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前概說
關燈
小
中
大
古德說:“萬億神通,百千三昧,若離慈悲,總歸魔業”。
慈悲的重要可知。
當知慈悲,不特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沒有智慧,怎麼會有慈悲?運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
世間很多愚人,看到别人得樂,還要設法障礙,怎能望他與樂?看到别人受苦,唯恐受苦不多,怎能想他拔苦?菩薩修諸萬行,拔衆生痛苦,給衆生快樂,皆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為前提,假定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不算菩薩行。
大乘佛法的心髓,唯有大慈大悲可以表達!離了慈悲,沒有佛菩薩及佛法可得,佛法是從慈悲流露出來,佛菩薩由慈悲而有。
菩薩在生死中度化衆生,同樣随波逐浪的滾來滾去,如無大慈悲力支持,早就入于寂滅涅槃,哪裡會在生死中往來?再如無上佛陀,本可享受甚深禅定清淨妙樂,但為教化人類衆生,從一聚落到一聚落,從一鄉鎮到一鄉鎮,以種種譬喻因緣,為諸人群說法,并忍罵詈毀謗打擊,若無大慈悲力支持,早入解脫三昧,享受覺法之樂,哪裡還會到城邑聚落,去度化迷昧的苦難人群? 經論說到慈悲地方很多,大體都說三種:如大涅槃經等,大智度論等,皆說三種慈悲:一、衆生緣,謂緣衆生五蘊組合的生命體,受諸痛苦逼迫,很少得到快樂,要解決他們痛苦,給與應有快樂。
而此世間慈悲,隻緣有關父母、妻子、親屬等,如沒有關系的他人,與樂拔苦的慈悲心,就不會生起,是名衆生緣慈悲。
對自己人有此慈悲,當然是不錯的,但心量未免太狹小,不是佛法所重的慈悲。
二、法緣,如緣貧窮衆生,有何所需用物,就如所需施與,名為法緣。
或說見諸衆生及諸法,皆從衆緣而生,無實自我及人,但有五蘊法的生滅法數,如是行慈,是為法緣。
或說念諸本來無我的衆生,但妄為我人之所束縛,不禁深為哀愍,以行慈悲,告諸衆生五蘊組合的生命,無實質的我人衆生壽者,是為法緣慈悲。
三、無緣,通常說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此唯是佛有。
如說五蘊空寂,本來無有,住第一義中,施無度之度,不着有實有能度者,實有所度者,雖然如此,但仍無緣而緣的度一切衆生,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諸衆生得之,是名無緣慈悲。
三本忏的宗要 忏悔法門,自從于南北朝齊梁時代盛行以來,直到今日,不特仍為佛法者所奉行,而且盛行不減過去,不論什麼道場,不論什麼忏法,隻要定期舉行,總有很多在家奉佛者,至誠懇切的前來參拜,至于道場遠近,不在考慮之内。
原因每個學佛者皆知,各種忏法都是依于佛說而來,佛在經中所以散說忏法,就是體認到衆生甚至佛子,業障太過深重,非忏悔不能消除,為愍念衆生及學佛四衆,特在經中說明禮忏拜佛,以期洗除過去現在所造種種障垢,從而獲得生命的真正解脫! 禮忏可以洗滌罪垢,雖是各個忏法共有功效,但本忏法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尤其有它特色。
不過在發心禮佛洗罪前,先當請求十方一切賢聖,作為自己革心洗面的證明,諸佛賢聖雖不一定會現前,但開始禮忏時,果能心淨智明,那你在道場中,就可常得見佛,亦會發生最大功用。
怎知諸佛賢聖無所不在?華嚴經說:“譬如日出普照世間,于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
佛日亦爾,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衆生淨水器中影無不現”。
所以在禮忏時,應如面對佛陀,至誠恭敬禮拜,甚至拜一拜,皆予以觀想,必然能夠得大利益。
禮忏是不是真的發生力用,問題在禮忏時是否至誠,至誠忏悔定會發生與樂拔苦功用,因為至誠,對己固能忏除業障,對人亦能慈悲利他,不特如此,就是成佛成聖,亦無問題,所以本忏宗用,特别殊勝有力。
吾人修學,不管禮忏誦經,決非盲無目的,有其趨向歸宿,不知有所宗趣,隻是一味禮誦,縱然禮誦得多,結果無所歸宿,等于白白禮誦。
未證最高佛果以前,不論是什麼程度的人,三障皆未消除,隻是輕重不同,佛法行者禮忏,當以淨除三障為唯一目的,這是時刻要緊記住的! 各種忏法的制定,都是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原因衆生從無量劫來,所造一切罪業,皆當忏除淨盡,不容絲毫存在,且真誠忏悔後,從今至未來際,決不更造罪業,業性雖說本空,果報定不有失,若認苦果難忍,發露忏悔之時,應向三寶懇求,願能哀愍濟拔,使我及諸衆生,三業罪障轉成解脫,六根重愆成六神通。
這樣忏悔,一切忏法皆同,“慈悲三昧水忏”,自亦不會例外。
真能忏除三障,是為忏法大用。
本忏除能忏除三障,還可解冤釋結,是為本忏法的另一殊勝功用。
慈悲的重要可知。
當知慈悲,不特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沒有智慧,怎麼會有慈悲?運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
世間很多愚人,看到别人得樂,還要設法障礙,怎能望他與樂?看到别人受苦,唯恐受苦不多,怎能想他拔苦?菩薩修諸萬行,拔衆生痛苦,給衆生快樂,皆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為前提,假定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不算菩薩行。
大乘佛法的心髓,唯有大慈大悲可以表達!離了慈悲,沒有佛菩薩及佛法可得,佛法是從慈悲流露出來,佛菩薩由慈悲而有。
菩薩在生死中度化衆生,同樣随波逐浪的滾來滾去,如無大慈悲力支持,早就入于寂滅涅槃,哪裡會在生死中往來?再如無上佛陀,本可享受甚深禅定清淨妙樂,但為教化人類衆生,從一聚落到一聚落,從一鄉鎮到一鄉鎮,以種種譬喻因緣,為諸人群說法,并忍罵詈毀謗打擊,若無大慈悲力支持,早入解脫三昧,享受覺法之樂,哪裡還會到城邑聚落,去度化迷昧的苦難人群? 經論說到慈悲地方很多,大體都說三種:如大涅槃經等,大智度論等,皆說三種慈悲:一、衆生緣,謂緣衆生五蘊組合的生命體,受諸痛苦逼迫,很少得到快樂,要解決他們痛苦,給與應有快樂。
而此世間慈悲,隻緣有關父母、妻子、親屬等,如沒有關系的他人,與樂拔苦的慈悲心,就不會生起,是名衆生緣慈悲。
對自己人有此慈悲,當然是不錯的,但心量未免太狹小,不是佛法所重的慈悲。
二、法緣,如緣貧窮衆生,有何所需用物,就如所需施與,名為法緣。
或說見諸衆生及諸法,皆從衆緣而生,無實自我及人,但有五蘊法的生滅法數,如是行慈,是為法緣。
或說念諸本來無我的衆生,但妄為我人之所束縛,不禁深為哀愍,以行慈悲,告諸衆生五蘊組合的生命,無實質的我人衆生壽者,是為法緣慈悲。
三、無緣,通常說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此唯是佛有。
如說五蘊空寂,本來無有,住第一義中,施無度之度,不着有實有能度者,實有所度者,雖然如此,但仍無緣而緣的度一切衆生,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諸衆生得之,是名無緣慈悲。
三本忏的宗要 忏悔法門,自從于南北朝齊梁時代盛行以來,直到今日,不特仍為佛法者所奉行,而且盛行不減過去,不論什麼道場,不論什麼忏法,隻要定期舉行,總有很多在家奉佛者,至誠懇切的前來參拜,至于道場遠近,不在考慮之内。
原因每個學佛者皆知,各種忏法都是依于佛說而來,佛在經中所以散說忏法,就是體認到衆生甚至佛子,業障太過深重,非忏悔不能消除,為愍念衆生及學佛四衆,特在經中說明禮忏拜佛,以期洗除過去現在所造種種障垢,從而獲得生命的真正解脫! 禮忏可以洗滌罪垢,雖是各個忏法共有功效,但本忏法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尤其有它特色。
不過在發心禮佛洗罪前,先當請求十方一切賢聖,作為自己革心洗面的證明,諸佛賢聖雖不一定會現前,但開始禮忏時,果能心淨智明,那你在道場中,就可常得見佛,亦會發生最大功用。
怎知諸佛賢聖無所不在?華嚴經說:“譬如日出普照世間,于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
佛日亦爾,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衆生淨水器中影無不現”。
所以在禮忏時,應如面對佛陀,至誠恭敬禮拜,甚至拜一拜,皆予以觀想,必然能夠得大利益。
禮忏是不是真的發生力用,問題在禮忏時是否至誠,至誠忏悔定會發生與樂拔苦功用,因為至誠,對己固能忏除業障,對人亦能慈悲利他,不特如此,就是成佛成聖,亦無問題,所以本忏宗用,特别殊勝有力。
吾人修學,不管禮忏誦經,決非盲無目的,有其趨向歸宿,不知有所宗趣,隻是一味禮誦,縱然禮誦得多,結果無所歸宿,等于白白禮誦。
未證最高佛果以前,不論是什麼程度的人,三障皆未消除,隻是輕重不同,佛法行者禮忏,當以淨除三障為唯一目的,這是時刻要緊記住的! 各種忏法的制定,都是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原因衆生從無量劫來,所造一切罪業,皆當忏除淨盡,不容絲毫存在,且真誠忏悔後,從今至未來際,決不更造罪業,業性雖說本空,果報定不有失,若認苦果難忍,發露忏悔之時,應向三寶懇求,願能哀愍濟拔,使我及諸衆生,三業罪障轉成解脫,六根重愆成六神通。
這樣忏悔,一切忏法皆同,“慈悲三昧水忏”,自亦不會例外。
真能忏除三障,是為忏法大用。
本忏除能忏除三障,還可解冤釋結,是為本忏法的另一殊勝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