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前概說

關燈
愧與忏悔對釋,禀者即欲于二字而修首伏之行及慚愧等。

    斯乃善巧說法之相,故不可以華梵诂訓而為責”。

    知禮雖作這樣解釋,但仍不免是屬強辯。

     事實,忏悔或悔過之法,佛在世時,觸事而使弟子等如法實行。

    有關事實,散見諸經律中很多。

    如布薩及自恣二法,就是定時的忏悔,前者,每半月于僧伽中誦戒,數罪過的種類,各自若對罪過有所抵觸,就當在大衆中告白忏悔,上座則對犯戒者加以訓誡,宣布予以寬恕,其罪也就消除。

    後者,每年舉行結夏安居到最後一日,會衆互相戒告,各自忏悔,共圖德行磨練,以求德行增進。

    又戒律中,制定四條或八條(比丘尼)的波羅夷、僧殘、波逸提等,亦以忏悔為要。

    佛以忏悔作為重要軌式行于僧團。

     忏悔的儀則,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第四忏六聚法篇中說:“欲行忏時,須具五緣:一、請十方佛菩薩等;二、誦經咒;三、說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證”。

    圓覺經略疏鈔第十二等說:“小乘忏悔,必請大比丘為證,對大僧: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四說罪名;五禮足,具如是五法。

    對小僧,具馀四法,不要禮足。

    大乘忏悔,先莊嚴道場,香泥塗地,室内作圓壇,懸五色幡,燒香燃燈,敷設高座,請二十四尊像,設肴膳,着新淨衣服”。

    忏悔儀,可說非常認真嚴格,不是苟且可将罪惡忏悔清淨。

     忏悔滅罪之相及其所得功德,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有這樣說:“若有衆生得三業善相時,光明遍滿其室,聞特殊異好香氣,身意快樂。

    或夢佛菩薩來,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故,我來證汝等”。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三說:“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并巨海。

    忏悔能燒煩惱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樂,忏悔雨寶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剛壽,忏悔能入常樂宮,忏悔能出三界獄,忏悔能開菩提華,忏悔見佛大圓鏡,忏悔能至于寶所”。

    忏悔功效之大,無有可與相比,所以修學佛法定要忏悔! 忏悔對修行有重要性,是無可懷疑的,但正式忏悔時,又有幾種不同。

    依四分律羯磨疏第一、同濟緣記等,說有制教忏與化教忏兩種:違于戒律的罪,用制教忏;有關業道的罪,用化教忏。

    于中,制教忏,屬于出家五衆、小乘、現犯、事業;化教忏,通于道俗七衆、大小乘、三世、十業。

    又制教忏,有衆法忏、對首忏、心念忏三種:衆法忏,是在四人以上的僧中忏悔;對首忏,是對師一人忏悔;心念忏,是對本尊稱念忏悔。

     摩诃止觀第二上說:忏悔有事忏與理忏之别:事忏,又名随事分别忏悔。

    事即事儀,如事業的禮拜瞻敬,口業的稱唱贊誦,意業的存想聖容,三業殷勤求哀,忏悔過去、現在所作的罪業。

    一般所說忏悔,大都指這事忏。

    理忏,又名觀察實相忏悔。

    要知過去、現在所作的一切罪業,皆是從心而起的,如知自心本性空寂,所造一切罪相自亦悉皆空寂。

    如是觀察實相之理而滅其罪,名為理忏。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亦是理忏。

     其他,如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第二、維摩經文疏第十五、金光明經文句記第三等,都就大小乘說三種忏悔:一、作法忏悔,準于佛陀律制,自說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觀相忏悔,觀得十二種等相,其罪就得到消滅;三、無生忏悔,又名觀無生忏悔,以無念之念而念實相,觀罪體無生。

    作法與取相是屬事忏,無生一種則屬理忏。

    在諸忏悔中,以理忏為要,能澈底的滅除罪業。

    不特釋尊說罪業本空,毗婆屍佛亦說罪福皆空,毗舍浮佛則說罪福如幻,拘那含牟尼佛說能知罪性本空。

    古德說:“谛觀七法偈,真忏法之鼻祖”。

    如不能觀罪性本空,一個一個罪業忏悔,忏悔到何時才能忏悔清淨?不過要注意的,所謂罪性本空,要到相當程度,才可作這樣說,凡夫處處執着,怎知罪性本空?所以凡夫行者,應知罪業果報,是絲毫不爽的,不可随便造諸惡業,有了罪惡之業,就當改過自新,如法忏悔,務使罪業冰消。

     罪惡或過失,不說無始具有,現生亦不可能不造惡,所以儒家有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問題有過是否能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涅槃經說:“有二健兒:一不作惡,二作已能悔”。

    一個真誠忏悔自己罪業的人,佛法認為還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健兒。

    最怕有罪不承認有罪,或是承認而不肯忏悔,那就真正成為不可救藥的罪人。

    若能痛加改悔,矢志重新做人,而且從此以後,在任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