆利品說:波羅奈國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衆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
其母在懷孕時,素性突變,對有苦厄的人特别憐愍,對黎民特别慈潤,因而立名彌勒。
其兒有舅名波婆梨,為波黎弗多國國師,聰明高博,智達殊才,領五百弟子從其受學,彌勒亦師事于彼,學各種經書,沒經過好久,皆悉通達。
其舅波婆梨,為顯彌勒優秀,特為他設大會,供養諸婆羅門。
後聞佛在王舍城靈鹫山,派遣彌勒等十六人,到佛那裡問自己具幾相,佛一一如實答,對佛深生敬仰,更聞佛陀說法,十五人即得阿羅漢果。
智論二十九說:“又如彌勒菩薩白衣時,師名婆跋犁,有三相:一、眉間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陰藏相”。
彌勒上生經說:“彌勒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林波婆利大婆羅門家”。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經,亦說彌勒是加波梨婆羅門”,如上經論所說:可知彌勒是中印度波羅奈國人,初師事波婆梨婆羅門,後為佛的弟子。
彌勒下生成佛經說:當彌勒将下生成佛時,盡兜率天壽四千歲後,即當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或八萬歲。
國土清淨豐樂,說彌勒當來下生成佛經過。
其時,閻浮提地,平整如鏡,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伏藏發現,多諸珍寶,氣候和适,四時順節,身無百八病患,人心均平同一,語言統一。
時有儴佉轉輪聖王出現,君臨翅頭城,以正法治化。
王有大臣修梵摩,妻名梵摩越。
時彌勒于兜率天,觀父母不老不少,從右脅生,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出家學道,于龍華樹下成佛,在摩竭國界雞足山上,從摩诃迦葉受釋尊囑僧伽黎着身。
嗣為衆生說法:初會度九十六億人,二會度九十四億人,三會度九十二億人,皆得阿羅漢果,壽八萬四千歲入滅。
彌勒成佛信仰,印度向極盛行,且多寺廟供彌勒像;佛法傳來中國,以晉道安為始,求生兜率内院者衆。
南嶽思禅師立誓願文,慧思造金字般若經,皆願彌勒下生時,與彌勒同出于世,玄奘更是鼓吹上生兜率,為玄奘弟子亦多效法求生兜率淨土。
接着造彌勒像風氣大盛,如窺基造彌勒像,每日對像誦菩薩戒。
河南清化鎮石佛堂,安奉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六七八)所造彌勒像,龍門智運洞,存有彌勒倚像五百尊。
銘說:“大唐永隆元年(公元六八○)歲次庚辰九月三十日,處貞敬造彌勒像五百尊”。
佛祖統記第四十說:“開元十八年(公元七三○)海通,于四川嘉州嘉定河岸岩壁,镌刻彌勒聖像高三百六十尺,号淩雲寺”。
太原石壁山永甯寺鐵像,有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鑄造銘”。
宋高僧傳第二十七法興傳,說興于元和年間,在五台山建立三層九十五尺高彌勒大閣,中間供奉彌勒大像。
諸如此類,在中國佛教史上,可說很多。
彌勒菩薩的信仰,不但在中國唐宋間,受到廣大佛徒信奉;從中國傳到三韓的佛教,古來亦很盛行彌勒信仰。
三國遺事第二說:百濟武王于全羅南道龍華山,造彌勒三會殿,号彌勒寺。
同書第三又說:新羅景德王,于唐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創大伽藍,号白月山南寺,全堂安置彌勒塑像,額書現身成道彌勒之殿。
其他,在全羅各地以及佛教傳入日本,信奉彌勒的同樣很多,可知彌勒受到廣大佛徒的尊敬。
甲一叙說求證 乙一叙說忏由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為說水忏道場忏法。
本忏忏主因三昧水,洗除過去所結冤業,乃深感到“一切諸佛”慈悲願力,廣大無邊,随時随刻,都在“愍念”生死海中的苦惱“衆生”,所以現我特别“為說水忏道場忏法”,以期此忏亦能有利苦惱衆生。
小乘聲聞法中,隻承認唯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大乘法中,除以教主為所信奉的佛,還承認有無量那麼多佛。
因世界不唯此娑婆世界,像這樣的世界,在無盡虛空中,确有很多。
每一世界有一佛為化主,如娑婆世界以釋迦佛為化主,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化主,世界有無量那麼多,化度衆生的佛當亦有無量,所以特以“一切諸佛”說明。
佛在印度,具足叫做佛陀,中國譯為覺者,顯示是位具有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人,亦可說是位明白事理的人,所以佛是由人而成,不是至高無上的神。
宇宙人生真理,自古以來,不知多少聖哲在尋求,但從沒有一人得到真理的消息,真正得到真理消息的,唯有大聖佛陀,所以佛體悟後,始終在過着真理生活。
如是覺證真理,向來說為自覺;但在真理中過着自由生活的佛陀,并不隻顧自己享受這樣和平安定的生活,仍在從一村到一村,從一國到一國,宣傳真理的覺音,告訴世人怎樣得到真理,希望每一個人,甚至每個衆生,都能過着真理生活,是即所謂覺他;到了自覺覺他的工夫完成,應為覺行圓滿。
如是三覺圓,萬德具,名之為佛。
佛在正覺後,所以還不息奔波的到處度生,因佛深切的體認到,佛不是哪個人所成的,而是人人皆得成佛。
但因人們無始來受着無明的蒙蔽,以為成佛唯有聖人才能做到,身為苦惱的凡夫,受着煩惱的包圍,怎敢奢望亦得成佛?可是經佛教化,自知亦能成佛,就向佛陀學習,以佛為所歸依對象,不再向生死道上亂竄,反而走上坦然無怖的菩提大道,或走上光明的解脫大道,最後如佛一樣的成佛,最低亦得成阿羅漢。
為救護我們而來世間的佛陀,對我們有着多麼大的利益!我們不但應誠意的信奉佛陀,并應專心一緻的依佛所說而行。
果能如此,人與人間不會有何争執,國與國間不會發生戰争,生活在無有恐懼怖畏的現實世間,安心修道,未來身心解脫,自然沒有問題。
佛号依德而立,佛德無量無邊,名号亦然,不過通常總是歸納為十号,或稱十種通号,顯示這為諸佛共有。
茲順十号次序,略為解說如下: 如來,印度叫做多陀阿伽多,亦可譯為如去、如解、如說等。
意即如諸法相而解,法相本來是怎樣的,就照它的本質了解,不會有所錯誤;亦表如諸法相而說,怎樣了解諸法相的,就如所了解的說出,不會解說不相應;從安穩道中來,更不去後有中,是為如去。
應供,印度叫做阿羅诃,亦可譯為殺賊、無生、應真、無着果,應供人。
如佛已除盡一切煩惱,得一切智了解諸法真相,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應受人天供養,所以稱為應供人;煩惱斷盡,不會再受生死,所以稱為不生或無生;到了這個程度,當可稱為應真,對所得果自亦無着。
正遍知,印度叫做三藐三佛陀,亦譯為正遍覺、正遍覺知、正遍知一切法、等正覺、正等覺、正等正覺等。
意謂佛陀智慧,能正遍知一切法,即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
如是萬有一切諸法的本來狀态怎樣,在佛無不了知。
明行足,印度叫做鞞侈遮衆那三般那,亦可譯為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圓滿。
明代表智慧,行代表福德,足是圓滿的意思,合起來,顯示福德智慧,已經究竟圓滿。
如以經說: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行業,皆悉圓滿具足,無有任何欠缺。
善逝,印度叫做修伽陀,亦譯好去、好說、善解、善說、無患,但以善逝為主。
顯示運用種種深三摩提,去于無量大智慧中,表示定慧已得相等,既不是有定無慧,亦不是有慧無定。
這樣說明善逝,即為無有患累而去。
世間解,印度叫做路伽憊,亦可譯知世間。
對衆生及非衆生的二種世間,無不透澈了知:如知世間及世間因,知世間滅及知出世道,或對生命的流轉世間及生命的解脫世間,佛陀運用所得的一切智覺,無不透辟了知,再也不會為世間的一切之所迷惑,所以名世間解。
無上士,印度叫做阿耨多羅,亦可譯為無上、無上丈夫。
意顯自知涅槃之法,根本不從他聞,而于一切諸法之中,涅槃最為無上,大覺佛陀在諸衆生中,最上最為第一,沒有哪個能在佛上、名無上士,或名無上丈夫。
調禦丈夫,印度叫做富樓沙昙藐波羅提,亦可譯為調禦、調禦士、化丈夫調禦師。
佛具大慈大悲,度化衆生之時,時以軟善語,或以苦切語,或以雜語等,種種方便,調禦丈夫,入于佛道。
舉丈夫說,以其為主,并不是不攝二根,無根、女人等。
天人師,印度叫做舍多提婆,亦有譯為天人教師。
意顯無上佛陀,運用其智慧,示導諸衆生,什麼可作,什麼不可作,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如是善導衆生,令其随教而行,終不舍于道法,從而獲得解脫,佛的度生,不是不度馀道衆生,以度天人為多,所以稱天人師。
佛,印度叫做佛陀,中國譯為覺者、知者、覺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覺,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了了覺知。
馀如前說,此不再贅。
世尊,印度叫做婆伽婆、薄伽梵,亦譯衆佑、有大功德、破淨地。
即具衆德,為世出世間恭敬尊重,名為世尊。
上依大智度論第二解說,馀論更有諸解。
如是佛的通号,雖具有十一種,諸論開合不同,所以唯稱十号,在十号經,合世間解與無上士為一号;瑜伽論第三十八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一号;菩薩本業璎珞經、智論第二等,将之開為二号,略去世尊,将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别為二号,佛與世尊合為一号。
大般涅槃經疏第十八說:“成論與阿含,皆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合為一号,至世尊方滿十數;今經與釋論,開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二号,至佛則十名已足。
總結具足上德十号,為世所尊”。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末說:“十中,前五是自利德,後五是利他德。
就自利中分為兩對;初二一對,前(如來)明道圓,後(應供)彰滅極;後三一對,前二(正遍知、明行足)因圓,後一(善逝)果極……後五化德,于中,前四德能化物,後一種(世尊)為世欽敬。
就前四中,初一(世間解)明其化他之智,解了世間,第二(無上士調禦丈夫)明其化他之能,能調物心,第三(天人師)明其化他之德,師德具足,第四(佛)明其化他之行,覺行窮滿”。
以是,可見它的配意。
具有無量功德的佛陀,依德而立十号,諸佛一樣,因而“愍念衆生”的慈悲心,佛佛也是一樣。
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沒有一佛不具大慈大悲的,因而沒有一佛,不運用慈心以給衆生樂,不運用悲心以拔衆生苦。
衆生罪業深重,怎能拔苦與樂?唯有示導衆生如法忏悔,真能忏悔以使罪業冰銷,自然就能離苦得樂,因而“為說水忏道場忏法”。
悟玄忏主,說此忏法,不是想說就說,亦是由于慈悲心的流露,沒有慈悲心說此忏法做什麼? 忏主說此忏法,實因深深體會到佛陀慈悲廣大,佛能運用大慈悲力,拔衆生苦及與其樂,現我還在學佛階段,當然不能做到如佛那樣的慈悲,但願一點一滴的學習。
佛是怎樣運無緣慈以與衆生樂的,怎樣運用同體悲以拔衆生苦的,我亦當随分随力的這樣去做。
現在開始學習,慢慢養成慈悲心行,到将來成佛時,亦運用廣大慈悲,如佛一樣的去做。
證知忏主說此忏法,全為罪業衆生,告知罪業不免,肯得認真忏悔,前途光輝燦爛,不要自暴自棄! 乙二發露忏悔 良以,衆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暗覆。
本于慈悲,為救衆生,說此忏法,首要當在忏悔,所要忏悔對象,自是在于罪業,怎知衆生有罪?“良以衆生垢重”,沒有哪個衆生無有罪垢,而且罪垢相當沉重。
良以兩字是發語詞,為中國文言開始所有的字眼,如“夫”、或“蓋”等,作為寫文章的開端;或說慨歎詞,如衆生與佛本來平等,現佛已經成佛,衆生仍在沉淪,不知自己罪惡重重,還要佛陀來救我們,這是多麼可慨可歎!晝中禅師,将“良以”改為“佛言”,改得相當不錯,因下忏文,都是集于經中佛說,并非忏主悟玄所作。
三說皆可。
“衆生”所以必須忏悔,原因在于衆生“垢”穢太“重”,不忏悔無法得到身心清淨。
試想衆生從無始來,由于一念無明沖動,以此蒙蔽自己覺性,從而長期在迷惑中滾來滾去,無時無刻不為煩惱之所包圍,于是垢穢越積越深。
此垢不是身外的肮髒不淨之物,而是内心中的種種煩惱,煩惱垢穢較之塵垢還要污穢,以斯污穢染污清淨覺性,如塵垢的染污衣服,似塵坌的蓋覆明鏡,明鏡因而不能照物,衣服因而不能穿用,覺性因而不能開顯,怎能顯示自心清淨?所以說為垢重! 諸位想想:生存在這濁惡世間的人,有哪個人沒罪?所以說“何人無罪”?又有什麼人沒有過失?所以說“何人無愆”。
不但有罪有愆,而且極為衆多,無人可以否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罪愆?原因身為“凡夫”衆生,所行所為都是“愚”昧不明,沒有智慧指導,因而做出來的都是罪惡,沒有一樣做得合法合理。
衆生本來是有覺性的,但為“無明”黑“暗”之所蓋“覆”,以緻覺性無法開展,怎麼不會造諸惡業流浪生死?在生死中頭出頭沒,自己沒有辦法跳出,乃勞動悲心徹骨髓的佛陀來救濟。
凡夫,是凡庸士夫之意,亦即俗說的凡夫俗子,或是平凡無特出的人。
印度叫做必栗托仡那,除譯為凡夫,亦可譯異生,或略稱凡。
對聖人說,則是指那沒有見到四聖谛的真理,屬于凡庸淺識者流。
法華經第二譬喻品說:“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深着五欲、不能聞解”。
這對凡夫是最好的說明。
大乘義章第六說:“凡謂生死凡鄙之法,夫謂士夫。
凡法也成夫,故曰凡夫。
此猶我人别名”。
羅什雖譯為凡夫,菩提流支卻譯為毛道凡夫,真谛則譯為嬰兒凡夫,笈多複譯為小兒凡夫。
毛道凡夫,顯示其人的心行不定,好像輕毛随風而飄;嬰兒凡夫,顯示其人沒有智慧,好像初生嬰兒的無識無知;小兒凡夫,亦可說為愚暗凡夫,顯示其人愚暗頑鈍,不易給與教導,好像頑皮小兒不受教導。
對四向四果的聖者說,總見道以前的人皆名凡夫,其中,四善根位為内凡,三賢位為外凡。
以十法界說,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四聖,于六道生死常沒流轉的人為六凡。
做人,哪個不想做個好人,不想離惡向善,但為無明之所暗覆,不知什麼是善是惡,什麼可做不可做,于是迷糊的做出很多不道德的行為,還以為做得不錯,我佛所以說為可憐愍者。
無明,有說為癡或愚癡,是愚于事理而不了達的一種精神情态。
毗婆沙論第二十五問:為什麼叫做無明?無明是什麼意義?答說:對于萬有諸法,不達、不解、不了,是為無明之義。
有人又問:除了無明,諸有馀法亦不達、不解、不了,為什麼不叫無明?當知諸馀法的不達不解不了,如以愚癡為其自相,自亦可以說為無明,馀法不是如此,所以不名無明。
瑜伽師地論第八十四說:無明,是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處不正了知。
總之,凡是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自相的,都叫無明。
瑜伽論五十八又說:無明總有二種,一是相應無明,二是獨行無明。
沒有無明不生起其他的煩惱,諸有與貪等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