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前概說
關燈
小
中
大
,如以飲食喂它,同樣開口吞食,與人沒有兩樣,當然非常痛苦,雖然遍請名醫診治,無法治愈。
國師在痛不可忍情形下,忽想起異僧别時對他說的話,于是忍痛遠去成都茶隴山,尋找昔日同住異僧。
到了山上天色已晚,四方察看不見寺宇,隻見兩棵高高松樹,矗立于煙雲間。
國師看到這個情景,知道異僧必在山上,于是繼續再向前進,見到“崇樓廣殿,金碧交輝”,而異僧已立門口,很歡喜的迎接國師,并誠摯的留師過夜。
夜間二人相談,國師告以所苦,異僧安慰師說:“這是很小問題,不要為此苦惱,到了明日早上,我派童子,帶你到泉水邊,用水替你洗滌,立刻就可痊愈”。
師經異僧安慰,很安然的入睡,不如平時那樣感受痛苦。
次日天剛亮時,童子引至泉所,掬水為之洗濯,痛楚徹于骨髓,人面瘡且大呼,你不能這樣洗,讓我先來問你:“你的知識非常豐富,曆史當亦讀得很多,西漢書上的袁盎、晁錯傳記,想你也曾讀過,當知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因景帝削去他們的土地,聯合起來反對景帝,為謝七國,你竟不惜一人,向帝獻議殺我,我被斬于東市,如是重冤深恨,怎能相忘不報?老實告訴你,求報你已多世,因你十世為高僧,持戒亦極精嚴,報複不得其便,但從未放過你,此仇不報不是君子,所以仍時尋求你的過失,以報我的宿世之冤”! 冤家晁錯續說:“總算你的修持,還有一點工夫,現蒙迦諾迦尊者,惠我三昧法水,洗去你我宿怨,從此不複以你為冤,我們各自以法為重”。
悟達聽後,感事特别,深加思惟,認為宿世冤仇,如不遇到聖人,怎能冰釋?證知在世為人,不可與人結怨,結怨對己不利,遲早要受苦報,所以沒有結怨,最好不要結怨,結怨就要解怨,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正是此意。
因此,國師就在這兒,建了一個茅蓬,依經制為忏法,朝夕虔誠禮誦,真實忘于名利,泯除人我是非,禮忏得到利益,于是忏法傳播。
悟達國師,如冤仇人面瘡說,曾做十世高僧,現生亦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德,且被懿宗帝尊為國師,不能不說是位極難得的佛法行者,可是在前漢景帝三年(西元前一五四)發生的事,到大唐懿宗年間,前後達千馀年,怨仍找到頭上,想想多麼可怕!這不算久,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除非不造罪,造了罪,未受果前,總是存在,是以做人行事,不可不加謹慎!悟達能洗除十生前的罪垢,全得力于聖僧迦諾迦尊者。
佛法沒有赦罪之說,有罪除了感果,就是依法忏悔,國師深感聖僧解怨釋結,特作水忏以施仁慈于末世衆生。
二本忏的忏題 經有經題,律有律題,論有論題,忏亦當有忏題。
本忏忏題,名為“慈悲水忏”,或加“三昧”兩字,名為“慈悲三昧水忏”。
忏是忏悔,就是做錯事,或造諸罪惡,唯有真誠忏悔,罪業始能淨除。
印度本叫忏摩,中國譯為請忍,或譯悔過,漢梵并舉,名為忏悔。
忏摩譯為請忍,顯示犯諸過失者,在向前人表示自己錯誤時,請求前人容忍我的錯誤,以後不敢再有所犯。
悔是追悔的意思,亦含悔過之意。
義淨三藏,認為悔之為悔,不可作追悔講,因忏摩是印度的梵音,相當忍的意義;悔是中國所用的字,以追悔為目,悔與忍迥不相關,不可混為一談。
忏摩唯請恕義,其義較輕;提舍那是說罪義,其義較重。
義淨所論雖得正鹄,但諸經論所出忏悔,是與忏摩對譯,我們不可不察。
天台智者在金光明經文句第三,說忏悔二字為共譯語,各有諸種的意義,并不怎樣的正确。
如該文說:“忏是首,悔是伏。
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是順從,不敢違逆。
不逆為伏,順從為首。
行人亦爾,伏于三寶足下,順正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
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
黑法須悔而不作,白法須企而尚之。
取舍合論,故雲忏悔。
又忏名修來,悔名改往。
往日所作惡不善法,鄙而惡之,故名為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忏。
棄往求來,故名忏悔。
又忏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隐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舍離。
能作所作合棄,故言忏悔。
又忏名慚,悔名為愧。
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粗,粗細皆惡,故言忏悔”。
智者對忏悔的多種解釋,看來有它意義,有人不以其說為然而予駁斥,知禮為替智者辯護,在金光明經文句記第三上說:“然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
梵語忏摩,華言悔過。
悔過由首伏、黑白、棄求、露斷、慚愧等五義而來。
今既華梵二音并列,是故大師以首釋忏,以伏釋悔,乃至以慚
國師在痛不可忍情形下,忽想起異僧别時對他說的話,于是忍痛遠去成都茶隴山,尋找昔日同住異僧。
到了山上天色已晚,四方察看不見寺宇,隻見兩棵高高松樹,矗立于煙雲間。
國師看到這個情景,知道異僧必在山上,于是繼續再向前進,見到“崇樓廣殿,金碧交輝”,而異僧已立門口,很歡喜的迎接國師,并誠摯的留師過夜。
夜間二人相談,國師告以所苦,異僧安慰師說:“這是很小問題,不要為此苦惱,到了明日早上,我派童子,帶你到泉水邊,用水替你洗滌,立刻就可痊愈”。
師經異僧安慰,很安然的入睡,不如平時那樣感受痛苦。
次日天剛亮時,童子引至泉所,掬水為之洗濯,痛楚徹于骨髓,人面瘡且大呼,你不能這樣洗,讓我先來問你:“你的知識非常豐富,曆史當亦讀得很多,西漢書上的袁盎、晁錯傳記,想你也曾讀過,當知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因景帝削去他們的土地,聯合起來反對景帝,為謝七國,你竟不惜一人,向帝獻議殺我,我被斬于東市,如是重冤深恨,怎能相忘不報?老實告訴你,求報你已多世,因你十世為高僧,持戒亦極精嚴,報複不得其便,但從未放過你,此仇不報不是君子,所以仍時尋求你的過失,以報我的宿世之冤”! 冤家晁錯續說:“總算你的修持,還有一點工夫,現蒙迦諾迦尊者,惠我三昧法水,洗去你我宿怨,從此不複以你為冤,我們各自以法為重”。
悟達聽後,感事特别,深加思惟,認為宿世冤仇,如不遇到聖人,怎能冰釋?證知在世為人,不可與人結怨,結怨對己不利,遲早要受苦報,所以沒有結怨,最好不要結怨,結怨就要解怨,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正是此意。
因此,國師就在這兒,建了一個茅蓬,依經制為忏法,朝夕虔誠禮誦,真實忘于名利,泯除人我是非,禮忏得到利益,于是忏法傳播。
悟達國師,如冤仇人面瘡說,曾做十世高僧,現生亦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德,且被懿宗帝尊為國師,不能不說是位極難得的佛法行者,可是在前漢景帝三年(西元前一五四)發生的事,到大唐懿宗年間,前後達千馀年,怨仍找到頭上,想想多麼可怕!這不算久,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除非不造罪,造了罪,未受果前,總是存在,是以做人行事,不可不加謹慎!悟達能洗除十生前的罪垢,全得力于聖僧迦諾迦尊者。
佛法沒有赦罪之說,有罪除了感果,就是依法忏悔,國師深感聖僧解怨釋結,特作水忏以施仁慈于末世衆生。
二本忏的忏題 經有經題,律有律題,論有論題,忏亦當有忏題。
本忏忏題,名為“慈悲水忏”,或加“三昧”兩字,名為“慈悲三昧水忏”。
忏是忏悔,就是做錯事,或造諸罪惡,唯有真誠忏悔,罪業始能淨除。
印度本叫忏摩,中國譯為請忍,或譯悔過,漢梵并舉,名為忏悔。
忏摩譯為請忍,顯示犯諸過失者,在向前人表示自己錯誤時,請求前人容忍我的錯誤,以後不敢再有所犯。
悔是追悔的意思,亦含悔過之意。
義淨三藏,認為悔之為悔,不可作追悔講,因忏摩是印度的梵音,相當忍的意義;悔是中國所用的字,以追悔為目,悔與忍迥不相關,不可混為一談。
忏摩唯請恕義,其義較輕;提舍那是說罪義,其義較重。
義淨所論雖得正鹄,但諸經論所出忏悔,是與忏摩對譯,我們不可不察。
天台智者在金光明經文句第三,說忏悔二字為共譯語,各有諸種的意義,并不怎樣的正确。
如該文說:“忏是首,悔是伏。
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是順從,不敢違逆。
不逆為伏,順從為首。
行人亦爾,伏于三寶足下,順正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
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
黑法須悔而不作,白法須企而尚之。
取舍合論,故雲忏悔。
又忏名修來,悔名改往。
往日所作惡不善法,鄙而惡之,故名為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忏。
棄往求來,故名忏悔。
又忏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隐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舍離。
能作所作合棄,故言忏悔。
又忏名慚,悔名為愧。
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粗,粗細皆惡,故言忏悔”。
智者對忏悔的多種解釋,看來有它意義,有人不以其說為然而予駁斥,知禮為替智者辯護,在金光明經文句記第三上說:“然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
梵語忏摩,華言悔過。
悔過由首伏、黑白、棄求、露斷、慚愧等五義而來。
今既華梵二音并列,是故大師以首釋忏,以伏釋悔,乃至以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