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淨土法門與信願行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舉此三苦,無苦不攝。
八苦之義,書中備述。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
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培其基址。
再加以至誠懇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則可出此娑婆,生彼極樂,為彌陀之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14頁 初機淨業指南序) 【236】怎樣發願才與佛願相應? ●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即為人天王身,普利衆生之高僧身,決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發願,方能與佛之誓願相應。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⑵,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願,方能攝受。
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4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237】往生西方的大根據是什麼? ●信願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
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
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4頁 複智圓居士書) 【238】怎樣才能使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
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
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
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9頁 複徐彥如轶如二居士書) 【239】怎樣培養真信切願? ●深信持名佛号,廣閱淨土經論,參承淨業知識。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淨業知識,又不廣閱淨土經論,則真信切願,從何而生?縱能執持名号,隻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
因福造業,仍沉惡道。
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阿鼻極苦,長劫難出。
譬如入海,既無導師,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縱能撐篙搖橹,豈能免于沉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1頁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
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尋常矣。
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24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信願最為要緊? ●若無信願,故不能與佛相應。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
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并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
是以信願最為要緊。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7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隻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
固當注重于信願求生西方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複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241】為什麼說末世衆生唯恃信願,仗佛慈力方能了生脫死? ●末世衆生,障深慧淺,修餘法門,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
唯恃信願,皆可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
末世衆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
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
修餘法門,欲于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
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将堕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89頁 淨土釋疑序) 【242】如何理解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我人雖根器下劣,如以印祖開示生信發願,且常随動随靜,将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往生絕對有分。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雖雲依光所說,實則全依自己偏見。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
于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
《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于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
即研得《起信論》通徹無疑,其用功尚須依念佛求生,方為穩當。
況法相、禅、教之精微奧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
其志又謂“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惡道,此堪自慰。
”不知不生西方,将來必堕惡道。
此系違背佛教,及與光說,何可雲始終奉行教誨、一心持念彌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職業,又非上等資格,其所立之心與志,真令人可歎可笑。
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專心研究淨土法門中書,《文鈔》與高邵麟、徐女士書中備說。
随所開示,依之生信發願,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
且常随動随靜,将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宗旨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19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243】“萬修萬人去”的人是指什麼樣的人? ●指對淨土法門信願具足者言也。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
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隻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己。
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
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44】為什麼有真信切願者個個都能夠往生?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不是靠自力。
故隻要生信發願,個個都能夠往生。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
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
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
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
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
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汝父女二人,當依我語,則可不虛此生此遇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0頁 緻戚友卿先生書) 【245】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麼? ●信願不真切,口說往生,心戀塵境。
悠悠泛泛,希圖來世富貴。
平時不教眷屬念佛,及至臨終,不唯不助念,反為瞎張羅,破壞正念。
哀哉!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
一以不教眷屬念佛,并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
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
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4頁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緻。
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
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85頁 複李少垣居士書一) 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隻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
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
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
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
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
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
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
既造惡業,應受惡報。
此所謂三世怨也。
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7頁 淨土法門說要) 【246】念佛為什麼宜念六字名号? ●佛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故念佛宜念六字。
或先念六字,至将畢則念四字。
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畢則念四字。
始終念四字,頗不宜。
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
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隻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隻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隻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于悠忽浮泛。
祈依《文鈔》,勿依彼說。
彼系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44頁 複陳飛青居士書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則念四字。
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
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
(此條系答代俞覺鮮居士之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37頁 複卓智立居士書四) 【247】為什麼信願門中尤宜緻力? ●信願門中,尤宜緻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
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其失大矣。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純熟之相,何可名昏沉,歸于無記⑴?然亦非無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氣分。
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于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
汝之工夫頗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
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将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
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緻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
若效他宗,專以工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62頁 複李觐丹居士書六) 【248】為什麼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 ●以不願生故,故難仗佛力往生。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
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
即現,亦不得往生。
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古德雲,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
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7頁 複濮大凡居士書) 【249】如何理解不以信願為事,而隻求念至一心,會斷後世人往生淨土之善根? ●念至一心,仍屬自力,舉世少有一二。
末世衆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故不得以此為訓,斷佛慧命,疑誤衆生。
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
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
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
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衆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
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
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衆生之狂言也。
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回。
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衆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7頁 複濮大凡居士書) 【250】念佛念到極處亦能開悟。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為什麼?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已。
若置信願于度外,縱悟到極處,也斷難往生。
以故蕅益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已。
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
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79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251】印祖為什麼勸念佛人: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淨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軌範也。
光之所說,乃宗淨宗古德之誠言,非臆見杜撰之偏論。
現今之世,謬亂已極。
廢經廢倫,無可救藥。
然以道眼觀之,是殆催人出此娑婆,生彼極樂之大警策。
倘不懷出世之心,則将來之世,直無可為吾父母者。
近來研究佛學者,實繁有徒,但天姿高者,每任臆見,偏重理性,不務事修。
或以信願為著相,或以參究為親切。
縱修淨業,不依淨土法門之宗旨,則緻感應道隔,以現生了脫之法,作未來得度之因。
令上等天姿,反不如愚夫愚婦,颛蒙念佛,為能得其實益,豈不大可惜哉!閣下既發心念佛,固當依淨土宗旨,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淨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軌範也。
光之所說,乃宗淨宗古德之誠言,非臆見杜撰之偏論。
請熟讀《淨土十要》,則自可悉知。
印光《文鈔》,文雖淺陋,其于禅淨界限,及普通特别法門之所以,佛力自力大小之得失,頗為詳悉。
倘肯詳閱,亦未始絕無裨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9頁 緻鄭鳴之居士書) 【252】修淨土以哪個發願文為主? ●專修淨土者,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
此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汝既專修淨土,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
(省庵語錄下卷,有此願文注解,閱之自知其妙。
)汝自立四願,或兼用或不用皆可。
以彼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彼雲法界⑴,則包括無遺。
汝雲大千⑵,較法界量,奚啻大地一塵,大海一滴?(《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5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附:蓮池大師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衆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
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
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衆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
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禅定。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衆,放光接引,垂手提攜。
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
令諸衆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我于爾時,乘金剛台,随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七寶池内,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
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
鹹令離染,還得淨心。
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
四恩總報,三有齊資。
法界衆生,同圓種智。
(蓮池大師:《雲栖法彙》) 第三章 斷疑生信,乘大願船 【253】為什麼淨土法門應當仰信,不可懷疑?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
我等博地凡夫,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
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
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⑴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8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254】為什麼說有真信者必有切願?沒有信願就不得往生? ●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信願全無,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
故有真信者,必有切願。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
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鐵案也。
刀砍不入一段,原無可疑。
以閣下将自力他力、禅宗淨宗之界限未分,緻成一大疑團耳。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
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
)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
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
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回?五祖戒⑴、草堂青⑵等,即是确證。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
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鐵案也。
經雲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
近承上文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
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
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
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信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4頁 複濮大凡居士書) 【255】為什麼要急急講求信之一法,以期深造其極? ●淨土一法,因法門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被稱為難信之法。
若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
如來知諸衆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故于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但能信願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則往生品位更高,見佛聞法最速。
即大徹大悟,斷惑證真之人,亦須回向往生,以期圓證法身,速成佛果。
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
唯茲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衆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
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谛信無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谛信無疑。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
修淨土人,亦複如是。
由以信願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8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56】淨土法門為什麼被稱為難信之法? ●淨土法門,為一切法門中之特别法門。
心無成見者,則易生信。
知為特别法門者,則必極力提倡。
将特别法門作普通法門論者,則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駁矣。
以故名為難信之法。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别法門。
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
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别法門,則必極力提倡。
通宗通教而以特别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
故光常曰淨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8頁 答陶冶公書) 【257】為什麼說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難信之法怎麼信? ●淨土法門,是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
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
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
淨土法門者,如來徹底悲心,普度衆生之法門也。
令彼無力斷惑具縛凡夫,信願持名,現生了脫,與觀音、勢至同為伴侶。
上而至于等覺菩薩,位鄰佛果,尚須往生,方成正覺。
至頓至圓,徹上徹下,超越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
以故當佛說《彌陀經》時,六方諸佛出廣長舌,一音贊歎,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謂我釋迦世尊,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謂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令其聞者,信受奉行,以究竟暢己出世之本懷而已。
然此法門,甚深難測。
雖經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複甚多。
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識,猶或疑之。
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谛,業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
不但小聖不信,即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即法身大士,雖能谛信,尚不能窮源徹底。
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
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99頁 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并序) 【258】為什麼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求生淨土一法,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
舉此三苦,無苦不攝。
八苦之義,書中備述。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
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培其基址。
再加以至誠懇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則可出此娑婆,生彼極樂,為彌陀之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14頁 初機淨業指南序) 【236】怎樣發願才與佛願相應? ●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即為人天王身,普利衆生之高僧身,決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發願,方能與佛之誓願相應。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衆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⑵,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願,方能攝受。
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4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237】往生西方的大根據是什麼? ●信願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
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
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4頁 複智圓居士書) 【238】怎樣才能使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
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
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
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9頁 複徐彥如轶如二居士書) 【239】怎樣培養真信切願? ●深信持名佛号,廣閱淨土經論,參承淨業知識。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淨業知識,又不廣閱淨土經論,則真信切願,從何而生?縱能執持名号,隻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
因福造業,仍沉惡道。
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阿鼻極苦,長劫難出。
譬如入海,既無導師,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縱能撐篙搖橹,豈能免于沉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1頁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
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尋常矣。
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24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信願最為要緊? ●若無信願,故不能與佛相應。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
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并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
是以信願最為要緊。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7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隻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
固當注重于信願求生西方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複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241】為什麼說末世衆生唯恃信願,仗佛慈力方能了生脫死? ●末世衆生,障深慧淺,修餘法門,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
唯恃信願,皆可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
末世衆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
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
修餘法門,欲于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
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将堕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89頁 淨土釋疑序) 【242】如何理解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我人雖根器下劣,如以印祖開示生信發願,且常随動随靜,将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往生絕對有分。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雖雲依光所說,實則全依自己偏見。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
于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
《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于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
即研得《起信論》通徹無疑,其用功尚須依念佛求生,方為穩當。
況法相、禅、教之精微奧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
其志又謂“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惡道,此堪自慰。
”不知不生西方,将來必堕惡道。
此系違背佛教,及與光說,何可雲始終奉行教誨、一心持念彌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職業,又非上等資格,其所立之心與志,真令人可歎可笑。
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專心研究淨土法門中書,《文鈔》與高邵麟、徐女士書中備說。
随所開示,依之生信發願,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
且常随動随靜,将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宗旨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19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243】“萬修萬人去”的人是指什麼樣的人? ●指對淨土法門信願具足者言也。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
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隻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己。
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
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44】為什麼有真信切願者個個都能夠往生?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不是靠自力。
故隻要生信發願,個個都能夠往生。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
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
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
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
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
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汝父女二人,當依我語,則可不虛此生此遇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0頁 緻戚友卿先生書) 【245】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麼? ●信願不真切,口說往生,心戀塵境。
悠悠泛泛,希圖來世富貴。
平時不教眷屬念佛,及至臨終,不唯不助念,反為瞎張羅,破壞正念。
哀哉!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
一以不教眷屬念佛,并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
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
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4頁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緻。
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
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85頁 複李少垣居士書一) 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隻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
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
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
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
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
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
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
既造惡業,應受惡報。
此所謂三世怨也。
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7頁 淨土法門說要) 【246】念佛為什麼宜念六字名号? ●佛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故念佛宜念六字。
或先念六字,至将畢則念四字。
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畢則念四字。
始終念四字,頗不宜。
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
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隻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隻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隻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于悠忽浮泛。
祈依《文鈔》,勿依彼說。
彼系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44頁 複陳飛青居士書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則念四字。
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
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
(此條系答代俞覺鮮居士之問)(《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37頁 複卓智立居士書四) 【247】為什麼信願門中尤宜緻力? ●信願門中,尤宜緻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
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其失大矣。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純熟之相,何可名昏沉,歸于無記⑴?然亦非無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氣分。
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于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
汝之工夫頗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
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将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
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緻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
若效他宗,專以工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62頁 複李觐丹居士書六) 【248】為什麼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 ●以不願生故,故難仗佛力往生。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
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
即現,亦不得往生。
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古德雲,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
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7頁 複濮大凡居士書) 【249】如何理解不以信願為事,而隻求念至一心,會斷後世人往生淨土之善根? ●念至一心,仍屬自力,舉世少有一二。
末世衆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故不得以此為訓,斷佛慧命,疑誤衆生。
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
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
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
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衆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
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
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衆生之狂言也。
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回。
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衆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7頁 複濮大凡居士書) 【250】念佛念到極處亦能開悟。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為什麼?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已。
若置信願于度外,縱悟到極處,也斷難往生。
以故蕅益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已。
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
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79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251】印祖為什麼勸念佛人: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淨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軌範也。
光之所說,乃宗淨宗古德之誠言,非臆見杜撰之偏論。
現今之世,謬亂已極。
廢經廢倫,無可救藥。
然以道眼觀之,是殆催人出此娑婆,生彼極樂之大警策。
倘不懷出世之心,則将來之世,直無可為吾父母者。
近來研究佛學者,實繁有徒,但天姿高者,每任臆見,偏重理性,不務事修。
或以信願為著相,或以參究為親切。
縱修淨業,不依淨土法門之宗旨,則緻感應道隔,以現生了脫之法,作未來得度之因。
令上等天姿,反不如愚夫愚婦,颛蒙念佛,為能得其實益,豈不大可惜哉!閣下既發心念佛,固當依淨土宗旨,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淨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軌範也。
光之所說,乃宗淨宗古德之誠言,非臆見杜撰之偏論。
請熟讀《淨土十要》,則自可悉知。
印光《文鈔》,文雖淺陋,其于禅淨界限,及普通特别法門之所以,佛力自力大小之得失,頗為詳悉。
倘肯詳閱,亦未始絕無裨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9頁 緻鄭鳴之居士書) 【252】修淨土以哪個發願文為主? ●專修淨土者,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
此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汝既專修淨土,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
(省庵語錄下卷,有此願文注解,閱之自知其妙。
)汝自立四願,或兼用或不用皆可。
以彼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彼雲法界⑴,則包括無遺。
汝雲大千⑵,較法界量,奚啻大地一塵,大海一滴?(《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5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附:蓮池大師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衆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
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
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衆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
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禅定。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衆,放光接引,垂手提攜。
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
令諸衆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我于爾時,乘金剛台,随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七寶池内,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
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
鹹令離染,還得淨心。
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
四恩總報,三有齊資。
法界衆生,同圓種智。
(蓮池大師:《雲栖法彙》) 第三章 斷疑生信,乘大願船 【253】為什麼淨土法門應當仰信,不可懷疑?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
我等博地凡夫,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
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
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⑴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8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254】為什麼說有真信者必有切願?沒有信願就不得往生? ●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信願全無,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
故有真信者,必有切願。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
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鐵案也。
刀砍不入一段,原無可疑。
以閣下将自力他力、禅宗淨宗之界限未分,緻成一大疑團耳。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
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
)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
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
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回?五祖戒⑴、草堂青⑵等,即是确證。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
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鐵案也。
經雲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
近承上文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
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
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
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信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4頁 複濮大凡居士書) 【255】為什麼要急急講求信之一法,以期深造其極? ●淨土一法,因法門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被稱為難信之法。
若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
如來知諸衆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故于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但能信願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則往生品位更高,見佛聞法最速。
即大徹大悟,斷惑證真之人,亦須回向往生,以期圓證法身,速成佛果。
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
唯茲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衆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
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谛信無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谛信無疑。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
修淨土人,亦複如是。
由以信願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8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56】淨土法門為什麼被稱為難信之法? ●淨土法門,為一切法門中之特别法門。
心無成見者,則易生信。
知為特别法門者,則必極力提倡。
将特别法門作普通法門論者,則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駁矣。
以故名為難信之法。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别法門。
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
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别法門,則必極力提倡。
通宗通教而以特别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
故光常曰淨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8頁 答陶冶公書) 【257】為什麼說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難信之法怎麼信? ●淨土法門,是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
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
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
淨土法門者,如來徹底悲心,普度衆生之法門也。
令彼無力斷惑具縛凡夫,信願持名,現生了脫,與觀音、勢至同為伴侶。
上而至于等覺菩薩,位鄰佛果,尚須往生,方成正覺。
至頓至圓,徹上徹下,超越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
以故當佛說《彌陀經》時,六方諸佛出廣長舌,一音贊歎,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謂我釋迦世尊,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謂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令其聞者,信受奉行,以究竟暢己出世之本懷而已。
然此法門,甚深難測。
雖經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複甚多。
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識,猶或疑之。
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谛,業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
不但小聖不信,即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即法身大士,雖能谛信,尚不能窮源徹底。
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
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99頁 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并序) 【258】為什麼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求生淨土一法,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