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不要東張西看 老實一心念佛
一書在手 如師相随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緣起
“時不我待。
不要東張西看,老實一心念佛⑴”。
這是印光法師生前在對弟子們種種開示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開示之一。
印祖為什麼反複不斷地勸告吾等“不要東張西看,老實一心念佛”呢? 一則他老人家深知,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念佛一法,則絕無希望;二則淨土念佛法門是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天然妙法。
他殊特超越,神妙難思,有大便宜;三則人生苦短。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唯老實一心念佛,千穩萬當。
(一) 一、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念佛一法,則絕無希望——印光法師在給黃智海和許熙唐居士的書信中反複提到:“末世衆生,根機淺薄,欲于教義禅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
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⑵。
”又說:“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
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
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
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⑶。
”他在為靈岩山寺四衆弟子開示時又詳細地介紹說:“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
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
到了後來,衆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
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
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
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别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⑴。
”印光法師舉例說:唐朝代宗大曆間有個圓澤禅師,能曉得過去未來,和有坐脫立亡的本領。
可他仍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
何況我們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也沒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夢亦做不到的。
在給韓宗明,張宗善二居士的書信中,印祖又開示說:“近人多好立異,不肯做老實工夫,故有學禅宗相宗密宗者。
此三法門,均不可思議,然均屬自力。
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
莫道學密之人,不能現身成佛。
即傳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現身成佛之人⑵。
”《文鈔》中印祖曾多次提到民國時期谛閑法師的弟子顯蔭。
此人極聰明,十七歲出家。
後學密宗于日本,得密宗真傳,又通台宗,已是顯密圓通之灌頂大阿阇黎。
當時大都認為從彼受灌頂者,均以為可現身成佛,事實上,顯蔭死時很糊塗,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
印光法師說:“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
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
故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
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
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
如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
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⑶。
”因此印光法師斷言:“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⑷。
” 印祖慈悲,唯恐弟子們走錯路,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
故進一步開示說:“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分,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⑸。
”并反複告誡弟子們:“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
切勿聞禅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⑴。
”“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
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堕,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⑵。
”反而“令如來普度衆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
緻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輪回中人,可悲可痛。
必專修淨行,即生了辦,庶可不虛此生此遇矣⑶。
” 二、淨土念佛法門是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天然妙法。
他殊特超越,神妙難思,有大便宜——印光法師在給永嘉某居士的書信中,特别提到了淨土法門的源緣與殊勝。
并反複強調了這個法門是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的天然妙法。
勸告吾等不必再費神費力的去找别的妙法。
他進一步詳細開示說:“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禅教侓,而高出禅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
不要東張西看,老實一心念佛⑴”。
這是印光法師生前在對弟子們種種開示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開示之一。
印祖為什麼反複不斷地勸告吾等“不要東張西看,老實一心念佛”呢? 一則他老人家深知,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念佛一法,則絕無希望;二則淨土念佛法門是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天然妙法。
他殊特超越,神妙難思,有大便宜;三則人生苦短。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唯老實一心念佛,千穩萬當。
(一) 一、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念佛一法,則絕無希望——印光法師在給黃智海和許熙唐居士的書信中反複提到:“末世衆生,根機淺薄,欲于教義禅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
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⑵。
”又說:“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
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
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
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⑶。
”他在為靈岩山寺四衆弟子開示時又詳細地介紹說:“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
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
到了後來,衆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
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
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
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别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⑴。
”印光法師舉例說:唐朝代宗大曆間有個圓澤禅師,能曉得過去未來,和有坐脫立亡的本領。
可他仍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
何況我們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也沒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夢亦做不到的。
在給韓宗明,張宗善二居士的書信中,印祖又開示說:“近人多好立異,不肯做老實工夫,故有學禅宗相宗密宗者。
此三法門,均不可思議,然均屬自力。
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
莫道學密之人,不能現身成佛。
即傳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現身成佛之人⑵。
”《文鈔》中印祖曾多次提到民國時期谛閑法師的弟子顯蔭。
此人極聰明,十七歲出家。
後學密宗于日本,得密宗真傳,又通台宗,已是顯密圓通之灌頂大阿阇黎。
當時大都認為從彼受灌頂者,均以為可現身成佛,事實上,顯蔭死時很糊塗,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
印光法師說:“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
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
故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
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
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
如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
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⑶。
”因此印光法師斷言:“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⑷。
” 印祖慈悲,唯恐弟子們走錯路,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
故進一步開示說:“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分,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⑸。
”并反複告誡弟子們:“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
切勿聞禅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⑴。
”“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
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堕,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⑵。
”反而“令如來普度衆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
緻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輪回中人,可悲可痛。
必專修淨行,即生了辦,庶可不虛此生此遇矣⑶。
” 二、淨土念佛法門是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天然妙法。
他殊特超越,神妙難思,有大便宜——印光法師在給永嘉某居士的書信中,特别提到了淨土法門的源緣與殊勝。
并反複強調了這個法門是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的天然妙法。
勸告吾等不必再費神費力的去找别的妙法。
他進一步詳細開示說:“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諸菩薩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禅教侓,而高出禅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