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寶及歸依

關燈
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歸依處。

    為使讀者更易了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别,現在略說二類。

    一、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

    正法或涅槃,是法寶。

    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為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

    二、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

    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

    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

    ”(《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三寶的,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隻信事相的三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惟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已經夠了。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

    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

    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三寶,便以隻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為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隻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隻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

    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

    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歸依;恭敬三寶,也應以僧寶為着眼。

    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于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

    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于歸依三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并不能抛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

    級級升高,層層擴大,三歸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歸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一、 翻邪三歸——最初進入佛門。

     二、 五戒三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三、 八戒三歸——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四、 十戒三歸——沙彌(尼)受十戒。

     五、 具足戒三歸——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歸。

    最初入佛,固須三歸;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歸依的。

    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忏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歸。

    因此,雖說三歸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三歸之中含有戒義)。

     三歸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歸,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歸為宗本。

    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三歸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歸作為行持,也以唱三歸為人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