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問題如何對治

關燈
【459】修行境界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說?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1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 【460】怎樣分别魔境、勝境? ●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魔境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魔境勝境之分别,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⑴,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隐,此勘驗真僞之大冶洪爐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緻受損,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4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 【461】念佛人見到善惡境界時該如何對待? ●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

    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

    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礙也。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

    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

    謂業消智朗,然有淺有深,不可即生滿足想。

    攝心正念,善境或愈顯,或即泯⑴,切勿以為念。

    但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即已。

    見善境,心地清涼,了無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

    此是了知唯心所現,不是對境無心。

    ……聖境若現,知屬唯心,取著則非唯心矣。

    以初心一見聖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

    一生取著,則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

    故經雲:“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境現而勘,汝謂是分别。

    汝既能見境,勘又何礙。

    勘者非特起别種法,乃攝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

    由汝不識勘之事,意謂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

    念佛人并不是一籠統,無分曉。

    乃于一切境,如鏡照相,相來即現,相去即無。

    汝所說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話,非防著魔之話。

    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礙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3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現是什麼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實攝心,隻做場面行持之所緻。

    如真實攝心,則内無妄念,專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之謂也。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隻做場面行持之所緻。

    使真實攝心,則内無妄念,專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隻期心佛相應而已。

    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能如是,譬如果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

    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

    《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

    況汝之境界,乃屬俗染境界乎。

    但自提起正念,俾從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

    即或偶起,當即覺照,令其速滅。

    喻如賊至其家,若主人識得是賊,其賊即時便去。

    若當做家裡人,則其家便被賊劫掠淨盡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47頁 複谛醒法師書) 【463】修淨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觸與六妙?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

    至于定境中八觸、六妙不應注意。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

    至于定境中之八觸⑴及與六妙⑵,不應注意。

    倘或工夫發現,亦當視為平常,不加欣幸。

    否則或恐以為勝妙,緻将正修淨業,反視為等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3頁 複慧昭居士書) 【464】禮拜時為何會出現種種震動? ●皆提神過度所緻。

    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

    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

    合目亦是緻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禮拜種種震動,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過度所緻。

    以後禮誦,但志誠懇切而已,不必過為提神。

    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蓮華座上坐,而隻想所坐蓮華,絕不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

    久之此種虛浮習氣,消滅無有。

    以此種現相,多半屬躁妄所緻,尚未用工,即欲成就。

    不知好歹者認做工夫,則著魔發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

    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

    汝乃輕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

    合目亦是緻病之本,以後但不他視,切勿合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51頁 複楊慎予居士書) 【465】念佛耳根發音是怎麼回事? ●言耳根發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

    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

    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

    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搖空,乃靜極所現。

    後知齒舌相擊,并非外境所現。

    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

    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于信願行等。

    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

    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

    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

    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彼蓋欲借此以張大門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議境界。

    使光不阻止,則不知印幾多萬,以引人入魔乎?汝淨功雖好,于機于教,尚欠閱曆,故作此說。

    若有閱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為斂默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34頁 複何慧昭居士書一) 【466】念佛好靜厭喧是病相嗎?如不速改有何危險? ●至誠恭敬,心系佛号,久久當靜鬧一如,則無驚厭魔事發生。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

    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

    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

    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

    若不速改,後當發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9頁 複劉慧焯居士書) 【467】念佛時為什麼會發悲痛? ●念佛發悲痛系善根發現。

    然不可以此為德,常令如此。

    若常如此,則堕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

    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

    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

    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緻。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9頁 複劉慧焯居士書) 當念佛時,愍彼苦惱衆生,心酸淚流,系善根發現。

    然不可以此為德,常令如此。

    若常如此,則堕悲魔,切要切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18頁 複陳士牧居士書一) 【468】念佛頂門痛癢怎麼辦? ●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緻。

    當一心靜念,均可日見消滅矣。

     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緻,當一心靜念。

    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⑴中念。

    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9頁 複劉慧焯居士書) 【469】如何對治念佛時雜念紛飛現象? ●唯專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終,唯恐即堕惡道,勵志念佛。

    久則自可澄清。

     持佛号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

    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終,唯恐即堕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

    久則自可澄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08頁 複丁普瀞居士書) 【470】念佛發光是何種境界? ●念佛發光,乃屬魔境。

    勿以為是,久則自息。

    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

    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

    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

    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将來恐緻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

    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

    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

    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

    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颠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颠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

    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

    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

    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

    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

    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

    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