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關燈
佛法有空有二說,為學佛者所共知,但追溯空有二說的兩大思潮從何而來,不得不說早在第一次五百結集時,已經胚胎萌芽,不過其時還不怎麼顯著而已。

    到了佛滅後百餘年,有名的阿輸迦王出世,佛教開始達于無比的隆盛,高僧大德乃亦一時輩出,因而與這同時,關于教義的異見,亦陸續的産生,并且彼此互争是非。

    從曆史上去看,這就是傳承原始佛教老套的保守思想的一派;與适應時代而施斬新解釋的自由思想的一派之争。

    這不論過去現在,都是如此的。

    思想自由派的僧衆中,有所謂大天其人,長于哲學的思辨考察,嘗嘗的主張新說,所以思想保守的一派,也就特别的抨擊他,說他唱道違反佛陀聖教的邪義,于是兩派诤論,不絕如縷。

    思想保守的一派,就是所謂上座部,思想自由的一派,就是所謂大衆部。

    從來上座部正統之說,即是有說,而大衆部之說,卻漸漸的傾向空說。

    在小乘學派,說一切皆空而至其極的,無過于成實宗。

    此說出于佛滅九百年頃,如從年代上去考察,距離二十部分派的時代,約有四五百年,如從其所說上去考察,有部的敔義,是一切皆有,成實的教義,是一切皆空,兩者的思想,完全是相反的。

    再從大乘佛教的關系來考察,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是立于龍樹思想下的空說,而其起源,則出發于般若部的大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等之說,如從思想的聯絡上加以考察,我認為這是小乘佛教空說更進一步的表現。

    又在大乘佛教中,最早代表有說一方面的,是馬嗚菩薩的起信論。

    有關這年代作者,雖不無多少可疑,然曆史上事實,現在姑置不論,而單從思想方面去看,其緣起論的方面,屬于大乘中的有說,可謂毫無疑義。

    然俱舍論,在大小二乘、空有二說間,是屬那一種呢?就實際說,俱舍在大小二乘的中間,似謀有空二說的調和折衷。

    因著者世親,不是拘泥有部一家之說的人物,在他的言論中,采取經部所說的不少,自号以理長為宗,取兩派的所說而折衷之,所以俱舍不是純然的屬于有說,而是在空有二說之間的。

    雖則如此,但從宗派發達史上來說,俱舍是從有部出的,應仍稱為有說。

    同時,由于他的思想,從未選出小乘範圍,所以自古以之為小乘教,亦無異議。

    不過據向所說,俱舍論的思想,是小乘教中最發達者,因而可說他居于将欲步入大乘之域的最重要的地位。

     依一般佛教學者說,佛法的研究者,欲從小乘入于大乘,其路線有二,就是成實論與俱舍論。

    俱舍論屬于其中的有說,為大乘有門的初步,成實論代表空說,為大乘空門的端緒。

    這從教義發達的聯絡上說,固沒有什麼不可,但若把他視為曆史的事實,那就大大不可了。

    因為從淺入深的順序,是以俱舍、成實、唯識、三論為次第的。

    若論他們出現的前後,而從曆史事實去考察,不用說,三論先于唯識、成實而出,俱舍是最後出的。

    成實,雖被認為足俱舍相反的一論,而實是欲破斥有部實在論所唱道的一種極端的空論,對這極端的空論,始有俱舍調和的實在論起。

    然即同是空論,大乘空論的三論出于前,小乘空論的成實出于後。

    因為是這樣的關系,所以向說大乘空有二大思潮,是從小乘空有二派思想演變而來,那不過是就思想發達的聯絡所示,并不是就曆史的事實而論,這點,我們不可不深切的了解! 俱舍既居步人大乘之域的地位,那他當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