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寶及歸依

關燈
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

    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三寶。

     實際上,歸依的傾向,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

    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由于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于尋求佛性的顯現。

    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隻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衆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惟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

    隻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歸依,否則便像騎着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 什麼叫做三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

    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歸依三寶,但在歸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歸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歸依。

    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為笑話。

    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歸依之時,未必已經 明白了三寶的大意,歸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

    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産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并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

    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

    由于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

    所以三寶是寶,并且是超出于衆寶之上的衆寶之寶。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别法,從大體上說,不外由于事相和理體的不同。

    現且分為兩大類: 一、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二、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三寶的含意: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衆,于事于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一)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二)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三)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

    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一)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二)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三)當時随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惟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一)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于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诤之過,所以是僧寶。

    (二)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三)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

    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衆生,各各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一)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二)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其實,三寶雖分四類,隻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

    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