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淨土法門與信願行三
關燈
小
中
大
,豈不能折伏科學者之讒口⑴。
汝何不看《淨土聖賢錄》,是諸人之臨終實驗,何不許人談。
而今之談佛者,又何必舍此種實驗,而徒歎束手。
真是懷抱夜明珠,徒自恨黑暗。
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03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九) 【284】為什麼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容易? ●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無量劫來所造罪業,更是無量無邊。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
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求生西方,仗佛力加被,宿世惡業容易消。
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緻償報。
今幸遇淨土法門,當生信發願,求生西方,則不負佛恩。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
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
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饑馑疾疫等災。
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隻好任其死後輪回。
今既遇佛法,且複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
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别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得了不得。
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衆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
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
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緻償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0頁 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285】為什麼說求來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間罪人之中之罪人? ●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
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
其罪極大極重。
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
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
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
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
其罪極大極重。
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
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造謠言騙汝。
我要是騙汝,當有所為。
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隻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癡子呆子了麼?因為汝相信我,以我為師。
汝子對你說,你不信。
教我對你說,要你現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
汝要知好歹。
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癡心相,即為忘恩負義。
不要說辜負了佛的度衆生恩,并辜負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
你要發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心。
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台之最上品矣。
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
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
佛豈有騙人之理乎?汝宜盡舍從前之下劣知見心,則定規得生西方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1頁 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286】臨終所見之佛是什麼佛? ●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隻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
問,有雲見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
若然,則往生時,心佛現前乎,抑彌陀佛來接耶? 答,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隻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7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287】為什麼念佛時間不長的人也能往生? ●佛之念衆生,甚于衆生之念佛。
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
倘有真信切願,十念尚能往生。
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
或以後生小子,念佛未久,何以便得往生。
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
倘有真信切願,十念尚能往生,況荷生從事淨業,已有年餘乎。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雲:“若有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第十九願雲:“若有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号,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由此三願觀之,知佛之念衆生,甚于衆生之念佛。
凡臨終人,果具信願念佛求生之誠,又得眷屬誡勖⑴助念之力,于斯佛正垂慈接引之時,若無頑冥無知眷屬破壞,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
十念尚生,況年餘乎?況眷屬衆僧之相助乎?如人堕海,忽遇救船。
有相助者,則上船,有相破者,仍堕海。
生死存亡,隻在瞬息間耳。
于此上船一助一破既不疑,又何于助念破壞生疑乎?于此生疑,即不信佛言。
縱修持力深,亦難往生。
何以故,以有此疑情,便與佛不相應故。
既與佛不相應,則何能承佛慈力乎?凡修淨業者,必須深明此義,則不負佛恩,不虛己願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95頁 沈荷生生西決疑) 【288】對念佛往生不生一念疑惑之心,有何殊勝利益? ●果能生死心切,對念佛往生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張善和,張鐘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
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
吾常曰,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4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289】念佛人怎麼做才可以保證決定往生? ●《夢東語錄》,《彌陀要解》,死心依從。
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
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号。
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
克己複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
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若欲即俗修真,以有限光陰,兼營世事,又期即生定了生死者,則光不妨以聞于古人者,轉以告閣下也。
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
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
倘能于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論,但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
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号。
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
克己複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
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如于淨土一法,不能死盡偷心,決志修持,于主敬存誠,克己複禮等,猶欲以不執著,為疏散放逸作遮護之巧符,則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見所得而知也。
餘則光蕪鈔中已備言之,故不多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4頁 複尤弘如居士書) 第四章 所有修持,回向西方 【290】回向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
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随得各種之人天福報。
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将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己。
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随世情之意。
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
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
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
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
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衆生。
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此即回事向理之義。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此即回因向果之義。
三、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
此即回自向他之義。
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37頁 複愚僧居士書) 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衆生。
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
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92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九) 【291】回向與菩提心是什麼關系? ●凡發菩提心,誓願度生之人,所有修持功德,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回向西方,則其利大矣。
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⑴三有⑵法界衆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
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
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0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須知無論誦經持咒,均以恭敬至誠為主。
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回向西方,則其利大矣。
若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則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燈光明了無減損。
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與久。
回向時當知此意,不但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
方能上契佛心,下結衆緣而解衆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52頁 複楊慎予居士書) 汝父母之不信,乃宿根淺耳。
當以己之持誦功德,全體至心為親回向,何得隻限三遍大悲咒?汝且莫說為親回向,自己便無有分,汝能真實為親回向,比但持誦不為親回向,功德更為殊勝。
所以佛門凡有禮誦等事,悉皆普為法界衆生回向,況生我之父母乎?譬如一燈,燃百千萬億無量無邊燈,此之本燈,猶複如是。
若不燃,一燈又有何增益乎哉?況大菩提心之生發,固非世間燈光之所能喻,不過取其片義而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20頁 複陳士牧居士書二) 【292】回向有什麼功德和利益? ●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以能為一切衆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功德則無量無邊。
若隻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譬如一燈,隻一燈之明。
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
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衆生回向。
平時尚為無幹涉之法界衆生回向,況母殁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衆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
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
是知凡施于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
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4頁 複周孟由昆弟書) 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
(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悉皆往生西方。
)若有此心,功德無量。
若隻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譬如一燈,隻一燈之明。
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
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45頁 複章道生居士書一) 【293】不回向也能獲大益嗎? ●不能。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悟正謂不回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不回向,令久亡父母獲益超度,唯得道聖人則可。
悟正之語,混凡聖為一概,不可依從。
依之則勿道不得往生,即人天福報,亦不穩妥。
以無感不能仗佛力,但任己修持,比誠感者相去懸遠。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40頁 複陳士牧居士書九) 【294】回向與信願是什麼關系? ●回向即信願之發于口者。
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
回向即信願之發于口者。
然回向隻宜于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
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0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四) 【295】為什麼一切修持都要回向西方? ●一切修持皆回向往生,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法華經》,也須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則與念佛功德無異。
若不回向西方,則是自分其心,念不歸一,臨終便難定得往生。
此實最要之一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14頁 複周伯道居士書廿一) 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幹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3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296】念佛求生淨土是否消極? ●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者,世間摩尼寶珠也! 世人虛生浪死,修淨土者,了生脫死。
在世間所作所為,皆敦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但以厭離娑婆,即加之以消極,此真所謂競買千擔假,不買一擔真也。
于無實際者之事生貪著,反以為積極,于綱常倫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為消極。
吾願世人,通如此消極,則娑婆世界,當轉成清淨佛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04頁 複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297】為什麼念佛人有求來生福報之念便無往生之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
如将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堕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
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
如将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4頁 一函遍複) 第五章 念阿彌陀佛與兼念觀音 【298】念阿彌陀佛可以兼念觀音嗎?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
至于念佛也好,念觀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種閑計較。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
而觀音悲深願重,故當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
所有閑議論,均用不著。
古人雲,遵其所聞,行其所知。
此二句,乃真實修持之龜鑒也。
觀音乃過去古佛,為彌陀輔弼,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有何不可。
念觀音、地藏、彌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發決定念佛心,不可有遊移之念而已。
若死執其語,不會其意,則成佛怨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33頁 複念佛居士書) 【299】印祖為什麼勸修淨業人除念佛外兼念觀音?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
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災禍耳。
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
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經中于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
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
……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
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
況示迹為阿彌陀佛法王子。
如民衆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
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
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88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十八) 前收據函已知。
茲接月刊并放生報告,俱悉。
觀音聖号,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
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專念。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災禍耳。
待其信心己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7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十五) 【300】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随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 ●殊不知并非觀音處處去救,乃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是知無盡法界,無量衆生,成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餘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
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号。
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
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
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是?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
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号,定蒙救護也。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随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
殊不知并非觀音處處去救,乃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13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觀音大士,于無量劫,久成佛道。
為度衆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
又複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
雖則了無計慮,而複毫不差殊。
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衆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
是知無盡法界,無量衆生,鹹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463頁 南五台山圓光寺觀音菩薩示迹之記) 【301】為何說念觀音聖号決定有大效驗,但唯以懇切志誠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
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
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決難感通。
茲接五月廿一函,雲眼疾尚未愈,而熱無避處,又加時疫。
此衆生同分惡業所感,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号,以期疫疠⑴消滅。
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即汝之眼疾,亦當由宣布此語,而得痊愈。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
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
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
祈與鄉人詳說之,則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6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十四)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緻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
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随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302】念觀音名号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嗎? ●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
因為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
故隻管放開大膽對人說,絕無不應之理。
念觀音名号,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
隻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編者注: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
見增廣《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59頁 複蔡錫鼎居士書二) 【303】阿彌陀佛能否救苦厄,觀音菩薩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衆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
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
或隻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随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随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衆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
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
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
或隻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古書所載,難更仆數。
今于塵勞中則事事圓通,于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
作此見者,直同小兒,如是之人,何足與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頁 複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04】可以念觀音求生西方嗎?念觀音可得往生西方嗎?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衆生事,有何分别。
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
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衆生事,有何分别。
然亦須于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
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号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34頁 複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
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⑴也。
彌陀是主
汝何不看《淨土聖賢錄》,是諸人之臨終實驗,何不許人談。
而今之談佛者,又何必舍此種實驗,而徒歎束手。
真是懷抱夜明珠,徒自恨黑暗。
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03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九) 【284】為什麼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容易? ●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無量劫來所造罪業,更是無量無邊。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
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求生西方,仗佛力加被,宿世惡業容易消。
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緻償報。
今幸遇淨土法門,當生信發願,求生西方,則不負佛恩。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
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
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饑馑疾疫等災。
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隻好任其死後輪回。
今既遇佛法,且複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
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别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得了不得。
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衆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
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
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緻償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0頁 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285】為什麼說求來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間罪人之中之罪人? ●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
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
其罪極大極重。
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
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
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
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
其罪極大極重。
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
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造謠言騙汝。
我要是騙汝,當有所為。
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隻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癡子呆子了麼?因為汝相信我,以我為師。
汝子對你說,你不信。
教我對你說,要你現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
汝要知好歹。
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癡心相,即為忘恩負義。
不要說辜負了佛的度衆生恩,并辜負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
你要發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心。
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台之最上品矣。
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
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
佛豈有騙人之理乎?汝宜盡舍從前之下劣知見心,則定規得生西方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1頁 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286】臨終所見之佛是什麼佛? ●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隻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
問,有雲見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
若然,則往生時,心佛現前乎,抑彌陀佛來接耶? 答,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隻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7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287】為什麼念佛時間不長的人也能往生? ●佛之念衆生,甚于衆生之念佛。
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
倘有真信切願,十念尚能往生。
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
或以後生小子,念佛未久,何以便得往生。
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
倘有真信切願,十念尚能往生,況荷生從事淨業,已有年餘乎。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雲:“若有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第十九願雲:“若有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号,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由此三願觀之,知佛之念衆生,甚于衆生之念佛。
凡臨終人,果具信願念佛求生之誠,又得眷屬誡勖⑴助念之力,于斯佛正垂慈接引之時,若無頑冥無知眷屬破壞,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
十念尚生,況年餘乎?況眷屬衆僧之相助乎?如人堕海,忽遇救船。
有相助者,則上船,有相破者,仍堕海。
生死存亡,隻在瞬息間耳。
于此上船一助一破既不疑,又何于助念破壞生疑乎?于此生疑,即不信佛言。
縱修持力深,亦難往生。
何以故,以有此疑情,便與佛不相應故。
既與佛不相應,則何能承佛慈力乎?凡修淨業者,必須深明此義,則不負佛恩,不虛己願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95頁 沈荷生生西決疑) 【288】對念佛往生不生一念疑惑之心,有何殊勝利益? ●果能生死心切,對念佛往生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張善和,張鐘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
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
吾常曰,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4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289】念佛人怎麼做才可以保證決定往生? ●《夢東語錄》,《彌陀要解》,死心依從。
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
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号。
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
克己複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
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若欲即俗修真,以有限光陰,兼營世事,又期即生定了生死者,則光不妨以聞于古人者,轉以告閣下也。
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
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
倘能于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論,但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
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号。
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
克己複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
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如于淨土一法,不能死盡偷心,決志修持,于主敬存誠,克己複禮等,猶欲以不執著,為疏散放逸作遮護之巧符,則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見所得而知也。
餘則光蕪鈔中已備言之,故不多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4頁 複尤弘如居士書) 第四章 所有修持,回向西方 【290】回向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
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随得各種之人天福報。
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将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己。
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随世情之意。
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
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
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
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
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衆生。
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此即回事向理之義。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此即回因向果之義。
三、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
此即回自向他之義。
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37頁 複愚僧居士書) 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衆生。
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
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92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九) 【291】回向與菩提心是什麼關系? ●凡發菩提心,誓願度生之人,所有修持功德,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回向西方,則其利大矣。
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⑴三有⑵法界衆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
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
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0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須知無論誦經持咒,均以恭敬至誠為主。
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回向西方,則其利大矣。
若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則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燈光明了無減損。
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與久。
回向時當知此意,不但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
方能上契佛心,下結衆緣而解衆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52頁 複楊慎予居士書) 汝父母之不信,乃宿根淺耳。
當以己之持誦功德,全體至心為親回向,何得隻限三遍大悲咒?汝且莫說為親回向,自己便無有分,汝能真實為親回向,比但持誦不為親回向,功德更為殊勝。
所以佛門凡有禮誦等事,悉皆普為法界衆生回向,況生我之父母乎?譬如一燈,燃百千萬億無量無邊燈,此之本燈,猶複如是。
若不燃,一燈又有何增益乎哉?況大菩提心之生發,固非世間燈光之所能喻,不過取其片義而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20頁 複陳士牧居士書二) 【292】回向有什麼功德和利益? ●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以能為一切衆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功德則無量無邊。
若隻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譬如一燈,隻一燈之明。
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
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衆生回向。
平時尚為無幹涉之法界衆生回向,況母殁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衆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
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
是知凡施于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
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4頁 複周孟由昆弟書) 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
(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悉皆往生西方。
)若有此心,功德無量。
若隻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譬如一燈,隻一燈之明。
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
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45頁 複章道生居士書一) 【293】不回向也能獲大益嗎? ●不能。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悟正謂不回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不回向,令久亡父母獲益超度,唯得道聖人則可。
悟正之語,混凡聖為一概,不可依從。
依之則勿道不得往生,即人天福報,亦不穩妥。
以無感不能仗佛力,但任己修持,比誠感者相去懸遠。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40頁 複陳士牧居士書九) 【294】回向與信願是什麼關系? ●回向即信願之發于口者。
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
回向即信願之發于口者。
然回向隻宜于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
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0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四) 【295】為什麼一切修持都要回向西方? ●一切修持皆回向往生,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法華經》,也須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則與念佛功德無異。
若不回向西方,則是自分其心,念不歸一,臨終便難定得往生。
此實最要之一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14頁 複周伯道居士書廿一) 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幹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3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296】念佛求生淨土是否消極? ●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者,世間摩尼寶珠也! 世人虛生浪死,修淨土者,了生脫死。
在世間所作所為,皆敦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但以厭離娑婆,即加之以消極,此真所謂競買千擔假,不買一擔真也。
于無實際者之事生貪著,反以為積極,于綱常倫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為消極。
吾願世人,通如此消極,則娑婆世界,當轉成清淨佛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04頁 複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297】為什麼念佛人有求來生福報之念便無往生之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
如将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堕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
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
如将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4頁 一函遍複) 第五章 念阿彌陀佛與兼念觀音 【298】念阿彌陀佛可以兼念觀音嗎?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
至于念佛也好,念觀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種閑計較。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
而觀音悲深願重,故當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
所有閑議論,均用不著。
古人雲,遵其所聞,行其所知。
此二句,乃真實修持之龜鑒也。
觀音乃過去古佛,為彌陀輔弼,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有何不可。
念觀音、地藏、彌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發決定念佛心,不可有遊移之念而已。
若死執其語,不會其意,則成佛怨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33頁 複念佛居士書) 【299】印祖為什麼勸修淨業人除念佛外兼念觀音?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
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災禍耳。
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
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經中于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
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
……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
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
況示迹為阿彌陀佛法王子。
如民衆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
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
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88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十八) 前收據函已知。
茲接月刊并放生報告,俱悉。
觀音聖号,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
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專念。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災禍耳。
待其信心己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7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十五) 【300】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随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 ●殊不知并非觀音處處去救,乃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是知無盡法界,無量衆生,成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餘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
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号。
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
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
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是?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
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号,定蒙救護也。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随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
殊不知并非觀音處處去救,乃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13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觀音大士,于無量劫,久成佛道。
為度衆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
又複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
雖則了無計慮,而複毫不差殊。
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衆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
是知無盡法界,無量衆生,鹹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463頁 南五台山圓光寺觀音菩薩示迹之記) 【301】為何說念觀音聖号決定有大效驗,但唯以懇切志誠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
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
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決難感通。
茲接五月廿一函,雲眼疾尚未愈,而熱無避處,又加時疫。
此衆生同分惡業所感,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号,以期疫疠⑴消滅。
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即汝之眼疾,亦當由宣布此語,而得痊愈。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
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
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
祈與鄉人詳說之,則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6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十四)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緻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
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随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302】念觀音名号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嗎? ●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
因為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
故隻管放開大膽對人說,絕無不應之理。
念觀音名号,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
隻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編者注: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
見增廣《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59頁 複蔡錫鼎居士書二) 【303】阿彌陀佛能否救苦厄,觀音菩薩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衆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
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
或隻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随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随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衆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
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
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
或隻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古書所載,難更仆數。
今于塵勞中則事事圓通,于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
作此見者,直同小兒,如是之人,何足與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頁 複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04】可以念觀音求生西方嗎?念觀音可得往生西方嗎?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衆生事,有何分别。
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
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衆生事,有何分别。
然亦須于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
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号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34頁 複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
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⑴也。
彌陀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