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關燈
小
中
大
度生之志者,得中品五戒。
三、若于正受戒時,亦聽戒師開導,或以性智狹劣,或因心意散亂,故緻緣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無能發揮戒體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如果心猿意馬或者聽不清戒師的言語,或者聽若罔聞,糊塗随衆而跪拜起立者,隻能種種善根,根本無戒可得。
但在集體傳五戒時,如此的情形,卻大有人在。
所以,如能方便做到的話,最好是個别受五戒。
根據讀體大師所編的《授五戒正範》,共有十項儀節,除了内容不同,方式則與授三歸儀節相似。
它的十項儀節是這樣: 第一、敷座請師——由熟習儀軌的出家人為禮。
第二、戒師開導——由戒師演說五戒的意義,說明受五戒對于信佛學佛的重要性。
第三、請聖——奉請佛法賢聖僧寶,證明受戒;奉請梵釋諸天,護法神鬼,監壇護戒。
第四、忏悔——忏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以求身心清淨,納受戒體,重新做人(佛也是人中成就的)。
第五、問遮難——詢問受戒者,今生以來,曾經作過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過否?如曾作過,即成遮障,難以受戒,故稱遮難。
讀體大師列舉七條,與我前面所舉的五逆加破淨戒頗有出入:(1)盜僧物,(2)于六親男女中行淫,(3)污破僧尼梵行,(4)父病時舍去不顧,(5)母病時舍去不顧,(6)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7)殺害發菩提心衆生。
第六、受三歸——五戒以宣讀三歸文時,即是納受戒體,三歸三結,與三歸文儀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問受戒者,能受持幾分戒,然後宣讀五戒戒相,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待。
(但其科文,似專為滿分受者作。
) 第八、發願——開示受戒者,發大菩提心。
第九、勸囑——勸告受戒者,既發心受戒,即應依教奉持。
第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衆生。
對于傳授五戒儀軌的編訂,讀體大師在其歸戒條例中,也有說明:“今此正範,當于長老比丘所受。
”又因寺中長老,皆為方丈和尚,故對戒師不稱阿阇梨,而稱和尚。
至于“若是長老,未曾統衆,不任方丈,或二三同修,或獨處無侶,苟偶善信發心來求戒者,第可開導,與之受戒。
發願而已,餘儀不必全用。
” 從讀體大師所編儀軌的内容看,自三歸以至菩薩戒,都是采用大乘戒的規模,事實上《優婆塞戒經》中的五戒,與普通五戒是不盡相同的,這在明末的蕅益大師及近代的太虛大師,均有說明。
當然,如能使得一切戒,全部彙歸大乘菩薩戒,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惟有限于根機及環境的不同者,自亦不必使得所有的人,一進佛門,就要他們人人成為實踐菩薩道之大菩薩的。
蕅益大師所彙集的受五戒法,頗為簡明實際,茲錄如下,用供參考(卍續藏一○六.三五八D至三五九A): “我某甲,歸依佛、佛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若善女人,即稱優婆夷。
)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亦盡壽不邪淫;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 “随受幾戒,則語幾戒,亦不應混濫也。
以此受戒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
” 在家人受五戒,本為極其普通的事,隻要面對一位戒師(或用梵語稱為阿阇梨),即可自說而受,如果自己不懂五戒的受法及其内容者,諸戒師開導,傳授(受戒詞)即可,晚近以來,大家竟把傳五戒,看成了大佛事,廣事鋪張,勞師動衆,此雖為戒法作了莊嚴,卻将五戒的戒法壓在繁文褥節的高帽子下面透不過氣來了。
因此,我希望今後的中國佛教界,提倡普遍的傳受五戒,除了集體性的場合,不妨參考讀體大師的《五戒正範》之外,其餘的則盡可能地減少麻煩。
以我的看法,通常受五戒,有了如下的五項即可: 一、請師開導五戒内容(簡明扼要),教授受五戒的說詞(如已知者,此節可免)。
二、問遮難(普通但問殺父母與破淨戒——自破破他,即可)。
三、三歸三結(如蕅益大師所舉者)。
四、宣讀或随分選讀五戒的戒相(如蕅益大師所舉者)。
五、發願回向(通常用的回向偈亦可,或以各人所願自白數語亦可)。
受一次五戒,最多不要超過十五分鐘,這樣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的受五戒,要比擺大場面的更切實際,更容易得戒,同時,戒師也可在同一天中,為數人各别授戒,不緻感到吃力。
并可随處均能為人授戒。
第二節 受持五戒的功德 佛教的究竟價值,是講三輪體空的:做事的人,所做事的本身,做事所産生的作用,全部空去,不著有無,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
所以一切的善
三、若于正受戒時,亦聽戒師開導,或以性智狹劣,或因心意散亂,故緻緣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無能發揮戒體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如果心猿意馬或者聽不清戒師的言語,或者聽若罔聞,糊塗随衆而跪拜起立者,隻能種種善根,根本無戒可得。
但在集體傳五戒時,如此的情形,卻大有人在。
所以,如能方便做到的話,最好是個别受五戒。
根據讀體大師所編的《授五戒正範》,共有十項儀節,除了内容不同,方式則與授三歸儀節相似。
它的十項儀節是這樣: 第一、敷座請師——由熟習儀軌的出家人為禮。
第二、戒師開導——由戒師演說五戒的意義,說明受五戒對于信佛學佛的重要性。
第三、請聖——奉請佛法賢聖僧寶,證明受戒;奉請梵釋諸天,護法神鬼,監壇護戒。
第四、忏悔——忏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以求身心清淨,納受戒體,重新做人(佛也是人中成就的)。
第五、問遮難——詢問受戒者,今生以來,曾經作過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過否?如曾作過,即成遮障,難以受戒,故稱遮難。
讀體大師列舉七條,與我前面所舉的五逆加破淨戒頗有出入:(1)盜僧物,(2)于六親男女中行淫,(3)污破僧尼梵行,(4)父病時舍去不顧,(5)母病時舍去不顧,(6)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7)殺害發菩提心衆生。
第六、受三歸——五戒以宣讀三歸文時,即是納受戒體,三歸三結,與三歸文儀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問受戒者,能受持幾分戒,然後宣讀五戒戒相,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待。
(但其科文,似專為滿分受者作。
) 第八、發願——開示受戒者,發大菩提心。
第九、勸囑——勸告受戒者,既發心受戒,即應依教奉持。
第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衆生。
對于傳授五戒儀軌的編訂,讀體大師在其歸戒條例中,也有說明:“今此正範,當于長老比丘所受。
”又因寺中長老,皆為方丈和尚,故對戒師不稱阿阇梨,而稱和尚。
至于“若是長老,未曾統衆,不任方丈,或二三同修,或獨處無侶,苟偶善信發心來求戒者,第可開導,與之受戒。
發願而已,餘儀不必全用。
” 從讀體大師所編儀軌的内容看,自三歸以至菩薩戒,都是采用大乘戒的規模,事實上《優婆塞戒經》中的五戒,與普通五戒是不盡相同的,這在明末的蕅益大師及近代的太虛大師,均有說明。
當然,如能使得一切戒,全部彙歸大乘菩薩戒,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惟有限于根機及環境的不同者,自亦不必使得所有的人,一進佛門,就要他們人人成為實踐菩薩道之大菩薩的。
蕅益大師所彙集的受五戒法,頗為簡明實際,茲錄如下,用供參考(卍續藏一○六.三五八D至三五九A): “我某甲,歸依佛、佛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若善女人,即稱優婆夷。
)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亦盡壽不邪淫;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 “随受幾戒,則語幾戒,亦不應混濫也。
以此受戒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
” 在家人受五戒,本為極其普通的事,隻要面對一位戒師(或用梵語稱為阿阇梨),即可自說而受,如果自己不懂五戒的受法及其内容者,諸戒師開導,傳授(受戒詞)即可,晚近以來,大家竟把傳五戒,看成了大佛事,廣事鋪張,勞師動衆,此雖為戒法作了莊嚴,卻将五戒的戒法壓在繁文褥節的高帽子下面透不過氣來了。
因此,我希望今後的中國佛教界,提倡普遍的傳受五戒,除了集體性的場合,不妨參考讀體大師的《五戒正範》之外,其餘的則盡可能地減少麻煩。
以我的看法,通常受五戒,有了如下的五項即可: 一、請師開導五戒内容(簡明扼要),教授受五戒的說詞(如已知者,此節可免)。
二、問遮難(普通但問殺父母與破淨戒——自破破他,即可)。
三、三歸三結(如蕅益大師所舉者)。
四、宣讀或随分選讀五戒的戒相(如蕅益大師所舉者)。
五、發願回向(通常用的回向偈亦可,或以各人所願自白數語亦可)。
受一次五戒,最多不要超過十五分鐘,這樣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的受五戒,要比擺大場面的更切實際,更容易得戒,同時,戒師也可在同一天中,為數人各别授戒,不緻感到吃力。
并可随處均能為人授戒。
第二節 受持五戒的功德 佛教的究竟價值,是講三輪體空的:做事的人,所做事的本身,做事所産生的作用,全部空去,不著有無,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
所以一切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