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前概說

關燈
下,甚至犧牲生命,不複更造新殃,下此一念決心,不但成為健兒,且仗三寶慈悲加被之力,在佛道上穩步前進,不會遭遇到什麼魔障! 再來說水:水在自然界中,是以固态、液态、氣态三種聚集狀态存在的。

    空氣中固含有水蒸氣,就是土壤和岩石層中,有時也積存大量的水,且水是動物植物機體所不可缺少的組織部分。

    如佛法所說生命肉體,是由四大組合成的,其中就有水大可知。

    不特如此,成人的生命肉體,百分之六十七是水分,因此,科學家把人體當作是一大水囊,甚至骨頭亦含有百分之四十的水。

    所以生命的每一過程,都有賴水的維持。

    醫學家說:每人每天平均應喝七八杯水。

    人一天不吃飯,不緻成為問題,如一天不喝水,對身體會有極大的不利,為人對水豈可忽視? 如上所說可知水的重要性,但這隻就自然界所有的水說,而此所要說的水,是“三昧水”,能為人解冤釋結,能蕩滌人們罪業,佛法行人對這更不可忽視。

    楞嚴經說:過去有位水天佛,大約由修水觀而成佛的,所以說法教諸菩薩,也以水觀令人修習。

    當水天佛尚住世時,有個月光出家而為比丘,如佛開示,在靜室中,安禅常修水觀,因而入三摩地。

    月光比丘有個弟子,見師久處室中,不知在做什麼,就從窗隙向内觀察,哪知看來看去,不見師父所在,隻見滿室清水。

    這就是觀水現水,以水為身,水外更無他物,可說即是得三昧水。

     三昧是印度話,中國譯為正定,或譯等持等。

    将此三昧修好,心就住于一境,成為不動狀态。

    小乘俱舍等諸論中,以三摩地為心所法之一,心能攝持心所,即得住于一境,不會再向外散,但經部及成實論等,不承認三摩地為一實有自體的心所,唯是心于一境相續而轉,名三摩地。

    三摩地、解脫、禅、三摩缽底等,雖皆是指心于一境相續而轉狀态,但其意義各各不同。

    大乘智度論第二十八說:“諸三昧門者,三昧有二種:聲聞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

    聲聞法中三昧者,所謂三三昧。

    複次,三三昧: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

    複有三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複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諸三昧”。

    智論五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同論二十三說:“一切禅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處。

    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這是三昧的特色。

    大乘義章第十三說:“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

    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

    又說;“心體寂靜,離于邪亂,故名三昧”。

    三昧又可譯為正受,就是于修定時,正所觀之法,所以名受。

    總說一句,三昧就是定心不散。

     接着來說慈悲:慈是給與一切衆生的快樂,悲是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

    智論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

    譬如有人,諸子系在獄中,當受大辟。

    其父慈恻,以若幹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是大慈”。

    有人認為唯佛慈悲,方可說為大慈大悲,馀皆不得名大慈悲。

    有人問道:菩薩所行慈悲,亦是大慈大悲,怎麼可以說小?當知這是觀望不同:望于二乘,菩薩慈悲固可說大,望于佛陀,菩薩慈悲就名為小,真正可以說為大慈大悲,唯佛與佛乃得稱之。

     至有說小慈小悲者:如有人心裡經常在念,我要給與衆生的快樂,可是口惠而實不至,并未真有樂事給與衆生,怎可說為大慈?或有人觀衆生身心受苦,不期然的對之生起悲愍,說要拔除衆生的痛苦,但亦隻是心裡想想而已,對于衆生的痛苦絲毫未加拔除,怎可說為大悲?既未實質的拔苦與樂,為什麼還要說為小慈小悲?因他有這樣的心念,比全無拔苦與樂的心念要好,所以說為小慈小悲。

     大慈大悲不是這樣:心念衆生令得快樂,确實給與衆生樂事,使衆生真感受到快樂,這就稱為大慈;心裡愍念衆生痛苦,如實将衆生痛苦拔除,令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是即稱為大悲。

    諸佛稱為大慈大悲,能澈底給與衆生涅槃大樂,能究竟拔除衆生生死大苦。

    如人見到三千大千世界衆生,堕三惡道受苦不絕,發起慈悲心來,願皆代受其苦,到衆生痛苦解除,或給世間五欲快樂,或與禅定快樂,或複給與最上快樂,讓諸衆生任意享受,無不感到滿足。

    如是慈悲,不能不算難得,但與佛的慈悲相比,仍然差得很遠,甚至可說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因這隻是世間快樂,欺诳而不真實,不能離生死大苦得涅槃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