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關燈
小
中
大
真實僧,平日依止學習,仍當以持戒有素的世俗僧為主。
因為梵語僧伽(Sangha)一字,意為和合衆,或者單譯為衆。
印度四人以上即為衆,所以比丘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稱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稱為僧伽,所以佛弟子共分七衆乃至九衆;所以阿含經有将“歸依僧”譯為“歸依衆”的,因此有人以為,既稱歸依衆,就不必一定要歸依出家人了。
其實,凡立此一謬論者,已招大罪!因為佛陀從未說過歸依僧者即是歸依在家衆的,處處都說是“歸依比丘僧”。
佛初成道,未度比丘,先度在家弟子,便令歸依未來比丘僧,即是最大的明證。
因有人誤解了僧的定義,故此附帶說明。
四、念天:天上長壽安樂。
因為受持八關戒齋一天一夜,其功德卻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報,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報,長壽安樂。
五、念戒:持戒三業清淨。
八關戒齋,雖僅八條,然其戒力的範圍,亦可大至無窮無極,持一殺戒,即可于一切衆生分上得不殺的功德,餘戒亦可類推準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攝定共戒(由定而發,又稱禅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稱定共戒)、道共戒(證得聖果階登聖位,雖不受戒持戒,也能與戒相應而一往清淨,故稱道共戒)、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這是大乘菩薩戒的境域了)。
因為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礎,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礎了。
故其功德大小,可以随人而異,以菩薩心持五戒,五戒即成大乘戒;為求人天福報持菩薩戒,菩薩戒也等于五戒了。
六、念施:普濟一切貧窮。
貧窮有三種:财産貧窮、修福修道的方法貧窮、做人處世的膽識貧窮。
所以布施也有三種:财物布施、佛法布施、無畏布施。
财物能使衆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能使衆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能使衆生鐵肩擔道義,擇善而從,勇猛直前。
根據《智度論》的解釋是這樣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财物,且以自己的财物施與他人,稱為财施;能為他人說法,使之開悟得道,稱為法施;一切衆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能使衆生沒有畏懼感,稱為無畏施。
(大正二五.一六二中) 以上介紹了許多的名相,枯燥無味,對于初入佛門的人來說,的确是件困難的事,單把六念的内容分辨清楚,已經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
不過,這是修持八關戒齋法門的一種規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萬一于一時之間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薩的聖号,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經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彌陀宗中的念佛,卻是專心持念阿彌陀佛的聖号了。
如果再有方便法門,比如持咒、誦經、禮忏,那也可以。
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未來世衆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于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地藏)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内,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大正一三.七八三中至下)我們看,十齋日是于六齋日之外,另加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的四天,其餘六天即是六齋日;十齋日可讀誦地藏經,六齋日當亦可誦地藏經了。
還有《藥師經》中也說:“受八分齋戒……複應念彼(藥師)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藥師)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大正一四.四○六下)由此也可證明,受持八戒之日,不惟可以誦經——六齋日的由來,本為瓶沙王請佛于此六日說法的,已見前面徵引。
因為梵語僧伽(Sangha)一字,意為和合衆,或者單譯為衆。
印度四人以上即為衆,所以比丘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稱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稱為僧伽,所以佛弟子共分七衆乃至九衆;所以阿含經有将“歸依僧”譯為“歸依衆”的,因此有人以為,既稱歸依衆,就不必一定要歸依出家人了。
其實,凡立此一謬論者,已招大罪!因為佛陀從未說過歸依僧者即是歸依在家衆的,處處都說是“歸依比丘僧”。
佛初成道,未度比丘,先度在家弟子,便令歸依未來比丘僧,即是最大的明證。
因有人誤解了僧的定義,故此附帶說明。
四、念天:天上長壽安樂。
因為受持八關戒齋一天一夜,其功德卻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報,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報,長壽安樂。
五、念戒:持戒三業清淨。
八關戒齋,雖僅八條,然其戒力的範圍,亦可大至無窮無極,持一殺戒,即可于一切衆生分上得不殺的功德,餘戒亦可類推準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攝定共戒(由定而發,又稱禅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稱定共戒)、道共戒(證得聖果階登聖位,雖不受戒持戒,也能與戒相應而一往清淨,故稱道共戒)、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這是大乘菩薩戒的境域了)。
因為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礎,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礎了。
故其功德大小,可以随人而異,以菩薩心持五戒,五戒即成大乘戒;為求人天福報持菩薩戒,菩薩戒也等于五戒了。
六、念施:普濟一切貧窮。
貧窮有三種:财産貧窮、修福修道的方法貧窮、做人處世的膽識貧窮。
所以布施也有三種:财物布施、佛法布施、無畏布施。
财物能使衆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能使衆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能使衆生鐵肩擔道義,擇善而從,勇猛直前。
根據《智度論》的解釋是這樣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财物,且以自己的财物施與他人,稱為财施;能為他人說法,使之開悟得道,稱為法施;一切衆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能使衆生沒有畏懼感,稱為無畏施。
(大正二五.一六二中) 以上介紹了許多的名相,枯燥無味,對于初入佛門的人來說,的确是件困難的事,單把六念的内容分辨清楚,已經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
不過,這是修持八關戒齋法門的一種規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萬一于一時之間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薩的聖号,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經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彌陀宗中的念佛,卻是專心持念阿彌陀佛的聖号了。
如果再有方便法門,比如持咒、誦經、禮忏,那也可以。
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未來世衆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于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地藏)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内,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大正一三.七八三中至下)我們看,十齋日是于六齋日之外,另加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的四天,其餘六天即是六齋日;十齋日可讀誦地藏經,六齋日當亦可誦地藏經了。
還有《藥師經》中也說:“受八分齋戒……複應念彼(藥師)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藥師)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大正一四.四○六下)由此也可證明,受持八戒之日,不惟可以誦經——六齋日的由來,本為瓶沙王請佛于此六日說法的,已見前面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