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淨土法門與信願行三

關燈
,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冢宰⑵。

    善會其意,即可無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07頁 複丁普瀞居士書) 念彌陀,亦可作恃怙,念觀音,亦可得往生西方。

    但取其誠則有感,何竟作此種崖闆會計⑶乎?觀音,是彌陀法王子,輔弼彌陀,度脫衆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門庭。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7頁 複殷德增居士書) 【305】如何處理念阿彌陀佛與念觀音的關系?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

    遇患難,宜專念觀音。

    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衆生宿緣深故。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

    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

     所言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

    遇患難,宜專念觀音。

    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衆生宿緣深故。

    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

    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

    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衆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84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十五)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

    不可隻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

    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

    觀世音菩薩,接引衆生,往生西方。

    念觀世音,亦須先求消除災難,正求往生西方。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76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九) 【306】觀音菩薩常在哪裡顯神通? ●觀音菩薩,常在一切衆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

    無奈衆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

    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号,自于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

    來則曠功費日耗财,于己于他,均無利益。

    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來過,便可在家供養恭敬禮拜。

    豈菩薩唯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衆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

    無奈衆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

    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号,自于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

    宜以此意,轉告一切知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5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三) 【307】觀世音菩薩的名号及普門的含義是什麼?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衆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

     ●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随一切衆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

    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

    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複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

    雖則常現佛身,而複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

    雖則常侍彌陀,而複普于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

    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迹之處,欲令衆生投誠有地,示迹此山。

    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

    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

    衆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于念時,便令冥顯獲益。

    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

    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衆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

    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随一切衆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

    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

    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

    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

    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0頁 複郦隐叟書) 【308】救世的護身符子是什麼?世人如何獲得? ●所謂護身符子,亦隻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

    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随感即應。

    宜于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

     世當劫濁⑴,互相戕賊⑵。

    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

    所謂護身符子,亦隻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

    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随感即應。

    宜于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

    此方外野人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

    若曰為舉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則無如之何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50頁 複張雲雷居士書二) 【309】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多現女身? ●以世人心中,菩薩為女身,又常于夢中所現,多類女像,此非菩薩原是女身也。

    衆生善根淺薄,不能見菩薩微妙莊嚴之法相,故隻随彼之機而現耳。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衆生。

    (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

    )于人法界,又複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隐逸⑴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

    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非菩薩原是女身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複裘佩卿居士書二)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複于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廣濟度。

    《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門品》有三十二種,人天凡聖男女之身,何可以外道瞎造之香山卷為據而疑之乎?)又何不觀下文雲,不但現有情身(人天凡聖男女,皆為有情身,謂有心識知覺也),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随機現。

    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

    汝若明白此一段文,斷不問是男是女。

    以世人未看佛經,見菩薩像微妙莊嚴,以塑畫雕刻者無超格妙手,便似女相,世人遂認為女身。

    而菩薩一切随緣,以世人心中,菩薩為女身,故于夢中所現,多為老太婆身。

    以衆生善根淺薄,不能見菩薩微妙莊嚴之法相,故隻随彼之機而現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95頁 複易思厚居士書) 【310】觀世音菩薩感應的原理和種類有哪些? ●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衆生之心為心,以衆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

    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 ●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

    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衆生。

    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無身不現。

    法華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于娑婆因緣,甚深甚深。

    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迹而論,止雲菩薩而已。

    以其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

    由本高而體大,故迹廣而用宏。

    其随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迹,喻如月麗中天,影現衆水。

    不但江湖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

    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于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

    人若東行,月則随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随之而西。

    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

    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

    菩薩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

    與此一月普現衆水,随人随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

    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衆生之心為心,以衆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

    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

    非月不現,是昏盲咎。

    其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

    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兇退吉臨,業消障盡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

    感應之道,微妙難思。

    略書梗概,以勖來哲。

    )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

    縱令心不谛信,緻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

    但随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

    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

    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

    菩薩大慈大悲,普為法界衆生恃怙,由茲舉國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常談。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81頁 石印普陀山志序) 【311】應如何存心才能感應佛菩薩的護持? ●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緻有何危險。

    倘仍存不善之心,做假招子,沽名釣譽,天地鬼神所共惡。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

    若遇刀兵、水火、饑馑⑴、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⑵、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緻有何危險。

    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

    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

    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号,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

    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贊歎語,亦屬心口功德。

    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

    切不可做假招子⑶,沽名釣譽。

    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頁 一函遍複) 【312】女人臨産應如何避免難産? ●女人臨産,若出現種種危險者,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

    家人雖在别房,亦可為念。

    若如是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産,及産後血崩,并兒子驚風等患。

     女人臨産,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緻殒命者。

    又有生後血崩,種種危險,及兒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

    若于将産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

    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緻閉氣受病。

    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産,及産後血崩,并兒子驚風等患。

    縱難産之極,人已将死,教本産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

    家人雖在别房,亦可為念。

    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

    外道不明理,死執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緻一班念佛老太婆,視生産為畏途⑴,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

    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産雖裸露不淨,乃出于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

    不但無有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

    此義系佛于《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

    (《藥師經》,說藥師佛誓願功德,故令念藥師佛。

    而觀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藥師佛,而可念觀音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頁 一函遍複) 女人臨産,要出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不至難産。

    縱難産者,肯志誠念,亦決定即産。

    此話光初不說,及後聞許多人或生幾天,或開肚皮,或由産死。

    故常與一切人說,凡臨産若念,無一難生者。

    平時必須恭敬潔淨,此時裸露不淨,出于不得已,有性命相關。

    但取心中志誠,不必在外形相上論也。

    若平時,則必須衣冠整齊,手臉潔淨,方可出聲念。

    否則,但心中默念,則功德仍是一樣。

    故睡眠、洗澡、抽解,或至不潔之地,均心中念。

    唯女人臨産,須出聲念。

    以心中念力微,故難感通,若或鼓力,恐緻受傷,故宜出聲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01頁 複姚維一居士書) 竊謂生産之不順利者,由于宿世殺業所緻。

    倘能時常念佛,即臨産時亦志誠念佛,決無難産之事。

    世人每以凡夫心妄生猜度,謂臨産念不得佛,不知佛以救度衆生為心,當此生死相關之際,正佛恩覆被之時,不得按平常道理論。

    如兒女卧病不起,父母尚肯親喂飲食,親去便利,此病時之誼。

    若無病而猶令父母如此服事,便應雷打。

    理有一定,事無一定。

    按事論理,庶為圓通。

    光常與人說此義,而依之行者,皆無苦難。

    以閣下知己,故為說其所以。

    亦冀閣下善為社衆說之,俾一切少女,同離産難,則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8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四) 【313】女人臨産為什麼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菩薩救衆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愛兒女之心,是以臨産之婦,能朗念菩薩名号者,為極靈極效之最上妙法。

    此義系釋迦佛于《藥師經》中所說,非不慧杜撰。

    凡有念者,無不安然而生。

     又念佛之法,于人之生與死,均有利益。

    世獨知臨終助念之益,而不知臨産勸念之益,緻許多母子受無量苦,或緻殒命,無可救法。

    女人能從小常念佛,及觀音聖号,後來決無産難之苦。

    或一受孕即念,或将産三四月前即念,或臨産始念,均得安然而生。

    若難産之極,将及殒命,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立刻即安然而生。

    切不可謂此時裸露不淨,念之恐有罪過。

    須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譬如兒女堕于水火圊廁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決不以彼衣服不整齊,身體不潔淨,而棄之不救。

    菩薩救衆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愛兒女之心,奚啻百千萬億恒河沙倍。

    是以臨産之婦,能朗念菩薩名号者,為極靈極效之最上妙法。

    不但無罪過,且令彼母子,同得種大善根。

    此義系釋迦佛于《藥師經》中所說,非不慧杜撰。

    凡有念者,無不安然而生。

    近來難産者甚多,一因宿世惡業,一因現生不知節欲所緻。

    然菩薩救苦,固不計彼之若何為因,而平等救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4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 【314】如何持念大悲咒咒水治病?以大悲咒、觀音聖号加持對藥效有什麼作用? ●大悲咒咒水治病,當發至誠懇切心,方有靈驗。

    為人治病不得貪名貪利,唯欲救人病苦,則便靈。

    貪名利或破戒,則便不靈矣。

    凡事無一不以至誠為根本者。

     ●若念佛人以大悲咒、觀音聖号加持(病人所服中西醫藥),當更有效。

     大悲咒咒水治病,當發至誠懇切心,方有靈驗。

    每日持咒之先,先禮釋迦彌陀及常住三寶。

    如圖簡便,即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一拜),如是三稱三拜。

    次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拜,即念大悲咒。

    初一遍右手作寶手印,(即右手大拇指,壓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頭一節,舒第四無名指。

    )畫梵書唵字于水上。

    左手結金剛拳印,(左手大拇指,壓第四無名指下節。

    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壓于大指之上。

    如難常結,不結亦可,或初念時至将畢時結,亦可。

    凡持咒時,均宜結此印。

    )大悲咒念若幹遍,臨畢再結寶手印,畫字。

    此在末後一遍大悲咒初念時畫。

    大悲咒念畢,照大悲咒遍數,念部(上聲)林(去聲)二字若幹遍。

    多念亦好。

    念此部林字,以祈速得圓滿成就也。

    不貪名,不貪利,唯欲救人病苦,則便靈。

    有或持靈後,貪名利,或破戒,則便不靈矣。

    凡事無一不以至誠為根本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58頁 複尹全孝居士書一) 【315】印光大師從什麼時候開始持大悲咒為人治病? ●民二十一年在報國關房及到靈岩以後。

     光從前不持大悲咒,民二十一年在報國關房,西華橋巷吳恒荪之母,病勢危急,恒荪在北京,急打電令歸。

    其妻令人到報國求光咒杯大悲水,光即念三遍,令持去,服之即回機,無危險相。

    恐恒荪著急,急打電,雲病已莫要緊了,恒荪遂未歸。

    其小兒九歲,生未兩月,遍身生小瘡,春則更厲害,經年不斷,醫亦無效,因求大悲水,服之即愈。

    因是每有人求,日日總念幾遍。

    後求者多,即用大器盛。

    前年避難到靈岩,當家言大悲水還要持。

    光謂現無瓶可買,且無買瓶費,當以米代之。

    香灰,則前在報國亦備,以遠道水不能寄,灰則一切無礙。

    若當地則不用灰。

    無錫秦效魯三種病,醫不好,以大悲水吃擦得好,遂歸依。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33頁 複張覺明女居士書八) 【316】為什麼要念觀世音菩薩以救劫難? ●觀世音菩薩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複于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

    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

    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号,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

    則人我念空,鬥争事息。

    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複于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

    《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随機現。

    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

    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

    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

    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号,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鬥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

    縱令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

    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18頁 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号啟事) *** ⑴殆:音dài。

    這裡是指大概、恐怕。

     ⑵五漏:亦稱五障、五礙,是指“女身五障”:女人身體有五種障礙,不能修得下列五種身:一者梵天王,二者帝釋(忉利天主),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

     ⑶圊廁:就是指廁所。

    圊,音qīng,古時指廁所。

     ⑴陽焰空華:陽焰:大乘十種譬喻之一,又稱為飏焰或單稱焰,也叫陽光。

    是指春初的原野,因日光映照浮塵而四散的虛景。

    空華:是指由于無明妄動引起能見相和所見相(即境界相),這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三細相”。

    對于空中華有二種錯誤看法:一是認為虛空中确實存在着花朵,一是誤認為這花朵是由虛空所産生的。

     ⑵囹圄:音língyǔ,亦作“囹圉”,都是牢獄的意思。

     ⑶毒氣死光:是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最為兇殘的殺人武器,是被國際法所嚴禁的。

    死光:也就是現代所謂的“激光”、“鐳射”,因為它有強烈的放射線,能對人體、物體有極大破壞性,在當時被誇大為“死光”,認為這種光能引起一切人、物的死亡或毀滅。

     ⑴庖廚:本意是指廚房,今引伸為可供佐餐的食物。

    庖,音páo,一是指廚房;一是指廚師。

     ⑵桎梏:音zhìgù,是指腳鐐和手铐。

    桎,古代拘束犯人雙腳的刑具;梏,古代拘束犯人雙手的刑具。

     ⑴馳骛:奔走。

     ⑵镬湯:十八地獄之一。

     ⑴泛然:浮而不實,表面化、輕描淡寫的樣子。

     ⑴體秉男質:受男子之體,大丈夫之體。

     ⑵器界:也稱器世間,是指一切衆生所居住的國土、世界,相當于依正二報中的依報。

     ⑴修途:長途。

     ⑵蟻垤: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垤,音dié,小土堆。

     ⑴畋獵:畋,音tián,一是指耕種:畋與佃通用,就是指耕種土地。

    獵是指打獵。

     ⑵摴蒱:音chūpú,是古代的一種下等棋類活動。

     ⑴日中則昃:太陽到了正午正中後,就要向西偏斜了。

    這裡說明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昃,音zè,是指太陽西斜。

     ⑵罪薮:罪惡集中的地方。

    薮:音sǒu。

    是湖泊的通稱,也專指少水的沼澤地。

     ⑴無記:指非善非惡的心念。

     ⑴法界:指真如或指一切諸法。

     ⑵大千:三千大千世界。

     ⑴臆斷:主觀地判斷。

     ⑴五祖戒:又名師戒,宋代雲門宗僧,嗣雙泉師寬之法,為雲門文偃再傳法子。

    據小說《三言》有雲,五祖戒曾犯色戒,是故未能得成正果,轉世為蘇東坡,仍犯色戒。

     ⑵草堂青:也稱草堂善清,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廣東南雄保昌人,俗姓何。

    自幼參谒香雲寺法思禅師,後入晦堂祖心門下,并嗣其法。

    政和五年,于江西黃龍山闡揚大法,曆住曹山、疎山、江西隆興泐(音勒)潭寺。

     ⑴偷心:苟且、因循、僥幸之心。

     ⑴猗欤:歎詞。

    表示贊美。

     ⑵懿:美好。

     ⑴大寶銅鏡:能夠通鑒十方三世一切事物的大銅鏡。

    寶,是指它無微不顯、無時不知,照徹十方、豎通三世,即是指佛性。

    因為它具足如是功德,故稱為寶。

    古代照物都用銅鏡,所以稱為大寶銅鏡。

     ⑵載籍:書籍、典籍。

     ⑴鑿死卯子漢:死闆教條不知靈活處理問題,一味按死章程辦事的人。

     ⑴讒口:說壞話的嘴。

     ⑴戒勖:儆戒、勉勵的意思。

    勖:音xù,勉勵。

     ⑴四恩: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指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三寶恩。

     ⑵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義同三界。

    又指現有、中有、後有。

     ⑴疫疠:疫:瘟疫,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如鼠疫。

    疠:是指瘟疫和癞病,也指惡瘡。

     ⑴輔弼:就是在身邊幫助自己做事的人,在古代是指君王身邊的輔佐大臣。

     ⑵冢宰:官名,在《周禮》為輔佐天子之官。

     ⑶崖闆會計:本是一件事,無端瞎分别作兩件事,是“頭上安頭”的另一種說法。

     ⑴劫濁:這是五濁的總體。

    因為在劫濁中有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和命濁這四濁同時存在,所以是五濁的總體。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說:“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 ⑵戕賊:就是殘害、殺傷的意思。

    戕:音qiāng,殺害、殘害、傷害。

    賊:這裡是指傷殘、毀壞,或是指虐害、殺害。

     ⑴隐逸:是指隐居的人。

    隐居:退居鄉野,不出來做官。

     ⑴饑馑:饑餓,饑荒。

     ⑵妖魅:妖怪和鬼魅。

     ⑶假招子:虛僞、欺詐的招牌或幌子。

     ⑴畏途:危險、可怕的路途。

    比喻為不敢做的事。

    如視為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