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我能夠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難之下達成的,這要感激我現在的剃度恩師東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幫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從軍十年之後,仍然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複,這要感激南亭長老,他自始至終地愛護着我,也鼓勵着我。

    同時,這也是我的嘗試。因為,戒律是一門枯燥而又繁瑣的學問,以緻近世以來,成了佛教的冷門,縱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脫古氣,多是照着古調再彈,緻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妄加批評。因此,我要試用淺顯的文字,将戒律的内容,配上若幹時代的觀念,以比較通俗的姿态,來跟大家見面。我是試着做複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說教。

    當然,我的目的,雖求通俗,但在盡可能不使讀者厭煩的情形下,仍将戒律學上各種主要的問題,作了應作的介紹與疏導。所以,本書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的重要資料,并且盡量注明出處,以便讀者作進一步的研究參考;唯恐讀者對于書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幹專有名詞的隔閡不解,故也适度地采用夾注号加注說明。

    為了實際的要求,以及本書的篇幅所限,本書除了三歸、五戒、八戒、十戒等篇,寫得堪稱詳細,至于具足戒及菩薩戒,隻是作了綱要性的介紹,這也就是本書書名的緣由;雖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薩戒,已經占了本書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所以,看了本書之後,對于戒律學的知識,當可有一個具體的印象。

    本書的性質,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實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餘各戒,本書均錄有受戒的儀軌,并且是介紹最切實、最簡明、最能适應于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至于各種戒律的淵源、性質、意義、作用,以及為何要受戒?如何來受戒、受戒之後又如何、那當更是本書應負的責任了。因此,本書的對象,既是已經受了各種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準備要受各種戒法的讀者。

    從大體上說,本書受有蕅益及弘一兩位大師的很多影響,但并沒有全走他們的路線,乃至也沒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場。因為,從戒律學的本質上看,它是屬于整個佛教的,它該是全體佛子共同遵守的軌範,而不自序僅是某一宗派的專利品。

    雖然,本書有我個人的觀點,但我所談的問題,無不力求客觀,無不力求這些觀點是屬于讀者的要求,故也敢說,本書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據。

    不過,由于我的學程還淺,本書的貢獻,自也有限。本書的出版,如果尚有一些價值,那當歸功于三寶的恩德,以及師友的鼓勵;如有不良的後果,均該歸咎于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為本書撰序,在此緻其無上的謝意。

    聖嚴

    佛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于朝元寺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