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一部很重要的論典了,所以學者對此不可忽視!民二十九年,餘修學漠(藏敵埋)院,聽法舫法師講俱舍,即對共發生莫明其妙的興趣,所可惜的,就是界品剛剛講完,舫公即奉虛大師命,去錫(蘭)弘傳大乘佛教了。
從此隻有自己學習,再無機會聽明師講說。
三十二年冬,我印(順)公領導的法王學院,請某師來為諸僧講俱舍頌,根品沒有講完,因彼入藏學法,于是我奉印公命,為學偕續講俱舍,但因一學期就畢業,欲将六品多近五百的頌文,全部講完,事實足不可能的,乃由印公選出二百餘頌來講,是為餘講俱舍之始。
其後,又曾兩度講俱舍論:一講于華西佛學院(四川什祁羅漢寺),一講于蓮宗學院(成都十方堂),終因咯血病一再複發,或講兩卷而止,或講一卷而止。
三十八年夏,避赤禍于香江,四十年秋,住青山淨業林,同住學友五六人,為求增進法益,除請印公導師為我們講勝置經外,彼此則互講互聽,續明法師講辨中邊論頌,我則講俱舍論頌,講至根品的六因四緣,因來台而止。
以是,餘謎俱舍,或論或頌,先後幾四次,但沒有一次能全部講完,每念及此,總不免感到是件無限的憾事,總希望有個機會讓我好好再講一次。
四十一年春來台,主持台灣佛教講習會會務,兼習日文,日在忙朱中,雖我慈航老人,常常要我到内院講次俱舍,終因曾務纏身,無法實現。
待講會進入第三學年,一因本會學僧的佛學已略植共基,二因内院有三五學友來會旁聽佛學,并從關凱圖居士學習日文,因緣成熟,乃于此一學年内,講授俱舍。
承幻生、妙峰、常覺、惟慈四法師發心筆記,益增我講解的勇氣。
不意一學年來,僅講至世間品,學僧即行畢業,無法再為續講。
初我以為此次所講俱舍,又将這樣不了而了。
後我印公導師,應莽島學佛人士之請,去菲弘法,命問福嚴精舍自修,并與諸法師共究佛法,因而得以續講俱舍,仍由幻生等四法師續為筆記。
可是講完第五随眠品,由于我的雜事太多,每周且往來台北新竹問說法,緻使舍内講務,時識時辍,難以赓缤。
但為貫徹我的初志,從第六賢聖品以下的三品,開始親自解釋,以成全部講記。
本講記的完成,雖後三品,是我自己寫的,但前五品,是叫法師記的,因此我在這裡,不得不向他們首緻謝意 界、根二品講記,剛剛整理就緒,覺生編者來索稿,乃交與該刊發表,南洋恰保勝進老法師看了,覺得很好,來問幾時脫稿,是否須要出版,願代籌印費若幹,因而促起我将之早日問世的念頭。
按我的預計,去年的年底,一定可以脫稿,那知差别因緣太多,不能專心一意講解,緻未如期完成。
年終,勝老法師又來信,謂已籌得印費幾許,望積極準備出版;嗣得非島賢範居士來函,謂亦可以略助印費;寶島劉亮疇居士,亦發心資助;另得靈峰常住、慈輝居士的助力:衆緣所成,乃付手民。
因此本書問世,多得力于勝進老法師、優昙法師及劉亮疇、董賢範二居士,謹此特為志謝! 本書忽促付印,或因講時忽略,或因未再修訂,錯誤在所不免,敬诂時賢,多所指正!全稿承仁俊法師校正一遍;複荷默如法師、伯毅、子寬二長者,惠賜佳序;更蒙慧複、懷謙二居士,發心校對:凡此種種,無不是本書問世的勝增上緣,于此一并敬緻謝忱!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一日序于福嚴精舍
從此隻有自己學習,再無機會聽明師講說。
三十二年冬,我印(順)公領導的法王學院,請某師來為諸僧講俱舍頌,根品沒有講完,因彼入藏學法,于是我奉印公命,為學偕續講俱舍,但因一學期就畢業,欲将六品多近五百的頌文,全部講完,事實足不可能的,乃由印公選出二百餘頌來講,是為餘講俱舍之始。
其後,又曾兩度講俱舍論:一講于華西佛學院(四川什祁羅漢寺),一講于蓮宗學院(成都十方堂),終因咯血病一再複發,或講兩卷而止,或講一卷而止。
三十八年夏,避赤禍于香江,四十年秋,住青山淨業林,同住學友五六人,為求增進法益,除請印公導師為我們講勝置經外,彼此則互講互聽,續明法師講辨中邊論頌,我則講俱舍論頌,講至根品的六因四緣,因來台而止。
以是,餘謎俱舍,或論或頌,先後幾四次,但沒有一次能全部講完,每念及此,總不免感到是件無限的憾事,總希望有個機會讓我好好再講一次。
四十一年春來台,主持台灣佛教講習會會務,兼習日文,日在忙朱中,雖我慈航老人,常常要我到内院講次俱舍,終因曾務纏身,無法實現。
待講會進入第三學年,一因本會學僧的佛學已略植共基,二因内院有三五學友來會旁聽佛學,并從關凱圖居士學習日文,因緣成熟,乃于此一學年内,講授俱舍。
承幻生、妙峰、常覺、惟慈四法師發心筆記,益增我講解的勇氣。
不意一學年來,僅講至世間品,學僧即行畢業,無法再為續講。
初我以為此次所講俱舍,又将這樣不了而了。
後我印公導師,應莽島學佛人士之請,去菲弘法,命問福嚴精舍自修,并與諸法師共究佛法,因而得以續講俱舍,仍由幻生等四法師續為筆記。
可是講完第五随眠品,由于我的雜事太多,每周且往來台北新竹問說法,緻使舍内講務,時識時辍,難以赓缤。
但為貫徹我的初志,從第六賢聖品以下的三品,開始親自解釋,以成全部講記。
本講記的完成,雖後三品,是我自己寫的,但前五品,是叫法師記的,因此我在這裡,不得不向他們首緻謝意 界、根二品講記,剛剛整理就緒,覺生編者來索稿,乃交與該刊發表,南洋恰保勝進老法師看了,覺得很好,來問幾時脫稿,是否須要出版,願代籌印費若幹,因而促起我将之早日問世的念頭。
按我的預計,去年的年底,一定可以脫稿,那知差别因緣太多,不能專心一意講解,緻未如期完成。
年終,勝老法師又來信,謂已籌得印費幾許,望積極準備出版;嗣得非島賢範居士來函,謂亦可以略助印費;寶島劉亮疇居士,亦發心資助;另得靈峰常住、慈輝居士的助力:衆緣所成,乃付手民。
因此本書問世,多得力于勝進老法師、優昙法師及劉亮疇、董賢範二居士,謹此特為志謝! 本書忽促付印,或因講時忽略,或因未再修訂,錯誤在所不免,敬诂時賢,多所指正!全稿承仁俊法師校正一遍;複荷默如法師、伯毅、子寬二長者,惠賜佳序;更蒙慧複、懷謙二居士,發心校對:凡此種種,無不是本書問世的勝增上緣,于此一并敬緻謝忱!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一日序于福嚴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