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内容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緒 說
第二節 什麼是八關戒齋
第三節 為何要受八關戒齋
第四節 八關戒齋的内容
第一節 緒 說
已經講了三歸與五戒,現在繼續再講八戒。
學佛之道,乃是逐段前進的,也是層層向上的。
歸依三寶,隻是信佛的初初入門,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
本來,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時代,凡受三歸的,也必連帶着接受五戒;所以三歸五戒,從其根本要求上說是分不開的,後人之隻受三歸不受五戒者,隻是一種接引衆生的權宜之計而已。
受了三歸五戒,隻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堕三塗——畜生、餓鬼、地獄。
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為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三歸五戒之使衆生不堕三塗,也隻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堕,紮穩了腳根之後,再使之更上一層,而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
八關戒齋,便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
當然,八關戒齋,僅是此一了生脫死之路的起點,隻是一扇大門,隻是一條路徑,進了門,上了路,還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們哩!所以經中都說,持八關戒齋是衆生種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
因為持五戒清淨者生天,持八戒清淨者,雖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僅止于天,而不一定能夠了生脫死。
八戒生天,雖生于天,終究必将得到了生脫死的涅槃之果。
這是五戒生天與八戒生天的不同之處。
第二節 什麼是八關戒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别:一是漸次戒,一是頓立戒。
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三歸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
不受三歸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
在家二衆,加上出家的五衆,共為七衆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璎珞》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衆戒之外的别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為佛戒,但是不受三歸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
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既非七衆的漸次戒之一,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因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沙彌戒之前。
八關戒齋的内容是這樣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着香華發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卧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我們看來,就可知道,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條戒,其餘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三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為“不淫”了。
其實,這八條戒,就是沙彌十戒的前條,除了未将第十條的“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列入之外,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隻是把沙彌戒的六七兩條,在此合為第六戒的一條了。
所以,也有人将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為九條的,因為最後一條的“非時食”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為齋,過中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絕對不是等于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為“非時食”。
八關戒齋,也就以此持齋為體為主為本為要,故而前面八條稱為戒,後面一條稱為齋。
齋的意義是“清淨”,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淨,所以三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說,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便名為齋。
不過,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别,是在僅于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彌戒是需要終身受持的。
正因沙彌終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雖種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
但是佛陀慈悲,因為世上盡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别因緣,使得許多的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有的為了他們本身的職業;有的為了妻子兒女的糾纏等。
所以
學佛之道,乃是逐段前進的,也是層層向上的。
歸依三寶,隻是信佛的初初入門,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
本來,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時代,凡受三歸的,也必連帶着接受五戒;所以三歸五戒,從其根本要求上說是分不開的,後人之隻受三歸不受五戒者,隻是一種接引衆生的權宜之計而已。
受了三歸五戒,隻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堕三塗——畜生、餓鬼、地獄。
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為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三歸五戒之使衆生不堕三塗,也隻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堕,紮穩了腳根之後,再使之更上一層,而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
八關戒齋,便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
當然,八關戒齋,僅是此一了生脫死之路的起點,隻是一扇大門,隻是一條路徑,進了門,上了路,還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們哩!所以經中都說,持八關戒齋是衆生種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
因為持五戒清淨者生天,持八戒清淨者,雖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僅止于天,而不一定能夠了生脫死。
八戒生天,雖生于天,終究必将得到了生脫死的涅槃之果。
這是五戒生天與八戒生天的不同之處。
第二節 什麼是八關戒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别:一是漸次戒,一是頓立戒。
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三歸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
不受三歸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
在家二衆,加上出家的五衆,共為七衆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璎珞》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衆戒之外的别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為佛戒,但是不受三歸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
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既非七衆的漸次戒之一,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因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沙彌戒之前。
八關戒齋的内容是這樣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着香華發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卧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我們看來,就可知道,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條戒,其餘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三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為“不淫”了。
其實,這八條戒,就是沙彌十戒的前條,除了未将第十條的“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列入之外,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隻是把沙彌戒的六七兩條,在此合為第六戒的一條了。
所以,也有人将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為九條的,因為最後一條的“非時食”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為齋,過中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絕對不是等于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為“非時食”。
八關戒齋,也就以此持齋為體為主為本為要,故而前面八條稱為戒,後面一條稱為齋。
齋的意義是“清淨”,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淨,所以三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說,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便名為齋。
不過,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别,是在僅于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彌戒是需要終身受持的。
正因沙彌終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雖種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
但是佛陀慈悲,因為世上盡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别因緣,使得許多的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有的為了他們本身的職業;有的為了妻子兒女的糾纏等。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