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關燈
日作了,同樣也要遭報。

    佛陀沿用印度外道所通行的六天,來勸在家弟子們受持戒齋,也是一種權巧方便。

     第二節 怎樣算是戒齋清淨 八關戒齋,看來僅僅八條,要求受持清淨,實也不太容易。

    身不作惡:不殺,不盜,不淫,不着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口不作惡: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隻要決心來做,是可能做得到的。

    至于要使意不念惡,那就很難了。

    最難控制的是妄念的紛紛湧現,并且不絕如縷,心志稍不集中,妄念便會趁隙而入,妄念之中,有善有惡有無記,善的不妨,無記亦無多損,惡念之來,念殺生、念偷盜、念淫欲、念妄語、念飲酒,乃至念非時食,隻要一念生起,不論念過去,念未來,均為齋不清淨,惟其若未涉及身口二業,仍不是破戒。

     如果有人準備于明日受持八關戒齋,以為明日既不能行殺、行盜、行淫,乃至不能于非時而食了,便于今天故意放縱一番,這樣的人,明日雖能受持戒齋清淨,也是不算清淨;或有人今天受持八關戒齋清淨,卻存意明天去行殺、行盜、行淫,乃至準備非時而食者,還是不算清淨。

    持戒齋者,貴在心念出離世間,貴在放下五欲的束縛,如果心不清淨,便是齋不清淨,豈可懷着貪樂五欲之心,而來受持戒齋? 因此,佛在《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齋者,不名得齋。

    ”(大正二四.一○六三中)可見,受齋之先,不但先從身心清淨而作準備,更要以口宣告他人,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戒齋了。

     如何才能做到戒齋清淨,蕅益大師于《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的末後說:“凡齋戒日,不得鞭打衆生: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不得起貪欲、瞋恚、煩惱等邪覺,更須修六念。

    以上四禁,若有犯者,雖不破齋戒,而齋戒不清淨。

    ”(卍續藏一○六.三七五D) 六齋日受了八關戒齋,為防妄念叢生,為增戒齋功德,最好的方法是專持六念: 一、念佛:佛為慈悲導師。

    念佛的法門,能除愚癡;念佛的實相,能除惡意;念佛的相好,能除怒習。

     二、念法:法為諸佛之母。

    佛所說法,無量無邊,但以三十七道品,能夠逐層而上,完成修證之功,所以應念三十七道品,其内容是: (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未生惡不生、已生惡滅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長。

     (三)四如意足——欲(慕樂修持之法)、念(一心正住其境)、精進(修習不懈)、慧(思維心不散)。

     (四)五根——信(信于正道)、精進(勤求不息)、念(一心觀想)、定(一心寂定)、慧(内性自照)。

     (五)五力——由五根而發生五種力量,破除五障;信力遮煩惱、進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

     (六)七覺支——念(思念修諸道法,而使定慧均等)、擇法(以智簡擇法之真僞)、精進(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喜(心得善法,即生歡喜)、輕安(斷除身心粗重,身心輕利安适)、定(心住一境)、行舍(舍諸妄謬、舍一切法)。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三、念僧:僧是人天福田。

    根據《佛說齋經》的記載,此所謂念僧,是念的真實僧,或勝義僧,乃是證得四果與向四果的四雙八輩的聖僧。

    但凡夫比丘僧,也應恭敬供養,此處所謂念,乃是念其功德,所以要念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