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
關燈
小
中
大
假若他們不肯接受你的教導,破口大罵你,你的感覺如何呢?”
富樓那沒有考慮的回答道:
“佛陀!他們罵我,我覺得他們很好,因為他們畢竟還不完全是野蠻的人,光是罵我,還沒有動用棍棒打我!”
“假若他們用拳頭、瓦石、棍棒打你呢?”佛陀又再慈悲的試問着。
“我仍然覺得他們很好,”富樓那回答:“因為他們隻是用拳頭、瓦石、棍棒打我,還沒有忍心用刀杖刺傷我。
” “假若他們用刀杖把你刺傷呢?” “我還是覺得他們很好,因為他們還有人性,并沒有殘酷的把我打死。
” “假若他們把你打死呢?”佛陀又再進一步追問。
“這我就要更感激他們,他們殺害我虛幻的色身,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以身命報答佛陀的恩惠,這對我雖無大妨礙,遺憾的就是這對他們并沒有好處。
” 佛陀大喜,稱贊道: “富樓那!你不愧是佛陀的真弟子,修道、布教、學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安。
做佛陀的弟子,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确要有你這樣的精神,布教師應具十德: 一、善知法義德 二、能為宣說德 三、處衆無畏德 四、辯才無礙德 五、方便巧說德 六、随法行法德 七、具足威儀德 八、勇猛精進德 九、身心無倦德 十、成就威力德 “富樓那!幫助佛陀宣揚真理,布教師的精神與肉體的素質同時重要,在精神方面,先要對三寶确立不動搖的信仰,再以慈悲、沉着、才智、健康為助;在肉體方面,先要有健康的身體,再以品行、風度、聲音、辯才為助,你都已具備了這些條件,你可以到輸盧那國去布教,我很放心也很歡喜你去!” 富樓那聽完佛陀的開示,受到佛陀很大的鼓勵,他很感動,加強了他對布教不退轉的決心,他頂禮佛陀以後,在比丘們歡呼送别聲中向輸盧那國而去。
不久,富樓那在輸盧那國收有五百弟子,建有五百伽藍,他在僧團中說法第一的美譽就這樣傳開出去了。
富樓那尊者不是隻求自利的人,他精進佛道,勇猛修行,有一次佛陀特别告訴他成就菩薩的四種法門,佛陀道: “富樓那!修學佛道的比丘,先要成就菩薩四法,才能于正法中得不退轉,是那四法呢? “第一、聽到未曾聽過的法門,思量義理,不可即刻批評。
“第二、希求多聞,深生欲心;于空閑處,深生樂心;求斷嗔恚,修集慈觀;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第三、要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即能成就無依止智,對于一切法不念不分别,才能為衆生宣說大法。
“第四、要廣行布施,嚴持戒行,勇于忍辱,精進菩提。
“富樓那!你能成就此菩薩四法,當能常為諸佛稱贊!”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座下的名布教家,因此很得佛陀的歡心,常受到佛陀的贊美! 解空第一須菩提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
據說當須菩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中就有空生的征兆,佛陀在般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它能徹底解悟的,也首推須菩提。
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團中,所有的人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處。
大家非常驚訝,阿那律以天眼觀察,告訴大家說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佛陀才會回來,大家見不到佛陀,都非常的思念,每個弟子們都有一日三秋之感。
三個月過去,佛陀重降臨人間,佛陀還未到達僧團時,知道的人都争先恐後的出去迎接,此刻須菩提正在靈鹫山的崛中縫衣,他知道佛陀下降人間,當即放下衣服想趕快去迎接,正在這時候,他忽然又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現在去奉迎佛陀的聖駕,是為了什麼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當做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和合,這是沒有認識諸法的空性,不認識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
因為佛陀的法身,諸法的空性,是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
如果要想見佛陀,則一定先要了解五蘊四大總是無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東西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
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
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應該被事相所迷。
” 須菩提因有這樣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坐下來又再縫衣服。
佛陀的歸來,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第一個搶先迎接佛陀,她對佛陀說道: “佛陀!弟子蓮花色首先前來迎接佛陀的聖駕。
” 佛陀微笑着回答道: “蓮花色!我的回來,迎接我的不能算你是第一人,須菩提尊者觀察諸法的空性,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 蓮花色比丘尼聽佛陀這麼一說,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對宇宙人生真理的體會,自己很慚愧,還不及須菩提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會上,對須菩提說道: “須菩提!你很有辯才,深能體會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在場聚會中的菩薩們,解說般若波羅蜜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是很好的事。
” 佛陀這麼說時,在座的會衆心中都在猜想道:“須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如是甚深之法呢?還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 須菩提知道會衆中的心意,他就說道: “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不論甚麼深淺的教法,如果要能說得契理契機,這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
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說教,勸人修學,才能獲證到法的本性,才能和法的實相相應,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
我以佛陀的威神之力,現在來宣說修學菩薩道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理,這不是以我的智慧辯才之力所能勝任。
” 須菩提說後,頂禮佛陀,對佛陀禀告道: “佛陀!我受佛陀的敕命,來說明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法,但是甚麼法才名為菩薩呢?甚麼法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呢?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也不見有法名為般若波羅蜜。
即使這兩個法的名稱我也沒有去分别。
我以這樣的認識來表達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的相應之法,佛陀!我能夠滿足菩薩們的所學嗎?” 佛陀很歡喜的回答道: “須菩提!菩薩隻有名為菩薩,般若波羅蜜隻有名為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的名稱,亦隻有名稱而已。
這個本是不生不滅,不過為了便于宣說才假為立名,這個假名,不是在内,不是在外,也不是在内外之間,本來就是不可得。
譬如講‘我’,亦唯有假名,‘我’的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
有為的諸法,是如夢、如響、如影、如幻、如陽炙、如水中月的。
可是,須菩提!菩薩要證得不生不滅,仍然要修學菩薩法與般若波羅蜜法的假名與假法。
“須菩提!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的常與無常,樂與苦,我與無我,空與不空,有相與無相,有為與無為,垢與淨,生與滅,善與惡,有漏與無漏,世間與出世間,輪回與涅槃,都是不可執着和分别的,其他一切諸法都是這樣。
“須菩提!為甚麼要這樣呢?因為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對諸法起分别之想,應住于空,住于無分别。
菩薩修六波羅蜜等其他諸行,也是不見菩薩的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也不見般若波羅蜜的名。
菩薩隻有求一切智,知道一切是諸法的實相,而這個實相才是不垢不淨的。
“假若菩薩能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知道名相是權巧而假為安立,則對色受想行識和其他一切諸法,都不生起執着,對智慧不生執着,對神通也不起執着,對甚麼都不生起執着,為甚麼要對一切法都不執着呢?因為有執着就是不可得。
“須菩提!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時,對一切法都不起執着時,才能增加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行,才能進入修行者的正位,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衆生,供養諸佛,莊嚴清淨佛土,自己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須菩提!你有這樣想嗎?色,是菩薩嗎?受想行識是菩薩嗎?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嗎?地水火風空識是菩薩嗎?遠離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空識的人是菩薩嗎?” 須菩提回答道: “佛陀!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
” 佛陀明知故問而說道: “須菩提!你說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這是甚麼緣故呢?你可對諸修習菩薩法者說明。
” “佛陀!本來所謂衆生者,是不可知不可得的,不論什麼菩薩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說有這個法,說沒有這個法,遠離這個法性都不名為菩薩。
” 佛陀聽須菩提的回答,很高興的稱贊道: “對啦!須菩提!所謂菩薩,所謂般若波羅蜜,皆是不可得,菩薩雖要修習,但本無修習。
須菩提!我再問你,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是菩薩義嗎?” “佛陀!色受想行識等都不是菩薩義!”須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
佛陀又再很歡喜的嘉許須菩提道: “須菩提!你說得太對啦!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時,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或常或無常,或有為或無為等,皆是不可得,菩薩應以海闊天空的心情去修習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你說你不見到菩薩與菩薩名的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眼界,眼界與意界,這些相對的諸法并不是對立的。
是甚麼原因呢?離開有為而說無為這是不能夠的,離開無為而說有為也不能成立的。
須菩提!菩薩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不見甚麼法,就能無諸恐怖;把心不停于法,就沒有後悔的事。
須菩提!菩薩的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得和不可知。
因此,這個心,不停于任何一物,也才沒有後悔的事。
須菩提!如你所說,菩薩應如此修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也不得菩薩的名,這才真名菩薩,真名般若波羅蜜,這是為菩薩所說之教。
” 須菩提對性空的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解空第一的盛名就這樣在僧團中受着大衆的尊敬。
論議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論議第一! 真理不辯不明,迦旃延尊者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很簡短的言辭,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行化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婆羅門的修道者,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 “迦旃延尊者!今天巧遇到你真是難得的機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态度破除我的疑惑!” “你對甚麼問題生起了疑惑!”迦旃延問。
“尊者!我看世間上,刹帝利與刹帝利相争,婆羅門與婆羅門相争,這是甚麼原因才使他們相争呢?” “是貪欲在蠱惑!”迦旃延回答。
“婆羅門和婆羅門相争,刹帝利和刹帝利相争,是為了貪欲。
那麼,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沙門和沙門相争,又是為的甚麼原因呢?” “是我見的執着!”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來想了一會,很滿意迦旃延的回答,但他又再提出問題來問道: “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不過,我想知道世間上什麼人才能夠離開貪欲與我見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現在舍衛城說法的我的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遍知、無上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見的執着,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他介紹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
又有一次,也是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他聽說迦旃延論議第一的大名很不服氣,他從很遙遠的地方特别趕來訪問迦旃延,他想就以辯論來問倒迦旃延,他一見面就問道: “尊者!我聽人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作沙門,不再拜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與座,我聽了這麼說,深不以為然。
所以我特地來問你,假若是真的這樣,我想這不是正法,是不應該的。
” 迦旃延尊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回答道: “你說的是事實,由婆羅門皈依正遍知佛陀的我迦旃延,是不再向婆羅門的耆宿禮拜,這是很合乎法理。
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假若是一個年齡八十或九十多的婆羅門,耽于愛欲,陷于貪嗔邪見之中,年齡雖長,這樣的年齡有什麼用呢?” 婆羅門給迦旃延這麼一反問,無話可對,深感羞愧,他也舍棄邪見,請迦旃延介紹,皈依到大覺佛陀的座下。
迦旃延就是這麼一位善于議論和巧說的尊者,和他談話,不要幾句,總會叫你心悅誠服的相信他的說法。
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之下改邪歸正,接受佛法的信仰。
有一次,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啼哭,迦旃延看了後很不忍,怕她因為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因此就上前去問道: “婦人!是什麼事使你傷心,在這裡啼哭,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婦人更是放聲哭道: “你是不能幫助我解決困難的,告訴你有什麼用呢?世間是不平等的,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給貧窮的苦折磨得真不想活了。
” 迦旃延很同情的開示她道: “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窮人很多,不僅是你一個人。
同時,窮人并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是快樂。
你看那些擁有奴婢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為貪欲煩惱受苦。
為人隻要能夠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有什麼值得悲傷呢?” 婦人不耐煩的哭着說道: “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不能。
你要知道,我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奴婢傭人,窮年累月的做着苦役,衣食不周,自由沒有。
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遲,打罵交加。
想到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些痛苦都是由于貧窮所緻,你想,我怎麼不痛哭我的苦命呢?” “婦人!”迦旃延說道:“既然如此,你不用悲傷,我告訴解脫貧窮發财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你既是為貧窮受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别人!” “貧窮可以賣給别人?”婦人奇怪得叫起來,他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别人,那麼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得買窮呢?” “賣給我!”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了緻富之道。
但她又苦着臉向迦旃延尊者問道: “你說得不錯,我的确明白了發财的方法。
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今此
“我仍然覺得他們很好,”富樓那回答:“因為他們隻是用拳頭、瓦石、棍棒打我,還沒有忍心用刀杖刺傷我。
” “假若他們用刀杖把你刺傷呢?” “我還是覺得他們很好,因為他們還有人性,并沒有殘酷的把我打死。
” “假若他們把你打死呢?”佛陀又再進一步追問。
“這我就要更感激他們,他們殺害我虛幻的色身,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以身命報答佛陀的恩惠,這對我雖無大妨礙,遺憾的就是這對他們并沒有好處。
” 佛陀大喜,稱贊道: “富樓那!你不愧是佛陀的真弟子,修道、布教、學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安。
做佛陀的弟子,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确要有你這樣的精神,布教師應具十德: 一、善知法義德 二、能為宣說德 三、處衆無畏德 四、辯才無礙德 五、方便巧說德 六、随法行法德 七、具足威儀德 八、勇猛精進德 九、身心無倦德 十、成就威力德 “富樓那!幫助佛陀宣揚真理,布教師的精神與肉體的素質同時重要,在精神方面,先要對三寶确立不動搖的信仰,再以慈悲、沉着、才智、健康為助;在肉體方面,先要有健康的身體,再以品行、風度、聲音、辯才為助,你都已具備了這些條件,你可以到輸盧那國去布教,我很放心也很歡喜你去!” 富樓那聽完佛陀的開示,受到佛陀很大的鼓勵,他很感動,加強了他對布教不退轉的決心,他頂禮佛陀以後,在比丘們歡呼送别聲中向輸盧那國而去。
不久,富樓那在輸盧那國收有五百弟子,建有五百伽藍,他在僧團中說法第一的美譽就這樣傳開出去了。
富樓那尊者不是隻求自利的人,他精進佛道,勇猛修行,有一次佛陀特别告訴他成就菩薩的四種法門,佛陀道: “富樓那!修學佛道的比丘,先要成就菩薩四法,才能于正法中得不退轉,是那四法呢? “第一、聽到未曾聽過的法門,思量義理,不可即刻批評。
“第二、希求多聞,深生欲心;于空閑處,深生樂心;求斷嗔恚,修集慈觀;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第三、要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即能成就無依止智,對于一切法不念不分别,才能為衆生宣說大法。
“第四、要廣行布施,嚴持戒行,勇于忍辱,精進菩提。
“富樓那!你能成就此菩薩四法,當能常為諸佛稱贊!”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座下的名布教家,因此很得佛陀的歡心,常受到佛陀的贊美! 解空第一須菩提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
據說當須菩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中就有空生的征兆,佛陀在般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它能徹底解悟的,也首推須菩提。
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團中,所有的人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處。
大家非常驚訝,阿那律以天眼觀察,告訴大家說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佛陀才會回來,大家見不到佛陀,都非常的思念,每個弟子們都有一日三秋之感。
三個月過去,佛陀重降臨人間,佛陀還未到達僧團時,知道的人都争先恐後的出去迎接,此刻須菩提正在靈鹫山的崛中縫衣,他知道佛陀下降人間,當即放下衣服想趕快去迎接,正在這時候,他忽然又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現在去奉迎佛陀的聖駕,是為了什麼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當做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和合,這是沒有認識諸法的空性,不認識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
因為佛陀的法身,諸法的空性,是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
如果要想見佛陀,則一定先要了解五蘊四大總是無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東西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
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
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應該被事相所迷。
” 須菩提因有這樣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坐下來又再縫衣服。
佛陀的歸來,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第一個搶先迎接佛陀,她對佛陀說道: “佛陀!弟子蓮花色首先前來迎接佛陀的聖駕。
” 佛陀微笑着回答道: “蓮花色!我的回來,迎接我的不能算你是第一人,須菩提尊者觀察諸法的空性,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 蓮花色比丘尼聽佛陀這麼一說,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對宇宙人生真理的體會,自己很慚愧,還不及須菩提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會上,對須菩提說道: “須菩提!你很有辯才,深能體會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在場聚會中的菩薩們,解說般若波羅蜜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是很好的事。
” 佛陀這麼說時,在座的會衆心中都在猜想道:“須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如是甚深之法呢?還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 須菩提知道會衆中的心意,他就說道: “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不論甚麼深淺的教法,如果要能說得契理契機,這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
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說教,勸人修學,才能獲證到法的本性,才能和法的實相相應,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
我以佛陀的威神之力,現在來宣說修學菩薩道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理,這不是以我的智慧辯才之力所能勝任。
” 須菩提說後,頂禮佛陀,對佛陀禀告道: “佛陀!我受佛陀的敕命,來說明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法,但是甚麼法才名為菩薩呢?甚麼法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呢?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也不見有法名為般若波羅蜜。
即使這兩個法的名稱我也沒有去分别。
我以這樣的認識來表達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的相應之法,佛陀!我能夠滿足菩薩們的所學嗎?” 佛陀很歡喜的回答道: “須菩提!菩薩隻有名為菩薩,般若波羅蜜隻有名為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的名稱,亦隻有名稱而已。
這個本是不生不滅,不過為了便于宣說才假為立名,這個假名,不是在内,不是在外,也不是在内外之間,本來就是不可得。
譬如講‘我’,亦唯有假名,‘我’的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
有為的諸法,是如夢、如響、如影、如幻、如陽炙、如水中月的。
可是,須菩提!菩薩要證得不生不滅,仍然要修學菩薩法與般若波羅蜜法的假名與假法。
“須菩提!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的常與無常,樂與苦,我與無我,空與不空,有相與無相,有為與無為,垢與淨,生與滅,善與惡,有漏與無漏,世間與出世間,輪回與涅槃,都是不可執着和分别的,其他一切諸法都是這樣。
“須菩提!為甚麼要這樣呢?因為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對諸法起分别之想,應住于空,住于無分别。
菩薩修六波羅蜜等其他諸行,也是不見菩薩的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也不見般若波羅蜜的名。
菩薩隻有求一切智,知道一切是諸法的實相,而這個實相才是不垢不淨的。
“假若菩薩能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知道名相是權巧而假為安立,則對色受想行識和其他一切諸法,都不生起執着,對智慧不生執着,對神通也不起執着,對甚麼都不生起執着,為甚麼要對一切法都不執着呢?因為有執着就是不可得。
“須菩提!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時,對一切法都不起執着時,才能增加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行,才能進入修行者的正位,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衆生,供養諸佛,莊嚴清淨佛土,自己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須菩提!你有這樣想嗎?色,是菩薩嗎?受想行識是菩薩嗎?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嗎?地水火風空識是菩薩嗎?遠離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空識的人是菩薩嗎?” 須菩提回答道: “佛陀!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
” 佛陀明知故問而說道: “須菩提!你說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這是甚麼緣故呢?你可對諸修習菩薩法者說明。
” “佛陀!本來所謂衆生者,是不可知不可得的,不論什麼菩薩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說有這個法,說沒有這個法,遠離這個法性都不名為菩薩。
” 佛陀聽須菩提的回答,很高興的稱贊道: “對啦!須菩提!所謂菩薩,所謂般若波羅蜜,皆是不可得,菩薩雖要修習,但本無修習。
須菩提!我再問你,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是菩薩義嗎?” “佛陀!色受想行識等都不是菩薩義!”須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
佛陀又再很歡喜的嘉許須菩提道: “須菩提!你說得太對啦!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時,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或常或無常,或有為或無為等,皆是不可得,菩薩應以海闊天空的心情去修習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你說你不見到菩薩與菩薩名的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眼界,眼界與意界,這些相對的諸法并不是對立的。
是甚麼原因呢?離開有為而說無為這是不能夠的,離開無為而說有為也不能成立的。
須菩提!菩薩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不見甚麼法,就能無諸恐怖;把心不停于法,就沒有後悔的事。
須菩提!菩薩的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得和不可知。
因此,這個心,不停于任何一物,也才沒有後悔的事。
須菩提!如你所說,菩薩應如此修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也不得菩薩的名,這才真名菩薩,真名般若波羅蜜,這是為菩薩所說之教。
” 須菩提對性空的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解空第一的盛名就這樣在僧團中受着大衆的尊敬。
論議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論議第一! 真理不辯不明,迦旃延尊者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很簡短的言辭,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行化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婆羅門的修道者,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 “迦旃延尊者!今天巧遇到你真是難得的機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态度破除我的疑惑!” “你對甚麼問題生起了疑惑!”迦旃延問。
“尊者!我看世間上,刹帝利與刹帝利相争,婆羅門與婆羅門相争,這是甚麼原因才使他們相争呢?” “是貪欲在蠱惑!”迦旃延回答。
“婆羅門和婆羅門相争,刹帝利和刹帝利相争,是為了貪欲。
那麼,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沙門和沙門相争,又是為的甚麼原因呢?” “是我見的執着!”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來想了一會,很滿意迦旃延的回答,但他又再提出問題來問道: “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不過,我想知道世間上什麼人才能夠離開貪欲與我見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現在舍衛城說法的我的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遍知、無上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見的執着,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他介紹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
又有一次,也是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他聽說迦旃延論議第一的大名很不服氣,他從很遙遠的地方特别趕來訪問迦旃延,他想就以辯論來問倒迦旃延,他一見面就問道: “尊者!我聽人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作沙門,不再拜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與座,我聽了這麼說,深不以為然。
所以我特地來問你,假若是真的這樣,我想這不是正法,是不應該的。
” 迦旃延尊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回答道: “你說的是事實,由婆羅門皈依正遍知佛陀的我迦旃延,是不再向婆羅門的耆宿禮拜,這是很合乎法理。
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假若是一個年齡八十或九十多的婆羅門,耽于愛欲,陷于貪嗔邪見之中,年齡雖長,這樣的年齡有什麼用呢?” 婆羅門給迦旃延這麼一反問,無話可對,深感羞愧,他也舍棄邪見,請迦旃延介紹,皈依到大覺佛陀的座下。
迦旃延就是這麼一位善于議論和巧說的尊者,和他談話,不要幾句,總會叫你心悅誠服的相信他的說法。
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之下改邪歸正,接受佛法的信仰。
有一次,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啼哭,迦旃延看了後很不忍,怕她因為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因此就上前去問道: “婦人!是什麼事使你傷心,在這裡啼哭,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婦人更是放聲哭道: “你是不能幫助我解決困難的,告訴你有什麼用呢?世間是不平等的,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給貧窮的苦折磨得真不想活了。
” 迦旃延很同情的開示她道: “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窮人很多,不僅是你一個人。
同時,窮人并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是快樂。
你看那些擁有奴婢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為貪欲煩惱受苦。
為人隻要能夠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有什麼值得悲傷呢?” 婦人不耐煩的哭着說道: “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不能。
你要知道,我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奴婢傭人,窮年累月的做着苦役,衣食不周,自由沒有。
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遲,打罵交加。
想到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些痛苦都是由于貧窮所緻,你想,我怎麼不痛哭我的苦命呢?” “婦人!”迦旃延說道:“既然如此,你不用悲傷,我告訴解脫貧窮發财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你既是為貧窮受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别人!” “貧窮可以賣給别人?”婦人奇怪得叫起來,他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别人,那麼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得買窮呢?” “賣給我!”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了緻富之道。
但她又苦着臉向迦旃延尊者問道: “你說得不錯,我的确明白了發财的方法。
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