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關燈
小
中
大
行,自無功德可言。
但在凡夫而言,要做到這一步工夫,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他已不是凡夫了。
乘船的人,目的不在乘船,但是乘船,卻能使人達到所期待的目的地,船隻是工具而已。
同樣的,受五戒的人,目的不在于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卻能使人達到學佛的目的,戒隻是方法而已。
從世間法中說,利用工具或運用方法,必能産生正面的功利,或反面的罪過。
受五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應産生的功德。
修持五戒十善,若發出離心,即能因此而可證得初果乃至三果(四果者,必須出家),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所載,小路比丘以半頌說十善法,善為譬喻,半頌說猶未了,聽衆之中,即有一萬二千有情,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眼見真谛,或得煖法,乃至或有因此出家而證阿羅漢果。
(大正二三.七九八上)可知五戒十善,雖是學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邁入聖城,了生脫死。
如果但求人天福報,或其戒力薄弱者,也可因此而不堕三塗,終将導緻因緣的成熟,發出離心,越出三界。
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淨,但能堅持一戒,亦可保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強弱(系指對于可悔輕罪的持犯多寡而言),可以決定舍此一身之後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下,最少仍可做一個平凡的人,如想進入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須修禅定,到達初禅以上,始能進入色界天。
同時,色無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從禅定進取,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夠了,也可進入初禅以上的天界。
從經律中看,修人天福報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
但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為好。
天上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向上數,一天比一天長,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平均壽命為五百歲;到達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日,平均壽命為一萬六千歲。
對于五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為殊勝,但是,天人終是要壽終的,天福也有窮盡的,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難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機會,天福盡了,命終還堕,可能不複為人,而入三塗道中。
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當時的名醫,歸依三寶之後,免費為僧衆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于三十三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
耆婆見了,也隻微一舉手,表示招呼,迳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并且責問他:“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
”并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為禮,其餘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沉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三寶了。
人間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隻有人才能夠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曾介紹,惟有人道受戒得戒。
佛教是人間的佛教,學佛持戒,雖可報生天上,但是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
這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又有一個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間坐在一張矮床上,斂身入定,定中被一條毒蛇咬着了前額,雖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覺,因其尚未證道,未出三界,當其出定之時,即見有五百彩女,前後圍繞,問之始知已生三十三天為天人了。
并且要他去禮帝釋天主,但他未染欲樂,反以為天女惱他,故頗感困惱地說:“我隻禮佛陀,不禮天帝,并願天帝能來禮敬于我。
”天女告訴他說:“隻有進入妙地園中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禮敬。
”因此,他便毅然放棄天福的享受,又去過出家的生活了。
這是說,有心學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應求享天福。
”(大正二三.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雖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但也可以發願,願此功德還生人間,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或作護持佛法的長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淨僧寶。
如果沒有把握,或因志願不同,亦可願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增長蓮台的品位,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華開見佛,得不退轉。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異,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則又超過一切财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願在家的信士信女,發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願再來人間,否則也應往生西方淨土。
即在現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煩惱與兇險,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動的殺、盜、邪淫、妄語、酗酒而來的禍害。
又據經中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随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兇化吉。
佛法不惟能夠使人得到永久的安樂,也能予人以現世的安樂,受持五戒,便是求取這兩種安樂之寶的敲門磚。
人間佛教的理想社會——輪王政治,也以十善為其準則,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但在凡夫而言,要做到這一步工夫,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他已不是凡夫了。
乘船的人,目的不在乘船,但是乘船,卻能使人達到所期待的目的地,船隻是工具而已。
同樣的,受五戒的人,目的不在于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卻能使人達到學佛的目的,戒隻是方法而已。
從世間法中說,利用工具或運用方法,必能産生正面的功利,或反面的罪過。
受五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應産生的功德。
修持五戒十善,若發出離心,即能因此而可證得初果乃至三果(四果者,必須出家),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所載,小路比丘以半頌說十善法,善為譬喻,半頌說猶未了,聽衆之中,即有一萬二千有情,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眼見真谛,或得煖法,乃至或有因此出家而證阿羅漢果。
(大正二三.七九八上)可知五戒十善,雖是學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邁入聖城,了生脫死。
如果但求人天福報,或其戒力薄弱者,也可因此而不堕三塗,終将導緻因緣的成熟,發出離心,越出三界。
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淨,但能堅持一戒,亦可保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強弱(系指對于可悔輕罪的持犯多寡而言),可以決定舍此一身之後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下,最少仍可做一個平凡的人,如想進入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須修禅定,到達初禅以上,始能進入色界天。
同時,色無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從禅定進取,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夠了,也可進入初禅以上的天界。
從經律中看,修人天福報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
但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為好。
天上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向上數,一天比一天長,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平均壽命為五百歲;到達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日,平均壽命為一萬六千歲。
對于五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為殊勝,但是,天人終是要壽終的,天福也有窮盡的,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難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機會,天福盡了,命終還堕,可能不複為人,而入三塗道中。
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當時的名醫,歸依三寶之後,免費為僧衆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于三十三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
耆婆見了,也隻微一舉手,表示招呼,迳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并且責問他:“見了我,為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
”并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為禮,其餘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沉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三寶了。
人間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隻有人才能夠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曾介紹,惟有人道受戒得戒。
佛教是人間的佛教,學佛持戒,雖可報生天上,但是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
這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又有一個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間坐在一張矮床上,斂身入定,定中被一條毒蛇咬着了前額,雖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覺,因其尚未證道,未出三界,當其出定之時,即見有五百彩女,前後圍繞,問之始知已生三十三天為天人了。
并且要他去禮帝釋天主,但他未染欲樂,反以為天女惱他,故頗感困惱地說:“我隻禮佛陀,不禮天帝,并願天帝能來禮敬于我。
”天女告訴他說:“隻有進入妙地園中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禮敬。
”因此,他便毅然放棄天福的享受,又去過出家的生活了。
這是說,有心學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應求享天福。
”(大正二三.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雖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但也可以發願,願此功德還生人間,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或作護持佛法的長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淨僧寶。
如果沒有把握,或因志願不同,亦可願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增長蓮台的品位,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華開見佛,得不退轉。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異,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則又超過一切财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願在家的信士信女,發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願再來人間,否則也應往生西方淨土。
即在現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煩惱與兇險,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動的殺、盜、邪淫、妄語、酗酒而來的禍害。
又據經中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随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兇化吉。
佛法不惟能夠使人得到永久的安樂,也能予人以現世的安樂,受持五戒,便是求取這兩種安樂之寶的敲門磚。
人間佛教的理想社會——輪王政治,也以十善為其準則,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