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三谛三觀的思想,在經中是有根據的,天台宗成立以前,三谛說老早就從我國的北方傳到江南,作為這一思想的前驅者,就是三論學者。如廣州大亮所唱的“二谛是教”、“二谛是假名”,因假名而見中道,就吐露了三谛的思想。中觀論講記說:“衆因緣生法是俗谛,我說即是空是第一義谛。二谛是教、是假名;假名而有即非有,假名而空即非空;依假名的空有,泯空有的一切相,這是中道。所說雖略有出入,但他的空有假名說,就是說明了有是假名的非實有,空是假名的非偏空,依此而顯中道。雖說三谛,依然是假名與絕待的二谛論,不過立意多少傾向圓融而已”。這一思想的發生,在劉宋時的廣州大亮就開始了。遼東朗大師南來,在攝山所說的“二谛為教”,就是本于這一思想而來。所以攝山門下,有“中假”義“中假師”。三論家的意思:如沉空滞寂,偏取空理,不能從空而即有;離假名而說空,是為小乘聖者。大乘即有而空,當體中道,雖重于泯絕一切,但不離世俗假名。

    三谛說的思想,由于遼東朗大師的傳布,梁代就已顯著的流行,這從嘉祥大師所叙述的開善智藏的二谛義,可以得到消息。開善智藏說:二谛同以中道為體,并引龍樹中論頌為證明:他以為:“因緣所生法”是俗谛,“我說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義”為二谛之體。二谛章中明開善所主張的二谛體又說:“二而不二,二谛即中道;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故以中道為二谛體”。可是說到中道,開善說有俗谛中道、真谛中道、真俗合明中道的三種中道。既以中道為二谛體,試問是以那一種的中道為二谛體呢?在三論家的正義看來,開善主以中道為二谛體,雖有從二谛踏上建立三谛的趨勢,但他所說的三種中道,證于聖教量,“無所無當故,但有語言,非佛法中道”,中道尚不能成立,怎可以此為二谛體?考中道為二谛體之說,見于從高麗朗大師時的隐士周颙所作的三宗論,開善雖也聽說此義,但因“得語不得意”,故明以中道為體,而實還以真谛為體的。嘉祥大師意:中觀所說的中道,實質還是勝義,不特是泯寂的,而且是融俗的,所以是即空即有的中道。因此,中觀的中假家,有有谛、無谛、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的三谛,不過有時可以把這三谛攝為二谛,即有無都是屬于世谛,非有非無才是第一義谛。至于開善,表面似說三谛,其實是說二谛。所以大乘玄論說:“今意有第三谛,彼(開善)無第三谛”。然據另一傳說,以為與慧思前後而活躍于梁陳時代的傅大士,才是璎珞經三觀說的提倡者,唐荊溪湛然大師,在止觀輔行中,特别引用傅大士的“三觀一心融萬品”句,作為三觀說的證明。但荊溪與傅大士的時代,相離已遠;傅大士是否說過這個話,在曆史上有沒有他的确實性,那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然而三谛、三觀說的思想,在梁陳時代已經盛行,可說毫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