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受戒學戒與持戒

關燈
第一節、受戒 第二節、學戒 第三節、持戒 第四節、以戒為師 第一節、受戒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

    ”(大正九.四三三中)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嚴,即在于佛教弟子們對于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

    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

    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佛教的戒律,因為佛子身分的不同以及等級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種名稱: 甲、在家戒,共有四種: 一、三歸戒。

     二、五戒。

     三、八關戒齋。

     四、菩薩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種: 一、沙彌及沙彌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薩戒。

     在這裡,有三點要說明的。

     有人以為,三歸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

    其實,三歸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歸之後,也有三種禁止: 第一、歸依佛,盡形壽不歸依天魔外道。

     第二、歸依法,盡形壽不歸依外道邪說。

     第三、歸依僧,盡形壽不歸依外道徒衆。

     所以,歸依三寶的本身,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關戒齋,即是出家沙彌及沙彌尼所受十戒的上來九戒。

    由此關口通向出家之道,關閉死生之門,所以稱為八關。

    另加午後不食,稱之為齋,合起來,便是八關戒齋。

     再說,菩薩戒,在中國的近世,通行《梵網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于四聖六凡(地獄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為或可受戒)的一切衆生,所以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

    近年,台灣傳受菩薩戒,僧俗分開,出家人受梵網戒,在家人受優婆塞戒經的六重二十八輕戒。

    其實,這是尚有讨論餘地的;因為《優婆塞戒經》中,明明告訴我們,六重二十八輕戒,乃是菩薩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薩戒。

     照理說,菩薩戒不論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過,佛法雖講平等,乃是講性體上的平等——立足點上的平等,不是講事相上的平等——沒有老少,沒有尊卑,沒有前後的平等;佛說人皆可以成佛,因為人皆本具佛性,衆生不是諸佛,因其佛性未顯。

    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級和層次的,從三歸五戒,級級增加,層層上升,以三歸為基礎,菩薩比丘為具足,受了三歸戒的人,自然不能達到菩薩比丘戒的戒行,卻沒有一個菩薩比丘是不受三歸戒的。

    以此可知,三歸僅是引導入門的方便,菩薩比丘才是進入佛門的最後身分。

    三世諸佛在人間成佛,也都現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歸戒的人,應該繼續發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應該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受了在家菩薩戒的人,如果發心出家,自是功德無量,倘若無法擺脫世緣,無法披剃出家者,也該受持八關戒齋,為生死的牢獄打開一條出離的道路,切不要以為信了佛,歸依了三寶,就是佛子身分的“所作已辦”了。

     第二節、學戒 受戒,固然不能沒有受戒的儀式,或在師僧之前,發殷重懇切之心而感發戒體,納受戒體,或在佛菩薩形像前,禮拜忏悔,見到好相,如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而得受戒。

    但是,受戒者,隻是一個佛子身分及其階段層次的開始,絕對不是其身分階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後,必須學戒。

    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