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緣

關燈
的奉承,不知不覺的生起榮耀的心來,他經過了一段長久時間的禁欲生活,他終于禁不住妻子那溫柔多情的誘惑。

     他的妻子柔媚的坐在須提那身旁細聲嬌語的說道: 『賢夫!你的出家學道,并不是甚麼不好的事,但是,你應該想到你我還沒有孩子,将來誰來繼承宗嗣呢?而且父母見到我們沒有為他們添一孫兒,心中怎不煩悶不安呢?自從你離家以後,我孤衾獨宿,想到你我當初的恩愛,往往從初更流着淚坐到天明。

    有時,夜闌人靜,明月照進窗來,想到你出家過那寂寞枯燥的生活,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旁,侍候你的一切,我就感到我沒有能善盡妻子的責任。

    人間的快樂,是沒有再超過夫妻的恩愛,你如果能一方面出家學道,一方面再享受夫妻間的恩愛之樂,那多麼的好呢?為了我們家族的宗嗣,為了我們需要一個孩子繼承财産權,你當然懂得你心愛的妻子的苦心。

    』 提那禁不起他妻子這些甜言蜜語的挑撥,結果,他的心被搖動。

    為着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欲的奴隸,妻子的俘虜,因此犯下波羅夷罪。

     須提那事後也很後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怨怪自己沒有堅決的意志,不能控制住奔放的情感。

    事後他回到僧團中的時候,已失去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誘惑,因此責難就紛紛而來,甚至有人就把此事報告佛陀。

     佛陀把須提那叫到座前,問道: 『須提那!你要照實說,你出家以後,是不是又再和妻子同宿了?』 須提那老實的回答佛陀說: 『是的,佛陀!他們對我的責難和批評并不冤枉。

    』 佛陀很慈和的訓斥道: 『你給愚癡迷失了智能的心靈,你有這樣行為實在不好。

    出家學道是超脫生死,你卻仍然為生死的根源絆住,你這不能算是清淨行,不是沙門的法,不能叫做依教奉行。

    你有這種俗情的行為,使未信者不能生信,使已信者容易退心,你不是知道我常常教誡你們要遠離愛欲嗎?我常常教你們要斷除欲的想、欲的覺、欲的熱,你難道沒有聽到我常常贊歎離開欲的想、斷除欲的覺、滅去欲的熱的人嗎?』 佛陀加重語氣斥責須提那,随後集合大家,制定戒律,并對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道: 『守戒有十種利益,要作出家的沙門就不能不守戒: 一、僧團和合故 二、接引僧衆故 三、調伏惡人故 四、慚愧者能安樂故 五、沒有現世的煩悶故 六、沒有未來的煩悶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進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淨心不失故 諸比丘!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吃酒,是為根本大戒,如有毀犯者,名波羅夷罪(棄罪),就不能和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從僧團退出。

    如果不能守戒,還俗并不算罪過!』 佛陀發出制戒的宣言,這就是正法中制戒之始。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後,仍然有少數的弟子做出違背佛陀教誡的事來,佛陀經過很長的時間,很多的事實,制定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夷提舍尼、七滅诤、百衆學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則有三百五十條戒。

    菩薩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在家皈依三寶的弟子,則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而作優婆塞及優婆夷。

     戒,維系了僧團的清淨,各人遵照戒律而行,過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之中長養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