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歸依三寶的方法與利益
關燈
小
中
大
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
比丘不得站立着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歸依師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故應請聖;為求重新做人,故應忏除前愆;三歸三結與三誓,是受歸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歸共分三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隻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隻求不堕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别,但卻偏于小乘形态的。
所以在律中的三歸,非常簡單,除了三歸依詞,沒有其他。
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彙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壞的。
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歸,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也不妨将三歸的儀節簡化。
現在,我且試拟一個簡式如下: 歸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歸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歸依師略為開示歸依三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歸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接着便是三歸依的正授與三結: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歸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歸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
我某甲,歸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衆。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之後,教發四弘誓願: “我某甲,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某甲,煩惱無盡誓願斷。
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歸依師略示歸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諸佛淨樂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 至此歸依功德圓滿,歸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歸依者,禮謝歸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簡式歸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歸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說明的,是三歸三結下面的三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衆”。
由此三誓的建立,三歸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
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歸依了佛,不必再歸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 慧的寶藏,歸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再歸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徒衆。
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
至于受了三歸依之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财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隻要不存歸依之心,仍可不失歸依,若存歸依之心,便失歸依;再說到戒的問題,歸依了三寶之後,的确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
上品歸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歸依者,也應隻食五種淨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并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
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歸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歸依三寶之後,即是歸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
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
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的為主。
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
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為了報恩,偏重于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
如若隻以本師佛為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隻敬歸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
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隻肯定一樁善舉;隻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的作為! 第二節、歸依三寶的好處 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
綜合起來,約有八種:一、成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減輕業障,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堕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娆亂,七、一切好事
比丘不得站立着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歸依師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故應請聖;為求重新做人,故應忏除前愆;三歸三結與三誓,是受歸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歸共分三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隻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隻求不堕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别,但卻偏于小乘形态的。
所以在律中的三歸,非常簡單,除了三歸依詞,沒有其他。
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彙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壞的。
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歸,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也不妨将三歸的儀節簡化。
現在,我且試拟一個簡式如下: 歸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歸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歸依師略為開示歸依三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歸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接着便是三歸依的正授與三結: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歸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歸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
我某甲,歸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衆。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之後,教發四弘誓願: “我某甲,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某甲,煩惱無盡誓願斷。
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歸依師略示歸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諸佛淨樂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 至此歸依功德圓滿,歸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歸依者,禮謝歸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簡式歸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歸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說明的,是三歸三結下面的三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衆”。
由此三誓的建立,三歸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
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歸依了佛,不必再歸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 慧的寶藏,歸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再歸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徒衆。
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
至于受了三歸依之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财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隻要不存歸依之心,仍可不失歸依,若存歸依之心,便失歸依;再說到戒的問題,歸依了三寶之後,的确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
上品歸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歸依者,也應隻食五種淨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并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
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歸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歸依三寶之後,即是歸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
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
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的為主。
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
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為了報恩,偏重于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
如若隻以本師佛為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隻敬歸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
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隻肯定一樁善舉;隻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的作為! 第二節、歸依三寶的好處 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
綜合起來,約有八種:一、成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減輕業障,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堕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娆亂,七、一切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