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今時知識之為愈乎!《華嚴》一經,王于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

    華藏海衆,悉證法身,鹹求往生,企圓佛果。

    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舍爾狂心,力行斯道。

    功德利益,當自證知。

    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⑷! 印光法師認為,淨土念佛法門的神妙難思之處,就在于他能夠普被三根。

    即使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之人,隻要真信切願,老實一心念佛,臨終也能親蒙阿彌陀佛接引,帶業往生。

    已經往生,生死大事了也。

    所以他稱贊念佛法門為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禅教侓,而高出禅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印光法師在他為《淨土篇》所寫的序言中開示說:“淨土法門,普被三根。

    最為契理契機。

    老實頭颛蒙念佛⑴,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觌體⑵全彰。

    待至臨終,定登上品。

    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

    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于此。

    不識此義,縱令參禅得髓,看教明心。

    倘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回不得出離⑶。

    ”因此印祖認為,老實一心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較比大通家之蔔度⑷思量,終日在分别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

    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

    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

    若唯以義理是蔔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⑸。

    ”所以《觀經》上也稱贊至誠老實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作道場,生諸佛家。

    ” 可惜“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

    故光常曰:淨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

    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⑹。

    ”“然此法門,甚深難測。

    雖經諸佛本師交相勸信。

    而世之疑者,猶複甚多。

    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

    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⑺。

    ”所以印光法師力勸念佛行人說:淨土念佛法門,殊特超越,神妙難思,“有大便宜,快修快修⑻。

    ”并懇切鼓勵:“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

    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

    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

    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⑴。

    印祖還為老實一心念佛的人打保票說:“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⑵。

    ” 三、人生苦短。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唯老實一心念佛,千穩萬當——有人說,印祖一生潛修秘證,貫通宗教,為什麼每當弟子們問及到宗教上的問題時,他總是以“老實一心念佛”作為答複? 在《文鈔摘要序》中印祖有這樣回答:“有謂光禁锢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者,不知凡來光處求教者,或身羁俗網⑶,或年時已過。

    對此事務繁冗,來日無多之人。

    倘泛泛然令其遍讀研究,而不先将淨土法門之所以,令其徹底明了。

    其于種善根,明教理,則或有之。

    于即生了生脫死,或恐無有希望。

    以注重于讀誦研究,以期開悟而自證。

    不複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事也。

    不知凡夫具足惑業,欲仗自力,于現生中了生脫死,其難甚于登天。

    以故光不避譏诮,而摅誠⑷以告耳⑸。

    ”又說:“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⑹。

    ”在給李觐丹居士書信中,印祖力勸該居士說:“禅宗,相宗,密宗,無一宗不好。

    然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資,欲于現生了百千萬劫難了之事,當籌度己力之大小以修。

    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鑽研他宗。

    緻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⑺視之。

    以緻仍舊百千萬劫不能了耳。

    其不痛哉⑻!”印祖上述開示表明,他并非說他宗他教之不高深,不足學,而是擔心吾等根機不及、時間和心力不足,即生難了百千萬劫之生死大事,可謂慈悲心切也! 淨業行人悉知,淨土法門的義理是,由于老實一心念佛即可獲得念佛三昧(大勢至菩薩念佛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由得三昧故,則一切智慧就不需要他求;又淨土法門是以念佛往生為是。

    由于老實一心念佛而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則一切諸行就悉在其中了。

    為什麼定要苦研他宗他教,以分散精神、擾亂自己專修淨業呢?況且人生苦短:“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⑴。

    ”而我佛法門無量,欲遍究諸宗,奈何我們的生命之短促是不可能辦到的。

    所以印祖才苦口婆心勸告吾等:不如攝萬念于一念,融諸行于一行,老實一心念佛,為千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