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兩大思潮的激揚,而演成大乘性相的兩大派系。
傳來中國,到了黃金時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幟,也已很鮮明地豎立起來。
各宗派的創立者雖從修證佛法的境界各自發揮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
可是回到修持上來,則不歸于戒律,即歸于禅觀或淨土;而修禅觀或淨土行者,仍不能離開戒律,以戒律為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
那麼,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徒,對于戒律都是一樣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的。
所謂:“一切衆律中,戒經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為首。
”這是為佛徒的鐵律,誰也不能否認的。
“四十二章經”則說:“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證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有志修學佛法而于戒行有虧的,讀到佛陀這些教誡的經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雖很謹嚴,條文也很繁瑣,但在今日真能“嚴淨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幾多呢?不特束置高閣無人過問,就是能談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氣的,沒有勇氣就不敢談了。
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質太嚴肅,末世業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談也無益,索性不談了。
近世佛門的大心之士,有鑒乎此種衰頹而散漫無章的情形,有發心出來提倡振興律學,也有認為律學有重新估價的需要。
根據律部中的“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理由,主張适宜時地環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棄。
其實這種思想也不始于今日,遠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難陀和大迦葉領導的教團中,早已發生争論了。
阿難在第一次結集經典後曾說:“佛将入滅時曾告我,大衆若欲棄小小戒,可随意棄。
”當時迦葉闆起面孔反對道:“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
”據律部記載,當時還有一愚癡比丘說:“那老頭(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時常拿戒律約束我們,這件不許做,那件不準行,如今我們可以極自由地為所欲為了!”迦葉聽了覺得痛心,也因此而發起結集律藏。
本來戒法為四衆弟子的金科玉律,應守應行,理所當然,那有讨價還價的餘地?所謂:“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實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滅後的初期,諸大羅漢之間為了戒律的可舍與不舍問題,發生歧見,弄到教團的不協調;就是在佛陀時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現了嗎?難道那時毗尼不住世嗎?不是正法住世時代嗎?這或者由于衆生的慧根深淺與向道之心有無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堅切的,即能嚴持戒律;其慧根淺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難得清淨了。
或者以戒律太嚴肅,條文又繁瑣,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堅持,或堅持亦難到底,無形中便松弛了。
佛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間,在無盡燈上讀到聖嚴法師作的《受戒學戒與持戒》及《戒律的傳承與弘揚》,覺其慧解敏穎,文筆犀利,所言切中時弊,深為感動。
當時曾以燈刊讀者的名義略緻薄敬。
在那文末談到弘一律師嘗自檢驗,認為自己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連一個五戒滿分優婆塞的資格亦不夠。
一個聞名持戒的律師,還不敢以滿分五戒淨人自居,可知戒條是如何地謹嚴難守了。
明朝的紫柏大師,脅不着席四十餘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時也隻為人授五戒。
蓮池大師嘗自稱為“菩薩弟子”或“沙門”,不敢以比丘自居。
蕅益大師閱過律藏之後作“退戒緣起”,認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沒有做比丘資格,自稱“菩薩沙彌”,太虛大師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
傳來中國,到了黃金時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幟,也已很鮮明地豎立起來。
各宗派的創立者雖從修證佛法的境界各自發揮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
可是回到修持上來,則不歸于戒律,即歸于禅觀或淨土;而修禅觀或淨土行者,仍不能離開戒律,以戒律為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
那麼,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徒,對于戒律都是一樣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的。
所謂:“一切衆律中,戒經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為首。
”這是為佛徒的鐵律,誰也不能否認的。
“四十二章經”則說:“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證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有志修學佛法而于戒行有虧的,讀到佛陀這些教誡的經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雖很謹嚴,條文也很繁瑣,但在今日真能“嚴淨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幾多呢?不特束置高閣無人過問,就是能談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氣的,沒有勇氣就不敢談了。
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質太嚴肅,末世業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談也無益,索性不談了。
近世佛門的大心之士,有鑒乎此種衰頹而散漫無章的情形,有發心出來提倡振興律學,也有認為律學有重新估價的需要。
根據律部中的“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理由,主張适宜時地環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棄。
其實這種思想也不始于今日,遠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難陀和大迦葉領導的教團中,早已發生争論了。
阿難在第一次結集經典後曾說:“佛将入滅時曾告我,大衆若欲棄小小戒,可随意棄。
”當時迦葉闆起面孔反對道:“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
”據律部記載,當時還有一愚癡比丘說:“那老頭(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時常拿戒律約束我們,這件不許做,那件不準行,如今我們可以極自由地為所欲為了!”迦葉聽了覺得痛心,也因此而發起結集律藏。
本來戒法為四衆弟子的金科玉律,應守應行,理所當然,那有讨價還價的餘地?所謂:“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實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滅後的初期,諸大羅漢之間為了戒律的可舍與不舍問題,發生歧見,弄到教團的不協調;就是在佛陀時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現了嗎?難道那時毗尼不住世嗎?不是正法住世時代嗎?這或者由于衆生的慧根深淺與向道之心有無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堅切的,即能嚴持戒律;其慧根淺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難得清淨了。
或者以戒律太嚴肅,條文又繁瑣,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堅持,或堅持亦難到底,無形中便松弛了。
佛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間,在無盡燈上讀到聖嚴法師作的《受戒學戒與持戒》及《戒律的傳承與弘揚》,覺其慧解敏穎,文筆犀利,所言切中時弊,深為感動。
當時曾以燈刊讀者的名義略緻薄敬。
在那文末談到弘一律師嘗自檢驗,認為自己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連一個五戒滿分優婆塞的資格亦不夠。
一個聞名持戒的律師,還不敢以滿分五戒淨人自居,可知戒條是如何地謹嚴難守了。
明朝的紫柏大師,脅不着席四十餘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時也隻為人授五戒。
蓮池大師嘗自稱為“菩薩弟子”或“沙門”,不敢以比丘自居。
蕅益大師閱過律藏之後作“退戒緣起”,認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沒有做比丘資格,自稱“菩薩沙彌”,太虛大師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