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四章 僧團中的争執與安樂

關燈
佛陀傳道初期,常随衆的比丘弟子,光是度了三迦葉及舍利弗和目犍連以後,就有千餘人之多,随後又有很多的求道者加入僧團,這麼多的比丘住在一起,常有些意見的争執,這自是免不了的事。

     皈依佛陀做弟子,要求一下就變成清淨的理想的聖者,這是錯誤的想法。

    十個指頭有長短,再好的良田,種植上等的禾苗,仍然會有幾根稗草雜在其中。

    佛陀的弟子中,也是有種種不同的人物,就是行十惡的佛弟子,也不能說沒有。

    不過,這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表面上的名義是的,但實際上他還是人。

    并不是說做佛弟子,于一眨眼之間就能超凡入聖。

    佛陀的弟子,遵照佛陀的指示,精進向上,證得正覺的人不在少數,但不依照佛陀的指示而行,堕落了的當然也有人在。

     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彌的地方說法的時候,弟子群中發生很強烈的争執,争執的人互不相讓,佛陀就集合大衆說教道: 『你們不要争,用争來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争。

    我希望你們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過去憍賞彌國有一位國王,名叫長壽王,他的鄰國波羅奈國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領大軍侵犯憍賞彌國,長壽王也就領兵抵抗梵豫王。

    結果長壽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長壽王不但沒有殺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釋放,并對他說:「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從今以後可不要再興起戰争!」梵豫王當時也很歡喜的叩謝,但他逃回國不久,又興起大軍要前來報仇雪恨。

     『長壽王心中就這樣想:「我雖然能勝過他,但他不服輸,我再戰勝他,并不是難事,但是他的心中永遠不服,而且戰争是惡的行為。

    我要勝他,他要勝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

    他為着要侵吞我的國土,使他和我的民衆受苦,這是多麼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的國土,那麼讓給他,不要戰争,不要讓我們的人民受苦。

    」長壽王有這樣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國事交給梵豫王管理,自己帶領王後太子坐着車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長壽王把國家讓給梵豫王以後,他和王後反而到梵豫王的國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換姓,穿起平民的服裝,研究學問,學習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顔悅色的用音樂舞蹈勞各地民衆,把自己的太子寄給别人養育。

     『後來,梵豫王得悉情報,知道長壽王改名換姓潛居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長壽王逮捕,一般民衆看到長壽王被捕都悲不成聲。

    長壽王的太子名叫長生童子,寄養在别處,聰明伶俐,通達百藝,聞悉父王被捕,他化裝成樵夫,前來探望父王。

    長壽王見到自己的孩子,像沒有發生什麼似的對他說道:「忍!忍!這就是孝道!不能結怨的因果,要緊的是行慈悲的大願。

    含兇、懷毒、結恨、惹怨,種下萬載的禍根,這不是我的孝子。

    你應該知道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怨親都是平等。

    我尋道問真,舍身救衆,尚且怕不能獲得孝道,假若你來為我結怨報雠,行着與我相反之道,我無論怎樣也不能準許你有如此的存心。

    你要記好我的話,你應該做我的孝子。

    」 『長生童子不忍見父親無辜的死去,但又不得已,隻有接受父親的命令,逃入一座森林中躲避災難。

    波羅奈國全國的豪族士紳,都很同情長壽王,希望能免去他無辜的罪。

    而梵豫王知道長壽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懼,因為他想到要除去禍根,所以就不得不把長壽王斬首。

     『長生童子知道父親被害以後,在夜半的時候,偷偷的前來收屍,用香木藏着遺體,懇切至誠的為父親祈禱冥福。

     『梵豫王知道長壽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長生童子,他恐懼長生童子前來報警,滿懷着怖畏的心而不能安眠,嚴厲的下令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