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淨土法門與修持宗旨
關燈
小
中
大
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
博地凡夫欲于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
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1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三) 【164】信願行三者是什麼關系?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嗎? ●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
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
無信願,則隻得人天福報而已。
有信無願不名真信。
有願無信不名真願。
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9頁 複琳圃居士書) 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
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
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笃哉斯論,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9頁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165】如何認識和處理願與行的關系?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
發願當于朝暮念佛畢時,此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書) 鄙人信從淨土,已決定奉行,而于願行兩字,尚須乞教。
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
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隻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曆曆而轉,于念念中但存這麼念,并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禅師之語。
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師之說。
又若堅密⑴大師雲,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
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雲,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
蕅益大師曾雲,求生淨土,全賴信願。
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
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
照第二說所雲,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于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
近時杭僧□□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
玉峰有用兵之喻。
末學鈍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确論以作後學津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閣下既已笃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
至于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緻于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
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彙圓滿月光,隻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
惜哉!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
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
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于未發足前,先拟議到家景象。
故于古人對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别。
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
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
至于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
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緻門徑混濫也。
此上約理通說也。
若約事别說,發願當于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
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
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
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6頁 拟答某居士書) 【166】念佛求生之人,為什麼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誰? ●末法人障深慧淺,求知不可得。
不如學愚夫愚婦,老實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附來書)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
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
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複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之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淨土。
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
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
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
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
縱使日夜十萬聲,于生死有何相幹哉。
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诘者,雨木曰,此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
博地凡夫欲于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
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1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三) 【164】信願行三者是什麼關系?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嗎? ●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
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
無信願,則隻得人天福報而已。
有信無願不名真信。
有願無信不名真願。
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9頁 複琳圃居士書) 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
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
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笃哉斯論,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9頁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165】如何認識和處理願與行的關系?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
發願當于朝暮念佛畢時,此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書) 鄙人信從淨土,已決定奉行,而于願行兩字,尚須乞教。
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
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隻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曆曆而轉,于念念中但存這麼念,并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禅師之語。
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師之說。
又若堅密⑴大師雲,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
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雲,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
蕅益大師曾雲,求生淨土,全賴信願。
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
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
照第二說所雲,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于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
近時杭僧□□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
玉峰有用兵之喻。
末學鈍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确論以作後學津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閣下既已笃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
至于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緻于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
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彙圓滿月光,隻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
惜哉!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
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
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于未發足前,先拟議到家景象。
故于古人對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别。
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
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
至于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
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緻門徑混濫也。
此上約理通說也。
若約事别說,發願當于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
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
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
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6頁 拟答某居士書) 【166】念佛求生之人,為什麼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誰? ●末法人障深慧淺,求知不可得。
不如學愚夫愚婦,老實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附來書)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
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
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複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之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淨土。
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
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
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
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
縱使日夜十萬聲,于生死有何相幹哉。
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诘者,雨木曰,此