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謂得正法,良可痛歎⑹。
”印祖上述開示說明,當今之世對于佛法具有正知正見者,特别是對于淨土念佛法門具有正知正見者已是非常的稀少。
故特别告戒吾等,千萬不要以當今所謂高人、所謂善知識所說為據。
“吾仰信諸佛諸祖誠言,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⑺!” 然欲仰信諸佛諸祖誠言,以古為師,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
印祖特别提醒并勸告吾等,以《文鈔》所說為據,按《文鈔》所說而行,可以永無疑慮矣。
例如他在給何槐生居士的書信中說:“欲知禅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禅淨諸書不可。
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歎,渺不知其歸著。
是宜專閱淨土著述。
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
求其引人入勝,将禅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滞。
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
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⑴。
”他在給馬舜卿居士的書信中又說:“《印光法師文鈔》,若過細看,則禅淨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觀火,可以永無疑慮矣。
但文不足觀,但取其有益于初機入道即己。
最初從此入,已經知其門路,再看古人所著,則固易為了然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足廢人,當途指路,玉與行人,當不以粗厲殘廢見棄也⑵。
”在給周大赉居士的書信中印光法師力勸吾等:“千祈守分,按光《文鈔》所說而行,勿入此種黨派中則不負宿世善根。
汝果能本我所說而行,并以勸家中父母兄弟等,外面鄉黨朋友等,令彼同依《文鈔》所說而行,庶可令此智慧,普遍流通于遐迩。
”印光法師實話實說:“汝且勿謂光乃一粥飯僧,所說者何能受持奉行欲學佛法。
固有佛一代之經論在,唯令人依《文鈔》行,豈不是棄大海而寶守一漚,翻成笑話。
須知欲得佛法實益,當從要處着手。
倘不知此義,泛濫研窮,隻可作未來之善根,斷不能即生便得了脫。
光之《文鈔》。
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經論中要義,以淺顯之語言,而表章發揮之。
若認作光說,便失卻來源矣⑶。
” 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坦誠,說得如此的明白。
“諸佛度生,無越乎此。
吾人何幸,得觏斯法;倘遇而不信,則失之須臾,沉淪永劫矣⑷!” (三) 恩師傳印法師十年前準我皈依時,就是如此的開示。
他說:學佛要真為了生脫死而學。
要了生脫死,當今唯淨土法門最為第一。
然要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唯《印光法師文鈔》最為适宜。
并囑咐我要以印光法師為師,好好閱讀、研究《文鈔》;要以《文鈔》所說為據,以防所謂善知識破壞淨土善根;按《文鈔》所說而行,不要東張西看,老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的這些開示,使我在多年的修學中深獲其益。
同時也深深感到,當今之世學佛之人多多,但真為了生死學佛的人并不多;學淨土之人多多,但對于淨土念佛法門具有正知正見的人卻稀少;而能好好閱讀、研究《文鈔》,并以《文鈔》所說為據,按《文鈔》所說而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這也就是印祖所說的“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⑴”的重要原因。
也是吾等隻所以不能老實一心念佛的重要原因。
倘若今之念佛人能正心誠意,以融通古今,善契時機的印祖為師,以《文鈔》所說為據,按《文鈔》所說而行,老實一心念佛,臨終定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即生即能成辦生死大事。
然而《印光法師文鈔》洋洋多達150萬言,(此指北京大方廣華嚴書局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實為一部濃縮的藏經。
雖無疑不釋,有問皆答,但大師的寶貴開示大都分散在各篇書信和文章之中,今人欲遍覽全文而得其要旨者,實非易事。
特别是初機學佛者更是難得其緒,難窺全豹。
故華嚴書局同仁們,為方便念佛人斷疑生信,解決念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如此神妙難思、有大便宜之殊勝法門不至與諸有緣人失之交臂,在師父傳印法師親自關心和指導下,組織教内外部分大德及專家學者,在反複通讀《文鈔》原文的基礎上,精心梳理、揀别印祖對于淨土念佛種種問題的開示,細心分類編次為十二章,荟萃問答600餘問。
并在每問前後面加了要點提示和詳盡的注釋,題名為《一書在手如師相随—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淨業行人如果在念佛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随時随地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印光法師也一定會給你滿意的回答。
你也一定會在修學中體會到“一書在手如師相随”的妙用。
本書蒙恩師傳印法師親自鑒定并賜序,使編輯同仁深受鼓舞。
同時由衷感謝李家振大德、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領導、責任編輯以及杭州富陽華寶齋古籍書社黃曙輝先生為本書公開出版給予的支持與幫助。
本書編輯過程中主要參與者:會心、王龍、七寶池、牛延峰、曲俊雅、弘濤、苑文越、侯玉榮、張順平等居士。
”印祖上述開示說明,當今之世對于佛法具有正知正見者,特别是對于淨土念佛法門具有正知正見者已是非常的稀少。
故特别告戒吾等,千萬不要以當今所謂高人、所謂善知識所說為據。
“吾仰信諸佛諸祖誠言,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⑺!” 然欲仰信諸佛諸祖誠言,以古為師,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
印祖特别提醒并勸告吾等,以《文鈔》所說為據,按《文鈔》所說而行,可以永無疑慮矣。
例如他在給何槐生居士的書信中說:“欲知禅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禅淨諸書不可。
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歎,渺不知其歸著。
是宜專閱淨土著述。
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
求其引人入勝,将禅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滞。
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
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⑴。
”他在給馬舜卿居士的書信中又說:“《印光法師文鈔》,若過細看,則禅淨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觀火,可以永無疑慮矣。
但文不足觀,但取其有益于初機入道即己。
最初從此入,已經知其門路,再看古人所著,則固易為了然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足廢人,當途指路,玉與行人,當不以粗厲殘廢見棄也⑵。
”在給周大赉居士的書信中印光法師力勸吾等:“千祈守分,按光《文鈔》所說而行,勿入此種黨派中則不負宿世善根。
汝果能本我所說而行,并以勸家中父母兄弟等,外面鄉黨朋友等,令彼同依《文鈔》所說而行,庶可令此智慧,普遍流通于遐迩。
”印光法師實話實說:“汝且勿謂光乃一粥飯僧,所說者何能受持奉行欲學佛法。
固有佛一代之經論在,唯令人依《文鈔》行,豈不是棄大海而寶守一漚,翻成笑話。
須知欲得佛法實益,當從要處着手。
倘不知此義,泛濫研窮,隻可作未來之善根,斷不能即生便得了脫。
光之《文鈔》。
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經論中要義,以淺顯之語言,而表章發揮之。
若認作光說,便失卻來源矣⑶。
” 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坦誠,說得如此的明白。
“諸佛度生,無越乎此。
吾人何幸,得觏斯法;倘遇而不信,則失之須臾,沉淪永劫矣⑷!” (三) 恩師傳印法師十年前準我皈依時,就是如此的開示。
他說:學佛要真為了生脫死而學。
要了生脫死,當今唯淨土法門最為第一。
然要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唯《印光法師文鈔》最為适宜。
并囑咐我要以印光法師為師,好好閱讀、研究《文鈔》;要以《文鈔》所說為據,以防所謂善知識破壞淨土善根;按《文鈔》所說而行,不要東張西看,老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的這些開示,使我在多年的修學中深獲其益。
同時也深深感到,當今之世學佛之人多多,但真為了生死學佛的人并不多;學淨土之人多多,但對于淨土念佛法門具有正知正見的人卻稀少;而能好好閱讀、研究《文鈔》,并以《文鈔》所說為據,按《文鈔》所說而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這也就是印祖所說的“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⑴”的重要原因。
也是吾等隻所以不能老實一心念佛的重要原因。
倘若今之念佛人能正心誠意,以融通古今,善契時機的印祖為師,以《文鈔》所說為據,按《文鈔》所說而行,老實一心念佛,臨終定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即生即能成辦生死大事。
然而《印光法師文鈔》洋洋多達150萬言,(此指北京大方廣華嚴書局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實為一部濃縮的藏經。
雖無疑不釋,有問皆答,但大師的寶貴開示大都分散在各篇書信和文章之中,今人欲遍覽全文而得其要旨者,實非易事。
特别是初機學佛者更是難得其緒,難窺全豹。
故華嚴書局同仁們,為方便念佛人斷疑生信,解決念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如此神妙難思、有大便宜之殊勝法門不至與諸有緣人失之交臂,在師父傳印法師親自關心和指導下,組織教内外部分大德及專家學者,在反複通讀《文鈔》原文的基礎上,精心梳理、揀别印祖對于淨土念佛種種問題的開示,細心分類編次為十二章,荟萃問答600餘問。
并在每問前後面加了要點提示和詳盡的注釋,題名為《一書在手如師相随—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淨業行人如果在念佛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随時随地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印光法師也一定會給你滿意的回答。
你也一定會在修學中體會到“一書在手如師相随”的妙用。
本書蒙恩師傳印法師親自鑒定并賜序,使編輯同仁深受鼓舞。
同時由衷感謝李家振大德、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領導、責任編輯以及杭州富陽華寶齋古籍書社黃曙輝先生為本書公開出版給予的支持與幫助。
本書編輯過程中主要參與者:會心、王龍、七寶池、牛延峰、曲俊雅、弘濤、苑文越、侯玉榮、張順平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